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火燒新野 攜民渡江

公子劉琦鎮守江夏,驚聞劉表病逝的噩耗,大哭不止,便欲往荊州弔孝。豈料探馬急報,蔡夫人已將荊州拱手獻與曹操,並立其子劉琮爲荊州之主!

劉琦惶恐無計,心知若去荊州,此命休矣!便請伊籍速往新野,面見劉備,據實相告。

伊籍到時,劉備已知荊州事變,正在整頓軍馬,準備護民渡河趕往樊城。

曹操大軍,行進甚快,百姓方纔收拾停當,探子來報前軍已至博望。劉備慌令伊籍返江夏整兵,一面與孔明商議禦敵之策。諸葛亮道:“主公且放寬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兵馬;今番再來,必教曹軍再中此計!”

隨即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差糜竺護送各官家眷往樊城。而後聚諸將聽令——先命關羽引一千軍去白河上流埋伏,軍士各攜布袋,多裝沙土,遏住白河之水。至來日三更後,只要聽到下流人喊馬嘶,便急起布袋,放水淹之,再順水殺將下來接應!

再命張飛引一千軍去博陵渡口埋伏。此處水勢最慢,曹軍被淹,必從此逃難,便可乘勢掩殺,往來接應!

又喚小寶引本部三千黑甲軍,盡皆不穿重甲。分爲四隊,自領一隊伏於東門外,其餘三隊各自伏於其它三門。先於城內人家屋上,多藏硫磺引火之物。曹軍入城,必安歇於民屋之內;來日黃昏後,必有大風!但看風起,便令西、南、北三門伏兵盡將火箭射入城內;待城內火勢大起,卻於城外吶喊助威,只留東門給曹軍逃走。汝卻於東門外於後擊之,敵軍必大敗!天明時與關、張匯合,收兵回樊城!

小寶領命,心中半信半疑:“難道諸葛亮真會看天相?他怎麼就斷定明天黃昏後會有大風?如此看來,他日赤壁大戰之時,說不定老子真能親眼目睹‘諸葛亮巧借東風’這出大戲!呃……莫非孔明也有特異功能不成?”

不說這廝胡思亂想,孔明再令糜芳、劉封領兩千軍,一半紅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之鵲尾坡前屯駐。一見曹軍到,紅旗軍向左走,青旗軍向右走,曹軍心疑必不敢追!汝二人卻去分頭埋伏,只見城中火起,便可追殺敗兵,再往白河上流接應!

孔明分付已畢,乃與劉備登高瞭望,只候捷報……

曹仁、曹洪引兵十萬爲前隊,前方已有許褚率三千鐵甲軍開路,浩浩蕩蕩,殺奔新野而來!

是日午牌時分,曹軍來到鵲尾坡,望見坡前一簇人馬,盡打青、紅旗號。許褚催兵前進,劉封、糜芳依孔明之計,分兵各往左右而去。許褚勒馬,止軍休進。

許褚一騎馬飛報前軍曹仁,曹子孝斷定此必是疑兵,前方並無埋伏,令許褚催軍前進,自領大軍隨後而行。

許仲康復回坡前,提兵殺入。至林下追尋時,已不見一人。時日已墜西,許褚方要提兵再進,忽聽山上大吹大擂。擡首望時,只見山上一簇旌旗,中有兩頂傘蓋,左玄德,右孔明,正在對坐飲酒。許褚大怒,引兵尋路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

又聞山後喊聲大震,欲尋路廝殺,卻見天色已晚,難尋山路。

曹仁大軍到,教許褚先奪新野歇馬。軍士至新野城下時,只見四門大開。曹軍突入,並無阻擋,城中亦是空無一人,竟已是一座空城了!

曹洪道:“此是劉備勢孤計窮,故盡帶百姓逃竄去了。我軍權且在城中安歇,來日天明進軍。”

曹軍遠來睏乏,都已飢餓,皆去奪房造飯。曹仁、曹洪也在衙內安歇……

初更過後,狂風大作!守門軍士飛報城內火起,曹仁不以爲然,只道是軍士造飯不小心燃起的遺漏之火,傳令不可自驚。豈料話音未落,接連幾次飛報,西、南、北門盡皆火起!

曹仁急令衆將上馬時,已是滿縣火起,上下通紅!

是夜之火,更勝前日博望之火!曹仁引衆將冒火突煙,尋路奔走,聞報東門無火,便率衆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曹仁等方纔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龍小寶引三千黑甲軍趕來混戰!曹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小寶緊追高喊:“曹仁休走!”槍戟並起,殺得不亦樂乎!

曹軍奔逃一陣,糜芳忽引一軍截住廝殺,曹仁大敗,奪路而逃!行不多時,劉封又引一軍截住再殺!直殺到四更時分,曹軍人困馬乏,大半焦頭爛額!奔至白河邊,喜見河水並不甚深,人馬盡皆下河吃水。一時間,人相喧嚷,馬盡嘶鳴!

關羽在上流以布袋遏住河水,早已等候良久。此時聞下流人喊馬嘶,急令軍士一齊擎起布袋,頓時河水滔天,往下流衝去!曹軍人馬盡在水中,突遭洪流滅頂,盡溺於水中,死者不計其數!

曹仁引衆將望水慢處奪路而走,行至博陵渡口,只聽喊聲大起,一軍攔路,當先大將,正是張飛,持矛大叫:“曹賊快來納命!”曹軍大驚,體若篩糠!

張飛引軍大殺,正遇許褚,便抖擻精神,與之交鋒!

許褚不敢戀戰,虛晃一刀,撥馬便走!

張飛趕來,正接着劉備、孔明,遂一齊沿河往上流而去。此時劉封、糜芳已備好船隻,劉備便命收攏兵將,一起渡河,盡望樊城而去……

曹仁敗回,盡述失利之事。曹操怒道:“諸葛村夫,安敢如此!”遂催動三軍,漫山遍野,盡至新野下寨。傳令軍士一面搜山,一面填塞白河。領大軍分成八路,一起去取樊城!

劉曄諫言,丞相新到襄陽,必須先收買民心,可使人招降劉備。備若不降,亦可見我愛民之心;劉備若降,則荊州不戰而可定也!

曹操納諫,便問何人可以出使?劉曄乃舉徐庶。曹操恐其去後便不再歸,劉曄道:“他若不歸,則貽笑於人,丞相勿疑。”曹操遂命徐庶前往樊城,招降劉備,以免大軍過境,寸草不留,生靈塗炭!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劉備、孔明親往接見,備敘舊日之情。徐庶戳穿曹操“假買人心”之計,明言樊城終不可守,催促劉備棄城而去。

劉備欲留徐庶,徐庶坦言若不歸去,恐惹人笑!遂請辭,劉備不敢強留……

諸葛亮獻策棄樊城,而投襄陽暫歇。劉備不忍捨棄百姓,乃命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哪知兩縣百姓,齊聲大呼:“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

即日號泣而行,軍民扶老攜幼,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於耳!

劉備大爲悲痛,泣淚悲呼:“爲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言罷便欲投江而死,左右急忙救止,聞者莫不痛哭!

小寶暗忖:“身臨如此險境,劉備猶不忘收買人心,以示仁德,真不愧是一代梟雄!佩服,佩服!”

劉備攜民渡江,直至襄陽城下。只見城上遍佈旌旗,壕邊插滿鹿角。劉備高呼開門,劉琮年幼,不能主事,向懼玄德,不敢現身應答。蔡瑁、張允乃登城樓,叱令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樓而哭……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登上城樓,大喝道:“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士,今爲救民來投,何以相拒?!”衆視其人,年貌尚輕,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姓魏,名延,字文長!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城軍士,打開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高聲喝罵:“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否?”

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與文聘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舉!劉備嘆道:“本欲保民,今反害民!襄陽城不入也罷!”

諸葛亮進言:“江陵乃荊州要地,不若先取江陵爲家。”於是劉備領着百姓,遠離襄陽大路,盡往江陵而走。

襄陽城中百姓,多有趁亂逃出城外,跟劉備而去者。那魏延與文聘交戰良久,見手下兵卒皆已折盡,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劉備,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小寶自知魏延乃蜀國後期之名將,本欲將其救走,收歸劉備麾下,但轉念一想,日後入川,尚需借魏延之力,便未相助,自隨劉備而去……

劉備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仗數千輛,挑擔揹包者不計其數,行進甚緩。又聞報曹軍已取樊城,正在收拾船筏,即日便可渡江趕來!衆將皆勸劉備,今擁民數萬,日行不過十餘里,倘曹兵追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爲上!

劉備的眼淚那是說來就來,當即泣淚哭號,寧死也不棄百姓而獨去!跟着這樣“仁義到姥姥家”的主公,衆將除了感佩劉備“崇高至極”的高尚品格,還能做些什麼呢?只得護着百姓,緩緩前行,不知幾時方能到達江陵……

孔明見狀,便諫言:“追兵不久即至,可使雲長先往江夏求救於公子劉琦,叫他速起兵乘船會於江陵!”

劉備即修書令關羽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救;命張飛斷後;又令趙雲保護老小。小寶聞言當即自告奮勇與子龍同護家眷——貂蟬的車仗也和甘、糜二夫人同行,這廝豈能棄之不顧!

趙雲、小寶請典韋寸步不離劉備左右,守護主公安全,便拜別而去。其餘衆將管顧百姓而行,每日緩行十餘里便歇……

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去襄陽召劉琮來見,劉琮懼怕曹操,不敢往見。蔡瑁、張允乃去樊城拜見曹操,辭色甚是諂媚。曹操細問二人荊州軍馬、錢糧並戰船多少,二賊據實以告,曹操遂封蔡瑁爲鎮南侯,加水軍大都督;張允爲助順侯,加水軍副都督,二人大喜而退。

蔡、張二賊回見劉琮,具言曹操許諾保奏劉琮永爲荊襄之主!蔡夫人大喜,次日便與劉琮親自渡江拜迎曹操。

曹操入襄陽城至府中坐定,即刻召來蒯越,撫慰道:“吾不喜得荊州,卻喜得異度也!”遂封蒯越爲江陵太守樊城侯,一衆降臣,盡得賞封。唯命劉琮爲青州刺史,便叫即日起程!

劉琮聞言大驚,年幼而不知所以,只知再三推辭,曹操不準。劉琮只得與母蔡夫人啓程同往青州。一衆舊臣送至江口即回,只得部將王威一人相隨。

曹操密令于禁輕騎追殺劉琮母子,于禁領命,率軍趕上,直言奉丞相之命,來取二人首級!

蔡夫人抱着劉琮痛哭不止,于禁不爲所動,便叫軍士下手。王威忿怒,奮力相鬥,竟爲軍士所殺!

于禁取了劉琮母子首級,回見曹操覆命,曹操厚賞之。郭嘉進言:“江陵乃是荊州重地,錢糧極廣!劉備若據此地,一時急難動搖,應早取江陵。”

曹操便命人先行打探,探馬回報:“劉備帶領百姓,日行不過十餘里,現今距襄陽只有三百里。”

曹操傳令各部精選五千鐵騎,星夜前行,限一日一夜追上劉備,大軍隨後而進!

劉備攜數千兵馬,十餘萬百姓艱難前行。又慮關羽往江夏求救,至今沒有迴音,每日心急如焚。只得煩請諸葛亮親往江夏走一遭——料想前日孔明曾授劉琦自救之法,若親往見之,劉琦必感其恩,定會發兵來救。

孔明受命,便與劉封引五百軍率先往江夏去了……

當日劉備自與典韋、糜芳、糜竺、簡雍、裴元紹同行,忽然一陣狂風就馬前颳起,塵土沖天,平遮紅日!劉備驚問此乃何兆?簡雍頗通陰陽,袖佔一課,不覺失驚道:“此大凶之兆,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

劉備道:“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安忍棄之?”

簡雍急勸:“主公若戀而不棄,則禍不遠矣!”

劉備只是難捨,望前而問:“前面是何處?”

糜竺答道:“前面是當陽縣,有座山名爲景山。”劉備便傳令於此山駐紮……()

第70章 靈鷲宮主(上)第40章 赤壁之戰(三)第14章 半片耳朵第116章 伯言奇謀,忠義文遠第71章 神話,從此誕生第75章 向亨託看齊第30章 少年孔明第107章 十冠第157章 精銳之師第41章 意大利之夏――華彩第5章 結拜第183章 十香軟筋散第204章 太玄真解(上)第59章 定計第1章 寶哥的故事第52章 壽誕第85章 鬥劍第65章 生死符第148章 太玄經第56章 風雲第7章 打劫第161章 唯一敵手第12章 古之惡來第38章 自觀自學第97章 法蘭西之夜——夜色如水(下)第123章 剩蛋快樂第182章 龍象般若第26章 冬至第87章 法蘭西之夜――諸強大突圍第125章 昔時因果第4章 刺董卓(下)第54章 假期的娛樂(上)第22章 徐州陷第16章 歪打正着第112章 逆襲第12章 一牆之隔第101章 奪帥(上)第22章 疲憊的米蘭第199章 華山論劍(上)第43章 意大利之夏――鬥牛(下)第91章 陰謀詭計(下)第118章 一書兩經第88章 法蘭西之夜――經典不朽第200章 華山論劍(中)第104章 冒名第25章 珍瓏第8章 意外來客第70章 大地震第131章 情爲何物第38章 赤壁之戰(一)第84章 兔爺的風神腿第128章 佛法無邊(上)第37章 屯兵江夏第144章 受困於海第127章 帝國,神話!(下)第36章 長阪坡(下)第71章 計取天蕩山第80章 心如驕陽(下)第111章 井底之蛙第29章 大破曹仁第85章 誰更無恥第172章 不屈第2章 虛竹?第95章 風雲色變第118章 潛伏第41章 意大利之夏――華彩第15章 小寶的良策第26章 冬至第100章 新的時代第65章 生死符第29章 大破曹仁第5章 結拜第184章 化險爲夷第126章 老僧無名第140章 怒海狂濤第74章 因子縱父第21章 騎馬論英雄第120章 哥只是個傳說——熱身第59章 邪魔外道第85章 金環三結第1章 白癡小和尚第66章 玫瑰碗之約――朋友珍重第191章 誰是大英雄(5)第77章 戰鼓(上)第5章 武俠也瘋狂第98章 東方不敗(下)第2章 虛竹?第148章 太玄經第17章 英雄末路,長安亂!第28章 謝謝第52章 征服第4章 刺董卓(下)第127章 帝國,神話!(下)第111章 旋轉第3章 刺董卓(上)第107章 十冠第1章 阿寶第16章 小兔乖乖第171章 勸降
第70章 靈鷲宮主(上)第40章 赤壁之戰(三)第14章 半片耳朵第116章 伯言奇謀,忠義文遠第71章 神話,從此誕生第75章 向亨託看齊第30章 少年孔明第107章 十冠第157章 精銳之師第41章 意大利之夏――華彩第5章 結拜第183章 十香軟筋散第204章 太玄真解(上)第59章 定計第1章 寶哥的故事第52章 壽誕第85章 鬥劍第65章 生死符第148章 太玄經第56章 風雲第7章 打劫第161章 唯一敵手第12章 古之惡來第38章 自觀自學第97章 法蘭西之夜——夜色如水(下)第123章 剩蛋快樂第182章 龍象般若第26章 冬至第87章 法蘭西之夜――諸強大突圍第125章 昔時因果第4章 刺董卓(下)第54章 假期的娛樂(上)第22章 徐州陷第16章 歪打正着第112章 逆襲第12章 一牆之隔第101章 奪帥(上)第22章 疲憊的米蘭第199章 華山論劍(上)第43章 意大利之夏――鬥牛(下)第91章 陰謀詭計(下)第118章 一書兩經第88章 法蘭西之夜――經典不朽第200章 華山論劍(中)第104章 冒名第25章 珍瓏第8章 意外來客第70章 大地震第131章 情爲何物第38章 赤壁之戰(一)第84章 兔爺的風神腿第128章 佛法無邊(上)第37章 屯兵江夏第144章 受困於海第127章 帝國,神話!(下)第36章 長阪坡(下)第71章 計取天蕩山第80章 心如驕陽(下)第111章 井底之蛙第29章 大破曹仁第85章 誰更無恥第172章 不屈第2章 虛竹?第95章 風雲色變第118章 潛伏第41章 意大利之夏――華彩第15章 小寶的良策第26章 冬至第100章 新的時代第65章 生死符第29章 大破曹仁第5章 結拜第184章 化險爲夷第126章 老僧無名第140章 怒海狂濤第74章 因子縱父第21章 騎馬論英雄第120章 哥只是個傳說——熱身第59章 邪魔外道第85章 金環三結第1章 白癡小和尚第66章 玫瑰碗之約――朋友珍重第191章 誰是大英雄(5)第77章 戰鼓(上)第5章 武俠也瘋狂第98章 東方不敗(下)第2章 虛竹?第148章 太玄經第17章 英雄末路,長安亂!第28章 謝謝第52章 征服第4章 刺董卓(下)第127章 帝國,神話!(下)第111章 旋轉第3章 刺董卓(上)第107章 十冠第1章 阿寶第16章 小兔乖乖第171章 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