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下馬威

bookmark

第448章 下馬威

劉景自己哭不出來,其麾下羣臣的反應,也同樣略顯冷淡,只有李嚴、向朗、韓暨等原荊州官吏,默默爲劉表流了幾滴淚。

站在劉表的棺柩前,劉景心道:“‘人五十不稱夭’,你年過六旬,有名於天下,爲士之領袖,亦據土萬里,權傾一方,也算不負此生了。”

弔祭完劉表,劉景從靈堂出來,被劉琮引入別室。

剛一落座,劉景便開門見山地對劉琮道:“仲玉今奉印綬以歸,然江夏、章陵、南陽猶未歸服,還需仲玉寫信勸導之。”

“諾。”劉琮應道,隨後說道:“眼下章陵太守黃射正在江夏,其父江夏太守黃祖,先君之心腹,得蒙殊遇,父子俱爲郡守,榮寵冠絕江、漢。我書信招之,黃祖必率衆歸降,屆時江夏、章陵二郡,傳檄可定。”

“至於南陽……昔日董卓及其黨羽暴虐關中,人民流散,由武關入南陽避難者,十萬餘家。今三輔稍定,關中民紛紛北返,但仍有數萬家滯留南陽。”

劉琮說到這,頓了頓,又道:“其等久與羌胡接觸,頗染胡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爲盜,富則爲賊,南陽百姓,深受其害。先君在世時,亦不能禁,唯有采取懷柔策略,籠絡流民渠帥,假借他們之手以治關中民。”

劉琮最後說道:“流民渠帥素來桀驁,未必會聽我命令,將軍欲得南陽,當先壓服其等。”

劉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二人所說的南陽,僅指南陽郡西部,北起武關,南至山都。

衆所周知,南陽乃世祖光武家鄉,號爲“南都”,有縣三十六,城池過百,巔峰之時,人口多達兩百四十餘萬,乃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大郡,其雖名爲郡,實則相當於一州。

經過多年的動盪,如今南陽郡已一分爲三,以郡治宛縣爲界,宛縣以北,乃曹操控制區。

宛縣以南,以新野爲中心,劉表單獨劃出,另設章陵郡。

宛縣以西,以南鄉爲中心,北起武關,南至山都,共計十一縣,這便是目前荊州控制下的南陽,無論土地抑或人口,比起全盛時期縮水了大半,再不復昔日光景。

不過劉景心裡卻極爲重視南陽,首先那數萬戶關中流民,無論編戶爲民,還是收其精壯,以供驅馳,都將讓自己獲益無窮。

其次,南陽可通往關中。荊州地處南方,向來缺少良馬。

而關中與涼、並邊陲接壤,馬匹易得,官渡之戰前,韓遂、馬騰等關西諸將一次就向曹操獻馬兩千餘匹。

劉景完全可與韓遂、馬騰互市,用關中急需的糧食、鐵器,換取戰馬、耕牛、毛皮等物。

如此,用不了幾年,劉景就能組建起一支頗具規模的騎軍。

當然,首先要先降服關中流民渠帥,不然一切都無從談起。

此事對劉景來說倒也談不上難,自他崛起以來,數年間收編了數以萬計的荊州降軍,其中關中人不在少數,其將校原本便是關中豪強、流民渠帥,這些人,將成爲劉景掌控南陽的關鍵。

這是動之以情,若流民渠帥不識擡舉,他不介意揮舞屠刀,“曉之以理”,荊、交二州都被他踩在了腳下,一羣喪家之犬,又哪會被他放在眼裡。

劉景這時忽然想起一事,開口問劉琮道:“對了,我聽說文(聘)仲業眼下就在樊城?”

劉琮點頭稱是。

劉景欣喜道:“文仲業,楚之名將也,虎踞北方,威震荊土,我素聞其名,心慕久矣。”

劉琮立刻知趣的道:“文仲業確實有大將之才,足以託付大事。我這就派人過河相招。”

劉景輕輕頷首,接着又和劉琮聊了一會,隨即起身告辭。

從劉氏別府出來,在劉琮等人的恭送下,劉景乘車離去,直入州部,登堂召見荊州官吏。

以劉先、韓嵩、傅巽爲首的州部、鎮南將軍府諸吏,洋洋灑灑數百人,山呼海嘯拜於堂下。

劉景正襟危坐,接受朝拜,而後示意衆人起身就坐,緩緩言道:“昔王莽篡漢,豪傑並起,是時更始、公孫述等輩,皆快情恣欲,怠於爲善,遊獵飲食,不恤民物,遂致基業傾覆。”

劉景目光環視堂下,繼續說道:“今天下喪亂,實過於莽世,劉荊州宗室長者,一心坐保江、漢,以觀時變。而子弟並驕貴,衣服飲食,奢侈至極,皆豪取於民,實在有失天下所望。”

畢竟劉表已死,加之堂下皆其舊臣,劉景沒有像檄書上那般,高舉詔書,直斥劉表爲“逆賊”,但也對劉表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不如此,則不足以彰顯他起兵的正義性。

堂下數百人,鴉雀無聲。

劉景又朗聲道:“從前靈帝在位時,每每大赦,致使法度馳廢,至曹司空秉政,氣象爲之一變。然我在長沙,嘗聞劉荊州自行其是,歲歲赦宥,如此一味施仁,不重威刑,何益於治?”

漢靈帝在位二十二年間,大赦天下多達二十次,當今天子繼位之初,更是年年大赦。

這種情況,直到曹操秉政纔有所改變,曹操歷來重視法度,只在第一年定都許昌時大赦了一次,此後六年,再未大赦天下。

與曹操相比,劉表仍死抱着“明德慎罰”、“平世重刑、亂世輕刑”那套思想,破壞國家法度,以全自己聲名。

和他一樣的,還有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他們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爲籠絡地方豪姓大族,以穩固統治基礎。但在劉景看來,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

劉景的聲音再度響徹於大堂內:“當初世祖初至河北,馮異等勸之曰:“當行人所不能爲。”世祖欣然納之,遂務理冤獄,節儉飲食,動尊法度,故北州歌嘆,聲布四遠。我才德雖不及世祖萬一,亦有效法之心,望諸君能夠誠心輔佐,以濟大業。”

劉景這番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像從前那般文法羈縻,緩刑弛禁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日後所有人都要夾起尾巴做人。

(本章完)

第386章 面曹第192章 開戰第37章 邀請第533章 勸止第141章 酃縣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509章 設計第123章 赴宴第264章 突襲第136章 婚宴第501章 彭虎第245章 巡視第192章 開戰第430章 落幕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350章 歸來第228章 斬首第168章 募兵第206章 逃亡第427章 身當第529章 詔書第2章 劉亮第45章 弩第342章 陷陣第155章 拜訪第460章 趙戩第16章 決定第335章 十哲第97章 目的第512章 伏兵第259章 送禮第114章 襄陽第425章 中箭第81章 必須死第160章 搶權第104章 軍法第498章 城破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85章 囚徒第41章 吟詩第99章 王彊第240章 說和第420章 評價第352章 尊卑第500章 敗慈第222章第227章 火攻第42章 點評第436章 託孤第92章 先賢第215章 南下第120章 茂才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44章 東曹掾第63章 突襲第191章 計議第432章 獻計 (2)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79章 連雨第449章 隱戶第37章 邀請第118章 劉表第514章 後事第103章 營壘第515章 不忠第353章第60章 跋扈第299章 兵臨第508章 南昌第333章第33章 示衆第425章 中箭第252章 週歲第261章第93章 墓祭第99章 王彊第287章 自刎第480章 買馬第264章 突襲第161章 良法第122章 贈文第9章 躬耕養客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49章 璽書第11章 帶經耕鋤第326章 相遇第365章 劉備第51章 區雄第282章 建言第76章 新左史第533章 勸止第247章 病逝第475章 妹夫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36章 婚宴第413章 潘濬第460章 趙戩第323章 爲壽第382章 西進
第386章 面曹第192章 開戰第37章 邀請第533章 勸止第141章 酃縣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509章 設計第123章 赴宴第264章 突襲第136章 婚宴第501章 彭虎第245章 巡視第192章 開戰第430章 落幕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350章 歸來第228章 斬首第168章 募兵第206章 逃亡第427章 身當第529章 詔書第2章 劉亮第45章 弩第342章 陷陣第155章 拜訪第460章 趙戩第16章 決定第335章 十哲第97章 目的第512章 伏兵第259章 送禮第114章 襄陽第425章 中箭第81章 必須死第160章 搶權第104章 軍法第498章 城破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85章 囚徒第41章 吟詩第99章 王彊第240章 說和第420章 評價第352章 尊卑第500章 敗慈第222章第227章 火攻第42章 點評第436章 託孤第92章 先賢第215章 南下第120章 茂才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44章 東曹掾第63章 突襲第191章 計議第432章 獻計 (2)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79章 連雨第449章 隱戶第37章 邀請第118章 劉表第514章 後事第103章 營壘第515章 不忠第353章第60章 跋扈第299章 兵臨第508章 南昌第333章第33章 示衆第425章 中箭第252章 週歲第261章第93章 墓祭第99章 王彊第287章 自刎第480章 買馬第264章 突襲第161章 良法第122章 贈文第9章 躬耕養客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49章 璽書第11章 帶經耕鋤第326章 相遇第365章 劉備第51章 區雄第282章 建言第76章 新左史第533章 勸止第247章 病逝第475章 妹夫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36章 婚宴第413章 潘濬第460章 趙戩第323章 爲壽第382章 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