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東三族(第一更)

薛萬徹等人知尉遲恭,王馬漢二人連破唐軍兩郡,一開戰即先聲奪人,屢立戰功,不由都是眼熱。

徐世績道:“戰國策有云,秦下軹道則南陽動,而今我們逆軹道而上,反而則是三秦震動!關中之人要寢食不安了。”

徐世績這麼說,衆將都是一併大笑,屋內原本你爭我奪的氣氛頓時緩和了許多。

“不錯!朕這一次就是要走軹道!這行軍路線朕就不給你們看了,徐將軍必是心底有數,”李重九如此說過後,轉過頭來向張玄素問道,“運輸軍糧於道上的民役,都準備好了嗎?”

張玄素道:“回稟陛下,已是徵發河北民役二十萬,這些民役都是爭相前來,主動要求投軍的!”

單雄信哦地一聲奇道:“這是怎麼回事,哪裡來有爭着當民役的道理?”

張玄素當下道:“單將軍有所不知,作爲我軍民役,從不無故徵發,每日朝廷給錢十文,作爲工錢。而如果民役陣亡了,朝廷還會給民役家裡一筆錢作爲撫卹。所以民役纔會爭相前來。”

單雄信點點頭道:“這某曉得。”

“事實上還不止如此,”徐世績開口道,“陛下當年平劉黑闥,得河北時,允諾免河北諸郡稅賦三年。河北沒有經過大的戰亂,經過這幾年休養生息,河北百姓安居樂業,日子反而過得比開皇年間還好。故而今日踊躍前來投軍,他們都是爲了來報答陛下昔日的恩情啊!”

聽徐世績這麼說,衆人臉上露出笑意。李重九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得民心者得天下,爾等率軍入關中後。當約束軍紀,不可屠戮百姓。”

衆將聽了李重九這麼說,一併受命。

李重九這一次動員了這麼大力量。用來運輸糧草,就是擔心人馬入境之後。因爲軍糧不足,發生劫掠百姓的事情。

畢竟眼下關中馬上就要成爲趙國的領土,這樣的事情發生當然對於日後趙國對關中統治是十分不利的。破國爲下,全國爲上,能儘可能低殺傷的佔領一國,對於將來統治大有好處,否則就是幾年,十幾年的動亂。都是我華夏子民,用不着這樣殺個你死我活的。

趙國徵唐在河東部署了二十餘萬大軍,但運輸糧草的就要二十萬民役,可以想象輸送糧草的壓力有多麼大。要知道以往作戰,無論是平河北劉黑闥,還是下江淮杜伏威,都可以利用水路的便利來運輸糧草,但是這一次討伐關中,卻沒有這個便利。

不過如此整個趙國人力和物力的優勢,也是顯露出來。從國子監。郡學,縣學畢業出來的趙國官吏,已是很多都在各地衙門當差。當初溫彥博對李重九說。要十年之功才能完成的人才培養計劃,已是成功。

並非提前成功,而是十年光陰已過。

這些郡學,縣學培養出的學子,很有利的減少了,以往當地豪強士族把持地方的局面。要知道從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後,國家對基層人事管理只到縣令,縣尉一級。而今日的趙國,連衙門最低層的官吏書辦。不少都是從縣學讀書畢業出來的。

如此趙國對地方基層的動員力大大加強。從中央下達命令到地方,如臂使指。政令通暢。

再加上河北三年生聚後,儲備了充足人力,加上國家充裕的財力,都使得趙國國力提升了一個臺階,遠勝於今日的李唐。所以只有眼下趙國的國力,才能發動這樣一場大的戰事,而相反以李唐現在的窘境,連維持五萬大軍出征一個月都辦不到。

這不由令李重九想起了楊廣徵討高句麗,因爲當時剛剛開通永濟渠,所以楊廣爲了炫耀永濟渠的運輸能力,動員了百萬大軍攻打高句麗。但是儘管有了永濟渠,仍需要無數物力運糧。

這艱難的地方,就是從永濟渠的終點幽州,將糧草運輸穿過大淩河河谷,最後抵達遼西前線通定鎮。這一條是陸路,沒有半點取巧的地方。百姓深入遼西不毛之地運糧多亡於道上,再上地方官吏與豪強勾結,再從中層層剝削,最後也是因此導致了徵遼一戰,消耗了太多國力,使得隋煬帝揹負了千古罵名。

於是李重九在河陽城稍事休息,留下程名振鎮守河陽後,自己率大軍進發。

一路之上,從舟師轉爲陸行,路途就難免辛苦了。但是工部侍郎何稠卻替李重九解決這番辛苦。

何稠本就是能工巧匠,當年爲楊廣徵討高句麗,而設計可以行動的活動木城,*城。史書上記載,這*城週迴八里,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四隅置闕,面別一觀,觀下三門,遲明而畢。

週迴八里,女垣合高十仞,這記載實在太過誇張。

不過爲何稠還是爲李重九設計了一種五座大型馬車,可以供給七八人乘坐,仍不嫌棄擁擠。李重九將三輛分給了自己嬪妃使用,自己與幕僚們各乘坐一輛。若有任何軍情,另一車的幕僚可以隨時稟告軍情。

李重九獨自躺在馬車,看了一會左傳,打開車簾朝外望去,但見漫道之上,士卒正在埋頭前進。

徐世績的三萬屯衛軍人馬已是在前與蘇定方部會合了,在徐世績部的前方是猛將羅士信的三千輕騎。羅士信的三千輕騎與蘇定方部會師之後,將翻越軹道,與剛出太行山的尉遲恭部一併攻打李唐在河東的大本營絳州。

絳州一旦攻下,李唐在河東的防禦就已是宣告瓦解了。

在絳州看唐軍的抵抗強弱,就可以知道李世民的打算,看他是否引誘我軍深入,待尋機決戰?

想到這裡,李重九一敲車窗。

車窗外立即有廷衛官問道:“陛下有什麼事?”

“立即問張玄素,風聞司是否有長安唐軍主力的動向!”

李重九又重新閉上了眼睛,稍過一會。廷衛官回稟道:“陛下,尚未有消息。李世民封鎖了蒲津關浮橋,長安任何消息。都無法傳遞到這裡來。”

“這樣啊!”李重九略有所思道,“退下吧!”

廷衛官卻未走而是道:“陛下。張侍郎還有一事稟告,聞喜裴氏,河東薛氏,河東柳氏三位族長一併前來,在前方五十里處迎候陛下。陛下是否要見一下?”

聞喜裴氏,河東薛氏,河東柳氏三姓號稱河東三大族,而韋。裴,柳,薛,楊,杜又稱關西六大姓,除了隴西李氏之外,關隴門閥就屬這幾個大族,最有勢力了。

“可以見一面,對了,設宴招待。不可怠慢了。”

“諾!”

馬車前行,到了快中午時,在官道一旁一處村落停下。李重九下了馬車。三位族長一併在道旁跪伏相迎。

李重九道:“三位來此見朕,不知有什麼事?”

聞喜裴氏的族長,顯然是三人之中的領袖,他開口道:“聽聞陛下征討李唐,故而我們三人特來勞師。”

說着他身旁的趙國官吏送上一封禮單,李重九將禮單掃一眼,放在一旁道:“三位有心了。朕知道你們三族有不少子侄分別在李唐和大趙之中效力,之前朕沒有干涉,只是不想相難而已。眼下大戰將起,朕怕誤傷了這些子弟。想要幾位族長好言相勸,讓他們早日棄暗投明。”

三位族長面面相窺。他們沒有料到,自己話還沒有說出口,李重九就提前拿話堵住了。他們此來是爲了結好李重九,讓他們攻唐之時,能夠放過那些投降的三族子弟,同時保護三族之人在關中的財產。

李重九看向裴姓一族的族長道:‘朕的鴻臚寺卿裴矩是出自裴氏,確實是幹臣,但是爾裴家的裴寂入唐爲相後,眼下裴家子弟更多則是在李唐出仕,眼下你族長的表態可是很重要的啊。‘

裴氏族長聽了連忙道:‘陛下,實不相瞞,眼下裴公他日子也並非好過。‘

“這怎麼說?”

‘裴公原本一直受太上皇信任,並支持太子,反對秦王的,後秦王新主上位,爲了籠絡舊臣將裴寂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戶,又接着郊遊之機,贊裴公有佐命之功。‘

‘但這一切只是暫時,後來新主坐穩君位,即藉故多次削裴公爵位,並道你的功勞、才學,都不足居如今的地位,只是由於太上皇對你的恩寵,才位居第一。武德年間,政法方面紕漏謬誤極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亂,對此你也應擔負責任!我念及舊情,不對你施以極刑,現將你貶爲員外郎,已是格外開恩了。‘

“原來如此。”李重九心道。歷史上的李世民也是這樣的人物,對於投效太子一黨的魏徵,薛萬徹,李世民可以寬容。但是對於另一派打壓也是十分嚴厲,如裴寂歷史上就是被李世民一擼到底的,而這個時空他的下場也不太好。

李重九見裴氏族長,看見自己臉色稍緩,暗暗鬆了口氣,顯然也是承受很大壓力。與眼前裴氏族長一臉忐忑不同,其他兩名族長則是放鬆許多。

特別是河東薛氏的族長,甚至出言開解道:“陛下,河東裴氏乃是大族,子弟有幾千幾萬之多,實難保證有幾個不肖子弟,那麼不開眼爲李唐效力啊。”

河東薛氏與趙國的關係衆所皆知,薛萬徹薛家一門四兄弟在趙國效力不說,河東三鳳之一的薛德音在李重九麾下任中書舍人。

薛氏族長說完,一旁柳氏族長也道:“是的陛下,族中總有一些頑愚之人,不懂得大勢所趨,妄圖螳臂擋車,但這樣人的陛下何嘗又放在眼底,自不會與他們計較。”

李重九聽了哼地一聲。

三名族長皆不明李重九的意思。李重九目光掃過三人道:“朕以往聽說過一句話,那是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自晉末以來,五胡亂華,天下更替。換了多少君王,中原大地,生靈塗炭。”

“但爾等士族大閥。卻不思爲國盡忠,左右逢源。無論哪一艘船沉了,馬上就可以跳上另一艘船,繼續榮華富貴。如此不思爲國盡忠,才使得門閥之內只有亂臣賊子而已,國家要你們何用?反而國家和社稷往往都是被你們這樣的人敗壞的。今日朕告訴你們沒有這麼便宜的事!”

李重九袖袍一揮,三人都是額上汗水下滴,當下一併倉皇地拜倒在地上道:“小民惶恐,開罪了陛下。萬望陛下息怒。”

三人都知,以李重九今時今日的勢力,雖不說將任何一族徹底抹去,只要斷絕族中之人仕途,那麼只要族中無人在朝做官,不需幾年這個大族就會立即衰敗下去。當然這是在大趙奪取天下的前提下。

李重九也沒有一味強硬下去,而是將三人一一扶起溫言道:“朕不是一個不講道理的皇帝。自開國以來,朕就講過,這大趙並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大趙所有百姓的福祉所在。無論寒門士族,漢人胡人,士人商人。朕一視同仁,皆爲朕之子民。若是哪一天,你們發覺朕只爲了自己謀私利,而廢除公事,那麼這個皇帝,你們隨時可以廢除!”

“小民不敢!”三人都是一併言道,這種話也就李重九自己隨便說說罷了,但就算是說了,又有誰敢信。

李重九道:“你們能明白朕這番用心。就好了。河東薛氏有個薛收吧,他是李世民的親信。薛收曾來幽京。設計策反朕的心腹大臣,刑部尚書薛萬淑。這也是你們薛家的人吧。至於河東柳氏,李世民心腹柳奭是你們柳家的人吧,朕還記得當年就是他勸蒲山公降唐的,還有其叔父柳亨也曾是瓦崗軍的大將,但卻背主忘恩,勸謀主降唐,後憑着這進獻之功,現在也已是邛州刺史了吧!”

三位族長聽李重九一一道來,不說趙國情報工作實在做得夠好,僅說李重九這記性也實在太驚人了。這天下之中,似沒有什麼不在眼前這位皇帝的掌握之中。

三人當下無話可說,裴氏族長道:“陛下要我們怎麼辦,請示下,我們一定遵行。”

李重九滿意地笑了笑道:“識時務爲俊傑,朕現在就要用你們的影響力,告之那些爲李唐效力的子弟,若是他們繼續仕唐,那麼將來終身不可出仕我大趙,

若是頑愚的,還會殺了他們,並且他們直系子弟,永遠都不能在我大趙爲官。若是眼下降趙,無論他們官居何職,到趙仕官,一律保留原位,薪俸比原來提高三成。若是兩者都不從,則可以辭官還家,從前爲唐謀劃之事,可以既往不咎。”

三名族長對望一眼,都是露出震驚之色,同時又是十分爲難。這簡直顛覆了他們門閥士族,在王朝更替時,保持的立場。他們原則很簡單,就是不要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籮筐裡。

兩邊下注,這纔是一個士族生存在亂世之中的長久之道。甚至都不用兩邊下注,一方失敗了,然後立即更改門庭就是了,所以歷史上魏徵能六易其主,裴寂,封德彝等人也都不用說了。所以這些門閥士族的子弟,纔會將自己家族的利益,遠遠看過高於國家利益之上。

當年就算沒有楊玄感,也會有另一個關隴門閥的子弟站出來反對楊廣的。

李重九問道:“怎麼不滿意嗎?”

三名族長連忙道:“不敢,陛下對於我們三族子弟,乃是再造之恩,小民立即就回去去辦!”

現在是刀架在脖子,他們哪裡敢違背李重九的意思。

“不用着急,”李重九笑着道,“朕已是備下薄酒,三位用了飯再走。”

三人不敢不從當下道:“那小民等恭敬不如從命。”

宴畢之後,三名族長匆匆離去,同時忐忑不安地想着他們帶回的消息,會給族中之人帶來怎麼樣的震動。

這時候姬川前來求見。姬川一見李重九即道:“陛下伐唐之舉,微臣是沒有認爲不妥的,但眼下這件事微臣則必須直言了。”

李重九寬和地笑着道:“姬愛卿,什麼時候與朕說話吞吞吐吐過了,若不直言就不是你的風格了,但說無妨,朕聽着呢。”

姬川撩起袖子,大聲道:“陛下,需知道士族都喜歡騎牆,左右逢源的,不到最後都不喜歡站隊的。可眼下陛下如此強硬,要求河東三族現在就排隊站位,操之過急了,此舉固然會動搖部分之人,但也會將部分門閥士族往李唐那推得更緊,逼得他們不得不更忠於李世民,如此對於我們伐唐反而更是不利,反而讓李世民得到更大的幫助,他的麾下會聚攏一幫死忠之士。”

說到這裡姬川頓了頓道:“陛下,當年周滅齊國,也是沒有對河東士族斬盡殺絕,反而給與高官厚爵,只是不給他們掌握兵權就是。至於楊廣滅陳後,甚至還提拔了大量南陳降臣。”

“但是你忘了武皇帝,也是大量啓用江南士族,反而激起關隴門閥的反對,遭到殺身之禍的。”李重九反駁道。

聽了李重九之言,姬川頓時啞口無言。

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五百一十章 水淹永年城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書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兩百一十七章 安民養望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兩百零四章 莽古歹戰法第三百九十八章 自知者明(第一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九十九章 就食於敵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五百九十四章 珍惜眼前人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三百零九章 戰雲再起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
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五百一十章 水淹永年城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書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兩百一十七章 安民養望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兩百零四章 莽古歹戰法第三百九十八章 自知者明(第一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九十九章 就食於敵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五百九十四章 珍惜眼前人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三百零九章 戰雲再起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