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

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

隨着荊州南北大戰爆發,零陵、桂陽二郡唯張羨馬首是瞻,緊隨長沙的腳步,驅除郡縣長吏,援助兵船、錢糧、資儲。

尤其八月過半,秋收完畢,零陵、桂陽二郡的稻穀,通過湘水、耒水,源源不斷運往長沙。

然而當巴丘戰敗的消息傳來,零陵、桂陽二郡爲之震驚,現今荊州大軍隨時有可能南下,二郡衆多運糧船根本不敢繼續北上,便暫時停留於三郡之交的酃縣,一邊觀察形勢,一邊等待後方命令。

未來長沙的局勢,只會越來越糟糕,這批來自零陵、桂陽二郡的運糧船,不出意外的話,十有八九將會原路返回。

不過它們想要離開,還要得到劉景的同意才行。但是很顯然,他不會同意,這批糧食,早已被他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

劉景如今手下的兵力之多,絕非一縣之地所能供養,就算有鍾水、平陽二鄉在背後鼎力支持,亦頗感吃力,等到蔡升、劉宗率衆到來,糧食問題,必然會成爲攔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這批糧食,正好可解他的燃眉之急。

當然,此事劉景以酃縣長的身份來做肯定不合適,他會以張羨及長沙郡府的名義行事。張羨如今面臨的形勢極其嚴峻,肯定無暇理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在劉景收到荊州大軍南下的消息,準備封鎖水道,強繳糧草時,褚方隻身來到官寺求見。

劉景原以爲他有什麼公事,卻見他進來時手中拿着一封信箋,劉景內心不由“咯噔”一下,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俗話說“只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的”,張羨鐵了心招攬褚方,不斷來信,劉景能攔住一次、兩次,但終究會有“漏網之魚”。

褚方大步來到劉景面前,手捧書信,俯身下拜,鄭重道:“家母尚在世時,張府君就常常遣人問候家母,並致禮物,家母彌留之際,仍舊對張府君的恩惠念念不忘,令我日後必當回報之。

今年初,張府君來信,欲邀在下北上,共商大事,只是當時長沙局勢較爲安寧,我又深受明廷信重,授予部曲,暫時脫身不得,便婉言謝絕了張府君之邀。

今荊州水步十萬,挾巴丘大勝之勢,鼓行而南,長沙危在旦夕。張府君此時又來書信,言辭之間,頗有悲壯決絕之意。

在下昔日深受張府君恩惠,如今張府君有難,在下斷難置身事外,因此敢請明廷準我北上。”

劉景眉頭深鎖,將褚方扶起,嘆道:“子平,你可知道,荊州足有十萬大軍,這個時候去臨湘,幾乎和送死沒什麼分別。與其如此,還不如留在酃縣,爲府君外援。”

褚方神情堅決地搖頭道:“在下心意已決,明廷不必再勸。”繼而又道:“明廷心懷大志,才器絕人,在下與明廷相識雖短,亦爲之折服。奈何張府君有恩在先,不得不往。這次臨湘之行,如果僥倖不死,在下定會返回明廷身邊,再效犬馬之勞。”

褚方將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劉景還能說什麼呢,唯有點頭放行。他緊緊拉着褚方的手,說道:“子平,你才幹出衆,實不該埋沒於荊南方寸之間,所以我希望你能保重身體,安全歸來。異日,你必有機會名揚天下。”

劉景這番話口氣極大,彷彿跟在他身邊,日後必能名揚天下。

這卻正是令褚方傾心的地方,大丈夫豈可無志?當年高祖見秦始皇車駕,敢言“大丈夫當如是也”;世祖見執金吾出行,嘗嘆“仕宦當作執金吾。”

劉景此時勢力雖小,卻素有匡扶天下之志,比之身爲宗室,坐擁一州,卻只知自守的劉表、劉璋二人,高出何止千百倍?

“諾。”褚方重重應道。

劉景又道:“子平,你這次北上,準備帶多少人馬?”

褚方麾下有一營八百人馬,主體以酃縣人爲主,已組建一年有餘,褚方常常率領他們縱橫湘、耒二水,清剿寇盜,頗爲精銳。

說實話,這支營兵不僅是褚方的心血,也是劉景的心血,被他視爲自己的嫡系,他不可能讓褚方全部帶走。但如果褚方只帶走兩三百人,他絕不會阻攔。

褚方毫不遲疑道:“張府君之恩,僅施與我一人,此次張府君召喚,我自然是獨身前往。”

“這怎麼行?”劉景聞言大感意外,道:“子平,你爲人固然英勇,可孤身北上,實在太危險了,還是帶一些人馬爲好。”

褚方搖頭道:“面對十萬荊州大軍,就算將八百人全部帶上,也無濟於事。張府君看重的,想必也不是區區數百人馬。”

劉景立時陷入沉默,這話沒錯,張羨坐擁臨湘十萬軍民,根本不缺幾百士卒,他缺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半晌,又問道:“子平,你打算什麼時候走?”

“今日就走。”褚方回道。

劉景心中一嘆,又問道:“你準備走陸路還是水路?”

褚方回道:“時間緊迫,水路太慢,自當走陸路。”

酃縣與臨湘之間的衡山段水路極不好走,號稱“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實則何止九轉?遠不如陸路乘馬便捷。

劉景道:“既然要走陸路,你只有一匹坐騎,難以兼程而行。上個月妻族鄧氏來投,獻良馬數十匹,一會你去取一匹吧。”

“多謝明廷。”這確實是褚方所需,當即拜謝道。

在荊南這個不產馬的地方,可供乘騎作戰的良馬,非常珍貴,已非金錢所能衡量。

褚方沒坐多久,便起身告退,他如今尚未通知將士,離開之前,營中之事也要妥善安排好。

直到午後時分,褚方纔得以脫身。而不知是誰將這個消息泄露了出去,經過半天時間的發酵,褚子平爲報張長沙之恩,將孤身北上的傳言,傳遍酃縣各個角落。前往湘、承河畔送行的人們,洋洋灑灑,數以千計。

劉景面色凝重地道:“子平,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記住我之前和你說過的話,千萬不要意氣用事,一定要保重自己,留得有用之身,以期揚名之日。”

褚方朗聲笑道:“荊州軍雖有十萬之衆,我又有何懼?明廷只管放心,我必有歸來之日。”

站在劉景身側,一身戎裝的馬周出言道:“褚兄,一路保重。”

褚方點頭道:“馬兄,我麾下八百部曲,就託付給你了。”

馬周正色道:“褚兄只管放心。待褚兄異日歸來,八百部曲,定然一個不少,如數交還褚兄。”

褚方不再多言,扭頭目視劉亮,其如今身長七尺二寸,僅比褚方稍矮一線,手腕長及過胯,姿容英朗,狀若成人。

“子明,你是一塊璞玉,只需稍加打磨,就能大放光彩,可惜你現在年齡太小,若是能再長兩歲,這支營兵,就可以交到你的手中了。”褚方這番評價非常高,要知道,劉亮今年才十七歲,也就是說,褚方認爲他十九歲,就有能力統領一營人馬。

劉亮自入軍營爲褚方親隨以來,深受其照顧,念及對方將要孤身犯險,一時情難自禁,不覺流涕。

褚方手按其肩,說道:“大丈夫不可做女兒姿態。”

“諾。”劉亮拭淚道。

“褚兄,珍重。”韓廣抱拳道。其身長八尺,器宇軒昂,此時已經恢復了建武將軍的風采,身上再難找到鐵官囚徒的痕跡。

兩人一個北人,一個南人,卻難得性情相投,短短時間內就結下了頗爲深厚的友誼。

褚方抱拳回禮,一切盡在不言中。

接下來,嚴肅、於徵等人也紛紛上前與褚方道別。

褚方眼見天色已經不早,當即不再逗留,最後向衆人深深一拜,轉身跨上自己的坐騎,而武器鎧甲,則置於另一匹備馬,在衆人的矚目下揚鞭而去。

劉景望着褚方遠去的背影,對左右嘆道:“子平不僅‘孝勇無雙’,忠義亦無雙。”

褚方固然沒能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但劉景認爲,以他的能力,如果投靠明主,絕對有能力出人頭地,甚至青史留名。

作爲他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將,褚方的離去,對劉景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此心情不暢。

不過第二天,他就沒有時間糾結褚方的離去了,原因很簡單,蔡升、劉修和劉宗聯袂而至,跟隨他們一起而來的,是近三千大軍,以及四十餘艘大小船艦。

劉景不禁大喜過望,率衆親迎於湘水之上。

“從兄……”

“宏超……”

劉景臉上難掩欣喜之情,他與三人都有一年多沒有見過面了,心中十分牽掛三人。

劉宗身量一般,卻甚有威儀,手撫短髭,大笑說道:“聽說弟婦懷孕了,可喜可賀啊。”

劉修亦頷首賀道:“仲達,恭喜你。”

劉景說道:“這絕對是意外之喜,可能是皇天亦憐少君家門不幸,賜下子嗣。”

劉修嘆道:“靈帝以來,大疫就一場接着一場,幾乎沒有斷過,導致民不聊生,中原百姓深受其害,中平黃巾之亂,何以席捲八州?皆因大疫而起。”他的右臂,就是在討伐黃巾時丟的。

劉宗點頭道:“正所謂大戰之後,必生大疫。黃巾之亂後,中原亂成一團,到處都在打仗,大疫肆虐,也就不足爲怪了。”

劉景嘆道:“這樣的景象,在持續十年八年,慘烈程度,怕是比王莽篡漢,還要過之。”

劉宗、劉修一時皆默然。

“不說了,這不是我們現在能夠解決的。”劉景搖頭道。“對了,你們來時的路上,可曾碰到褚子平?”

“沒有。”劉宗不由好奇問道:“褚子平北上了?”

劉景點頭道:“褚子平爲報張府君昔日饋贈之恩,隻身北上。”

“褚子平真是一位義士啊!”劉宗感慨道。“其大名,我聞之久矣。奈何他侍母至孝,多年來,從不離開酃縣一步,其母死後,更是入山結廬守墓。我昔日曾來過酃縣,可惜陰差陽錯下,沒有能夠與他見面。”

蔡升開口道:“我也常爲沒有結識褚子平而感到遺憾,本以爲這次來酃縣,當會碰面,沒想到還是錯過了。”其頭戴武冠,身着戎裝,腰佩長刀,氣質瀟灑而又英武。

“褚子平絕非短命之人,日後總有機會見面。”說到這裡,劉景頓了一下,又問劉宗道:“從兄,你曾親臨巴丘,以你觀之,北軍如何?真如傳言那般,有水步十萬之衆?”說實話這個數字,劉景並不太信,畢竟劉表以區區數郡之地,養活三五萬大軍或可,十萬人就太誇張了。

劉宗面色凝重道:“仲達,你千萬不要小看劉景升,其雖是儒人,不習軍事,卻也不能小覷。我曾親眼目睹北軍,精銳遠勝我等南人。至於北軍人數,就算沒有十萬,五萬總是有的。”

劉景點點頭,說道:“屢挫曹孟德之輩,我自不會小看。”事實上劉景對劉表的重視,遠超任何人,因爲歷來創業,初期是最艱難的,劉景若是能夠跨越劉表這道障礙,天下何足與論。

劉景又道:“據說此次北軍的統帥乃是蒯異度、蔡德珪,蔡德珪才智一般,絕非帥才。倒是蒯異度,乃是冠絕荊州的才傑之士。前年我北上迎親之時,其爲章陵太守,治所就在新野,不過那時他剛好返回襄陽,終是無緣一見,心中一直深以爲憾。”

劉宗點頭同意,說道:“蒯異度確實有大才,指揮數萬之衆,如臂使指。”

劉修在旁邊說道:“伯嗣你也不差,於敗軍之際,收攏潰兵,逼退吳巨,安全返回。”

劉景一臉好奇道:“怎麼回事?從兄,快和我說說。”

劉修將劉宗的事蹟說了一遍,劉景得知劉宗竟然在全軍潰敗之時,成功帶回四千餘士卒,百餘艘船隻,不禁目瞪口呆,良久嘆道:“自古節制敗軍,最爲艱難,從兄竟有如此之能,雖古之名將,何以加之?”

劉宗頗爲自喜,擺手道:“不過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仲達言之過矣。”

(本章完)

第109章 難題第433章 堅韌第248章 心絞第138章 徵辟第50章 寶珠第199章 撤離第405章 防疫第375章 返回第444章 東曹掾第109章 難題第327章 西鄂第443章 韓暨第97章 目的第456章 房陵第8章 腫足第203章 魄力第404章 赴死第219章 開戰第276章 張津第174章 滅族第367章 跛馬第152章 改名第124章 宴會第339章 出戰第253章 戰死第23章 赴任第25章 吏舍第434章 伏擊第481章 團圓第40章 悲歌第414章 託孤第197章 喜事第62章 拔刃第25章 吏舍第479章 蒼梧第363章 攬才第348章 南下第292章 救治第496章 鐵壁第433章 堅韌第428章 突圍第322章 馬鞍第461章 守節第7章 劍術書法第497章 來投第73章 送別第510章 計成第29章 承諾第187章 袍鎧第379章 屈服第129章 雙戟第353章第150章 開戰第225章 勇悍第159章 退讓第306章 遣使第48章 取字第540章 國士第319章 還禮第542章 出兵第155章 拜訪第413章 潘濬第119章 內憂第433章 堅韌第420章 評價第401章 城塌第342章 陷陣第434章 伏擊第197章 喜事第423章 戰死第40章 悲歌第453章 攔路第263章 水戰(下)第363章 攬才第207章 合兵第308章 遺願第72章 偷長第462章 郊迎第317章 祭祖第420章 評價第142章 計劃第350章 歸來第280章 投靠第404章 赴死第376章 出征第129章 雙戟第400章 大雨第512章 伏兵第535章 人望第485章 誓師第443章 韓暨第480章 買馬第475章 妹夫第13章 張羨第527章 有君第477章 要求第388章 突破第84章 魚梁洲第199章 撤離第113章 啓程
第109章 難題第433章 堅韌第248章 心絞第138章 徵辟第50章 寶珠第199章 撤離第405章 防疫第375章 返回第444章 東曹掾第109章 難題第327章 西鄂第443章 韓暨第97章 目的第456章 房陵第8章 腫足第203章 魄力第404章 赴死第219章 開戰第276章 張津第174章 滅族第367章 跛馬第152章 改名第124章 宴會第339章 出戰第253章 戰死第23章 赴任第25章 吏舍第434章 伏擊第481章 團圓第40章 悲歌第414章 託孤第197章 喜事第62章 拔刃第25章 吏舍第479章 蒼梧第363章 攬才第348章 南下第292章 救治第496章 鐵壁第433章 堅韌第428章 突圍第322章 馬鞍第461章 守節第7章 劍術書法第497章 來投第73章 送別第510章 計成第29章 承諾第187章 袍鎧第379章 屈服第129章 雙戟第353章第150章 開戰第225章 勇悍第159章 退讓第306章 遣使第48章 取字第540章 國士第319章 還禮第542章 出兵第155章 拜訪第413章 潘濬第119章 內憂第433章 堅韌第420章 評價第401章 城塌第342章 陷陣第434章 伏擊第197章 喜事第423章 戰死第40章 悲歌第453章 攔路第263章 水戰(下)第363章 攬才第207章 合兵第308章 遺願第72章 偷長第462章 郊迎第317章 祭祖第420章 評價第142章 計劃第350章 歸來第280章 投靠第404章 赴死第376章 出征第129章 雙戟第400章 大雨第512章 伏兵第535章 人望第485章 誓師第443章 韓暨第480章 買馬第475章 妹夫第13章 張羨第527章 有君第477章 要求第388章 突破第84章 魚梁洲第199章 撤離第113章 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