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基本國策

大統五年(公元214年)十月,我這天正在**散步,考慮很多天後,我對大漢王朝將駛向何處已經明確了大致方向。是時候了,利用我現在強勢地位,利用幾年休養生息的結果,徹底解決北方問題,侍機東進佔領檯灣與控制硫球、日本,從而確立我中華民族爲大陸海洋兼重國家,從而保證我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身邊站着侍郎崔琰與董和,我說道:“季硅啊,明日朝會通知在京的所有六百擔以上官員都來,朕有點大事要商量,還有太子與樑王、涼王都要上殿,明日有幾個國策問題需要討論,這關係道他們未來的利益。”

崔琰當即退下,去內閣通知所有朝臣。

這時劉相、劉舒、劉樑前來彙報今日功課,劉相已經十三歲了,劉舒已經八歲,而劉樑才六歲。劉樑因爲年齡過少,還沒有上學,但我仍然讓他每日跟到劉相、劉舒去玩,正如我們幼時幼兒園小班,在讀書前先跟隨老師混幾天。此外,這也增加劉樑與劉相、劉舒多接觸機會,增加兄弟之間感情。

劉相背了下孔子論語後,我再讓他背下道德經,大多數能夠背下來,這讓我感到很高興。想前世我十歲的時候,古詩只能背幾十首,不能過分強求古人吧。

我沉思片刻說道:“相兒,翻了年你便是十三歲了,朕在幾年前已經說過,在你們十幾歲的時候,每年必須遊學三個月,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嘛。父皇最大成就不是在課本、從老師那裡只能增長人的智慧,增長見識,但若要增加能力,治理好整個國家、駕馭羣臣,還是需要每年遊學各方。”

劉相非常溫順的回答:“孩兒知道了。”

我再次說道:“讓太子太傅王元籍陪你去吧,遊學地方你們商議後報告朕就可以。另外,爲了保證你的安全,由黃子遠調派一百羽林衛保護。最後,遊學的時候,要多注意民生,農民疾苦,另外可參觀各地郡國學院,州國學院。‘

末了,我摸摸劉相頭說:“在溫室中是長不大的,高祖、世祖、還有父皇爲何能夠奪取天下,主要原因是朕等不僅僅學而論道,而是多瞭解民生,瞭解民生疾苦,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經過苦難洗禮後纔有今日成就。不要因爲朕安排你等遊學,就認爲朕不喜歡你等,而是因爲朕太愛你們了,所以才放你們出去飛。“

隨後,再簡單考了下劉舒的功課後,問一邊上竄下跳的劉樑,:“兄長們功課都作得不錯,你呢?”

劉樑說道:“孩兒跟隨舅父學了一套拳法,父皇指點一二。”

我看其招數秉承馬超的路數,異常兇狠,於是說道:“汝還是要讀書,不要一天到晚學武藝,雖然涼州羌人衆多,桀驁不馴,但是武藝最多是百人敵,還是要學儒家、道家、兵家的東西,否則只能是一員勇將,就如你舅舅,何來萬人敵,如何鎮守涼州。”

看到劉樑呆呆的站在那裡,要哭又不敢哭,我知道有點過分了,畢竟是六歲的小孩子,於是說道:“孩兒按照爲父的方法去作,一定會成爲朝廷的大將軍,幫助父兄分鎮一方。”

聽到這裡劉樑才涕爲笑,說道:“父皇,什麼時候讓孩兒到涼州去,以擊敗鮮卑西部。”

我摸着他的頭說道:“時候到了父皇一定帶你去。”

第二天早朝,文武大臣都來到殿前,三呼萬歲之後,我說道:“人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朕近日總結歷朝歷代興亡,頗有感慨,決定將下面幾點定爲我大漢的國策,衆愛卿及後世君王必須遵守,不得違背,現在朕一一道出,衆愛卿都必須遵守。

第一點:關於太子任命或者皇位繼承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大漢一直施行的是嫡長子被任命爲太子,繼承皇位。朕認爲這個制度從總體上來說非常不錯,但有一點導致了主幼國疑問題,造成周公輔政,霍光輔助問題。

世人都知道周公與霍光這種聖人難以強求,況且霍光輔政後,其兒子居然依靠權位造反,企圖奪取我大漢江山。因此,朕認爲皇位傳承製度應該改變,太子任命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太子年齡必須在十五歲以上,繼承皇位的皇帝必須年滿十歲,否則由先皇兄弟擔任。

對於這點諸卿有何疑義?

對於這點修正儒家經典的論述,在朝堂中引起軒然大波,特別是孔融等人極力反對,認爲這背叛了儒家經典,有違常規。

這些反映我早就預料道,問道:“孔愛卿,有什麼反對意見?”

孔融引用儒家經典來反駁,在大殿中顯示自己的口才,口若懸河,講了半天,我有點不耐煩了,問道:“孔愛卿,你認爲前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孔融認爲是恆帝、靈帝無能,導致黃巾起義,國勢淪喪,最後在董卓篡權,導致曹操亂政。

我大笑說道:“孔愛卿見識一般啊,須知恆帝、靈帝之前的漢室帝王年齡纔多少?大將軍竇武等外戚爲了掌握大權,連續立了三個幼帝,有的皇帝年齡僅僅一百天,如此一來,大漢到底是劉家在作皇帝,還是外戚,而皇帝爲了掌握大權,往往依靠宦官勢力,粉碎外戚後常常導致宦官掌權,從而導致恆帝靈帝時期外戚與宦官掌權,導致皇帝親近小人而遠離大臣,如此我大漢怎能不亂?”

我停頓一下說道:“朕不是不愛自己的嫡氏長房,實乃爲了我大漢的長治久安,杜絕心懷不軌者利用幼帝而號令天下,杜絕外戚與宦官再專政。諸位愛卿還有何異議?”

孔融回答道:“臣理解陛下的苦心,但如此傳承製度難以明瞭啊。”

我回答道:“怎麼不明瞭呢?如太子劉相駕崩的時候,皇長孫年幼,那劉相這一支就失去了皇位繼承權。若劉相有遺詔,任命那位兄弟,就是那位兄弟。若無遺詔,那就由樑王劉舒繼位,其後皇位繼承由劉舒這一支,怎麼不明瞭。皇位就在嫡氏中產生,若嫡氏無人,就按照年齡高低選擇兄弟繼承皇位啊。”

孔融回答道:“陛下,如此一來我大漢傳承製度混亂,天下難安啊。”

我反問道:“恆帝、靈帝被立爲皇帝,豈非外戚認爲恆帝、靈帝爲旁支,好控制嗎?不是當時大將軍依靠自己權位肆意而立嗎?朕這種傳承製度,是當皇子年齡低於十歲的時候,將其排除在皇位繼承範圍內。另外朕規定了皇帝早逝,皇位傳承製度。而不是由朝中重臣爲了掌控朝政,根據個人喜好,大肆立任用年幼或懦弱之輩,有何不可?”

最後,大臣在一番議論紛紛之後,除了孔融等人還反對之外,多數大臣都贊成了。我見大家沒有異議,說道:“朕如此作法,還是讓後世皇帝不能每日夜夜笙歌,胡作非爲,而是勤於朝政,若他真爲大漢着想,真爲祖宗家業着想,好好休身養性,如此一來怎會出現這種子幼國疑的事情,如此怎麼會導致他這支喪失皇位繼承權呢。”

我清清嗓子說道:“朕第二個國策,就是後世皇帝或皇子,非戰爭不滿四十而夭者,不能尊號爲孝字。皇族與外戚三代之內不可通婚。”

衆人聽得混混噩噩,後世皇帝的年齡與婚姻,這種事情也規定,衆人感覺好笑。我看了下衆臣後說道:“朕爲何規定皇帝不滿四十歲而亡爲夭折者,爲不孝者,大家都知道人身最大的悲哀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若一個皇帝早亡,扔下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有的還有皇祖母,是何等的不幸。而自己母后或者太皇太后還要爲幼主能否掌握朝政而忐忑不安,是何等的悲涼,這難道是大孝所爲嗎?如此帝王或皇子,怎能稱之爲孝,又有何孝可言。”

除了孔融、楊彪有點反對意見,認爲人的壽命早天註定,豈可強求,殿下衆臣多默然。我看了反映不激烈,再次說道:“皇帝擁有海內外,實難自我約束,就拿朕來說吧。應該算自少英勇不凡,甚少災病。就前幾日內事過多,就感覺腰痠背痛,很多事情雖然自有天命,但是我們大家要多加愛惜自己身體吧。一個不愛惜自己身體的皇帝,必然早逝。這種只顧自己風流快樂,拋下年邁的母后,留下孤兒寡母的皇帝,拋下大漢江山,怎能自稱爲孝,又有何孝可言?”

孔融、楊彪聽到這裡,大是贊成,認爲這能夠約束君王胡作非爲,確實爲一個好的注意。孔融當場認爲,人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句話有待考慮,應該是“不孝有四,早逝爲大”。若自己早逝,扔下父母如何自安。

我見衆人沒有反對意見,說道:“朕爲何規定皇子不能娶三代以內外戚的女兒呢?實際上害怕外戚勢力過大,大家知道我們漢人都喜歡親上加親,皇宮中那些皇妃公主什麼的,看着皇子年幼長大,自是非常喜歡,但這樣後果影響是很大的。如外戚勢力過大,容易拉幫結派,搞陰謀。此外,很多近親結婚導致太多悲劇,最後連親戚都作不了,如景帝時期薄皇后,武帝時期陳阿嬌,還有衛太子與衛青那個女兒,這種悲劇不可記數吧。因此朕決意,皇子公主三代以內不得成婚。”

滿朝大臣想,這是陛下的家事,且皇子公主不能三代以內成婚,很多大臣都有機會。何樂不爲,如此大家都沒有意見了。

我喝了口水說道:“孔御史,朕聽說汝曾經向曹操提出了這個觀點,非千里不能封侯,不知可有其事?”

孔融回答道:“融見曹操篡位之勢已經非常明顯,於是提出非千里不能封侯。”

我說道:“這個觀點非常之好啊,此乃保證根強葉茂啊。”

我說道:“朕決意,後世非三千里不得封王,也就是後世子孫都須封在涼州、幽州、幷州、交趾這些偏遠地區,如朕封最爲親近的皇弟劉磐爲襄平王,封劉樑在遼遠的西涼王,而皇二子劉舒,朕將來也準備改封在遼遠的邊地。爲何朕如此狠心將最爲親近的皇帝、皇子分封到偏遠的邊地?實乃愛惜他等啊?”

卿等看世祖與列代祖宗分封了多少王爺,到如今保留下來的有幾個啊,實乃無大功於國家,因此朕決意讓最親近的皇弟、皇子到邊遠之地協助皇帝治理國家。“

在今天,大家都捨不得自己的親人遠征漠北,遠征草原,朕決意讓朕的親人隨大家一起出徵,皇弟皇子與將士們共同鎮守邊地。

最後,若後世皇帝認爲皇子羸弱,不堪鎮守邊地,那麼也可以在益州、冀州,但最多爲郡王,也就是分封之地不可超過一郡,食邑不得超過三千。”

大家聽後,沒有其它意見,認爲皇帝分封宗室那是皇家之事,且中原土地上分封王室少,世人更有機會得到提升,多數朝臣在內心中非常感激這樣一個分封制度。

第19章 夜宴第184章 天下一統3另評三國十大武將第185章 大封羣臣第106章 入贅第183章 天下一統2第32章 孫策遇刺三國十大美女榜第92章 張魯的出路第122章 猛攻陳倉第32章 斷敵退路128章 曹操的錦囊本書恢復事宜第180章 再戰袁尚2第26章 絕處逢生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14章 出遊第43章 厚顏求婚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29章 夜襲第103章 整兵再戰第71章 世家之爭第65章 劉表發怒了第163章 劉表稱帝2第19章 夜宴第126章 圍困第33章 不平等條約112章 劉璋投降第20章 孫吳軍威第61章 撤離宛城第93章 投降還是合夥第29章 斷敵後路第107章 就任益州牧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2章 醜漢龐統第183章 天下一統2第171章 攻打陳留21 月29日不更新明日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1章 魂歸三國第46章 張繡的煩惱第98章 張魯投降118章 拉攏蜀人第179章 再戰袁尚1第12章 醜漢龐統第95章 劉璋出招了第20章 孫吳軍威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116章 迎親第60章 單挑第30章 奪取兵權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71章 夜襲108章 撤兵攻城第64章 斬殺張允第159章 追擊周瑜3105章 前堵後追第142章 博望設伏77章 兵臨漢中城下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10章 醜漢龐統第34章 活捉呂蒙第5章 狡辯第84章 混淆西涼第44章 滿寵耍毒計第53章 曹操之痛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29章 夜襲第79章 西涼搶馬第106章 入贅第3章 丫鬟紫凡第71章 世家之爭第45章 北上第119章 討伐國賊127章 舉師北伐第38章 凱旋而歸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115章 所得稅113章 就任益州牧第115章 所得稅第133章 斬殺夏侯淵第69章 曲項向天空117章 曹孟德奪青州103章 對陣第7章 公子認母第63章 學子徐庶第186章 基本國策第95章 打虎英雄第187章 堅守河套第175章 大戰烏恆1第40章 收復周倉139章 活劈夏侯淵第133章 斬殺夏侯淵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33章 陣前倒戈第75章 徐庶謀益州第70章 後院起火第38章 小妾=小三116章 錯綜複雜
第19章 夜宴第184章 天下一統3另評三國十大武將第185章 大封羣臣第106章 入贅第183章 天下一統2第32章 孫策遇刺三國十大美女榜第92章 張魯的出路第122章 猛攻陳倉第32章 斷敵退路128章 曹操的錦囊本書恢復事宜第180章 再戰袁尚2第26章 絕處逢生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14章 出遊第43章 厚顏求婚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29章 夜襲第103章 整兵再戰第71章 世家之爭第65章 劉表發怒了第163章 劉表稱帝2第19章 夜宴第126章 圍困第33章 不平等條約112章 劉璋投降第20章 孫吳軍威第61章 撤離宛城第93章 投降還是合夥第29章 斷敵後路第107章 就任益州牧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2章 醜漢龐統第183章 天下一統2第171章 攻打陳留21 月29日不更新明日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1章 魂歸三國第46章 張繡的煩惱第98章 張魯投降118章 拉攏蜀人第179章 再戰袁尚1第12章 醜漢龐統第95章 劉璋出招了第20章 孫吳軍威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116章 迎親第60章 單挑第30章 奪取兵權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71章 夜襲108章 撤兵攻城第64章 斬殺張允第159章 追擊周瑜3105章 前堵後追第142章 博望設伏77章 兵臨漢中城下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10章 醜漢龐統第34章 活捉呂蒙第5章 狡辯第84章 混淆西涼第44章 滿寵耍毒計第53章 曹操之痛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29章 夜襲第79章 西涼搶馬第106章 入贅第3章 丫鬟紫凡第71章 世家之爭第45章 北上第119章 討伐國賊127章 舉師北伐第38章 凱旋而歸第136章 荊州大勝第115章 所得稅113章 就任益州牧第115章 所得稅第133章 斬殺夏侯淵第69章 曲項向天空117章 曹孟德奪青州103章 對陣第7章 公子認母第63章 學子徐庶第186章 基本國策第95章 打虎英雄第187章 堅守河套第175章 大戰烏恆1第40章 收復周倉139章 活劈夏侯淵第133章 斬殺夏侯淵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33章 陣前倒戈第75章 徐庶謀益州第70章 後院起火第38章 小妾=小三116章 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