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施恩

bookmark

第177章 施恩

劉景將要離開的消息不知被誰傳了出去,鍾水、平陽二鄉百姓聽說後,立刻爭相趕來相送。

當日,劉景車駕剛剛出城,就被數以千計的百姓圍住了去路,一時間,男女老壯攀輿距輪,充塞道路,車駕難以寸進。

護衛車駕的吏卒對此頗爲緊張,只是他們素知劉景愛護小民,而且劉景又沒有下令驅趕,他們不敢自作主張,只能儘量維持秩序。

劉景車駕被圍得水泄不通,“劉君”之聲,此起彼伏,或有百姓潸然淚下,作歌謠曰:“邑然不樂,告別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劉景再難安坐於車內,不得不露面安撫百姓,立身車下,揚聲說道:“諸君不必如此。

方春東作,宜及時務,諸君當用心農桑,等到秋季豐收之日,本廷必會再次前來。屆時,本廷惟願戶戶‘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人人衣食無憂。”

百姓聞言,莫不諮嗟,像劉景這樣的好官,可謂是百年難遇,將他比作本朝初期的桂陽太守茨充。

過去荊南俗不種桑,無蠶織絲麻之利。茨充出任桂陽太守,始教民益種桑柘,養蠶織履,數年之間,大賴其利,如今荊南頗知蠶桑織履,皆茨充之所教也。

劉景當衆做出承諾,秋時必會再來,百姓心裡雖然仍舊不捨,卻終究還是讓開了道路,令劉景的車駕得以通行無阻。

然而百姓卻不願就此離去,始終跟隨在車駕後面,一路向北,直至抵達平陽、鍾水二鄉的分界處,也是湘、鍾二水的分界處,劉景的船艦便停靠於此。

劉景在二鄉鄉吏、鄉民的恭送下,來到渡口船下,最後拉着短衣帶刀,眼眉桀驁的馬周交代道:“子謹,我走之後,平陽、鍾水二鄉就託付給你了。”

平陽、鍾水二鄉地域廣大,名爲鄉,實則與縣無異,幾十年後的東吳時期,孫權就在此二鄉的基礎上,新置新平、新寧二縣。

馬周有一顆過人的大心臟,卒得重任加身,卻毫無惶恐之意,挺着胸膛道:“必不令劉君失望。”

劉景頷首道:“政事方面你不必插手,這不是你的長處,交給二鄉鄉吏就是。但你也不能徹底甩手不管,自古百姓所患者,不過豪民、豪吏而已,如今二鄉豪民大姓因爲我的雷霆手段,紛紛蟄伏,豪吏卻不能不防。”

馬周肅容道:“劉君且放心,我會牢牢盯着他們,絕不讓他們危害百姓,敗壞劉君之政。”

劉景又道:“現在正值春耕,不宜勞民,等春耕這一陣忙完後,百姓稍稍得閒,到時候你就可以着手編練部曲了。除了這件事,冶坊那裡,你也要看緊。”

劉景屠戮十一家大姓後,第一時間收編並整合了諸傢俬人冶鑄,在龔家原有冶坊的基礎上,足足擴建數倍,規模已然不小。

“諾。”馬周拱手應諾。其他方面,他不敢保證,但要說到也鐵——他來自耒陽,家族世代以冶鐵爲生,他雖然從小就不喜歡打鐵,卻不代表他不懂。在這方面,沒人能糊弄得了他。

該交代的,其實劉景之前就已經和馬周交代的差不多了,現今不過是再重複一遍而已。

劉景最後拍了拍馬周的後背,說道:“遇事千萬不要急躁,你最近不是在看《孫子兵法》嗎,孫子有云:‘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我將此語贈與你,希望你謹記於心,勉之……”

言訖,劉景轉身登上望之若山的大艦,望着岸邊齊齊下拜的鄉吏、鄉吏,揮手作別。

此次南下,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儘可能掠奪資源……如今看來,他絕對算是超額完成了。

除了獲得資源外,他還獲得了威名,山中的荊蠻、水中的寇盜,皆偃旗息鼓,不敢做聲。

尤其橫行於湘、耒諸水之間的寇盜,簡直是對劉景聞風喪膽,競相逃往零陵、桂陽二郡,唯恐跑慢了,被劉景派兵攻殺。

得益於此,近來湘江水面上的商船,明顯慢慢多了起來。

經過一天半的航行,劉景在時隔四十餘日後,終於回到酃縣。

嚴肅率領縣寺諸吏親迎於耒水渡口。

看着身體瘦弱,卻挺拔如鬆的嚴肅,劉景不禁有些汗顏。

大戰後的第三天,他就匆匆率兵南下,將酃縣的爛攤子一股腦丟給了嚴肅。

嚴肅不僅要處理堆積如山的政務,並且還要守衛一座幾乎沒有任何防衛力量的“空城”,處境之難,可想而知。

劉景嘆道:“伯穆,辛苦你了。”

嚴肅卻不認爲自己有什麼辛苦,反而甘之如飴,說道:“古語云:‘士爲知己者死’,明廷委在下以縣事,在下自當竭盡所能,不負明廷信任。”

曾經的市掾,如今的主記郭商出言道:“明廷南下,搏擊豪彊,震慄大姓,一境清平,奸盜不發,此威也;編戶齊民,授予田地,勸民農桑,百姓感悅,此恩也。如此恩威並施,明廷治縣,吏、民皆心悅誠服,酃縣來日必可在明廷的帶領下,擺脫‘劇縣’之名,成爲長沙之表。”

這番馬屁拍得極有水準,劉景十分受用,口中卻道:“主記此言過於誇大其詞了,若是被旁縣之人聽去,恐爲笑柄。”

郭商正色道:“受惠於明廷者,又豈止於縣民?明廷或許不知,而今湘、耒水上無寇盜之患,外縣商賈,莫不盛讚明廷。”

劉景失笑道:“此事非本廷一人之功。”

接着,他見前來迎接他的縣吏人數頗衆,對嚴肅道:“農桑,國之本也。而今正當農忙時節,春耕之際,家家皆患人手不足。依我之見,不如分批休遣諸吏,還家務農。”

嚴肅知道劉景又要樹恩施惠了,這也是一件好事,他當然不會反對,點頭道:“明廷所言極是。”

此事經過幾名大吏轉告,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場衆吏便都知道了,臉上露出喜色,紛紛感念劉景恩德。

(本章完)

第499章 縊殺第540章 國士第272章 魏延第24章 郡府第488章 柴桑第209章 攻城第99章 王彊第282章 建言第448章 下馬威第171章 結束第508章 南昌第178章 來接第90章 朝會第266章 兵臨第465章 出使第318章 放歸第184章 七夕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94章 羌笛第67章 掌權第361章 巨樓第450章 官學第401章 城塌第477章 要求第395章 悲涼第232章 負傷第99章 王彊第307章 談判第476章 冬至第19章 桓階第540章 國士第97章 目的第144章 褚方第230章 敗走第475章 妹夫第136章 婚宴第34章 志向第73章 送別第438章 勸降第466章 射策(上)第257章 爭執第438章 勸降第235章 軍市第277章 急報第88章 臘月第532章 用意第289章 倒戈第370章 同州第213章 女誡第210章第372章 召見第476章 冬至第425章 中箭第345章 騎兵第530章 仁義第516章 夜取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78章 射中第178章 來接第93章 墓祭第4章 賴慈第190章 三窟第276章 張津第432章 獻計 (2)第148章 警鼓第538章 董和第144章 褚方第124章 宴會第251章 入主第51章 區雄第107章 轟動第321章 瀏陽第46章 馬周第479章 蒼梧第60章 跋扈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07章 烽火第6章 葛生第442章 破局第536章 邀請第235章 軍市第239章 嚴法第478章 黃鐘第521章 傾出第260章第426章 拔箭第67章 掌權第371章 慰問第224章 潰敗第364章 使者第43章 荊蠻第253章 戰死第287章 自刎第190章 三窟第97章 目的第214章 定計第424章 入陣第352章 尊卑第144章 褚方第41章 吟詩
第499章 縊殺第540章 國士第272章 魏延第24章 郡府第488章 柴桑第209章 攻城第99章 王彊第282章 建言第448章 下馬威第171章 結束第508章 南昌第178章 來接第90章 朝會第266章 兵臨第465章 出使第318章 放歸第184章 七夕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94章 羌笛第67章 掌權第361章 巨樓第450章 官學第401章 城塌第477章 要求第395章 悲涼第232章 負傷第99章 王彊第307章 談判第476章 冬至第19章 桓階第540章 國士第97章 目的第144章 褚方第230章 敗走第475章 妹夫第136章 婚宴第34章 志向第73章 送別第438章 勸降第466章 射策(上)第257章 爭執第438章 勸降第235章 軍市第277章 急報第88章 臘月第532章 用意第289章 倒戈第370章 同州第213章 女誡第210章第372章 召見第476章 冬至第425章 中箭第345章 騎兵第530章 仁義第516章 夜取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78章 射中第178章 來接第93章 墓祭第4章 賴慈第190章 三窟第276章 張津第432章 獻計 (2)第148章 警鼓第538章 董和第144章 褚方第124章 宴會第251章 入主第51章 區雄第107章 轟動第321章 瀏陽第46章 馬周第479章 蒼梧第60章 跋扈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07章 烽火第6章 葛生第442章 破局第536章 邀請第235章 軍市第239章 嚴法第478章 黃鐘第521章 傾出第260章第426章 拔箭第67章 掌權第371章 慰問第224章 潰敗第364章 使者第43章 荊蠻第253章 戰死第287章 自刎第190章 三窟第97章 目的第214章 定計第424章 入陣第352章 尊卑第144章 褚方第41章 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