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下馬威

第448章 下馬威

劉景自己哭不出來,其麾下羣臣的反應,也同樣略顯冷淡,只有李嚴、向朗、韓暨等原荊州官吏,默默爲劉表流了幾滴淚。

站在劉表的棺柩前,劉景心道:“‘人五十不稱夭’,你年過六旬,有名於天下,爲士之領袖,亦據土萬里,權傾一方,也算不負此生了。”

弔祭完劉表,劉景從靈堂出來,被劉琮引入別室。

Wωω▪ TTkan▪ ¢ O

剛一落座,劉景便開門見山地對劉琮道:“仲玉今奉印綬以歸,然江夏、章陵、南陽猶未歸服,還需仲玉寫信勸導之。”

“諾。”劉琮應道,隨後說道:“眼下章陵太守黃射正在江夏,其父江夏太守黃祖,先君之心腹,得蒙殊遇,父子俱爲郡守,榮寵冠絕江、漢。我書信招之,黃祖必率衆歸降,屆時江夏、章陵二郡,傳檄可定。”

“至於南陽……昔日董卓及其黨羽暴虐關中,人民流散,由武關入南陽避難者,十萬餘家。今三輔稍定,關中民紛紛北返,但仍有數萬家滯留南陽。”

劉琮說到這,頓了頓,又道:“其等久與羌胡接觸,頗染胡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爲盜,富則爲賊,南陽百姓,深受其害。先君在世時,亦不能禁,唯有采取懷柔策略,籠絡流民渠帥,假借他們之手以治關中民。”

劉琮最後說道:“流民渠帥素來桀驁,未必會聽我命令,將軍欲得南陽,當先壓服其等。”

劉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二人所說的南陽,僅指南陽郡西部,北起武關,南至山都。

衆所周知,南陽乃世祖光武家鄉,號爲“南都”,有縣三十六,城池過百,巔峰之時,人口多達兩百四十餘萬,乃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大郡,其雖名爲郡,實則相當於一州。

經過多年的動盪,如今南陽郡已一分爲三,以郡治宛縣爲界,宛縣以北,乃曹操控制區。

宛縣以南,以新野爲中心,劉表單獨劃出,另設章陵郡。

宛縣以西,以南鄉爲中心,北起武關,南至山都,共計十一縣,這便是目前荊州控制下的南陽,無論土地抑或人口,比起全盛時期縮水了大半,再不復昔日光景。

不過劉景心裡卻極爲重視南陽,首先那數萬戶關中流民,無論編戶爲民,還是收其精壯,以供驅馳,都將讓自己獲益無窮。

其次,南陽可通往關中。荊州地處南方,向來缺少良馬。

而關中與涼、並邊陲接壤,馬匹易得,官渡之戰前,韓遂、馬騰等關西諸將一次就向曹操獻馬兩千餘匹。

劉景完全可與韓遂、馬騰互市,用關中急需的糧食、鐵器,換取戰馬、耕牛、毛皮等物。

如此,用不了幾年,劉景就能組建起一支頗具規模的騎軍。

當然,首先要先降服關中流民渠帥,不然一切都無從談起。

此事對劉景來說倒也談不上難,自他崛起以來,數年間收編了數以萬計的荊州降軍,其中關中人不在少數,其將校原本便是關中豪強、流民渠帥,這些人,將成爲劉景掌控南陽的關鍵。

這是動之以情,若流民渠帥不識擡舉,他不介意揮舞屠刀,“曉之以理”,荊、交二州都被他踩在了腳下,一羣喪家之犬,又哪會被他放在眼裡。

劉景這時忽然想起一事,開口問劉琮道:“對了,我聽說文(聘)仲業眼下就在樊城?”

劉琮點頭稱是。

劉景欣喜道:“文仲業,楚之名將也,虎踞北方,威震荊土,我素聞其名,心慕久矣。”

劉琮立刻知趣的道:“文仲業確實有大將之才,足以託付大事。我這就派人過河相招。”

劉景輕輕頷首,接着又和劉琮聊了一會,隨即起身告辭。

從劉氏別府出來,在劉琮等人的恭送下,劉景乘車離去,直入州部,登堂召見荊州官吏。

以劉先、韓嵩、傅巽爲首的州部、鎮南將軍府諸吏,洋洋灑灑數百人,山呼海嘯拜於堂下。

劉景正襟危坐,接受朝拜,而後示意衆人起身就坐,緩緩言道:“昔王莽篡漢,豪傑並起,是時更始、公孫述等輩,皆快情恣欲,怠於爲善,遊獵飲食,不恤民物,遂致基業傾覆。”

劉景目光環視堂下,繼續說道:“今天下喪亂,實過於莽世,劉荊州宗室長者,一心坐保江、漢,以觀時變。而子弟並驕貴,衣服飲食,奢侈至極,皆豪取於民,實在有失天下所望。”

畢竟劉表已死,加之堂下皆其舊臣,劉景沒有像檄書上那般,高舉詔書,直斥劉表爲“逆賊”,但也對劉表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不如此,則不足以彰顯他起兵的正義性。

堂下數百人,鴉雀無聲。

劉景又朗聲道:“從前靈帝在位時,每每大赦,致使法度馳廢,至曹司空秉政,氣象爲之一變。然我在長沙,嘗聞劉荊州自行其是,歲歲赦宥,如此一味施仁,不重威刑,何益於治?”

漢靈帝在位二十二年間,大赦天下多達二十次,當今天子繼位之初,更是年年大赦。

這種情況,直到曹操秉政纔有所改變,曹操歷來重視法度,只在第一年定都許昌時大赦了一次,此後六年,再未大赦天下。

與曹操相比,劉表仍死抱着“明德慎罰”、“平世重刑、亂世輕刑”那套思想,破壞國家法度,以全自己聲名。

和他一樣的,還有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他們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爲籠絡地方豪姓大族,以穩固統治基礎。但在劉景看來,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

劉景的聲音再度響徹於大堂內:“當初世祖初至河北,馮異等勸之曰:“當行人所不能爲。”世祖欣然納之,遂務理冤獄,節儉飲食,動尊法度,故北州歌嘆,聲布四遠。我才德雖不及世祖萬一,亦有效法之心,望諸君能夠誠心輔佐,以濟大業。”

劉景這番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像從前那般文法羈縻,緩刑弛禁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日後所有人都要夾起尾巴做人。

(本章完)

第175章 授田第151章 全殲第120章 茂才第9章 躬耕養客第438章 勸降第505章 周鳳第136章 婚宴第411章 不義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36章 看清第380章 津鄉第526章 薄行第363章 攬才第41章 吟詩第371章 慰問第296章 捷報第435章 裴司第509章 設計第102章 劉修第53章 道歉第384章 招攬第313章 隆中第514章 後事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81章 必須死第1章 重生第315章 甘寧第312章 心意第252章 週歲第225章 勇悍第352章 尊卑第411章 不義第544章 葛周第326章 相遇第321章 瀏陽第521章 傾出第328章 許都第32章 求字第197章 喜事第508章 南昌第370章 同州第397章 攻城(1)第531章 放歸第274章 攻城(下)第486章 主力第129章 雙戟第433章 堅韌第394章 夜襲第134章 流淚第311章 吐血第473章 迴歸第497章 來投第258章第52章 歸家第331章 倚仗第542章 出兵第435章 裴司第330章 封拜第393章 破城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531章 放歸第6章 葛生第123章 赴宴第531章 放歸第119章 內憂第523章 南下第130章 親迎第249章 聞訊第110章 主簿第361章 巨樓第324章 膝席第383章 李嚴第378章 策反第542章 出兵第141章 酃縣第345章 騎兵第272章 魏延第186章 八月第31章 蔡升第398章 攻城(2)第273章 攻城(上)第315章 甘寧第282章 建言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44章 褚方第265章 再勝第542章 出兵第342章 陷陣第213章 女誡第81章 必須死第187章 袍鎧第350章 歸來第93章 墓祭第171章 結束第275章 交趾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27章 火攻第336章 區景第264章 突襲第227章 火攻
第175章 授田第151章 全殲第120章 茂才第9章 躬耕養客第438章 勸降第505章 周鳳第136章 婚宴第411章 不義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36章 看清第380章 津鄉第526章 薄行第363章 攬才第41章 吟詩第371章 慰問第296章 捷報第435章 裴司第509章 設計第102章 劉修第53章 道歉第384章 招攬第313章 隆中第514章 後事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81章 必須死第1章 重生第315章 甘寧第312章 心意第252章 週歲第225章 勇悍第352章 尊卑第411章 不義第544章 葛周第326章 相遇第321章 瀏陽第521章 傾出第328章 許都第32章 求字第197章 喜事第508章 南昌第370章 同州第397章 攻城(1)第531章 放歸第274章 攻城(下)第486章 主力第129章 雙戟第433章 堅韌第394章 夜襲第134章 流淚第311章 吐血第473章 迴歸第497章 來投第258章第52章 歸家第331章 倚仗第542章 出兵第435章 裴司第330章 封拜第393章 破城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531章 放歸第6章 葛生第123章 赴宴第531章 放歸第119章 內憂第523章 南下第130章 親迎第249章 聞訊第110章 主簿第361章 巨樓第324章 膝席第383章 李嚴第378章 策反第542章 出兵第141章 酃縣第345章 騎兵第272章 魏延第186章 八月第31章 蔡升第398章 攻城(2)第273章 攻城(上)第315章 甘寧第282章 建言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44章 褚方第265章 再勝第542章 出兵第342章 陷陣第213章 女誡第81章 必須死第187章 袍鎧第350章 歸來第93章 墓祭第171章 結束第275章 交趾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27章 火攻第336章 區景第264章 突襲第227章 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