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自知者明(第一更)

攻陷真定,井陘二縣之後,恆山郡剩餘的滋陽,房山,九門三縣居是不足爲慮,李重九檄文一到,三縣縣令皆是攜本縣戶籍圖冊至真定縣向李重九投降。自此恆山郡八縣,合郡爲李重九掌握。

李重九坐在真定縣原先王公政的刺史府內,在大堂上看着從各縣獻上的戶籍,山川險要之圖。李重九得知,恆山郡現有人口八萬三千戶,雖不足最盛時的一半,但也是李重九麾下,僅次於太原郡,涿郡的大郡了。

昨日就在李重九剛剛攻下恆山郡時,涿郡郡丞魏徵親自書信給李重九。

此信乃是幽州十萬火急的疾報,原來劉黑闥率夏軍經過兩日攻城,已攻破固安縣,現在陳兵於良鄉縣下,劉黑闥兵鋒極盛,大將徐武率府兵鄉兵屢次與夏軍小規模交戰,但都不能取勝。

劉黑闥不僅逼近良鄉縣,而幽州城城下亦發現夏軍前鋒輕騎出沒,魏徵心中言道城內士族百姓皆是惶恐不已,城內謠言四起說,竇建德已率十萬夏軍從樂壽出發,來攻打幽州,故而魏徵現在懇請李重九平定恆山郡之事後,立即班師,坐鎮幽州。

李重九見信後,心道果不其然,薛萬徹率八千府兵這纔出幽州不過七日,竇建德的大將劉黑闥,猶如聞到血腥味的惡狼,一口撲了上來。

對於劉黑闥,李重九不敢掉以輕心,對方歷史上,在竇建德被平定後,又東山再起。兩度收服河北。當時歸附的李唐名將,如徐世績。李道玄,薛萬均。薛萬徹,羅士信在他手上,都是或敗或死。

現在對方來攻幽州,李重九若不回軍,萬一真被他攻下薊縣,那麼李重九好容易在幽州積攢一點的威望,就全數丟失了。

回幽州之事,刻不容緩,不用說竇建德。雁門邊境的劉武周,宋金剛,也絕非安分的主,萬一被二人兩路來攻,而李神通再從上黨出兵收服恆山郡,李重九到時候不僅涿郡,雁門要失陷數縣,就連剛攻下恆山郡也保不住。

不過儘管現在李重九,急於回幽州。但卻不得不考慮,恆山郡平定後,則考慮誰來鎮守此要地。

恆山郡連接太原幽州,乃是進出兩地的關鍵孔道。井陘縣又乃是天險,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非大將不能鎮守。

李重九意屬於徐世績。郭孝恪二人留之鎮守,以恆山郡一郡之地。爲這一萬多瓦崗軍精銳的錢糧所出,應是不成問題。萬一有事。以徐世績之才,李重九也方放心委以一方重任。

但姬川卻與李重九私議,言徐世績,郭孝恪新附,心思難測,不可委以地方鎮守的重任。

不排除姬川在李重九面前,說這番話時,頗有中傷二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但李重九作爲幽州軍的領導者,對於每名下屬的意見,都必須考慮在內,不考慮立場,姬川此言着實是有道理的。

就在李重九細思之際,門外士卒稟報:“啓稟上谷公,齊王殿下在門外求見。”

齊王楊暕,提及此人,李重九臉上不由浮過一絲不快之色。

從黎陽返回幽州,大軍這一路緊行慢行半個月來,楊暕的表現有目共睹,多次私下接觸自己將領與瓦崗軍將領,使小手段拉攏人心。

但楊暕如此,不得不說是,使錯了手段,瓦崗軍上下對於大隋都沒有好感,不用說這位昏君之子了。齊王當年在東都時的紈絝之名,稍一傳播,衆人皆知,於是對於齊王的拉攏,都是開始敷衍,若非礙於他乃是李重九貴賓的身份,早有人將他轟出帳外了。

人有野心,李重九是不介意,但齊王的野心與其實力,卻十分不匹配,這倒是令人着急了。

至於楊娥皇卻與其兄不同,這十幾日來,每日都來軍帳內,與李重九見禮,絲毫不避嫌,雖是簡單的說幾句話,但其中的關心卻油然而出。

李重九對於兄妹二人截然不同的反應,卻有幾分狐疑了。兩世爲人,男女之情經歷得也多了,楊娥皇目光中閃過的柔色,李重九如何看不出。

但李重九始終不知爲何對方會看上自己,莫非是奉了他兄長的意思,想到這裡,李重九不由猶豫起來。

不過聽說齊王楊暕來見,李重九還是擺足了禮數,親自出門降階相迎。

楊暕看到李重九,笑道:“上谷公有禮了,來,不要在門外說話,裡面談。”

楊暕是想極力表現出籠絡李重九的意思,但這麼說,反而令李重九十分無語,他倒還是絲毫不客氣,真將自己當作主人來了。

到了堂上,楊暕倒是毫不客氣地,一屁股坐在了李重九的主位上,李重九坐在一旁的胡凳上,問道:“不知齊王殿下來舍下,有何明示?”

齊王楊暕擺了擺手,笑着否認言道:“沒什麼大事,孤就是來坐坐。”

李重九不由默嘆一口氣,言道:“齊王殿下,貴人事忙,怎麼可能無事不登三寶殿,一切但還請直言。”

齊王楊暕見此,手指着李重九笑着:“就知道你是個爽快人,孤王就直說了,上谷公眼下你麾下兵馬十萬,又據幽州此龍虎之地,不知有何良圖啊?”

嗯,又是涉及天下的大命題,李重九自穿越到隋末後,終有人這麼問,說來說去,自己都說得煩了。

李重九不假思索,正色回答言道:“當初天子尚在時,因被奸臣李淵誣陷,不過是爲了自保,而今天下紛亂,百姓疾苦,李某隻思爲社稷黎民,做一番貢獻。”

齊王楊暕聽李重九說了一堆,但又似什麼都沒說,於是只是按照之前想好的繼續言道:“上谷公,真乃是胸懷天下之輩,當初之事,乃是天子誤聽了小人之言,上谷公雖聚衆一方,卻沒有反對朝廷,也算沒有自絕於天下。聽聞上谷公不久前,還爲天子發喪,此足以見得上谷公仍是我大隋忠貞之士。”

李重九言道:“當初若非有天子的提攜之恩,重九焉有今日,後雖遭李淵誣陷,罷黜爲民,但雷霆雨露具是君恩,豈敢有絲毫怨懟天子之意。”

楊暕聞言不由撫掌大笑,言道:“我就知道重九,你是個重情義的人,當年在洛陽齊王府的時,孤就知道,故而用你在身邊,要作提攜,委以重用的。”

李重九聽楊暕這麼說,突然想起當年在東都時的舊事,對方當時要用自己,可沒什麼好意吧。

不過李重九言道:“當年我在上黨犯下人命案,一路逃至東都,當時若非齊王收留,恐怕我父子都爲官府緝捕了。齊王殿下,世態炎涼,恩情又豈有長久,我們能相交到此,實在不易啊。”

李重九此言暗暗在點醒楊暕,但楊暕卻沒有聽出李重九的意思,反而見李重九肯以齊王府故舊自稱,不由大喜。

楊暕言道:“上谷公所言甚是,自宇文化及謀逆之後,天下失位,李淵當年不過我楊家一守戶之犬,宇文化及弒君奪權,竇建德不過一介草寇,此三人亦敢自稱爲帝,實在是喪心病狂。孤王乃是先帝之子,肩負振興大隋之責,而上谷公乃是我大隋忠臣,與我又是親厚,不如我們二人一併協力,效光武帝故事,中興大隋如何?”

李重九面無表情,問道:“齊王殿下,請恕在下愚昧,當如何中興大隋呢?”

楊暕微微有所不快,但還是言道:“上谷公如此聰明之人,怎會不知,你麾下有精兵強將,坐擁幽州之地,而我乃是天家貴胄,先帝之下,孤王最尊,若是你能迎我爲天子,就擁有了名分大義,李淵,宇文化及,竇建德如何能與孤王相提並論,但是席捲河北,橫掃天下亦是不在話下,而倒時你是孤王姜尚。”

楊暕見李重九不答,不由上前一步,言道:“上谷公,從黎陽迎孤王至此,也不是爲了如此,就算是公主之尊,你也可以娶之,但必須奉爲正室,善待始終。”

楊暕索性將自己最大籌碼都拋出了,言道:“若是能讓孤王復興大隋,你有何要求,儘管可以提出。”

李重九言道:“齊王殿下,在下正有所思,不能答耳。”

楊暕急道:“上谷公還有何所思?”

李重九看楊暕一眼,言道:“遠思漢獻帝,魏元帝;近思代王侑,秦王浩。”

楊暕聞言不明李重九意思,細細思了一番,隨即臉色一變,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

見楊暕面色蒼白,李重九站起身向楊暕作揖,言道:“齊王殿下,在下做不了姜尚,更不會做韓信;大丈夫行事當俯仰無愧,李淵,宇文化及這等卸磨殺驢之所爲,某更不恥爲之。接齊王與長樂公主至幽州,乃是報答當初收容之恩。”

頓了頓李重九言道:“言辭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看着楊暕灰心的表情,李重九不由有幾分憐憫。 齊王此人說他愚蠢嗎?他又有幾分聰明,分析厲害,說得頭頭是道,但說他聰明嘛,但很多事卻很糊塗,最關鍵的是他沒有自知之明。

ps:兄弟姐妹們,雙倍月票啊。沒有月票話,推薦票送點也好啊!

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七百四十一章 不許和親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五百三十八章 勸進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二十八章 持刀而行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三百四十五章 假道第四百三十七章國號之爭第兩百八十章 水利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六百零八章 李靖的擔憂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一百六十章 御夷築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跳梁者雖強必戳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三百零三章 發財方可立品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三章 臥虎藏龍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七百零七章 伊闕之戰(第一更)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一百零六章 血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
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七百四十一章 不許和親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五百三十八章 勸進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二十八章 持刀而行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三百四十五章 假道第四百三十七章國號之爭第兩百八十章 水利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六百零八章 李靖的擔憂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一百六十章 御夷築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跳梁者雖強必戳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三百零三章 發財方可立品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三章 臥虎藏龍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七百零七章 伊闕之戰(第一更)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一百零六章 血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