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戰略

bookmark

第358章 戰略

六月末的臨湘,酷熱非常,劉景命僮僕搬出莆席、坐榻,置於官舍後院的小竹林中,又命人取來摺扇,借給鄧芝扇風驅暑。

鄧芝對摺扇並不陌生,當年在家鄉時,常見鄧攸父子佩之於腰,以致鄧氏子弟多有效仿。

鄧芝徐徐展開摺扇,便見白色絹制扇面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鄧芝輕聲讀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宮賦》全文五百餘字,鄧芝逐字讀罷,忍不住擊節稱歎道:“好賦、好賦……此賦方奇極麗,至矣盡矣,末段之鑑戒,讀之甚有餘味。”

劉景笑了笑,《阿房宮賦》乃是唐代杜牧的賦作,流傳千載不衰,自然是世間難得的好賦。

鄧芝又道:“昔日將軍送王(粲)仲宣《感士不遇賦》,襄陽南北衣冠之士,莫不傳頌、摹寫。這篇《阿房宮賦》日後必定也會和《感士不遇賦》一般,成爲人們爭相傳誦的名賦。”

“這只是我閒暇之時,抒發心意的自娛之作罷了。”劉景嘆道:“就像賦中所寫‘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人從不會以史爲鑑,只會不斷重複歷史。方今天下大亂,縱然爲名賦,又於世何益?”

鄧芝不覺陷入沉思。

劉景轉換話題道:“伯苗此番來的頗爲及時,若再晚幾日,恐怕再想通過江陵絕非易事。”

鄧芝聞言一怔,出言問道:“將軍近來莫非將欲興兵?”

劉景頷首道:“沒錯,三日之後,我將派兵收復武陵,一統荊南,劉景升今雖勢窮,卻也不會坐視不管,定會派兵援助,屆時荊州南北之間,戰火重燃,北軍十有八九會封鎖整個江面。”

鄧芝不由暗道“僥倖。”幸虧他對投奔劉景之心極爲堅決,倘若當時稍有遲疑,至少要再耽擱個一年半載……

隨後劉景問起益州的情況。

鄧芝稍稍組織了一下語言,繼而說道:“劉璋雖然依靠東州兵,擊敗了趙韙及益州人的反叛,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李異原爲趙韙部將,其反正殺死趙韙後,收其餘衆,虎踞東域,已成爲第二個趙韙,劉璋不能制。”

“另外,東州兵之所以併力同心,殊死奮戰,並非因劉璋的恩惠,而是懼怕益州人的清算。東州士領袖,巴西太守龐羲,素與劉氏親厚,卻也陰懷異志。”

“更有張魯在北,割據漢中,劉璋數次派兵征伐,皆爲其所破。”鄧芝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才繼續道:“內外交困,莫若如此,何也?皆因劉璋庸闇,器非人主而據土亂世之故也。”

“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天府之國,此高祖之所以創啓鴻基者也。今境內無論是東州士,抑或益州人,皆思明主……”

見劉景沒有迴應,鄧芝接着說道:“將軍素有興復漢室,澄清天下之心,今曹操北破袁紹,越發得勢,必生驕恣之心,或有不臣之意,將軍不可不察。”

“依在下之愚見,將軍應趁曹操專意北方,無暇南顧之際,儘快發荊南精兵,跨江而北,先取江陵,繼伐襄陽,襄陽一下,漢沔以北,定然隨風而靡。”

“將軍一統荊楚,便可遣一軍西出巫峽,李異必拱手自服,合益州之衆席捲成都,如指掌耳。”

“屆時將軍擁荊、益二州之地,擊張魯,定漢中,北聯韓(遂)、馬(騰),東和袁(紹)、孫(權),勤王許都,還於洛陽,則大事可成,漢室可興矣。”

“伯苗真有先人之風範啊!”劉景忍不住擊掌讚歎道。

事實上鄧芝並不是首個向他提議西取巴蜀的人,第一人是巴蜀出身,客居荊楚的甘寧,像喪家之犬一般被劉璋、趙韙趕出益州的他,做夢都想殺回家鄉。

不過劉景對益州興趣不大,甘寧和鄧芝全都小看了孫權,他可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一旦奪取荊州後,西取巴蜀,孫權定會在背後捅刀,到時候劉景勢必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畢竟,荊州位於江東的上游,順流而下,無可阻擋,孫權一日不得荊州,便一日難安。

反之,劉景進攻江東孫權,劉璋則九成九不會插手。

所以劉景的未來戰略是,佔荊、攻揚、連益,北伐曹操。

若是能在公元207年袁氏徹底覆滅前,掃平劉表、孫權,劉景同曹操尚有一搏之力,否則……

“還有六年時間……”劉景默默想道。半晌復開口道:“益州險塞,局勢安定,自董卓亂漢以來,似伯苗這般避入蜀地的荊楚大才,肯定有許多吧。”

鄧芝沉思片刻道:“旅居益州的荊楚之士雖衆,然堪爲大才者寥寥,唯有南陽王連王文儀,南郡董和董幼宰二人值得稱道,其餘不足論。”王連、董和並不是蜀地最有名望的荊州士人,在二人之上者也有幾人,然而鄧芝寄居成都數載,卻不爲其等所重,是以心中頗有怨望。

“王連、董和……”

對於和霍峻同傳的王連,劉景頗爲陌生,董和則還算熟悉,主要是他生了一個好兒子董允。

劉景對董允最大的印象,是蜀漢後主劉禪想要採擇民間美人以充實後宮,被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爲由拒絕。

皇帝想納幾個妃子,居然還要看臣子的臉色,最後更是遭到拒絕,這與桓、靈時“後宮采女數千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董允在世時,皇帝劉禪都遭到一定程度的“壓制”,更勿提宦官黃皓之流,直到董允去世後,宦官黃皓纔開始干政,蜀漢從此不可避免走向亡國的末路。

劉景緩緩道:“似王文儀,董幼宰等輩,皆楚國高士也,寄居巴蜀,不得重用,委實可惜,待我日後全取荊州,自當邀請二人返回荊州,共冀大事。”

兩人坐於竹林之中,一直聊至日落,劉景遂留鄧芝夜宿舍中,二人同榻抵足而眠。

次日,劉景以鄧芝爲安遠將軍府參軍,參同荊南軍政。

(本章完)

第480章 買馬第96章 建安第140章 二年第77章 赤驥第364章 使者第451章 水鏡第181章 棄嬰第322章 馬鞍第55章 鄧瑗第335章 十哲第32章 求字第257章 爭執第503章 餓虎第328章 許都第349章 璽書第66章 徙邊第91章 壁畫第407章 烽火第74章 變化第33章 示衆第428章 突圍第219章 開戰第194章 羌笛第285章 敗逃第154章 縣舍第445章 薦才第443章 韓暨第242章 三爵第479章 蒼梧第178章 來接第346章 青綬第9章 躬耕養客第480章 買馬第235章 軍市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51章 全殲第448章 下馬威第134章 流淚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62章 郊迎第415章 龐統第192章 開戰第252章 週歲第437章 薨第142章 計劃第270章 醫所第232章 負傷第103章 營壘第277章 急報第250章 說服第118章 劉表第183章 吏治第467章 射策(中)第76章 新左史第109章 難題第65章 後續第543章 刺孫第210章第540章 國士第277章 急報第22章 交談第124章 宴會第336章 區景第326章 相遇第347章 鬱林第184章 七夕第104章 軍法第115章 納彩第263章 水戰(下)第45章 弩第320章 來投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520章 厚禮第253章 戰死第289章 倒戈第450章 官學第448章 下馬威第107章 轟動第232章 負傷第84章 魚梁洲第293章 奇策第9章 躬耕養客第495章 鐵樓第397章 攻城(1)第244章 生子第169章 奔襲第496章 鐵壁第354章 屯田第412章 刺史第177章 施恩第287章 自刎第415章 龐統第419章 猛將第504章 進兵第404章 赴死第291章 召見第116章 再見第160章 搶權第312章 心意第341章 衝鋒
第480章 買馬第96章 建安第140章 二年第77章 赤驥第364章 使者第451章 水鏡第181章 棄嬰第322章 馬鞍第55章 鄧瑗第335章 十哲第32章 求字第257章 爭執第503章 餓虎第328章 許都第349章 璽書第66章 徙邊第91章 壁畫第407章 烽火第74章 變化第33章 示衆第428章 突圍第219章 開戰第194章 羌笛第285章 敗逃第154章 縣舍第445章 薦才第443章 韓暨第242章 三爵第479章 蒼梧第178章 來接第346章 青綬第9章 躬耕養客第480章 買馬第235章 軍市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51章 全殲第448章 下馬威第134章 流淚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62章 郊迎第415章 龐統第192章 開戰第252章 週歲第437章 薨第142章 計劃第270章 醫所第232章 負傷第103章 營壘第277章 急報第250章 說服第118章 劉表第183章 吏治第467章 射策(中)第76章 新左史第109章 難題第65章 後續第543章 刺孫第210章第540章 國士第277章 急報第22章 交談第124章 宴會第336章 區景第326章 相遇第347章 鬱林第184章 七夕第104章 軍法第115章 納彩第263章 水戰(下)第45章 弩第320章 來投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520章 厚禮第253章 戰死第289章 倒戈第450章 官學第448章 下馬威第107章 轟動第232章 負傷第84章 魚梁洲第293章 奇策第9章 躬耕養客第495章 鐵樓第397章 攻城(1)第244章 生子第169章 奔襲第496章 鐵壁第354章 屯田第412章 刺史第177章 施恩第287章 自刎第415章 龐統第419章 猛將第504章 進兵第404章 赴死第291章 召見第116章 再見第160章 搶權第312章 心意第341章 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