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竈上懶

天上金烏玉兔輪轉,地下古往今來變遷。凡是有了本事在身的人,無非上、中、下三條出路,上者是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爲朝廷出力,圖一番封妻廕子的高官厚祿;中者能憑着自身藝業養家餬口,雖然勞煩辛苦,卻也能夠安身立命;下者就是流落進草莽了,只能做些個沒有王法的勾當,大秤分金,小秤分銀,無糧同餓,有肉同吃,所謂分贓聚義。

但爲何許多有大手段的人物,一輩子活得勉勉強強,終日裡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反倒還不如那些平庸無能之輩。只因同樣一世爲人,機緣命運卻是千差萬別。所謂高才命窮、庸才運通,此身的貧富貴賤,向來是論命不論才的,不管你胸中是如何的才高志廣,倘若該着你命裡用不上的,終究沒處施展手段。

張小辮兒跟林中老鬼學了一套相貓的法子,本以爲多是些雞鳴狗盜般的雕蟲小技。靈州城裡的野貓家貓,個個饞懶狡猾,既蓋不成瓦房,又蒸不熟米飯,三爺挨餓受凍時能指望它們頂得上什麼用場?卻沒料想時運一到,無中也能生出有來,自然遇到番大請大受的機緣,他竟然憑着靈州野貓相助,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正是誰說貓無道?貓道也有蹤,更兼多奇異,從來勝庸俗。

話說當天夜裡,頭頂一輪皓月當空,映得澄輝萬里,上下一碧。張小辮兒和孫大麻子引了一大羣野貓,穿街過巷而行,徑直來到塔王寺舊址跟前。此時城中早已宵禁,家家關門閉戶,街上冷冷清清的空無一人,只是偶爾有幾隊巡防的靈州團勇,持着刀槍往來戒備。

倒塌的民房廢墟中,地面上裂開了一條深溝,裡面霧氣濃重,在外邊看不出是深是淺,四周把守着哨兵勇,都舉着火把燈籠。張小辮兒向他們要了兩盞燈籠,和孫大麻子各自提在手中,帶着野貓們一頭鑽進了濃霧之中。

此處在好幾百年以前,曾是一座高塔埋在地下的塔基,地底尚有磚石夯土可見。最深處藏着一口深井,由於塔基開裂,並不需要從井眼上垂繩下去,二人摸索着崩塌的磚牆往下走,就覺陰冷潮溼之氣漸重,井壁上到處都是溼漉漉的水霧。

塔王寺古井口窄腹大,井底是個天然石洞,井眼下方正對着一處深潭,潭水深不可測。原來天下之淵,共分作三十六脈、七十二眼,皆是極深極幽的潭、井、淵、泉。這口古井正是其中之一,西接八百里洞庭湖,東邊則連着浩瀚無際的汪洋大海。

在早年間,大約是唐朝的時候,靈州城方圓數百里內,常有災荒出現,不是炎赤田裂,便是洪水氾濫,十年裡頭,往往有九年都是災年,以致鬥米千錢,民不聊生。朝廷認爲肯定是在靈州城的千年古井當中,有條老龍興妖作怪,於是請來高僧鎮伏,並且下旨建了一座寺廟,又在井上起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高塔,用香火供養着一尊風雨鍾,祈求風調雨順。

那風雨鍾能預知風雨陰晴,乃是塔王寺裡的鎮寺之寶。據傳早在大禹治水之時,多有鬼神相助,一次在深山裡疏通河道的時候,遇到黑霧瀰漫,白晝裡伸手不見五指,幸虧有一頭大野豬口銜明珠作爲前導,不斷將附近涌出的雲霧吸入嘴裡,才使得禹王帶着大夥在黑霧中伐通了河道。其實那顆明珠是塊罕見的熒光礦石,能夠吞聚,風雨鐘上正是嵌鑄了此物,所以時常在塔王寺上空顯出奇異雲象。

有道是世間好景難久長,彩雲易散琉璃碎。到後來改朝換代,刀兵四起,靈州城也免不了飽受戰火摧殘。塔王寺裡的高僧擔心風雨鍾毀於戰亂,就將它偷偷藏在了塔王下的古井裡,又恐賊人盜寶,便把青銅鐘鎖在了兩尾鼉魚身上。

鼉魚並非中土之物,原是由一位印度僧侶,從婆羅甘孜國攜帶而來的兩棲異種,存活的壽命能比老龜還要長。它們形如金鱗鯉魚,背上有硬殼如甲,在水中力大無窮,要是有賊子妄想盜取風雨鍾,即便不是被鼉魚咬死在水裡,也會驚得它們拖拽着銅鐘遁入深水,幾十上百年裡不復出現。

張小辮兒和孫大麻子摸到水潭邊,舉着燈籠四下裡一照,只見那水面平滑如鏡,也不甚寬闊,卻比普通的井水大得多,約有四張八仙桌子大小,一大團白霧從水面飄涌上去,越到高處越多,井底水潭四周並沒有霧氣,那井壁和洞穴中有無數尊大大小小的石佛,寶相千變萬化,妙態莊嚴。

那夥以金玉奴爲首的野貓們,也在後邊相繼跟了進來。它們整日都在靈州城裡遊蕩廝耍,從窮街陋巷,到朱門大戶,乃至玳瑁梁間、鴛鴦樓頭、畫閣之中、繡屏之內、城裡城外,沒有一處不是它們往來慣熟的,卻向來不曾到過塔王寺古井,此刻見這井底的藏佛洞裡石怪水異,都感覺大爲好奇,聚在一處瞪大了眼睛四處打量。

張小辮兒指着水潭中白霧涌動之處,對孫大麻子說:“水中這個所在,便是藏着風雨鐘的地方了,若有手段取出此物,何愁換不來頂戴花翎的高官厚祿……”

孫大麻子吃驚地說:“俺說張三,想來這是何等隱秘的事體,你又是從哪裡知道得如此詳盡?再者說來,那風雨鍾是靈州重寶,向來司掌着方圓百里之內的風調雨順,咱們豈敢輕易驚動它?莫非你又撞見了金棺墳裡的老鬼?別忘了咱們先前在槐園裡惹禍上身,還都是由此而起,俺勸你可再也別聽信他的妖言了,那廝未必是安的什麼好心。”

張小辮兒隨口遮掩道:“金棺墳一片荒冢,哪裡有什麼老鬼?三爺這是自家傳下來的憋寶相貓之術。不過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故此以前沒在金棺村裡施展過,如今井底的風雨銅鐘聚住了雲霧,顯出塔靈異象,攪得滿城軍民人心不安,咱們兄弟怎可袖手旁觀?”又說這古井裡藏的風雨鍾,只不過是件能聚雲霧的古物,豈是當真管得了什麼風調雨順?咱們靈州自古就是貓多廟多,諸如什麼塔王寺、金棺寺、龍王廟、貓仙祠……簡直是數都數不過來,把上下九十九重天的神仙佛道都供遍了,但逢上災年,還不是照樣該旱的旱,該澇的澇,風雨鍾何曾起到過半點用處?要不是當年的貓仙譚道人除掉了火蠶,哪裡還能有靈州城今天的繁華規模?所以說天底下的事情,向來應當是在德不在險、在仁不在物,如果世人沒做出那份德行來,縱然有寶也無靈。

孫大麻子是個直肚腸的實心眼,聽罷怔了一怔,遲疑道:“這等?”又想了想,終於覺得有點兒開竅兒了,隨即點頭說:“嗯……果然有理,別看俺有一身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莽撞力氣,可要說起見識機智,還是三弟更勝一籌。依你說,此事該當如何理會?”

張小辮兒道:“井底的水潭深得直通海眼,又有成了精的老魚藏在其中,要是貿然過去,多半要被水怪拖到龍宮裡充做龍王爺的上門女婿。據說龍女絕非花容月貌,可個個都是夜叉修羅的撮鳥模樣,若真如此,三爺豈不尷尬?幸好咱們把靈州貓王金玉奴引到了塔王寺古井裡,你我兄弟只躲在一旁等着坐收漁人之利也就是了,且看野貓們如何施展。”

孫大麻子可想不出幾隻野貓能濟得甚事,對此半信半疑,只好耐住性子,同張小辮兒攀到井壁上的一個佛龕裡,挑了兩盞燈籠,往前照着那片深冷寂靜的深潭。這正是:“安排撲鼻芳香餌,靜待金鯢上鉤來。”

再說靈州城裡的大小野貓鑽到井底藏佛洞中,忽聽潭中水面一陣輕響,羣貓知道那是水族遊弋翻涌的動靜,又嗅得井底有活魚腥氣,不禁被勾起了饞蟲,紛紛捉着腳步湊到水邊,向水裡張望窺覷。

原來靈州野貓最喜魚腥,自古就有在水邊觀魚的習慣,加之最近幾年來,當地天災兵禍相連,早已無人再去貓仙祠裡供奉魚鮮,即便是臭魚爛蝦,也難得一見,此刻見了井底游魚,免不了要湊到近前去過回眼癮。

誰知羣貓剛到潭邊,就見水花突然一分,從中涌出一個大魚頭來。那魚體態奇異,鱗甲燦然,瞳子大如海碗,嚇得野貓們大驚失色,急忙四散躲避。其中有隻竈上懶最爲笨拙,雖然僥倖沒被拖入水裡,但它躲得稍稍慢了半步,竟被那怪魚一躍之力,撞得橫飛了出去,直落在石佛叢中,懶貓折脫了一條貓腿兒,慘叫不迭。

鼉魚平時以吃潭中的魚、蛙、龜、蛇爲生,更擅能拖拽野狗野貓入水吞食,此時一擊未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便隱入水底靜伏不動。

靈州野貓們領教了厲害,再不敢靠近水邊半步。那隻全身錦繡的金玉奴,是城中野貓的首領,帶着大小羣貓,湊近去看了看那隻摔斷了腿的竈上懶。它神態甚是憐惜,見傷了同伴又都有些惱火,不肯就此善罷甘休。

羣貓嘀嘀咕咕的似乎是商量了一陣,那隻竈上懶便拖着條瘸腿,一步一挪蹭到井壁旁,順勢依貼在牆上,也不知它是使的什麼法子,自己挨着石壁跳了幾跳,雖然疼得嗷嗷直叫,但竟然把骨頭重新接好了。

其餘的野貓見竈上懶腿骨沒有大礙,就分頭跑出井外,一瞬間散了個一乾二淨。張小辮兒也不清楚這夥野貓究竟會做出什麼名堂,和孫大麻子在井底苦苦等了一個多時辰,正以爲野貓們一去不復返了,卻見羣貓帶回了一隻肥大異常的老貓。那老貓胖得出奇,分量怕有不下幾十斤重,周身上下長毛邋遢,把耳鼻雙眼都給遮住了。這貓髒兮兮的,稍微一碰就噼裡啪啦往下蹦“活物兒”,行動起來也格外遲緩。

張小辮兒和孫大麻子看得暗暗好奇,想不出野貓們是從哪裡請來的這位“爺臺”。但張小辮兒能夠相貓,心知別看這隻老貓雖然骯髒邋遢,但它鬚毛俱長,毛爲白、褐兩色,鬍鬚分作金、黑,頭圓爪短,體胖如同葫蘆,吞江吸海,遇水不沉,乃是隋唐時的名品古種,世上多呼爲“渡水葫蘆貓”的便是。此貓非同小可,事蹟之奇蓋世無雙,倘若講出來,真正是“古往今來未曾有,開天闢地頭一回”。欲知此貓到底有何奢遮手段,且留下回分說。

第四章 竈上懶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六章 靈異解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剔魂剮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鐵公雞第九章 銅盞油第四章 竈上懶第九章 銅盞油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二章 金絲虎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七章 鐵公雞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貓兒巷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貓仙爺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四章 竈上懶第二章 鬼掐頸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八章 活烹人第五章 貓借命第六章 美人坑第九章 銀錠禍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八章 狐玉第三章 金鱗鯉第九章 銅盞油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美人坑第八章 貓兒巷第八章 貓兒巷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一章 狗屠人第五章 貓借命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八章 喜錢兒第一章 狗屠人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人作狗第三章 剔魂剮第六章 美人坑第二章 劊子手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冥殿液第五章 貓狗道第一章 打孤雁第六章 靈異解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十章 金剛禪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六章 雁冢第六章 筷子城第三章 富貴夢第十章 金剛禪第九章 銅盞油第九章 銅盞油第二章 鬼掐頸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鬼掐頸第一章 啞子貓第十章 金剛禪第一章 松鶴堂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七章 蛤蟆劫第八章 喜錢兒第五章 黑蟬第八章 貓兒巷第九章 銀錠禍第五章 貓狗道第九章 銅盞油第四章 貓兒藥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六章 雷雨夜第四章 竈上懶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貓兒臉第一章 啞子貓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四章 貓兒藥第六章 貓兒臉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五章 水鼠堤
第四章 竈上懶第二章 設香結盟第六章 靈異解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剔魂剮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鐵公雞第九章 銅盞油第四章 竈上懶第九章 銅盞油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二章 金絲虎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七章 鐵公雞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貓兒巷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貓仙爺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四章 竈上懶第二章 鬼掐頸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八章 活烹人第五章 貓借命第六章 美人坑第九章 銀錠禍第四章 地蛙聚塔第八章 狐玉第三章 金鱗鯉第九章 銅盞油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美人坑第八章 貓兒巷第八章 貓兒巷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一章 狗屠人第五章 貓借命第八章 排令開山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八章 喜錢兒第一章 狗屠人第三章 貓仙爺第七章 人作狗第三章 剔魂剮第六章 美人坑第二章 劊子手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三章 冥殿液第五章 貓狗道第一章 打孤雁第六章 靈異解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十章 金剛禪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六章 雁冢第六章 筷子城第三章 富貴夢第十章 金剛禪第九章 銅盞油第九章 銅盞油第二章 鬼掐頸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鬼掐頸第一章 啞子貓第十章 金剛禪第一章 松鶴堂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七章 蛤蟆劫第八章 喜錢兒第五章 黑蟬第八章 貓兒巷第九章 銀錠禍第五章 貓狗道第九章 銅盞油第四章 貓兒藥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六章 雷雨夜第四章 竈上懶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貓兒臉第一章 啞子貓第二章 雲中塔影第四章 貓兒藥第六章 貓兒臉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五章 水鼠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