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

九江大決戰

江西省九江市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山擁千嶂,江環九派,是一座千古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九條江河彙集的地方。

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三國時周瑜曾在此屯兵抗魏。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在這裡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至今城裡還留下了琵笆亭、潯陽樓、煙雨亭等名勝古蹟。

建國後,九江成了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樞紐。京九大動脈從這裡通過,在國家經濟建設中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揮着極其顯著的作用。

但是,1998年以來,人們更關注的是九江境內的長江堤防。九江大堤岸151.9公里,保護着192萬人口、165萬畝耕地及82個國有大中型企業,京九、合九、武九鐵路,105 、316國道。之所以關注,是因爲1991年到1997年的7年中,長江深泓線南移達8米,平均每年以1米多的速度直逼九江大堤,導致幾年間發生嚴重崩岸16處,長達10.7公里。

1998年6月份以來,襟江帶湖的九江流域普降暴雨,短短10天,九江雨情、水情連創4個“歷史之最”:鄱陽湖入庫流量超歷史,6月份降雨量超歷史,長江水位在20米以上的日漲幅超歷史,長江水位22米以上持續時間超歷史。九江市13個縣(市、區、場)的248個鄉鎮受災。鄱陽湖、長江洪水滔滔,九江腹背受敵,成爲江西省洪水侵害最重、持續時間最長的重災區。

尤其是8月4日的江新洲決口和8月7日的九江大堤決口事件,更是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危急時刻,廣大解放軍、武警官兵及當地羣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戰天鬥地,勇保九江,譜寫了抗洪搶險的新篇章。

水漫江新洲

江新洲,與鄱陽湖出口隔江相對。它地處湖北、安徽、江西3省的交匯點上,位於江西省緯度最高的地方,像一片翡翠鑲嵌在江西省版圖的頭頂上。江新洲的中上游部分是江洲鎮,中間部位有個衛星島,稱爲“月亮島”,下游部分爲新洲墾殖場,“江新洲”由此得名。

這裡原爲江洲鄉,1993年改建制鎮,是江西省著名的棉花產地。棉花單產和總產量都非常高,與彭澤縣的棉船洲並稱爲江西棉區的“比翼雙飛鳥”。總面積83.75平方公里的江新洲,卻有着20多個排澇站和灌溉站,是名副其實的“水鄉人家”。

江洲境內的大堤長34.85公里,堤壩警戒水位是19.50米,保證防禦洪水水位22.20米。自從6月份的暴雨以來,大堤水位一直不斷上漲,爲保衛家園,大堤上一直留有護堤保堤人員。鎮政府的幹部們也早已組織起100多人的隊伍,動員近萬名老人和兒童預先轉移到安全地段。在大堤上,他們還安置了5000多名災民,做了未雨綢繆的準備。

近兩個月來,在搶險救災中,江洲的幹部羣衆每天吃着5元錢的伙食,沒有葷食,基本上都是蔬菜,連手電筒的電池都是自己出錢購買。許多人整整一個月在大堤上沒有回家,當地縣委書記魏改生從6月24日來到江洲大堤就沒有回去,其中有7天感冒發燒,隨時都可能引發肺炎感染,但他仍然堅守在大堤上。

1998年8月4日晚,天空一如往常的陰沉。自從6月份以來,江洲的羣衆就很少見到過月明星稀的好天氣。又是一天的巡守,勞累使每個人都準備回家好好睡上一覺。然而,持續守護江洲近兩個月的羣衆沒有想到災難會在黑夜到來。當他們剛要下堤的時候,忽然間發現遠處的電燈閃了幾閃——這是江堤出現潰口的信號。

原來,當晚20時20分,江洲鎮黨委副書記葛木初正在堤上巡查險情,忽然有兩個洲頭村7組的羣衆跑來報告,說垸內的田地裡發現管涌。葛木初當即帶領200多名搶險隊員奔赴現場,只見一股碗粗的水柱冒出地面30多公分。村民們趕緊用砂石袋堵壓管涌,很快,險情排除了。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隨即,管涌周圍幾平方米的田地裡就像開鍋的熱水一般涌動起來,圍堤外的“二坡臺”向下陷去,守堤的村民趕緊拼命拋下砂石,試圖加固堤壩。情況異常緊急!

聽說大堤出現險情後,江洲鎮的270多名幹部紛紛趕到現場參加搶險。忽然,大堤上的搶險人員感覺到腳下一陣晃動。這時,葛木初親眼看到堤身裂縫轟然崩塌,洶涌的江水瘋狂地涌進堤垸內,如飛蛾撲火一般撲向燈火通明的房屋。

此時,不光是葛木初,所有目睹大堤決口的人腦中都嗡的一聲:身後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啊!還有近萬名親人沒有撤出來!也不知是誰率先大喊了一聲,所有人頓時瘋了一樣,拼命地將裝滿砂石的袋子扔下決口,卻轉瞬被洶涌的洪水衝擊得無影無蹤。

葛木初看見這洪水不可遏制,一邊向鎮防汛指揮部報告決堤險情,一邊組織村民搶險堵口。他下令把停在堤外不遠處的一艘裝滿蠶豆的百噸大船開過來,準備沉船堵口,以減緩水流速度。但是,這時江堤已被扯開了十幾米長的大口,堤內外水位差高達六七米。葛木初猛然想到,這時沉船危險性極大,稍一不慎,就會連人帶船一同翻到水裡。

來不及多想,葛木初帶頭跳上大船,七八個村組幹部和羣衆也跟了上來。洪水順着決口處沖刷着大壩,滿載着蠶豆的船被洶涌的波濤衝向決口處。葛木初等人只能拼命地控制着船前進的方向。忽然,一股強大的吸力猛地把大船拽到決口,懸殊的水位落差一下便將大船翻扣過來,船底朝天。船上的幹部村民有的迅速跳水,有的便被船扣在下面。

翻船的一瞬間,葛木初正在駕駛室裡與船老大指揮沉船。經驗豐富的船老大在翻船的時候潛水脫身,葛木初卻來不及脫身被扣進船底。他屏住呼吸,努力控制着身體不隨波逐流,但洪水卻毫不留情地把他卷出來,將他衝向堤內。後來回憶起這驚心動魄的瞬間時,葛木初仍不免陣陣後怕:“幸好當時奇蹟般地有一袋蠶豆把我撞出急流,將我衝到200米以外的一堵附壩邊,被羣衆看見後救起來。”

洪水繼續咆哮着衝過來,兩位村民攙扶着葛木初向水流的斜角方向迅速奔跑。他擔心自己連累羣衆,掙扎着讓他們先跑,然後自己爬上一幢兩層樓的房頂,在那上面聽着各處傳來的噼裡啪啦的房子倒塌聲和尖銳刺耳的呼救聲度過了不安的一夜。

此時,長江水位已高達22.95米。到8月5日上午9時,江新洲堤壩潰口已達300多米,堤垸內一片汪洋,被淹的民房僅露出屋頂,很多來不及撤出的羣衆被水圍困,等待救援。

剛剛就任江洲鎮黨委書記的倪國泉已經3個月沒有回家了。決堤之前,他趕到指揮部去商量預防颱風,回來時便聽說江洲決堤的消息。當他匆匆趕到決口時,正好看到裝滿蠶豆的大船被洪水衝翻。想到上萬人面臨的災難,他失聲痛哭,趴在大堤上,長跪不起。周圍的羣衆趕緊過來扶起來,安慰他說:“這是天災,不要難過。”

一直到5日早上,葛木初才被武警官兵用小船救到大堤上。經過一夜的折騰,葛木初已經高燒不止。縣裡領導趕緊將他送到縣醫院治療,但是,不等打完吊針,他就重新返回江洲忙着救援、安置災民。

災難發生後,九江市委、市政府連夜召開緊急

會議,立即成立災民救援、安置指揮部,各項救援、接運、安置工作隨之展開。

解放軍和武警迅速出動250名官兵,投入41艘衝鋒舟和快艇,進行緊張地營救工作。在部隊和地方的及時營救下,江洲鎮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轉移疏散出來,有的到外地投親靠友,其中有2800多人被安置到九江市區的一些學校等單位。另外三分之二的災民仍住在大堤、高地或沒有全部被淹的家中,大堤上1300多棟沒有被淹的民房裡至少都有兩家人一起生活,水中高地的房屋裡仍有大約3000多人。

在這場災難中,洪水也不能淹沒人性的光芒。江洲敬老院14位老人在潰堤後經過5次轉移,住進了縣福利院。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60歲,其中一半人耳聾,3位盲人,3位殘疾,3位神經不正常。45歲的梅秋榮家距敬老院僅1公里遠,她上有老母親,下有兩個孩子,丈夫一直在大堤上搶險沒有回家。決堤的那天晚上,她把老人們的房門砸開,拼命把老人們從牀上拉起來,攙扶到鎮獸醫站的樓上。第二天早上8點多,她又把這些老人轉移到高地上的村民家。

望着洶涌的洪水和被淹沒的家園,老人們又過了難忘的一夜。接着,梅秋榮又把老人們一個個背上對岸煉油廠的一條小船,將老人們安置到新港鎮大王村廟小學,再轉送到九江醫專和九江縣福利院。

縱然軍民一心,在洪水衝破大堤後全力營救被困人員,仍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洲頭村8組40歲的村民董銀娥、7組22歲的村民楊冬梅和她生下來僅40多天的女嬰當晚被解放軍救上衝鋒舟。但不幸的是,快艇因天黑水急速度快撞在樹上,她們都被撞落水中,再也沒有浮上來。13歲少年劉奇的父母因爲癱瘓沒法跑動,又無人及時援救,最後因房屋倒塌而喪生。

災後,每天都有15名公安幹警駕駛着4艘衝鋒舟在洲內巡邏,縣裡的4支醫療隊在洲內分段設置了醫療點和流動醫療站,縣糧食局在江洲鎮上設立了4個固定的糧食供應點,上級民政部門也及時送來了80多頂帳篷,每個災民首批發放了2.5公斤大米、2塊榨菜、4塊餅乾和1瓶礦泉水。

8月21日下午,原江西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專程乘船到江洲鎮視察災情。走上大堤後,他迎面碰上一位58歲的老人,立即主動拉着老人的手問道:“現在過得怎麼樣?”

老人回答說:“多謝黨和政府的關心。我被救出來的時候,只穿了一條短褲。現在我身上穿的都是民政部門發放的,一家4口人都住在政府搭的帳篷裡。一切都好。”

毛致用站在一戶臨時搭建的屋棚前,對聚集在身邊的江洲幹部羣衆說:“江洲人民是勤勞的。過去你們爲國家作出了貢獻,現在,雖然遭了大災,但我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援和幫助下,你們一定能儘快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江西省委書記舒惠國對江洲洲頭村村民說:“平安就是福。有人在,就能重建家園。”

九江壯歌

江西九江人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驚心動魄的日子——1998年8月7日。

這天中午12時許,距九江市中心城區僅4公里的九江長江干堤4號至5號閘口堤段出現了大面積管涌。在這段大堤後面,是寄託着九江跨世紀發展希望的經濟開發區。

下午1時12分,大堤防洪牆下噴出一股手指粗細泡泉(即管涌)。1時30分,這眼泡泉變成了直徑3米的大水柱。五六分鐘後,防洪牆下便衝出了一個六七米寬的大洞,噴出了6米多高的濁流。

最先發現險情的是3名在大堤上巡查的戰士。解放軍某炮團的數百名官兵聞訊後,在10分鐘之內便趕到出事地點進行搶修。一條條棉絮堵不住,一袋袋碴石壓不住,換用水泥塊和石塊仍然無濟於事。

情急之中,人們將一輛卡車推進決口中,但旋即被洪水沖走了。那時,堵口物資和器材缺乏,連九江市委大院的土都取完了,用來堵口的一些編織袋中裝的是大米、稻穀和煤炭。接着,搶險人員又將一艘過路的水泥泵船拖來堵口,但泵船剛近決口,便被漩流衝向堤外,將決口對面的一座廠房撞塌。

正當人們奮力排險之時,1時50分,防洪牆突然塌陷,驚濤裂岸,九江城防大堤被孽龍撕咬出一個10多米的決口,長江洪水以每秒400立方米的洶涌之勢傾瀉而出,滾滾泄入九江西區。

長江撕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長江防洪史掀開了沉重的一頁。

下午14時,抗洪軍民又將一艘滿載135噸石塊的駁船駛向決口處,企圖以其巨大的船身和重量堵住決口。然而,已經被阻攔了40多天的長江之水竟然輕鬆地將巨大的駁船衝開,洪水勢不可擋。

決口迅速擴展,很快形成一條寬30米左右的潰口。南京軍區司令員陳炳德下令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堵住決口,同時要求在市區西部構築第二道防線,堅決將洪水擋在九江城區之外。時間就是生命,聞訊趕來的2000多名解放軍、武警、公安民警和當地幹部羣衆爭分奪秒,重新構築了一條水泥防洪牆。然而,此時一堵水泥牆已經不能阻止洪水了,近4米寬的水泥牆齊刷刷地倒向江水中。

很快,決口迅速擴大至50米、60米、70米……此時,堤內堤外的落差有近7米,洪水滔滔,向九江市區蔓延,局面一時無法控制。洪水無遮無攔地涌進了這座古城的西區:官牌夾九瑞公路入口處進水了!開發區進水了!九江棉紡廠鐵道口也進水了!許多汽車來不及撤,就被洪水封死在路上!當決堤的消息通過九江電視臺,通過市交警車一次次警告市民並通知地處24米以下的市民迅速轉移時,一些居民還在睡午覺,靠近決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樓房轉移。一時間,九江長江堤4號閘到5號閘口之間決口、400萬九江人的生死安危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九江潰口的消息迅速傳到中南海,牽動着中央領導的心。當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自打電話給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指示隨時調遣部隊支援九江搶險。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給九江市負責人打來電話,要求全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堅決堵住決口。溫家寶副總理也打來電話,並於當晚飛抵九江,來到搶險堵口現場,和江西省領導共同研究堵口方案。

大堤決口後,九江市實行了交通管制,通往決口的道路只允許運砂石的搶險車輛通過,幾十輛運送搶險部隊的軍車呼嘯着向九江開去。全市兵分三路:一路將低窪處被困市民轉移到安全地帶;一路實施城防預案,將在24小時內,動員所有力量在龍開河平地上,築起一條寬4米、長4公里的符合防洪標準的第二道防線;最後一路實施堵口方案。面對滔滔肆虐的江水,他們想出的第一個辦法就是沉船。

15時10分,九江市代市長劉積福命令九江港監局局長陳紀如調集大船。很快,奉港501號、鄂襄陽012號兩隻拖輪奉命牽引來一艘載有1600噸煤炭、長75米的鐵駁船。

這時,決口處的江水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水流湍急。沉船堵口稍有不慎,噸位達1600噸的煤船就會衝進決口,撞塌堤壩,後果不堪設想。生死關頭,九江港監局局長陳紀如、局長助理劉小平、黨辦主任黃國芳、通航保障科科長張茂華毅然冒着生命危險,登上了奉港501輪和鄂襄陽012輪,起錨裝煤駁船。

“拋錨,慢慢讓大船靠向決口。”當煤船接近

決口時,陳紀如果斷命令拖輪拋錨,拉着煤船緩緩地橫着向決口靠近。50米,40米,30米……巨大的煤船離決口越來越近了,終於在10米外停穩,正好橫堵在決口處。現場堵口指揮部迅速調來六條小駁船和一條拖船,分別沉在煤船的兩頭和外側。頓時,決口水頭明顯降下來,但江水仍然從船底和沉船之間的間隙涌進決口。搶險大軍接着在大船兩側將3條60米長的船先後沉底,上千軍民抓緊在沉船附近向江裡拋石料。最後,決口處一共沉下7條船,湍急的洪水才基本得到控制。

危急關頭,南京軍區司令員陳炳德、政委方祖岐命令抗洪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奮勇搶堵,確保九江城防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堅守在九江長江大堤上的抗洪部隊緊急出動,2000餘名官兵和5000多名民兵、預備役人員奔赴現場。

8月8日,《中國青年報》的頭版頭條第一個向全國讀者報道了九江潰口的消息。就在許多讀者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長江兩岸已經有無數雙眼睛關注九江,無數支勇士集結九江,無數車物資馳援九江,一場驚心動魄的封堵戰役正在這裡打響。

8月的九江烈日當空,熱浪蒸騰。國家防總迅速調度,從河南、河北、廣西將120萬條編織袋、100艘衝鋒舟、4000件救生衣空運九江;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緊急調集80萬條編織袋連夜啓運;江西20多個省直單位組成的近千人搶險突擊隊一早趕來參戰;江西省農資集團得知險情後,即刻將兩卡車編織袋緊急運抵現場。8日上午,從搶險現場傳來石塊緊缺的消息,南昌鐵路局接令後立即運去10車皮石塊。下午1時許,九江再次提出增補石塊。江西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黃智權又急令增調車皮,南昌鐵路局快速將20車皮石塊搶運至九江。

8日下午16時40分,圍堰搶築露出水面。當晚,煤船外側封堵工作基本成功,經船底涌入決口的激流開始得到遏制。傍晚,經過3萬軍民連續28小時的鏖戰,一道2300米長、高4米、頂寬4米的新防洪長堤橫亙在龍開河。

同時,爲確保中心城區,從下午開始,3萬多名解放軍戰士在下游龍開河沿線連夜奮戰,構築起一道長2300米、高4米、頂寬4米的攔水壩,作爲市區的第二道防線。在柴桑路,江西省武警總隊三支隊的310官兵僅用5小時便堆築了13000個土石袋、2400土石方,築起了長150米、底寬8米、面寬4米、高2米的第三道防線。

堵口在激戰,防線在搶築,涌入的江水也在步步逼近。

8月9日,決口外圍圍堰終於全部露出水面。東奔西突、四處泄溢的洪流基本被控制。決口處涌水的流量、流速明顯減緩,爲大堤直接堵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決口處還在流水,但流速和流量已大大減弱,洪水已像被馴服的困獸在苟延殘喘。九江決口封堵現場,可謂將星雲集,坐鎮現場參與指揮的將軍就達14名。也就在這天,日理萬機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實在不放心九江險情,風塵僕僕地來到了這裡。

8月9日下午4時45分,朱鎔基從湖北乘專機趕來九江,立刻坐快艇駛向決口處。期間,朱鎔基一直眉頭緊鎖,不見笑容。他的心裡押着一塊沉甸甸的石頭。他知道,1995至1996年間,九江市投入近1個億修建了城區的鋼筋混凝土擋水牆。這是九江人抵抗長江洪水侵襲的心理安全基石。但是,恰恰是這堵牆給他們開了一個歷史的玩笑!

很快,朱鎔基就決口處的長堤工程質量質詢了有關人員。當他聽說決口這段牆面水泥標號明顯偏低、摻沙過多、牆體中鋼筋很少時,總理當即氣得痛斥說:不是說固若金湯嗎?誰知堤內是“豆腐渣”……人命關天,百年大計,千秋大業,竟搞出這樣的“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腐敗到這種程度怎麼得了?朱鎔基接着說,要實事求是,要對黨和人民負責,歷史是不能欺騙的。水災過後,一定要整治,要高標準修築長江大堤,要紮紮實實地搞,要質量第一。如果再出現問題,你們誰也跑不了。

隨後,朱鎔基來到決口現場,腳底下洪濤滾滾,他和大部分戰士一樣,站在沉入江中船舶的船舷上。他用話筒大聲地對現場搶險的解放軍官兵說:“我受江總書記的委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廣大指戰員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最後說:“是英雄,是狗熊,就看你們的了,長江大堤的決口一定要堵起來,希望大家在搶險鬥爭中建立歷史功勳。拜託同志們,謝謝同志們!”他邊說邊向戰士們抱拳致敬,轉身之後,邊走邊擦着眼角的淚水。

同一天,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特別分隊的220名戰士,於8日傍晚接到中央軍委命令後,在副軍長俞森海少將率領下飛抵九江。這支部隊在決口合龍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在1994年河北抗洪搶險過程中,曾創下制服164米決口的記錄。他們多次轉戰大江南北,幫助各地抗洪搶險,首創卓有成效的“鋼木土石組合壩”技術,榮立集體一等功。他們在副軍長俞森海的指揮下,提出在決口內側建立圍堰,以抵禦洪水。很快,一根根木樁和鋼管被打入江中,3排木樁和4排排架鋼管從決口兩邊合龍,形成了一堵鋼構造填石骨架。

武警某部和武警九江支隊官兵身穿救生衣協同作戰,他們四五人一羣攀在鋼架上,採用平鋪進佔技術,從兩邊向中間平鋪石料。石料一層層填高,水流愈來愈急。施工戰士用身體擋住江水,使填石進展順利。200多名官兵一晝夜便往壩中填充了共計1萬多噸土石。至此,險情已經得到控制,只差最後一步合攏,九江大堤的封堵工作就徹底完成了。

8月12日清晨,近2000名解放軍、武警官兵在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董萬瑞將軍指揮下,向決口堤段發起最後總攻,他們奮戰到下午4時25分,終於在決口堤段內側築起一道10米寬的新堤。

1998年8月12日下午6點,經過5天5夜艱苦卓絕的奮戰,九江長江大堤決口封堵成功,創造了極短時間內長江大堤決而復堵的奇蹟,在中國的堵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至此,向九江市區滲流了5個日夜的江水,乖乖受縛,悵然東去。

大壩合壠之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來到九江,在合攏的大壩上接見了參與抗洪搶險的全國部隊和武警官兵,提出了抗洪精神,堅定有力地提出“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極大地鼓舞了抗洪軍民的鬥志。

洪水退後,江西九江市的十里長街變成了人的海洋、旗的海洋、花的海洋。20萬市民自發聚集在這裡,用淚水和笑臉來送別戰勝洪災後撤離這座城市的解放軍部隊。

誰也不會忘記,當特大洪災來臨時,當長江大堤決口時,當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是數萬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趕到這裡,夜以繼日地奮戰了兩個月,用血汗和勇氣降服了洪水,保住了九江。

當軍車開出駐地的時候,人們的歡呼聲和鞭炮聲立刻包圍了戰士們。激動的市民淚流滿面地高舉着條幅:親人解放軍,九江人民感謝您!軍車上的戰士們也熱淚盈眶,紛紛以軍禮致敬。一個小夥子高喊了一聲:“解放軍,好兄弟!”一羣小男孩也跟在車後面大喊:“長大了我們也當兵……”

九江大決戰是一場罕見的人與水患搏鬥的惡戰。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與人民羣衆一起,在與滔滔江水的較量中,閃爍出奪目的光彩。這是一曲中國戰勝大洪水的軍民抗天歌,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最出色的展示!

(本章完)

第三章 英模壯歌_鋼鐵戰士——吳良珠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三章 英模壯歌_鋼鐵戰士——吳良珠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三章 英模壯歌_巾幗抗洪的故事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越是危險越向前——王佔成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一章 洪水來了_國家決策第三章 英模壯歌_洪水中的救星——李長志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二章 決戰共工_荊江保衛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做抗洪搶險的鋼鐵長城——張景榮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二章 決戰共工_荊江保衛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讓黃繼光旗幟在大堤上飄揚——姚恆斌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三章 英模壯歌_巾幗抗洪的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英雄”——高建成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九八抗洪精神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三章 英模壯歌_洪水中的救星——李長志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讓黃繼光旗幟在大堤上飄揚——姚恆斌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
第三章 英模壯歌_鋼鐵戰士——吳良珠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三章 英模壯歌_鋼鐵戰士——吳良珠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三章 英模壯歌_巾幗抗洪的故事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越是危險越向前——王佔成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一章 洪水來了_國家決策第三章 英模壯歌_洪水中的救星——李長志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和平年代的考驗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二章 決戰共工_荊江保衛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做抗洪搶險的鋼鐵長城——張景榮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二章 決戰共工_荊江保衛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讓黃繼光旗幟在大堤上飄揚——姚恆斌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我是人民的蘇木達(鄉長)——包石頭第三章 英模壯歌_巾幗抗洪的故事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勇士——李向羣第三章 英模壯歌_“抗洪英雄”——高建成第一章 洪水來了_不周山之觸第四章 八方支援_血脈相連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九八抗洪精神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九江大決戰第三章 英模壯歌_普通人的抗洪故事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四章 八方支援_情滿大江第三章 英模壯歌_洪水中的救星——李長志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爲秋季按時開學保駕護航第二章 決戰共工_洞庭湖防禦戰第二章 決戰共工_科爾沁草原保衛戰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當抗擊洪水的“護堤石”——陳申桃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用科技的力量馴服洪水——董光琳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五章 親歷——抗洪英模事蹟報告_讓黃繼光旗幟在大堤上飄揚——姚恆斌第二章 決戰共工_爲了這片黑土地第四章 八方支援_大災無大疫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氣象與降雨第六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_回望戊寅之水第一章 洪水來了_軍隊全力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