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縣舍

第154章 縣舍

劉景與縣中大吏照過面後,登上專爲他準備的黑絲蓋車,嚴肅則上了一輛黑布車。

數十騎士在前開路,近百步卒護衛兩側,酃縣諸吏則尾隨其後,一路浩浩蕩蕩,直奔酃縣東郭門。

酃縣東臨耒水,北靠湘江,西依諸山,南面則是由耒水沖積而成的廣袤平原,一望無際。

由此可見,酃縣頗佔地利之勢,一旦爆發戰爭,敵人很難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展開大規模攻擊活動,唯有從南側強攻。

換句話說,酃縣只要留下少量兵力監視其他三個方向,而專心防守南面,即可高枕無憂。

劉景私下猜測,這或許就是當初選擇在此處低窪地帶建城的原因所在。在那個戰亂頻繁、蠻越遍野的時代,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其他都是次要的。

酃縣城郭距離耒水並不遠,劉景坐在車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酃縣那黃土夯築的堅固城牆。

酃縣和衡山鄉邑一樣,藉由靠近江水的優勢,引耒水爲護城河,寬達數丈,垂柳依依,流水咚咚,其上甚至可泛小舟。

酃縣城郭呈長方形,週迴約四里有奇,荊南地區的縣治城郭,大抵都是如此規模。

車隊進入酃縣東郭門,轉而向北,很快就來到縣寺大門前。

酃縣縣寺一如漢家傳統,設有四門,南面爲正,門前立有二座雕刻精美的石質望柱,這就是桓表,也被稱作“華表”。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鍼砭時弊。遠古的桓表皆爲木製,本朝以來,開始逐漸使用石柱作桓表。

除了桓表外,縣寺門口還置有一面牛皮大鼓,縣寺立鼓的主要目的是聚集百姓,發號施令。

與郡府一樣,縣寺大門兩邊也有“塾”,穿過兩塾中間的寺門,繞過罘罳,即進入廷中。

酃縣城郭雖然不大,縣寺卻佔地極廣,幾乎“圓亙城半”,其內屋舍建築新麗殊甚,過於長沙郡府,看得劉景暗暗皺眉。

縣寺中最顯赫壯麗的建築,無疑是正堂,即縣長升堂聽事之所。

縣長平日大多時候是在正堂隔壁的“便坐”辦公,漢代郡、縣之長,能夠三日一聽事、五日一朝會,已經算是勤政的表現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正堂之後,是長官的居所,稱爲“縣舍”,縣令之所稱爲令舍,縣長之所稱爲長舍,縣丞之所稱爲丞舍。

正堂與長舍之間以圍牆相隔,牆中開門,此門稱爲合,因其內就是長官的居所,能夠進出者皆爲親近之人。這也是功曹、主簿、主記、賊曹等門下親近吏的由來。是以縣中諸吏到此皆止步。

嚴肅的丞舍與劉景長舍比鄰。昔日陳留名士吳祐爲膠東侯相,每次在後園中散步,常常能夠聽到隔壁縣丞之子的諷誦之音。二者住地之近,由此可見一斑。

長舍屋宇已經打掃乾淨,器具亦全部換成了嶄新之物,原本無需如此浪費,然而前任縣長乃是意外死於任上,自然不能再繼續使用這些東西,是以全部更換。

在龔英等人的陪伴下,劉景逛遍長舍諸室,又去後院轉了一圈,對居住環境頗爲滿意。

一行人重新回到長舍堂中,龔英問道:“下吏斗膽問一句,明廷爲何不帶家眷女婢?”

劉景笑着道:“內人是北人,不慣南方水土,唯恐染病,是以未曾前來。”這當然是藉口,真實原因是酃縣局勢不明,爲了安全起見,暫將鄧瑗留於家中。

鄧瑗自己來不了,倒是有意派兩個丫鬟跟隨左右,照顧他的起居,不過被他拒絕了,兩世爲人,他從來都是自力更生,不習慣被人服侍。

此次赴任,劉景身邊僅帶着一個從醉鄉居出徒的僮廚,負責一日三餐。在長沙郡府爲吏的一年多裡,他唯一的怨念就是每日都需要親自生火做飯,如今終於能從中解脫出來了。

龔英正色道:“明廷是何等尊貴之人?身邊豈能無侍婢服侍起居?我有幾位族妹,皆是貌美而識體,若是明廷不嫌棄,下吏立刻派人還家,將她們喚來。”

劉景想都沒想,便笑着搖頭道:“功曹一番好意,我心領了,此事勿要再提。”

龔英不動聲色地道:“是下吏冒昧了,請明廷恕罪。”

劉景笑而不語,接着問道:“功曹可知褚子平?”

龔英頷首道:“這個自然。在酃縣,即便三歲童子,亦知褚子平‘孝勇無雙’,乃酃縣第一豪傑,上至縣吏,下至百姓,皆慕其人,聲望之高,無人能及。——明廷爲何問起褚子平?”

“這話似有捧殺之意啊。”劉景一聽龔英這番話,便知兩人不是一路人。

“褚子平‘孝勇’之名,我聞之久矣,此番被府君委派至此,自然要登門拜訪。”劉景隨後問道:“我聽說他在母親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如今孝期將成?”

龔英回道:“稟明廷,褚子平昨日便已脫下孝服,歸家大宴賓客,酃縣一縣齊至,車輛充塞道路,盛況空前,令人側目。”

劉景撫掌而嘆道:“可惜啊可惜,若是能夠早一日到達,就能參加這樣的盛會了。”

龔英很是不以爲然,道:“褚子平雖爲豪傑,卻不過一遊俠兵子,明廷乃是南土名士,怎麼能自降身價,與他結交?”

劉景搖頭道:“昔日以信陵君之尊,猶爲酒鬼和賭徒費心,功曹如此說,是要我學平原君嗎?”平原君無法真正做到禮賢下士,嘲諷信陵君盡結交一些下三濫的人,結果此話傳出後,自己的門客立刻散去大半,全都跑到了信陵君那裡。

“下吏未能體察明廷心意,心中萬分惶恐。”龔英嘴上這麼說,臉上卻十分淡然,並無惶恐之色。

劉景又問道:“褚子平的家就住在酃縣城中吧?”

“是。”龔英答道。

劉景頓時起身,說道:“左右無事,不如功曹這就帶我去褚子平家拜訪。”

“明廷剛剛安頓下來……”

“有何不可?”劉景淡淡道。

(本章完)

第49章 醫聖第539章 所求第360章 獻計第266章 兵臨第38章 諸葛玄第544章 葛周第501章 彭虎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34章 耀功第405章 防疫第251章 入主第465章 出使第458章 斬羽第489章 太史慈第113章 啓程第273章 攻城(上)第1章 重生第488章 柴桑第17章 杜襲第122章 贈文第467章 射策(中)第301章 城破第489章 太史慈第178章 來接第121章 王粲第221章 矢石第475章 妹夫第44章 單程第440章 匕見第473章 迴歸第409章 詐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27章 西鄂第289章 倒戈第2章 劉亮第209章 攻城第283章 洪水第4章 賴慈第149章 要求第37章 邀請第189章 噩耗第320章 來投第250章 說服第163章 解土第124章 宴會第131章 嫁妝第379章 屈服第279章 連雨第493章 猝遇第515章 不忠第244章 生子第394章 夜襲第86章 醉鄉居第368章 江東第213章 女誡第40章 悲歌391.第391章 大敗第408章 試探第526章 薄行第472章 失策第33章 示衆第323章 爲壽第208章 斬殺第397章 攻城(1)第399章 攻城(3)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91章 召見第400章 大雨第185章 許願第373章 盟約第351章 班底第31章 蔡升第361章 巨樓第492章 名士第231章 勸降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14章 託孤第124章 宴會第490章 盡出第10章 劉伯嗣第306章 遣使第114章 襄陽第246章 名字第353章第453章 攔路第441章 大罵第426章 拔箭第525章 劉曄第539章 所求第397章 攻城(1)第221章 矢石第355章 立春第526章 薄行第73章 送別第431章 獻計第298章 歸來第272章 魏延第226章 死第211章 計劃第182章 慈幼
第49章 醫聖第539章 所求第360章 獻計第266章 兵臨第38章 諸葛玄第544章 葛周第501章 彭虎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34章 耀功第405章 防疫第251章 入主第465章 出使第458章 斬羽第489章 太史慈第113章 啓程第273章 攻城(上)第1章 重生第488章 柴桑第17章 杜襲第122章 贈文第467章 射策(中)第301章 城破第489章 太史慈第178章 來接第121章 王粲第221章 矢石第475章 妹夫第44章 單程第440章 匕見第473章 迴歸第409章 詐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27章 西鄂第289章 倒戈第2章 劉亮第209章 攻城第283章 洪水第4章 賴慈第149章 要求第37章 邀請第189章 噩耗第320章 來投第250章 說服第163章 解土第124章 宴會第131章 嫁妝第379章 屈服第279章 連雨第493章 猝遇第515章 不忠第244章 生子第394章 夜襲第86章 醉鄉居第368章 江東第213章 女誡第40章 悲歌391.第391章 大敗第408章 試探第526章 薄行第472章 失策第33章 示衆第323章 爲壽第208章 斬殺第397章 攻城(1)第399章 攻城(3)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91章 召見第400章 大雨第185章 許願第373章 盟約第351章 班底第31章 蔡升第361章 巨樓第492章 名士第231章 勸降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14章 託孤第124章 宴會第490章 盡出第10章 劉伯嗣第306章 遣使第114章 襄陽第246章 名字第353章第453章 攔路第441章 大罵第426章 拔箭第525章 劉曄第539章 所求第397章 攻城(1)第221章 矢石第355章 立春第526章 薄行第73章 送別第431章 獻計第298章 歸來第272章 魏延第226章 死第211章 計劃第182章 慈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