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章 老僧

趙石瞅瞅左右,心想,沒看出來,這女人還是個酒鬼,白天沒少喝,晚上自己又喝倒了,不過和這樣不多話的人喝酒,還算舒服。

遂舉起酒杯,朝醉倒的女人示意一下,“敬天下好酒之人。”

一仰脖,一杯酒又進了肚子。

喝完了,自己也覺得有點好笑,學那些窮酸幹什麼?

到這個時候,再喝下去也沒什麼意思了,於是站起身,彎腰把女人抱起來,也不管黑暗中有多少人瞧着,徑自來到女人暫居的帳篷這裡,順手掀開簾子,就進了帳篷。

帳篷中有着淡淡的脂粉氣息,燈火還點着,不過帳篷裡的幾個人卻都已進入了夢鄉。

把女人放下,也沒細瞧,找準一個最健壯的婦人踢了一腳。

婦人驚醒過來,第一個先就到腰間摸上了劍柄,待得看到是趙石,愣了半天,這才慌忙起身,拜倒在地。

“國公大人。。。。。。。”

“行了,睡的這麼死,也虧你們能走到這兒。”

教訓了一句,轉身出了出了帳篷。

帳篷裡卻一下鬧騰了起來,雖說長途跋涉,確實讓人疲倦,而這裡又有大將軍護衛在,安心下來的他們,也確實懈怠了許多。

但讓個男人摸進帳篷,還毫無所覺,這事傳出去,可不怎麼好聽,香侯府的臉面也不用要了。

不過,好在。。。。。。。進來的是這位晉國公。。。。。

趙石名聲不好,那要分哪方面。在香侯府的女人眼中。這位重諾。而又不好女色的大將軍,信譽可是好着呢。

趙石不管那麼多,回到自己帳篷裡,一覺睡到天明。

第二日一大早,便收拾了營地,奔壽安而來。

壽安這地方沒什麼說的,縣治,縣城也不算大。

唯一值得一提的恐怕就是這裡人信佛。別看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寺廟可不少。

周遭林林總總,怕不有數十家廟宇建在這裡,香火還都不錯。

這樣的地方,想鬧出什麼像樣的亂子來也不容易。

就像去年河洛大亂那會兒,壽安雖也受了兵災,但從匪的人真心不多。

汝州戰火燒的挺旺,其他幾個方向,都鬧的不善。唯獨臨近汝州的壽安,有着詭異的平靜。

這裡家家幾乎都是善男信女。樸實良善沒的說,也確實讓壽安這方水土少受了戰火荼毒。

但這樣的地方,說實話。。。。。。。人們的血性還能剩下幾何?

不過,只就當前情勢看,壽安山清水秀,百姓平和良順,對於大秦在河洛的統治是有利的。。。。。。。

而去年年末,壽安縣幾位主官,也是紛紛升轉。

現任的壽安縣令,就是當初的壽安主簿。

不必多說,冷不丁聽聞晉國公一行巡遊到了壽安縣,並要在壽安暫居一時,反應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終,趙石一行並沒有進壽安縣城。

而是安置在壽安城外一處園子裡面。

這處園子屬於當年後周一個官宦人家,秦人攻取河洛時,這家人已經舉家南遷,剩下的產業都被髮賣。

而這座園林被人買了之後,送給了這裡的一間佛寺,成爲了佛寺私產,一直至今。

園子裡本來住着幾位和尚,這裡也是佛寺招待貴客的所在。

但趙石一到,除了一位想結個“善緣”的老和尚之外,其他人都沒了蹤影,裡裡外外,都是縣中官吏的家眷在操持了。

確實沒弄出多大動靜來,但招待起來,卻有隆重至極的感覺,壽安的幾位主官,可謂是煞費苦心。

和大將軍趙石談佛,那是扯淡,但人家這個老和尚還是位良醫來着。

而且,進了園子沒多大工夫,這位老和尚就帶給了趙石一個大大的驚喜。

“阿彌陀佛,恭喜國公,夫人這是有喜了,夫人脈象頗健,滑潤如珠,胎兒已然足月,而且,很可能是個男嬰。”

聽了這個,沒等趙石怎麼樣,已經是一屋子的恭喜之聲。

全都聚在這裡,忐忑的準備聆聽晉國公教誨的壽安主官們,心中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有了這樣的喜訊,晉國公就算再是令人生畏,怕也不會在壽安地界大發雷霆了。

趙石自然欣喜,之前的那些擔憂也是一掃而空,但還是擺了擺手,板起臉來道:“這事不要外傳,先借這園子幾天,閒雜人等,一律不見。”

他這裡一句話,園子立馬就清淨了下來。

不過,幾日之後,還是接到了幾份恭喜的賀貼,可見,在有些事上,就算以他如今的地位,還是不能一言九鼎,這就是人心。

之後趙石就問老和尚,“這要是長途跋涉,應該不打緊吧?”

和尚長着一張老臉,卻也算得上是慈眉善目,有那麼點得道高僧的意思。

“夫人身強體健,之前嗜睡多眠,正是好事,一般。。。。。。。婦人,可要遭些罪呢。。。。。要說現在受點跋涉之苦,也是無事,但過上兩三個月,懷抱漸顯,就要小心些了,老衲這裡給國公開幾個安胎方子,其他的。。。。。。怕也只能爲夫人母子在佛前祈福了。”

趙石莞爾一笑,老和尚說話到有點意思。

雖說壽安這裡的光頭們,私產多了些,也遠不如少林寺那邊的光頭慈悲,但自己這裡算是承了個情,也就不爲己甚了。

實際上,他來到壽安地界,還真想給這些光頭些好看,讓他們再安分守己一些。

而琴其海腹中的胎兒,算是幫這些光頭們一個大忙,連帶着讓趙石看着老和尚也順眼了許多。。。。。。。。

在園子裡呆了幾天。趙石就明白。老和尚和吐蕃的那些和尚不太一樣。

和尚很健談。而且,不論高低貴賤,和誰都能說上幾句。

要說吐蕃那邊,應該是中原佛教的源頭,最虔誠的佛教信徒都在那邊呆着。

事實其實也是如此,吐蕃佛徒雖說已經腐化墮落了很久,但他們對佛祖的信奉卻多數不會動搖,非常堅定的信仰。

當然。這與吐蕃地界的艱苦以及風俗習慣都分不開。。。。。。。

而趙石接觸的漢家和尚其實不多,頭一個恐怕就是傳授他般若勁兒的瞭然和尚了,這位大和尚不用說,除了女色之外,可謂是百無禁忌,是正經的花和尚,連那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俗諺套在其人身上都算是誇獎他了。

之後在長安也見過幾位,香侯府的女人信佛崇道的不少,而石頭娘也愛和菩薩什麼的嘮叨幾句。和香侯府中的幾個老人來往的時候,受到的影響可也不小。

所以。晉國公府後院也有佛堂,若非趙石不喜,晉國公府很可能還會供奉幾位“高僧”。

趙石見到的那幾位,不是到晉國公府傳法,而是被石頭娘請到府上祈福的。

這個事兒趙石也沒法管,只要在老孃面前一提,石頭娘那口氣就不對,趙石後來也就明白了,老孃是怕他在外面殺戮太過,怕折了子孫壽數什麼的。

而李金花,種七娘這樣的女中豪傑,對此事也十分贊同。

她們孃家那邊的後院裡,都有佛堂,誰說將門就百無禁忌了,說到神鬼之說,他們這些將門子弟,其實尤其忌諱三分。

這麼一來,趙石也沒了脾氣。

光頭們能生存至今,屢經劫難而不倒,到底是有着原因的。。。。。。

不過秦地的和尚,混的並不算太如意,這和他們的素質有着很大的關係,秦地這些年越來越安穩,信佛的人不少,但想遁入空門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秦地的和尚們,也流於粗鄙,滿嘴的胡柴,神神鬼鬼,騙人的居多,“得道高僧”真沒幾個。

而在大同那邊,趙石接觸的主要是道士,那邊兒的寺院,在金人治下,多數都成了藏污納垢之所。

到了河洛,見的光頭不少,確實不太一樣。

少林寺那些和尚在河洛戰亂中的所作所爲,很有點佛家慈悲爲懷的意思。

而到了壽安這裡,見到這位老和尚,印象又不一樣。

老和尚溫文爾雅,不但身懷醫術,而且,世情通透,待人接物不畏不亢,在趙石眼中,這纔有了那麼點高僧的風範。

和吐蕃僧侶截然不同,換句話說,更接近漢人的審美標準,其他地方的漢人和尚,和這位一比,也差不多都能去做個火工頭陀了。

實際上,趙石心裡也明白,這位老和尚怕是讀書人出身,說不定還做過官,和尚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東西,正是儒家讀書人所推崇的。

這麼一想的話,南邊這樣的和尚應該有很多。

實際上也是如此,長江兩岸,所謂文僧,詩僧的可着實不少。

尤其是當年地近吐蕃的蜀中,佛道兩家在那裡都有着源遠流長的寺廟觀門。

只是當年一場戰火下來,佛道兩家都受了重創,有的地方被亂匪所佔,有的則爲秦軍所破,一場變亂下來,佛道興盛的景象,是一去不復返了。

趙石到不會想那麼多,也無心園林山水,更沒打算在這裡多呆,他想着休息上兩日,便再次啓程。

不過他的行程,卻要變一下路線了。

本來,他打算轉上一圈,便在北邊黃河岸邊尋一處地方停下來,等到六七月間,若是無事,便啓程回京。

不過琴其海有孕在身,那麼就不能再走那麼遠了。

一路向西,然後北轉,在地近潼關找個安穩些的地方呆着,至於什麼時候啓程回京,他已經打算現在就寫一封奏摺送回去,請一道聖旨下來,這樣一來,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回去了。。。。。。。。。

聖旨下不來,開玩笑,那他就要看看,什麼事能比他趙石的孩兒更重要了。。。。。。。

至於說先送琴其海回去,或者在河洛待產,都不在他考量之中。

現在,他就一邊喝着酒,一邊打量着坐在自己面前的老和尚,心裡在琢摸着,對方這把老骨頭禁不禁得起路途上的折騰。

有這人在身邊,雖說看着那顆鋥亮的光頭到底有點不舒坦,但這和尚醫術還算不錯,說話也有分寸,帶上也就帶上了。

老和尚其實已經被他瞅的有點發毛,也在後悔,呆着沒事往這位眼前湊什麼?

前日他便暗自觀瞧過這位的面相,額有橫紋,眉帶煞氣,雙耳如刀,脣形如劍,印堂處隱隱帶着暗紅。

平常人有一樣,就主此人身懷戾氣,恐有刀兵之禍。

但這位。。。。。。。集大成於一身,在他看來,凶煞之氣都快從頂門冒出來了,這樣煞星,說實話,他絕對不願在其身邊呆上哪怕片刻,離的越遠越好。。。。。。。。。。。

可惜,他還就不能離開此園半步,而且,這兩日還要時時過來瞧瞧,他也只能在心裡嘆息一聲,暗道自己修行不夠,塵心未泯,不然的話,又怎麼會上趕着來人家這裡見上一面?

這下可好,染了煞氣不說,還和此人結下因果,也不知過後要念多少經文,才能消去此業了。

這些鬼神之說到底有何依據先不去說,光就趙石本身而言,他這相術到也算精準。

不過今天算是和尚倒黴,這位偶爾聽到琴音流轉,雖說斷斷續續,但深諳此道的他,卻一聽之下,就入了迷。。。。。。。。。

直到琴音斷絕,他纔在心中肯定,操琴之人,定是此中國手。

雖說修了多年的佛,但說起來,佛徒也有愛好,整日裡癡迷於經文的那是少之又少。

像老和尚,出口成章不是難事,琴棋書畫也都難不住他,尤其是琴之一道,更是捨棄不了。

如非壽安這裡,位置有點尷尬,說不定,就能出上一位琴僧纔對。

他對這裡極爲熟悉,尋思了半天,心癢難耐之下,還是尋到了這邊兒,也就是晉國公一行人暫居之處。

正好碰到趙石在這裡飲酒消磨時光,於是,老和尚也就只能暗歎出門前沒拜過佛祖了。。。。。。。。。

(再求點月票唄,衝進前二百,阿草依舊努力中。。。。。。。。)。。)

第1350章 周枋(三)第865章 歸去第49章 定軍(二)第1293章 家宴第696章 苦口第1326章 消息(二)第695章 宮爭第751章 崎路第1512章 宮闈第1073章 獻策(二)第748章 攻城第1498章 內外第347章 許諾(二)第523章 戰報(三)第491章 青龍第1385章 寺廟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二十八章 艱途四第131章 先生(二)第1213章 攻城第1283章 天狼(四)第383章 兇險(一)第491章 青龍第724章 洛陽第123章 頑劣(三)第534章 詭異第326章 盜匪第408章 親族(三)第113章 夜宴(四)第368章 決定(二)第1293章 家宴第1485章 師徒第258章 潼關第982章 聯姻第673章 長街第1371章 醉酒第1363章 進言第250章 小方第190章 相交第1231章 鎮軍第1307章 鬧劇第1152章 拜會(二)第534章 詭異第1360章 聖心第130章 先生(一)第930章 忠誠第714章 無題第1350章 綢繆第120章 世傑第114章 盛怒第1060章 殺人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272章 兩軍第1205章 平涼第330章 鏖戰(四)第688章 新鮮(二)第671章 伴駕第1056章 宴請(四)第1287章 繳獲第1565章 相議(二)第383章 兇險(一)第1284章 興慶第425章 軍務第98章 捉賊(二)第177章 壽筵(四)第1538章 交易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1350章 綢繆第1386章 蜀僧第453章 條陳(二)第523章 戰報(三)第1233章 山匪第1429章 提議第156章 比鬥(二)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678章 相遇(一)第1474章 大案(二)第54章 糧草第1391章 洛陽第1274章 白晝第1497章 內訌第1150章 國策(完)第231章 父子第166章 賭局第1405章 夜宴第342章 突圍(一)第542章 奏表(二)第918章 死戰(一)第526章 艱途(二)第1章 聚會第534章 詭異第1468章 戰議第1346章 聚會第138章 來訪(一)第93章 應答(一)第917章 序幕第1319章 見歡第306章 擒王第1349章 文武第12章 行路第490章 勞軍(二)
第1350章 周枋(三)第865章 歸去第49章 定軍(二)第1293章 家宴第696章 苦口第1326章 消息(二)第695章 宮爭第751章 崎路第1512章 宮闈第1073章 獻策(二)第748章 攻城第1498章 內外第347章 許諾(二)第523章 戰報(三)第491章 青龍第1385章 寺廟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二十八章 艱途四第131章 先生(二)第1213章 攻城第1283章 天狼(四)第383章 兇險(一)第491章 青龍第724章 洛陽第123章 頑劣(三)第534章 詭異第326章 盜匪第408章 親族(三)第113章 夜宴(四)第368章 決定(二)第1293章 家宴第1485章 師徒第258章 潼關第982章 聯姻第673章 長街第1371章 醉酒第1363章 進言第250章 小方第190章 相交第1231章 鎮軍第1307章 鬧劇第1152章 拜會(二)第534章 詭異第1360章 聖心第130章 先生(一)第930章 忠誠第714章 無題第1350章 綢繆第120章 世傑第114章 盛怒第1060章 殺人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272章 兩軍第1205章 平涼第330章 鏖戰(四)第688章 新鮮(二)第671章 伴駕第1056章 宴請(四)第1287章 繳獲第1565章 相議(二)第383章 兇險(一)第1284章 興慶第425章 軍務第98章 捉賊(二)第177章 壽筵(四)第1538章 交易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1350章 綢繆第1386章 蜀僧第453章 條陳(二)第523章 戰報(三)第1233章 山匪第1429章 提議第156章 比鬥(二)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678章 相遇(一)第1474章 大案(二)第54章 糧草第1391章 洛陽第1274章 白晝第1497章 內訌第1150章 國策(完)第231章 父子第166章 賭局第1405章 夜宴第342章 突圍(一)第542章 奏表(二)第918章 死戰(一)第526章 艱途(二)第1章 聚會第534章 詭異第1468章 戰議第1346章 聚會第138章 來訪(一)第93章 應答(一)第917章 序幕第1319章 見歡第306章 擒王第1349章 文武第12章 行路第490章 勞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