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之後,皇帝下葬。
朝堂風雲起伏已經夠多,這回成武皇帝沒有再鬧,起碼在朝中一些大臣眼裡是這般了,所以很多人覺得皇帝下葬的時候,過於平靜了。
其實,哪裡會平靜的了,整個長安都是成了白色的世界,家家戴孝,戶戶守喪,景帝靈柩經過朱雀大街的時候,場面之宏大,足堪比擬前些時日大軍入城時候的情景的。
其中禮儀之繁瑣,在這裡便不一一細表了,所謂平靜,不過是一些大臣們的感覺罷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朝野更迭已經漸漸結束,在血淋淋的屠刀之下,在吐蕃低地內附大事發生之後,朝野內外要平穩的多。
所謂雷霆手段,雖然粗野蠻橫了些,但卻很迅速,也很短暫。
與景帝登基那會不同,景帝得位之後,風波所及,垂有數載,而在成武皇帝這裡,不過幾個月罷了。
景帝下葬之後,成武皇帝大赦天下,許多王氏黨羽就此逃過一劫,由此,成武皇帝也表明了,自己既往不咎的態度。
與景帝登基時又不一樣的是,對於朝中老臣,除了王氏一族外,其他朝中重臣現在看來,卻並未受到多少波及。
對於像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樞密使汪道存,成武皇帝都是信重有加,東宮舊人回陸續被召回京師,安插於各處,但位子也大多都是剷除王氏時留下來的,其他並未大動。
像兵部尚書李承乾,禮部尚書方謙這樣的景帝近臣,也都撫慰有加,到得最後,朝中重臣們也漸漸明白了新帝的性子,喜歡快刀斬亂麻,說出來的話,往往難以更改,與先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並不多疑善變,性情嚴厲卻又不失寬厚仁慈。
有這樣一位皇帝,就算是城府再深沉,目光再是長遠的大臣,也不知道,對於大秦來說。是福是禍。
不過讓以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爲首的朝臣欣慰的是。雖說朝野內外風波動盪了些時候,但多是人事之變更,而皇帝陛下並未對先帝施政多加指斥或是有什麼太多的不滿之處,還特意將中書重臣叫進宮內,多說了些話。
話說的雖多有隱晦,但其中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景興新政必須進行下去,誰也阻攔不得,有事便可找他來撐腰。如此云云。
讓擔心了許久的李圃等人算是稍稍安心了下來,李圃等人乃新政施行之主力,這些人最擔心的不是什麼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怕新帝登基,廢止新政不說,這些年爲了施行新政。他們可是差不多將朝野內外的門閥世家得罪了個遍。
若皇帝陛下一聲令下,廢止新政,他們這些爲首之人下場怕是不會好了,定然是羣起而攻之的局面,自古以來,例子可是不少,前秦商鞅。漢時晁錯,皆爲新政而死,這不是皇帝非要殺了他們,而是新政得罪了太多的人。羣情激憤之下,皇帝不得不殺。
而今新帝登基,若掀起朝野紛爭,其實很輕鬆,因爲太多的人對他們有所不滿,只要新帝開個頭兒,略微表示不滿,恐怕滔天巨浪馬上就能將他們碾成齏粉,甚至不用皇帝陛下動手,而這樣的好處也有很多,新帝還能就此收攏許多人的心。
還好的是,成武皇帝好像並無此意,但經歷了景帝一朝,誰知道皇帝陛下是怎麼想的呢?
或許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或許是風波已經足夠多,皇帝陛下覺得累了,並不打算此時動手,所以,這顆心雖稍稍放下,但衆臣的心是一直拎着的,還得待來日才能揣摩出皇帝陛下的性子再定之後行止。
不過不管怎麼說,朝堂重臣沒有多少更迭,軍中有大將軍趙石坐鎮京師,大將軍張培賢鎮河洛,大將軍杜山虎鎮河中,西北多年未有戰事,蜀中更是安靜如初,而今吐蕃低地又內附於大秦。
這麼一來,朝堂迅速平穩下來之餘,竟還是國力日增的一個局面,剷除王氏門閥所帶來的餘波,根本不足以撼動大秦之根基,甚至過上個一年半載,便已被人漸漸忘卻,不得不說,經歷了這樣一個亂子卻還能保住如此局面,真真算得上是個奇蹟了。
大秦成武元年最炎熱的季節,就這麼過去了,讓許多人想起來便覺得心悸,讓許多人想起來便覺得慶幸,不過經過連番風波之後,大秦總歸是平靜了下來。
到得大秦成武元年九月間,後周,大金的第二批議和使節陸續抵達大秦京師長安,重新開始對議和之事的商討。
甚至於,西夏人也派來了使節,而這並非是什麼好事,顯然西夏人與金人有了些默契,也再不提稱臣之事,而是隱隱帶着威脅,顯然,大秦的強盛,已經讓西夏人感到了不安和壓力。
三國使臣,都顯得很強硬,尤其是金人,提出河中之地,必須歸還於大金,非如此,議和之事便不可行,兩國只有再次刀兵相見。
而後周來到長安的使臣也許是感受到了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言辭開始閃爍了起來,一個多月之後,後周再次改弦更張,本來只想讓大秦息了刀兵,互不相犯便罷,而今卻隱隱想露出要從大秦手中取回河洛之地的意思了。
大秦朝野上下,聽聞此事,再沒有什麼異聲發出,而是充滿了憤怒的聲音,三國漸有聯合之勢,但強盛的大秦,並不畏懼任何敵人,在他們還堪稱弱小的時候便是如此,而今已經盡有三分天下,如何會對人低頭。
多數人想的都是,諸國見大秦內部動盪,想趁着新帝登基,朝政未穩之際,趁火打劫,連南唐這樣的柔弱之國,竟然也沒有派出使臣來大秦賀喜新帝登基,這讓大秦上下皆如受辱般的憤怒。
奏疏接二連三的來到大秦中樞,樞密使汪道存更是在金人使節面前拍了桌子,言道,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汝等小兒,化外蠻夷,據我漢家疆域已久,猖狂日甚,如今一戰而敗,還想於中取利,寧不惹人發笑。
既然如此,何須多言,來日疆場再見便是,之後兩國和議大臣,皆怒目相對,宛若對峙,最終不歡而散。
讓大秦朝野上下尤其憤怒的是,金人使節帶來了許多金銀財貨,四處拜訪大秦臣工,如此明顯的輕視挑撥之意,等同於挑釁,好像狠狠在大秦臉上扇了一巴掌,他們可不知曉,金人在後周屢屢如此,而受賄之後周官吏,還多得後周皇家,攝政王等器重,結果也便不問可知了。
嚐到了甜頭的金人,自然以爲漢人皆愛財貨,但秦人朝堂風氣,卻與後周迥然有異,如此提着財貨上門,等同於辱及顏面,甚至一些被拜訪了的大臣,大怒之下,上書請戰,如此種種,也意味着和議之事已不可行。
而作爲大秦樞密使的汪道存,這樣的狠話都說了,幾乎已經沒了轉圜的餘地。
在冬季來臨之際,本是休兵之時,但戰爭的氣氛卻越來越濃,在金人使節憤怒的離開長安,西夏,後周的時節毫無所得的陸續離去之後,徹底達到了頂峰。。。。。。。
成武元年十月末,大將軍趙石被召入宮內,而在乾元殿上,大秦樞密院,兵部,中書衆臣濟濟一堂。
乾元殿上的燈火點了一宿,天光放亮之時,大臣們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卻兩眼放光的離去。
而大將軍趙石卻單獨留了下來,與成武皇帝密議良久,才離去出宮。
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但朝堂重臣們卻曉得,大戰之期好像已經不遠了,樞密院,兵部都在嚴陣以待,開始籌劃糧草輜重諸事,中書竭力配合,就在這嚴冬季節,大秦的戰爭機器慢慢開始轉動了起來。
這不但是咸寧六年那場戰爭的延續,還是大秦帝皇登基之後的第一場戰爭,沒有多少喘息之機,但也沒人在乎這個,大秦糧草豐足,將士休整了一年,已是枕戈待旦,也不用再做什麼兵員調配,大秦重兵,皆在河洛,河中之地,可謂是方便之極。
軍中將佐,皆乃百戰之士,甚至於許多人早就在期待着這場戰爭的到來,因爲只有戰功,纔是如今升遷的最佳,也是最快的途徑,亂世的軍人們,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是承平時節的軍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金人,後周,甚至西夏人,都沒有想到,在他們的使臣剛剛離開大秦京師長安,秦人就好像被激怒了的獅子一般,露出了尚未洗淨鮮血的獠牙,他們更不會知道,大秦在經歷了這場風波動盪之後,會將憋在心裡的那股怒火灑向何方。。。。。。
他們還不知曉,那一晚的密談,已經決定了大秦兵鋒所向,是如此的快速決絕,又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之外。。。。。。。。。
(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完。)
(第四更,月票,今天不怎麼給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