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孤雁

有道是“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拉犁耕田的黃牛一生辛勤勞苦,卻連果腹的草料都未必夠吃,臨到老更要受一刀之苦,還不如那些竊糧搬倉的鼠類,吃着精糧,養得肥胖安逸。人世之中,往往也是如此,真正任勞任怨出力氣做事的,未必討得到什麼好處。馬大人不知耗費了多少心機,籌募團練守城禦敵,但那個酒囊飯袋般的旗人提督老圖海,卻唯恐他在靈州城擁兵自重,處心積慮地剪除此人羽翼,首先就是要除掉雁營。

這雁營之中皆爲雁戶出身,也就是以打雁爲生的雁民。在靈州城西有好大一片蘆葦叢生的沼澤地,被稱爲黃天蕩。水草茂密無邊,不知覆着多少裡數,那些南來北往的大雁途經此地,多會在黃天蕩中落腳。雁乃守信之物,每到遷徙之期,天空中雁陣翩翩,一隊連着一隊,漫天皆是,觀之不盡。

世上打獵的獵戶,無非是挖陷阱下套子,或是用弓弩、火銃擊射獵物,如能依法施展出這些手段,要打什麼熊羆虎豹,或是狐狸黃狼,自然不在話下,卻唯獨是打雁最難。俗話說寧吃飛禽一口,莫吃走獸一隻,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視爲“五常俱全”的靈物——哪五常?仁、義、禮、智、信是爲五常。

說雁有仁心,是因爲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爲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爲仁者之心。

大雁不僅有仁,更有情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這是其情義過人之處。

天空中的雁陣,飛行時或爲“一”字,或爲“人”字,從頭到尾依長幼之序而排,稱作“雁序”。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雁爲最難獵獲之物,是因爲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際,羣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謂犬爲地厭、雁爲天厭、鱧爲水厭,這三種生靈最是敏銳機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羣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論是獵戶還是野獸,都很難輕易接近地上的雁羣。

Wωω_tt kan_¢o

雁之信,則是指野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爲雁天。這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即便至聖至賢之人也未必能夠做足,所以依靠獵雁爲生的雁戶,無不敬重野雁品質。

雁戶獵雁的器械稱爲“雁排”,是在一個渡水木伐子上鋪設排槍。先把排子隱藏在蘆葦蕩深處,然後再由身手矯捷的雁民,身披蓑衣,頭插雁翎,尋着雁蹤,偷偷潛行到雁羣棲息之地,約是離着一箭之地便不能再接近了,否則必然驚走雁羣。

雁戶們潛伏至深夜,看那月冷星稀之際,便突然點起一支火把。雁羣中哨戒的孤雁好不警覺,立刻振翅示警,也就在這同時,雁戶急忙把火把浸到水中熄滅了,繼續悄無聲息地隱蔽不動。那些大雁從睡夢中驚醒,正要展翅騰空逃命,卻發現四野茫茫,一片寂靜,不免懷疑是那孤雁誤報,便嘈雜着責備了它一陣,隨後放下心來繼續歇息。

雁戶們躲在四周,聽得羣雁逐漸安靜下來,知其已然熟睡,就再次點起火頭,孤雁盡忠盡職,立刻再次報警,而雁戶們仍是熄滅火把。如此反覆幾回,雁羣都被攪得心神俱疲,它們長途遷徙,本就疲憊不堪,又被孤雁一而再、再而三地驚擾起來,而蘆葦蕩中哪有什麼險情?最後終於惱火起來,活活將那孤雁啄死。

卻不知如此一來,正是中了雁戶的詭計:一是失了放哨的孤雁,再者三番兩次的驚擾,早已是睏乏難擋,警惕性放低了許多,雁戶們趁此機會,牽動排槍四下合圍。待到那些野雁發覺大事不好,從睡夢中猛然驚醒過來,再想逃脫已經晚了,都被雁排的射程罩住,大多難逃中彈身亡的厄運。這個獵雁的法子,喚作“打孤雁”。

雁戶們依靠獵雁過活,也只勉強餬口,常被官府盤剝壓榨,趕上離亂歲月,更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其中便有許多人仗着身手敏捷,藏身在蘆葦蕩裡,劫殺過往的客商,做些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勾當,也算是綠林響馬中的一路。

後來這夥人都被馬知府招了安,編爲靈州團勇,號稱雁營。如今營管陣亡,圖海將軍就推舉張小辮兒去統轄此營,因爲圖海暗覺張小辮兒查出將軍府裡藏着妖道,讓他十分地下不來臺,又恐此人日後成爲馬天錫的左膀右臂,心中自是陰恨起來,打算找個機會要一舉除掉這些心腹之患,這正是“朝中奸黨橫行日,天下英雄失意時”。

張小辮兒卻還道這是上官擡愛,他哪裡曉得官場上明爭暗鬥的險惡之處,於是帶着孫大麻子和黑貓,大搖大擺地前去應職。想想那雁營裡,少說也有百號兵勇,如今都要聽張三爺的號令調遣,真是得意非凡。

雁營中的老營管死後,營中以其子“雁排李四”爲首。這李四不過二十幾歲,是雁民出身的鬧銀響馬,擅能扎排使銃,故此得了個綽號,喚爲“雁排李四”,又素有神手之稱,手中火器百發百中。他還有個自小相依爲命的妹子雁鈴兒,生得眉目秀豔,體態綽約,是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兒家,勝過《水滸》扈三娘,不讓《西遊》羅剎女;除了能征慣戰,更有百步穿楊的手段,隨身一張雁頭彎弓,七十二支雁翎箭,向來是箭不虛發,發必應弦,此時也着了男裝,跟隨在營中征戰。

雁排李四早就覺得充爲團勇給官府賣命,雖然出生入死,卻不似官軍那般有糧有餉,遠不如在黃天蕩裡殺人越貨來得痛快,何苦屈身小就,終日受人管制,靠吃着順氣丸才能度日。正思量着要帶兵反出城去,到時候天是王大,老子就是王二,管你什麼清軍太平軍,只要膽敢進得黃天蕩來,便隨着爺的性子,一發殺個痛快。

正這時,忽聞靈州捕盜衙門裡的張牌頭要來統領雁營。雁排李四是足踏風雲,氣衝牛斗的傲骨之人,最喜愛結交天下豪傑,心想:“久聞張牌頭大名,聽得耳朵也快起繭子了,既有機緣,何不會上一會,看看他是否果真是個出衆的好漢子,然後再走卻也不晚。”當下出來相迎。

誰知雙方一照面,雁排李四還以爲自己看錯了,瞧那張小辮兒猴裡猴氣的一臉潑皮相,歪戴帽子斜瞪着眼,小號官服穿在身上都顯得肥大,肩膀上還架着一隻黑貓。只有旁邊那個麻子臉,倒是生得虎背熊腰,只看那身量步法,料來也是得過些傳授的壯士。

但靈州自古就有拜貓仙的風俗,雁民們也尊貓仙爺爺,一見張小辮兒肩頭蹲着只黑貓,雁排李四等人便不敢太多輕看於他,當即上前抱拳行禮,可心中卻是有些尷尬,不太相信就憑這個潑皮般的小子,怎有本事剿殺老鼠和尚和白塔真人那夥巨寇。

張小辮兒慣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又得林中老鬼指點,知道雁營之中多是草莽之輩,便也抱拳拱手,直接就問李四等人,諸位好漢,以前可都是嘯聚山林的響馬?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等人聞言吃了一驚,雁營如今是受了朝廷招安的團勇,官家早就表示對以前的所作所爲既往不咎,不知他又提這話是什麼意思?莫非官府變了心意,要去了我等不成?想到此節,不禁個個戒備起來,悄悄將手按在了腰刀的刀柄上,只等潛伏的官軍蜂擁上來,就亮出家夥拼他個魚死網破。

誰知張小辮兒卻大言侃侃地說,想我張家祖上就有人做過響馬盜,當年在綠林之中,那也是有字號有蹤跡的人物。自古以來,響馬多爲明盜,遇到過往的客商大戶,先是放出一支響箭爲號,這才現身出來攔住去路,並要念動劫山贊子說:“此山是爺開,此樹是爺栽,要想打此過,十個馱子留九個,牙蹦半個說不字,嘿嘿,一刀一個草裡埋。”這就叫明目張膽,連馬頸上也要繫着鈴鐺,走到哪兒響到哪兒,如此方纔算得上是梁山本色的明盜響馬了,絕不是尋常的草寇毛賊之流可比。世人愚眼俗眉,哪識得咱們響馬子的來歷,更不知咱這綠林義氣,從來就不是那些齷齪兒男能學得來的。諸位既然是響馬出身,想必都是慷慨灑脫的當世英雄,讓小弟有幸得遇,實是三生有幸。

張小辮兒前兩天曾和孫大麻子暗中掘藏,找出了白塔真人生前埋在城內的一匣子金洋錢。他信從林中老鬼之言,唯恐聚多了錢物招來禍端自毀前程,在沒做上高官之前,不敢再動貪念,此刻只好忍痛割愛,把金洋錢全部帶到營中,當場分給衆人,以表結納之心。

古人言:“士爲知己者死。”張小辮兒這幾句話果真是說入了巷,滿滿一匣金洋錢更是動人眼目。那雁排李四等人俱是豪傑的襟懷、草莽的性情,一聽之下無不動容,都覺得先不論張營官本事如何,單隻這番器量,以及仗義疏財的手段,也稱得上是宰相之才了。能夠說出這等言語,絕非凡品,此時雖然只是個雁營營官,想來日後必成大事,而且同爲綠林一脈所出,我等將來如能跟隨在側,怎不得他些好處受用?於是盡皆心服,當場推金山倒玉柱,呼啦啦拜倒了一片。爲首的李四說道:“雖然我等多是出身於塵埃之中,卻也頗知英雄典故,曾見古今事蹟,曉得世間義氣二字最重,如蒙張三哥不棄,願先就此結納了。今後同生共死,榮損相連,不論刀山火海、槍林箭雨,永遠追隨左右。”

有道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當時的民團兵勇當中,多有拉幫結夥拜把子的風氣,若不用此,便難以在軍中立足。這也該着是他們前世的緣分,命中天數近合,一見之下,都覺意氣相投,願意拜把子結爲生死兄弟。擇日不如撞日,雁營衆人當即就撮土爲爐,插草爲香,張小辮兒、孫大麻子、雁排李四、雁鈴兒,以及營中幾位雁戶出身的哨官,一同跪倒在地,雙手抱拳,用大拇指指向自己心口,當着那隻黑貓,對天盟誓,念起“插香令”來。其令曰: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萬衆齊志,名標青史。

江湖一把,功業千秋。

香火在手,歃血爲盟。〗

張小辮兒幸得林中老鬼點破了自身命數,只用三言兩語,便憑空得了一班好漢子以性命相交,真乃如虎添翼。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此一來,何愁大計不成?

這正是:“逢山必要先開道,遇水還得早架橋。”欲知張三爺率領着雁營何去何從,且聽下回分解。

前言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七章 蛤蟆劫第三章 富貴夢第十章 金剛禪第六章 筷子城第三章 貓仙爺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貓仙爺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六章 雷雨夜後記 冷酷的貓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九章 銀錠禍第二章 鬼掐頸第二章 鬼掐頸第三章 貓仙爺前言第一章 掘子營第五章 貓狗道第二章 金絲虎第六章 筷子城第六章 筷子城第一章 松鶴堂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貓狗道第九章 銅盞油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前言第五章 擒鼉魚第一章 打孤雁第五章 貓借命第七章 天墜第五章 貓狗道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筷子城第五章 擒鼉魚第三章 貓仙爺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八章 狐玉第四章 萬屍墳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八章 貓兒巷第五章 水鼠堤第六章 美人坑第五章 擒鼉魚第四章 竈上懶第七章 鐵公雞第一章 打孤雁第七章 天墜第四章 萬屍墳第五章 黑蟬第六章 雁冢第八章 狐玉第一章 掘子營第六章 靈異解第七章 人作狗第六章 筷子城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萬屍墳第一章 打孤雁第四章 竈上懶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六章 貓兒臉第六章 雷雨夜第六章 雷雨夜第一章 啞子貓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狐玉第四章 萬屍墳後記 冷酷的貓第七章 人作狗前言第一章 掘子營第五章 水鼠堤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美人坑第二章 金絲虎第五章 黑蟬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萬屍墳第二章 金絲虎第一章 打孤雁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擒鼉魚第一章 掘子營第四章 地蛙聚塔
前言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七章 蛤蟆劫第三章 富貴夢第十章 金剛禪第六章 筷子城第三章 貓仙爺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貓仙爺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六章 雷雨夜後記 冷酷的貓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九章 銀錠禍第二章 鬼掐頸第二章 鬼掐頸第三章 貓仙爺前言第一章 掘子營第五章 貓狗道第二章 金絲虎第六章 筷子城第六章 筷子城第一章 松鶴堂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貓狗道第九章 銅盞油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前言第五章 擒鼉魚第一章 打孤雁第五章 貓借命第七章 天墜第五章 貓狗道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筷子城第五章 擒鼉魚第三章 貓仙爺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八章 狐玉第四章 萬屍墳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八章 貓兒巷第五章 水鼠堤第六章 美人坑第五章 擒鼉魚第四章 竈上懶第七章 鐵公雞第一章 打孤雁第七章 天墜第四章 萬屍墳第五章 黑蟬第六章 雁冢第八章 狐玉第一章 掘子營第六章 靈異解第七章 人作狗第六章 筷子城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萬屍墳第一章 打孤雁第四章 竈上懶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六章 貓兒臉第六章 雷雨夜第六章 雷雨夜第一章 啞子貓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狐玉第四章 萬屍墳後記 冷酷的貓第七章 人作狗前言第一章 掘子營第五章 水鼠堤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美人坑第二章 金絲虎第五章 黑蟬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萬屍墳第二章 金絲虎第一章 打孤雁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擒鼉魚第一章 掘子營第四章 地蛙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