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節 詭異的政府繼承

※:,年的示曰是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在充滿着喜慶二六:二討的,加上後天又是臘八節,節日的氣氛很是濃烈。

還有二十多天就是除夕,馬上就是新的一年,這今年跟往常很不一樣,這是大建設的一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富有活力,像個新生的強壯生命,讓人看了喜悅;

不過也有許多人的心中不是那麼安穩,南北雙方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內戰端倪已現,戰爭一觸即發,剛剛實現了民主共和,得到了自由的中國人民很不希望看到戰火再一次的毀掉好不容易創造的一切成果。

作爲北洋軍來講,目前已經全面處於下風。

由於前清海軍的集體投向革命,導致北洋軍手中沒有軍艦可用,海防也就成了空話。

這意味着國防軍隨時可以從海路進發,在天津登陸,直撲北京。

四,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天津已經無險可守。

大沽口作爲天津七十二沽申的最後一沽,有着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一說。

自古以來即爲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可是,如今卻成爲了一堆廢墟空惹悵惘。

南京政府不知是應該感謝八國聯軍還是該譴責他們,讓京津門戶徹底向擁有歷史最強海軍的他們可以輕鬆突破封鎖,直逼京畿。

從戰略上來謝,國防軍完全佔據了有利地位,攻擊北京的重點是在德州,還是在大沽口,這成爲了北洋軍的困惑。

爲了兩頭防範,北洋軍不得不用兩個拳頭打人,並且將其中一隻拳頭縮回來;

本來就整編緩慢並且新兵一大堆,現在還要分散兵力,加上東北方面的壓力,使得北京三面受敵。

吳祿貞的東北集團軍是南京政府組建的唯一一個集團軍,一定意義上,也顯示了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防軍首批整編萬個師,雖然整軍計劃推出不久,但是之前已經開始了整編工作,所以也很順利。

東北集團軍下轄舊個師。加上兩個三旅六團的教導師,總兵力達到了醜萬,目前已經整編完了舊個德械師,餘下的個師將全部使用南華械。

包括伊犁軍區的首批整編的斯步兵師,都是使用的德國武器裝備,接受了德國軍官團的刮練與培養?

東北集團軍的整軍計利非常迅速,並且重點滿足了兩個教導師的組建。

南京政府定了三個教導師的番號,分別爲駐南京的第一般導師,駐東北的第二及第三教導師,目前東北集團軍已經將第二教導師整編完畢。

之所以這麼高效率,是因爲原南華駐東北的兩個王牌師全部納入到中國國防軍範疇。並且在他們的基礎上擴編爲兩個教導師。

吳祿貞爲了儘快讓這兩個教導師成形,不惜將第六鎮整體併入第二教導師,而且對第三教導師的組建也是多方優先。

三旅六團,配齊了南華產的所有最先進武器,包括各式火炮,而且。爲了使得這支部隊具備強悍的戰力,李秉衡還是說服了反對者,給這支部隊配備了大量的軍用卡車與摩托車,使得教導師具備了一定的摩托化意義。

而在南京秘密組建的第一般導師,則是徹頭徹尾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師,在將來,更是打造機械化步兵師的基礎?

從這支軍隊配備的武器裝備來看,軍費支出相當於四到五個甲種師,委實讓人要吃上一驚,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這支部隊是針對日本的師團制陸軍的。

,鰓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利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序號從第,至第”凹,年爲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

師團編制採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輻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

甲午戰爭前成立的七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爲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從甲午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乃小第口師團,日俄戰爭時期成立了第至第舊師團,日俄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口和第舊師團。佔領朝鮮後爲彈壓當地又建立了第舊、第力師團。

序號從7至力的師團。被日軍視爲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四個,剩下口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舊個,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日俄戰爭後,日本爲維護其殖民利益,派遣2個師4萬人的兵團進駐關東州及南滿鐵路附屬地,並設立關東總督府?

次年,總督府改爲都督府,下設陸軍部,轄,個陸軍師團、6個獨立守備營、旅順重炮營和憲兵隊等。

所以,目前駐紮在本溪一鞍山一線的第二教導師基本上可以獨自抗衡日本的關東軍。

而駐紮在朝鮮的兩個乙等師團兵力不足三萬,裝備也遠遠落後於一等師團,一旦開戰,等到他們從朝鮮趕來,戰局只怕已大不一樣。

所以,東北集團軍兩個教導師以及舊個步兵師的編制,基本上可以滿足北

這個時代的陸軍還沒有那麼強,沙俄也沒有經歷一戰的洗禮,日本也沒有從東北得到養分而迅速壯大關東軍?

李秉衡記得在後世,日本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最多時達到引個。步兵師團”,個步兵和坦克旅團”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僞滿洲國部隊等,共約,萬人。

這些都是日本控制下的東北大地所供養的,如今這個時代情形遠遠好過於歷史,日本無法從東北得到利益,那麼也就無法得到更多的軍費。

九一八之前日本最多在東北也就3個師團的關東軍,這些都是軍費限制,可見維持一支隨時準備作戰的軍隊是多麼的不易。

德國人下了本錢,希望他們援助的舊個德械師可以拖住沙俄的遠東軍隊,並且不讓日本的陸軍介入歐戰,爲此,他們鼓勵南京政府實現南北統一,直面沙俄與日本可能的干涉。

東北集團軍的軍費並不由南京政府承擔,而是由資源委員會調撥,這個負責東北工業化進程五年計哉的權力機構,實際上得到了大量海外資金。

大量美國資本進入東北的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向資源委員會提供了鉅額的資金,這些資金其實大部分是海外灰色收入,而且,許多批着美國資本外衣的公司,其實都是李秉衡的南洋財團在美國的資產。

這次美國資本大舉進入東北,正是將大量在美的黑錢與資產洗白的機會,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李秉衡自然不會錯過。

哪怕背匕賣國的名聲,他也要不惜代價的引進美國資本;

對於勞動密集型和非技術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來說,尋找廉價的勞動力是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而中國的勞動力便宜也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事實。

中國人口衆多,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勞動力的平均價格較低。因此,外國公司在設立跨國分公司時,都會考慮該因素在企業擴張規劃,中的地位;倚重勞動力的企業可能會傾向在中國建廠,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力,降低成本。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設廠的舉措也給中國帶來好處一增加國內的就業崗位。

這對幫助東北開發與大規模的移民是有好處的,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東北的工農業剪刀差,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作用。

對於民族企業來說,隨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是當今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民族企業通過不斷學習與探索,熟悉競爭規則,加強創新力度,將中間技術的正面效果廣泛地應用與傳播,促進最終產品的完成,擴大製成品的出口,從而不斷縮小與外企的差距,逐漸與之抗衡。

這就是所謂的“幹中學”效應。

引進外資的弊端當然也很明顯,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但是國內並沒有如願形成完善的最終產品市場。

外商垂直型的投資多爲進料加工,這就使在華的貿易演變爲加工貿易形式,也就是說,在華的生產線只是加工鏈條。

外商耗費我國的資源進行沒有節制的生產與開發,而最終的成品又可以在我國廣闊的市場上大量銷售,既避免了在本國生產造成的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又獲得不菲的利潤,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不但要承受環境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出口貿易增加時實物在中國市場的效應,雖然在這個時代不太明顯,但不得不防。

對於李秉衡來說,弊端再多,還是讓他直接無視。

不爲別的,引進美國資本可以拉近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提前與這個,還未崛起的強國打好關係,大量在華資產,將會使得美國面對中國問題時就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東北,英法等四國對於美國資本的大舉進入無可奈何,即便他們反對,也無濟於事。

中國與南華的強硬態度堅定了美國人開發東北的決心,歐洲戰爭陰雲籠罩,隨時可能爆發戰爭,這是美國獨霸東北,甚至獨佔中國利益的最佳機會?

他們不可能錯過,也不會傻到放棄這個機會。

美國在中國投資的項目越多,在華資產越龐大,就越是對中國投鼠忌器。

他們在謀求遏制日本的同時,也在警懼南華與中國,尤其是一個擁有四萬萬人口,地大物博的遠東大國。

爲此,美國在海軍問題以及美國資本在中國投資鐵路、修建碼頭、開挖礦山等項目上給予便利,一直在施加壓力。

而南京政府一直在讓步,一直在“聽從”美國的“勸告”接受美國的影響,這讓伍德羅威爾遜感到萬分欣喜。

他認爲“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合作與協調爲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衝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美國目前成功的在中國實現了集體安全體制,避免了中國陷入與英法等國的戰爭,介。心獨佔了在中國的話語權,泣當然是前所未有的勝利

不可否認,威爾遜是親華的,也是極爲友善的,認爲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於啓蒙運動時期以人爲本的理念,認爲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李秉衡對他有深入的研究,當初在他競這時,就通過華爾街向他提供了大筆的資金,這次德弗蘭國際投資公司等在美產業大規模的向東北移植,也是威爾遜的回報。

尤其是中國承認雙重國籍,使得海外華人歡欣鼓舞,紛紛回國創業,或是購買美國在東北投資的公司股票,以及中國發行的振興東北實業債券、東北鐵路債券。

“光華,我們在歐洲發行的第三批鐵路債券已經銷售一空,是否進行第四批的債券投放?”

自從丁德去了歐洲之後,石清霜成爲了他的財政顧問以及金融顧問。

而石清霜也總是撿他想聽的及時通報,並不過分打擾他。

看着靜靜的站在那裡的妻子,心中滿是安寧,既然已經失去了一些,那麼必然要珍惜擁有的一些。

已經有六個月身孕的石清霜看起來略微豐滿了些,但依舊清寒雅淡。彷彿是骨子裡的氣質。

“繼續!爲什麼不呢?他們敢買,我們爲什麼不敢賣呢?不就是囤積債券,準備擇機拋售嘛。

李秉衡忍不住的大笑起來,這幫國際投機者們的確狠毒,開闢了兩個戰場,不但囤積鐵路債券,而且囤積中華元,準備一擊致命。

想法很好,可惜,李秉衡已經有了後招。

到時候地板價的鐵路債券不要白不要,這又是一大筆進賬,加上投機家們想要打擊中華元,正好藉機洗白一大筆的國際資產;

兩人溫情脈脈,許久沒有這麼清閒過,也是拜袁世凱所賜。如今全國上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南北雙方的軍隊身上,政務上的麻煩也少了許多。

“總理,英法等國公使發來照會,要求我方進行債務整理,並且予以清算。而且,關於政府繼承方面的各項要點,對方也作出了提醒,要求我方提供備忘錄,並且就相關事宜展開談判。”

顧維鈞站在門外,將虛掩的門推開少許,聲音不輕不重的進行通報。

這是個善解人意的人,李秉衡讚許的點了點頭。

“那麼,關於交還威海衛以及各項在華特權的談判呢?是否他們要擱置?”

“這個倒是沒說,只是俄日兩國公使措辭較爲激烈,聲稱如果我方給出的答覆不盡人意,那麼他們將考慮不承認南京政府的正當繼承。”

李秉衡啞然失笑,老毛子跟小鬼子還真是異想天開,“他們一定有後招,也鐵定跟袁世凱有關,密切注意北方的消息,一有異動立即讓內閣開會。”

這次英法俄日四再的動作極爲不正常,顯然別有用心。

這個時候來談債務整理,內在的含義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

照道理,南北還沒有統一,英法等國不會就這麼的放棄袁世凱,向南京政府謀求政府繼承,希望南京政府可以承認前清與他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政府繼承在這個時代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按照常理,是指同一國家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由於革命或者政變導致政權更迭,代表該國的舊政府爲新政府所取代,從而引起的權利義務的轉移。

對政府繼承,國際目前普遍做法是:對舊政府簽訂的條約視其性質而定,平等互利條約應繼承,對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條約一律不繼承;對財產、檔案一律予以繼承;對債務尤其惡債是不予繼承,對合法債務可與有關國家友好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

但是,分歧與爭議還是比較大,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常常會花樣百出。

南京政府照道理會按照國際慣例自動接受滿清政府代表本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設定的權利義務以及以其名義擁有的國家財產或負擔的國家債務。

但是國際上在因革命或政變而發生的政府繼承的情況下,新政府則往往根據有關權利義務的性質及其自身政策和利益的需要而決定對有關權利義務的態度。

所以,南京政府之前宣佈不承認列強與滿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列強毫無辦法,尤其是在沒有與南京政府發生外交關係的情況下。

所以他們指望袁世凱能夠上臺,取代南京政府,那麼他們不但利益能夠保住,而且還能夠進一步取得更多的利益。

從這點看出,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都是不平等的,違反國際法原則的。

可是無奈的是,這個時代所謂的國際法,其實只是國際慣例,都是列強國家興之所至,想幹啥就幹啥。

對於弱國,只有認命的份。

南京政府如何應對,顯然對時局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舊 ,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年的示曰是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在充滿着喜慶二六:二討的,加上後天又是臘八節,節日的氣氛很是濃烈。

還有二十多天就是除夕,馬上就是新的一年,這今年跟往常很不一樣,這是大建設的一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富有活力,像個新生的強壯生命,讓人看了喜悅;

不過也有許多人的心中不是那麼安穩,南北雙方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內戰端倪已現,戰爭一觸即發,剛剛實現了民主共和,得到了自由的中國人民很不希望看到戰火再一次的毀掉好不容易創造的一切成果。

作爲北洋軍來講,目前已經全面處於下風。

由於前清海軍的集體投向革命,導致北洋軍手中沒有軍艦可用,海防也就成了空話。

這意味着國防軍隨時可以從海路進發,在天津登陸,直撲北京。

四,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天津已經無險可守。

大沽口作爲天津七十二沽申的最後一沽,有着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一說。

自古以來即爲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可是,如今卻成爲了一堆廢墟空惹悵惘。

南京政府不知是應該感謝八國聯軍還是該譴責他們,讓京津門戶徹底向擁有歷史最強海軍的他們可以輕鬆突破封鎖,直逼京畿。

從戰略上來謝,國防軍完全佔據了有利地位,攻擊北京的重點是在德州,還是在大沽口,這成爲了北洋軍的困惑。

爲了兩頭防範,北洋軍不得不用兩個拳頭打人,並且將其中一隻拳頭縮回來;

本來就整編緩慢並且新兵一大堆,現在還要分散兵力,加上東北方面的壓力,使得北京三面受敵。

吳祿貞的東北集團軍是南京政府組建的唯一一個集團軍,一定意義上,也顯示了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防軍首批整編萬個師,雖然整軍計劃推出不久,但是之前已經開始了整編工作,所以也很順利。

東北集團軍下轄舊個師。加上兩個三旅六團的教導師,總兵力達到了醜萬,目前已經整編完了舊個德械師,餘下的個師將全部使用南華械。

包括伊犁軍區的首批整編的斯步兵師,都是使用的德國武器裝備,接受了德國軍官團的刮練與培養?

東北集團軍的整軍計利非常迅速,並且重點滿足了兩個教導師的組建。

南京政府定了三個教導師的番號,分別爲駐南京的第一般導師,駐東北的第二及第三教導師,目前東北集團軍已經將第二教導師整編完畢。

之所以這麼高效率,是因爲原南華駐東北的兩個王牌師全部納入到中國國防軍範疇。並且在他們的基礎上擴編爲兩個教導師。

吳祿貞爲了儘快讓這兩個教導師成形,不惜將第六鎮整體併入第二教導師,而且對第三教導師的組建也是多方優先。

三旅六團,配齊了南華產的所有最先進武器,包括各式火炮,而且。爲了使得這支部隊具備強悍的戰力,李秉衡還是說服了反對者,給這支部隊配備了大量的軍用卡車與摩托車,使得教導師具備了一定的摩托化意義。

而在南京秘密組建的第一般導師,則是徹頭徹尾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師,在將來,更是打造機械化步兵師的基礎?

從這支軍隊配備的武器裝備來看,軍費支出相當於四到五個甲種師,委實讓人要吃上一驚,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這支部隊是針對日本的師團制陸軍的。

,鰓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利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序號從第,至第”凹,年爲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

師團編制採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輻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

甲午戰爭前成立的七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爲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從甲午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乃小第口師團,日俄戰爭時期成立了第至第舊師團,日俄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口和第舊師團。佔領朝鮮後爲彈壓當地又建立了第舊、第力師團。

序號從7至力的師團。被日軍視爲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四個,剩下口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舊個,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日俄戰爭後,日本爲維護其殖民利益,派遣2個師4萬人的兵團進駐關東州及南滿鐵路附屬地,並設立關東總督府?

次年,總督府改爲都督府,下設陸軍部,轄,個陸軍師團、6個獨立守備營、旅順重炮營和憲兵隊等。

所以,目前駐紮在本溪一鞍山一線的第二教導師基本上可以獨自抗衡日本的關東軍。

而駐紮在朝鮮的兩個乙等師團兵力不足三萬,裝備也遠遠落後於一等師團,一旦開戰,等到他們從朝鮮趕來,戰局只怕已大不一樣。

所以,東北集團軍兩個教導師以及舊個步兵師的編制,基本上可以滿足北

這個時代的陸軍還沒有那麼強,沙俄也沒有經歷一戰的洗禮,日本也沒有從東北得到養分而迅速壯大關東軍?

李秉衡記得在後世,日本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最多時達到引個。步兵師團”,個步兵和坦克旅團”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僞滿洲國部隊等,共約,萬人。

這些都是日本控制下的東北大地所供養的,如今這個時代情形遠遠好過於歷史,日本無法從東北得到利益,那麼也就無法得到更多的軍費。

九一八之前日本最多在東北也就3個師團的關東軍,這些都是軍費限制,可見維持一支隨時準備作戰的軍隊是多麼的不易。

德國人下了本錢,希望他們援助的舊個德械師可以拖住沙俄的遠東軍隊,並且不讓日本的陸軍介入歐戰,爲此,他們鼓勵南京政府實現南北統一,直面沙俄與日本可能的干涉。

東北集團軍的軍費並不由南京政府承擔,而是由資源委員會調撥,這個負責東北工業化進程五年計哉的權力機構,實際上得到了大量海外資金。

大量美國資本進入東北的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向資源委員會提供了鉅額的資金,這些資金其實大部分是海外灰色收入,而且,許多批着美國資本外衣的公司,其實都是李秉衡的南洋財團在美國的資產。

這次美國資本大舉進入東北,正是將大量在美的黑錢與資產洗白的機會,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李秉衡自然不會錯過。

哪怕背匕賣國的名聲,他也要不惜代價的引進美國資本;

對於勞動密集型和非技術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來說,尋找廉價的勞動力是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而中國的勞動力便宜也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事實。

中國人口衆多,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勞動力的平均價格較低。因此,外國公司在設立跨國分公司時,都會考慮該因素在企業擴張規劃,中的地位;倚重勞動力的企業可能會傾向在中國建廠,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力,降低成本。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設廠的舉措也給中國帶來好處一增加國內的就業崗位。

這對幫助東北開發與大規模的移民是有好處的,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東北的工農業剪刀差,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作用。

對於民族企業來說,隨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是當今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民族企業通過不斷學習與探索,熟悉競爭規則,加強創新力度,將中間技術的正面效果廣泛地應用與傳播,促進最終產品的完成,擴大製成品的出口,從而不斷縮小與外企的差距,逐漸與之抗衡。

這就是所謂的“幹中學”效應。

引進外資的弊端當然也很明顯,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但是國內並沒有如願形成完善的最終產品市場。

外商垂直型的投資多爲進料加工,這就使在華的貿易演變爲加工貿易形式,也就是說,在華的生產線只是加工鏈條。

外商耗費我國的資源進行沒有節制的生產與開發,而最終的成品又可以在我國廣闊的市場上大量銷售,既避免了在本國生產造成的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又獲得不菲的利潤,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不但要承受環境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出口貿易增加時實物在中國市場的效應,雖然在這個時代不太明顯,但不得不防。

對於李秉衡來說,弊端再多,還是讓他直接無視。

不爲別的,引進美國資本可以拉近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提前與這個,還未崛起的強國打好關係,大量在華資產,將會使得美國面對中國問題時就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東北,英法等四國對於美國資本的大舉進入無可奈何,即便他們反對,也無濟於事。

中國與南華的強硬態度堅定了美國人開發東北的決心,歐洲戰爭陰雲籠罩,隨時可能爆發戰爭,這是美國獨霸東北,甚至獨佔中國利益的最佳機會?

他們不可能錯過,也不會傻到放棄這個機會。

美國在中國投資的項目越多,在華資產越龐大,就越是對中國投鼠忌器。

他們在謀求遏制日本的同時,也在警懼南華與中國,尤其是一個擁有四萬萬人口,地大物博的遠東大國。

爲此,美國在海軍問題以及美國資本在中國投資鐵路、修建碼頭、開挖礦山等項目上給予便利,一直在施加壓力。

而南京政府一直在讓步,一直在“聽從”美國的“勸告”接受美國的影響,這讓伍德羅威爾遜感到萬分欣喜。

他認爲“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合作與協調爲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衝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美國目前成功的在中國實現了集體安全體制,避免了中國陷入與英法等國的戰爭,介。心獨佔了在中國的話語權,泣當然是前所未有的勝利

不可否認,威爾遜是親華的,也是極爲友善的,認爲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於啓蒙運動時期以人爲本的理念,認爲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李秉衡對他有深入的研究,當初在他競這時,就通過華爾街向他提供了大筆的資金,這次德弗蘭國際投資公司等在美產業大規模的向東北移植,也是威爾遜的回報。

尤其是中國承認雙重國籍,使得海外華人歡欣鼓舞,紛紛回國創業,或是購買美國在東北投資的公司股票,以及中國發行的振興東北實業債券、東北鐵路債券。

“光華,我們在歐洲發行的第三批鐵路債券已經銷售一空,是否進行第四批的債券投放?”

自從丁德去了歐洲之後,石清霜成爲了他的財政顧問以及金融顧問。

而石清霜也總是撿他想聽的及時通報,並不過分打擾他。

看着靜靜的站在那裡的妻子,心中滿是安寧,既然已經失去了一些,那麼必然要珍惜擁有的一些。

已經有六個月身孕的石清霜看起來略微豐滿了些,但依舊清寒雅淡。彷彿是骨子裡的氣質。

“繼續!爲什麼不呢?他們敢買,我們爲什麼不敢賣呢?不就是囤積債券,準備擇機拋售嘛。

李秉衡忍不住的大笑起來,這幫國際投機者們的確狠毒,開闢了兩個戰場,不但囤積鐵路債券,而且囤積中華元,準備一擊致命。

想法很好,可惜,李秉衡已經有了後招。

到時候地板價的鐵路債券不要白不要,這又是一大筆進賬,加上投機家們想要打擊中華元,正好藉機洗白一大筆的國際資產;

兩人溫情脈脈,許久沒有這麼清閒過,也是拜袁世凱所賜。如今全國上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南北雙方的軍隊身上,政務上的麻煩也少了許多。

“總理,英法等國公使發來照會,要求我方進行債務整理,並且予以清算。而且,關於政府繼承方面的各項要點,對方也作出了提醒,要求我方提供備忘錄,並且就相關事宜展開談判。”

顧維鈞站在門外,將虛掩的門推開少許,聲音不輕不重的進行通報。

這是個善解人意的人,李秉衡讚許的點了點頭。

“那麼,關於交還威海衛以及各項在華特權的談判呢?是否他們要擱置?”

“這個倒是沒說,只是俄日兩國公使措辭較爲激烈,聲稱如果我方給出的答覆不盡人意,那麼他們將考慮不承認南京政府的正當繼承。”

李秉衡啞然失笑,老毛子跟小鬼子還真是異想天開,“他們一定有後招,也鐵定跟袁世凱有關,密切注意北方的消息,一有異動立即讓內閣開會。”

這次英法俄日四再的動作極爲不正常,顯然別有用心。

這個時候來談債務整理,內在的含義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

照道理,南北還沒有統一,英法等國不會就這麼的放棄袁世凱,向南京政府謀求政府繼承,希望南京政府可以承認前清與他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政府繼承在這個時代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按照常理,是指同一國家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由於革命或者政變導致政權更迭,代表該國的舊政府爲新政府所取代,從而引起的權利義務的轉移。

對政府繼承,國際目前普遍做法是:對舊政府簽訂的條約視其性質而定,平等互利條約應繼承,對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條約一律不繼承;對財產、檔案一律予以繼承;對債務尤其惡債是不予繼承,對合法債務可與有關國家友好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

但是,分歧與爭議還是比較大,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常常會花樣百出。

南京政府照道理會按照國際慣例自動接受滿清政府代表本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設定的權利義務以及以其名義擁有的國家財產或負擔的國家債務。

但是國際上在因革命或政變而發生的政府繼承的情況下,新政府則往往根據有關權利義務的性質及其自身政策和利益的需要而決定對有關權利義務的態度。

所以,南京政府之前宣佈不承認列強與滿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列強毫無辦法,尤其是在沒有與南京政府發生外交關係的情況下。

所以他們指望袁世凱能夠上臺,取代南京政府,那麼他們不但利益能夠保住,而且還能夠進一步取得更多的利益。

從這點看出,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都是不平等的,違反國際法原則的。

可是無奈的是,這個時代所謂的國際法,其實只是國際慣例,都是列強國家興之所至,想幹啥就幹啥。

對於弱國,只有認命的份。

第2章 初露鋒芒 第十一節 冰火兩重天第171節 去上海的股市吧第375節 滿蒙新政(0)第4章 打造財團 第五節 土着問題第147節 開闢海外基地?第385節 四面楚歌第383節 西伯利亞鐵路第556節 條約簽訂第547節 中近東烽火第242節 給英國人點顏色看看第403節 巴伐利亞親王第4章 打造財團 第十節 狗咬狗第112節 大白艦隊第295節 通貨膨脹第353節 農業現代化第247節 重現漢唐榮光第484節 日本之牢籠第295節 通貨膨脹第439節 英國海軍的難題第484節 日本之牢籠第359節 白山黑水第458節 1917年終於結束了第381節 最後通牒否第389節 袁世凱的通電第214節 印度阿三集體發神經..第304節 改組同盟會?第450節 小日本中招了第154節 摘了你的狗官帽第3章 產業規劃 第一節 歸來第359節 白山黑水第500節 三國殺第284節 資本的積累第117節 意想不到的發展第539節 工業援助第132節 我們的農業也瘋狂第141節 荷蘭遠東艦隊的末日第495節 百家論壇第339節 民族政策第3章 產業規劃 第六節 遊園會第250節 土地與宗教政策第454節 人生若只如初見第392節 收回東交民巷第189節 一定要打痛荷蘭人第268節 誰伏擊誰?第573節 滅絕第121節 極盡憤怒第542節 阿富汗第5章 蘭芳復國 第二十五節 重創敵軍第296節 無恥的封侯封王第479節 準備對鬼子動手第289節 數錢到抽筋第305節 舊金山協約第348節 北大倉第140節 泗水土着暴動第307節 北方之王第280節 自掘墳墓第172節 南海,我們的海第334節 再接再厲第287節 爭相拉攏的對象第130節 座談論道第186節 滿清親王算老幾?第430節 陰雲籠罩的日本第334節 再接再厲第275節 世界第一攪局者第194節 這裡是蘭芳的海第320節 馮國璋的心思第570節 轟炸開始第466節 德國公主第275節 世界第一攪局者第271節 感謝阿根廷的廣告第225節 華資銀行前所未有的良機第2章 初露鋒芒 第十節 驚雷第1章 南洋盛舉 第十節 舞龍第192節 剩蛋與烤豬土着第274節 緬甸解放組織第432節 八年前的驚鴻一瞥第323節 以身爲餌第413節 可笑的殺招第426節 土耳其參戰第5章 蘭芳復國 第三十三節 我們的海第562節 混亂的格局第358節 外交立場第544節 參觀大英博物館第120節 屠殺與報復第113節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第449節 德國商船第4章 打造財團 第二十節 中美合資第285節 西康建省第1章 南洋盛舉 第十四節 入會第311節 陰謀下的湖南第344節 你排猶我納猶第340節 東三省振興計劃第326節 中子湮滅彈第529節 終於第485節 戰爭前的默契第477節 沙皇特使第174節 發列強的財第302節 飛機與飛艇第455節 俄國革命第475節 柿子撿軟的捏
第2章 初露鋒芒 第十一節 冰火兩重天第171節 去上海的股市吧第375節 滿蒙新政(0)第4章 打造財團 第五節 土着問題第147節 開闢海外基地?第385節 四面楚歌第383節 西伯利亞鐵路第556節 條約簽訂第547節 中近東烽火第242節 給英國人點顏色看看第403節 巴伐利亞親王第4章 打造財團 第十節 狗咬狗第112節 大白艦隊第295節 通貨膨脹第353節 農業現代化第247節 重現漢唐榮光第484節 日本之牢籠第295節 通貨膨脹第439節 英國海軍的難題第484節 日本之牢籠第359節 白山黑水第458節 1917年終於結束了第381節 最後通牒否第389節 袁世凱的通電第214節 印度阿三集體發神經..第304節 改組同盟會?第450節 小日本中招了第154節 摘了你的狗官帽第3章 產業規劃 第一節 歸來第359節 白山黑水第500節 三國殺第284節 資本的積累第117節 意想不到的發展第539節 工業援助第132節 我們的農業也瘋狂第141節 荷蘭遠東艦隊的末日第495節 百家論壇第339節 民族政策第3章 產業規劃 第六節 遊園會第250節 土地與宗教政策第454節 人生若只如初見第392節 收回東交民巷第189節 一定要打痛荷蘭人第268節 誰伏擊誰?第573節 滅絕第121節 極盡憤怒第542節 阿富汗第5章 蘭芳復國 第二十五節 重創敵軍第296節 無恥的封侯封王第479節 準備對鬼子動手第289節 數錢到抽筋第305節 舊金山協約第348節 北大倉第140節 泗水土着暴動第307節 北方之王第280節 自掘墳墓第172節 南海,我們的海第334節 再接再厲第287節 爭相拉攏的對象第130節 座談論道第186節 滿清親王算老幾?第430節 陰雲籠罩的日本第334節 再接再厲第275節 世界第一攪局者第194節 這裡是蘭芳的海第320節 馮國璋的心思第570節 轟炸開始第466節 德國公主第275節 世界第一攪局者第271節 感謝阿根廷的廣告第225節 華資銀行前所未有的良機第2章 初露鋒芒 第十節 驚雷第1章 南洋盛舉 第十節 舞龍第192節 剩蛋與烤豬土着第274節 緬甸解放組織第432節 八年前的驚鴻一瞥第323節 以身爲餌第413節 可笑的殺招第426節 土耳其參戰第5章 蘭芳復國 第三十三節 我們的海第562節 混亂的格局第358節 外交立場第544節 參觀大英博物館第120節 屠殺與報復第113節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第449節 德國商船第4章 打造財團 第二十節 中美合資第285節 西康建省第1章 南洋盛舉 第十四節 入會第311節 陰謀下的湖南第344節 你排猶我納猶第340節 東三省振興計劃第326節 中子湮滅彈第529節 終於第485節 戰爭前的默契第477節 沙皇特使第174節 發列強的財第302節 飛機與飛艇第455節 俄國革命第475節 柿子撿軟的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