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天下一統3

大統四年(公元213年)十月上旬,我與賈詡、崔琰、審配、司馬懿、董和、馬超、趙雲、關平、龐德、黃敘、王威、馬雲綠等人率領六萬大軍經易京、代縣來到晉陽,與呂蒙龐統劉封等人會師。

而駐守雁門的曹操聽到我大軍到達晉陽後,急忙召集荀攸、滿寵、以及從南皮逃出的程昱商議如何迎戰劉琦。荀攸與程昱等人都認爲大勢已去,在九州再無曹公立足之地,不如撤往大漠,保住身家性命要緊。

曹操看到只有萬餘離心離德的袁軍士兵,亦知大勢難爲,雖然經過半年的收買,但是仍然有很多袁軍將士受到高並的遙控,若漢軍趕到雁門後,必然兵敗如山倒。

於是傳令三軍,匈奴將來攻打雁門,曹公決定率領大軍深入大漠迎擊匈奴。於是三軍震驚,曹操也知道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此與荀攸、程昱、滿寵、曹休等人裹脅五千袁軍深入大漠,投降鮮卑大王步獨根部。

我知道後大怒,問身邊的高幹,鮮卑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有多少軍馬,分多少個勢力,花一個上午時間,我才瞭解道這個對我國曆史影響極深的北方遊牧少數民族,其對我華夏民族的破壞不比廣爲人知的匈奴輕,我聽後決定將掃平鮮卑作下一個目標。

原來鮮卑由東胡人演變而來,在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北方匈奴逃竄到極北地方後,南方匈奴歸順大漢,特別是在光武帝時期,南方匈奴遷移到河朔地區後,東胡人逐步佔領了匈奴人所遺留下的土地,廣爲繁殖,從而形成一個勘比匈奴的強大遊牧民族。

到了東漢末年,遼東鮮卑出了個傑出人物,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民族英雄”吧,他的名字叫檀石槐。這個人打仗十分勇猛,所向無敵。用了十年時間,不但征服了遼東鮮卑的各個部落,而且還征服了鮮卑的其他各部,統一了鮮卑人居住的地區,取代了昔日匈奴的地位,從而對南方的東漢構成了嚴重威脅。

東漢靈帝還想學着當年安撫匈奴的方法與檀石槐和親,結果遭到檀石槐的斷然拒絕。從此,擺脫匈奴騷擾才一個世紀的北部邊境,再次進入持續的不安定狀態之中。檀石槐在死後鮮卑自東向西分爲三部,分別稱爲東部、中部和西部,各部由一名大人統轄。

我細問之後知道東部鮮卑爲檀石槐發源之地,由宇文鮮卑、慕容鮮卑二個部落組成,其傑出人物如夫餘差、彌加、宇文東陽,宇文無血、慕容敬等人。

中部鮮卑由檀石槐的孫子步獨根繼承,其傑出人士由步獨根,步獨根兄長扶羅韓,大將屈突犛、速素利、樓班、烏延、小部首領柯比能等人。

西部鮮卑是在二十年前剛從中部鮮卑分裂出去的一個部落,主要由拔拓部組成,其首領爲徹裡吉、拔拓弗。

讓人震驚的是,鮮卑有兩百萬之衆,其中中部鮮卑有部衆百萬之衆,有將士十五萬人,東部鮮卑有六十萬之衆,有將士八萬人。而西部鮮卑有三十萬之衆,有將士五萬餘人。

聽到這裡我簡直大驚,我大漢才五六十萬兵馬,想不到一個小小的鮮卑族就有二十餘萬部衆,如此遊牧民族不滅,睡覺也難以睡好啊。

我問高幹,盤踞在河朔的南匈奴有多少部衆,高幹回答道:”南匈奴單于羌渠、自次王於夫羅、左右賢王只有二十萬多部落,將士僅僅不到四萬餘人。”

我向賈詡等人說道:“想當年武帝爺擊敗匈奴是何等威風,但三百年後,居然爲鮮卑人贏得發展的機遇,而今在北方再次形成一個強大的鮮卑民族,其危害並不比匈奴人輕啊。”

賈詡等人也大是感嘆,我說道:“看來征服一個地方而不佔領居住,遲早會給其它民族留下發展的機會。朕決意不再作武帝那種事,只是簡單征服他族而已。”

賈詡則說道:“陛下,如今天下初定,斷不可輕啓戰端啊。”

我說道:“朕也知天下初定,需要大治,這樣吧,董和董侍郎出使中路鮮卑,宣揚我大漢已經一統,讓步獨根將曹操等人綁到襄樊,我可以饒恕他的罪過。”

令將軍龐德率領一萬大軍駐守雁門,防止北方民族入侵。

賈詡等人見我暫時沒有攻擊鮮卑的打算,也沒有再勸阻了,他們都看到我的武略無人能及,都害怕我輕啓戰端,拿鮮卑人開刀,那樣得不償失,要知國家初定,國力疲憊啊。

我當然知道大臣的意思,退回內堂後,仔細考慮應該如何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危害。在歷史上比較成功的佔領方式有西方的殖民地,雖然我們非常痛恨,但是對於佔領當地,控制其軍事、經濟不失爲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該方法最大弊端就是在國力衰退的時候,殖民地必然會崩潰,如英國。

還有,通過移民方式,如英國人佔領美國,就是在殖民地的基礎上,大量移民,從而造成英國人成爲美國的主體,從而完全控制美國。

還有我們的新疆建設兵團,對於穩定邊疆,作用也是功不可沒啊,我是否可以在水草非常沸敖之地,建立以漢族人爲主體的部落,只要選定幾十個,如此一來北方少數民族之憂患可以解除。

這一日我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龐統來報,南匈奴單于羌渠率領自次王於夫羅、左賢王前來參見,我於是讓人準備朝服後,在幷州牧府召見他們三人。

不久看到年邁的羌渠率領自次王於夫羅、左賢王前來拜見我。南匈奴已經漢化上百年,他們三人都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且穿着上也已經完全漢化,與我們一樣穿着綢緞,而不是過去那種以動物的皮毛作爲衣服。不過看到他們三人,活像山西土財主,我當即就想,後世山西土財主是否是匈奴人轉化而來的。

我問道:“單于,匈奴人都喜歡漢服嗎?穿着習慣嗎?”

羌渠竟然感覺非常奇怪,回答道:“陛下,在匈奴貴族中都酷愛穿着漢服,不瞞陛下,臣等父子都曾多年在洛陽居住,感覺這漢服穿着非常舒服,在我們匈奴,只有貴族纔有這種綢緞可以穿。一般富裕人家最多有一件漢服穿,及於一般奴僕,看着雖然羨慕,但是買不起啊。”

大家聽後大笑,我再次問道:“單于,在騎馬的時候也穿漢服嗎?”

羌渠答道:“回稟陛下,征戰的時候還是要穿鎧甲,一半時候嘛,多穿漢服。”

我聽後大喜,問道:“不知三位來見朕有何大事?”

羌渠回到:“回稟陛下,臣等三人前來拜見陛下,主要祝賀陛下一統華夏,中原一統。另外,臣等多年被鮮卑族所逼迫,步獨根多年來一直覬覦河朔草原,與臣等一直磨擦不斷,臣請求陛下,在步獨根攻擊臣等的時候,不要袖手旁觀。”

我問道:“步獨根多次攻打你們,雙方戰果如何?”

羌渠回答道:“步獨根擁有十萬之衆,兵力數倍於臣等,臣只能勉爲其難啊。望陛下看到臣等與陛下爲親戚份上,全力資助於臣。”

我問道:“單于,朕與你等是什麼親戚,能否一一道來。”

原來自從匈奴南遷後,一直試圖保持與大漢的關係,多年來也以娶到漢室宗室女子爲榮。羌渠的母親,就是宛城王的姑母,如此我們就有了親戚關係。

聽到這裡我大驚,羌渠回答到:“陛下,臣等一直以有你這樣一位英明神武的親戚爲榮。數年前陛下向臣等購馬,臣因爲親戚關係,不顧匈奴本身優良戰馬缺乏,將最好的馬匹售於陛下。”

隨後氣氛就比較活躍了,我同意在鮮卑攻擊他們的時候,全力支持他們。他們很高興,當即賜宴,大家共聚於大廳之上。

席間,我問左賢王:“左賢王,聽說我大漢才女蔡琰流落到貴部,王爺可否尋得送回中原,朕也可告慰父皇與蔡公。”

左賢王大驚,說道:“蔡琰確在我部,現爲我夫人。”

崔琰大驚,說道:“蔡琰豈能爲一夫人,不爲王妃,真是污辱我大漢亦。”

賈詡、龐統、審配亦大呼不可理解,蔡琰僅僅爲一小妾,我大漢何以立足,紛紛要求迎回蔡琰。

羌渠、於夫羅、左賢王等人大驚,急忙向我請罪。我沉思片刻說道:“蔡才女才名天下皆知,父皇也曾多次受到蔡公的厚恩。生前多次要求朕務必迎回蔡才女,左賢王,可否讓其南歸,朕也可向父皇與大漢百姓交待啊。”

左賢王聽到我這樣說,也很高興,蔡琰的胡琴雖然非常好,但是他只知道好聽,但難以理解。此外蔡琰也不是他最喜歡的小妾,要知道能通過蔡琰而結交大漢皇帝與臣民,無疑功德無量,一本萬利。當即答應,而我立即扶起左賢王說道:“左賢王,此事萬不可怪罪朕啊,只因父皇有命,天下世子要求啊,朕也只好虧待你了。”

左賢王當即表示感謝,我聽後大喜,決定賞左賢王百金,以作贖金。左賢王不敢收如此厚禮,崔琰站起來說道:“左賢王,你也太輕視我大漢才女蔡琰了,不說白金,就是萬金我大漢也會贖回。”賈詡、龐統等人連聲稱是,問是否嫌銀子太少,可以開一個價,我大漢臣民沒有二話,照付。

驚得羌渠等人都連忙跪下,說蔡才女是無價的,只是匈奴屢次受到大漢的安撫,不敢收大漢如此重禮。既然大漢君臣願意賞賜,匈奴收下就是。如此左賢王收下一百金贖金。

而此時,前門來報,董和回到晉陽,我急忙召見,不久董和來到大廳,一問原來步獨根以往日曹操對其有恩,不忍加害,斷然拒絕。

而董和害怕出使失敗後,威脅步獨根道:“吾皇業已統一宇內,現有百萬大軍,望步獨根大人考慮。”

而步獨根非常驕橫的說:“本大人也有二十萬大軍,豈懼百萬羸弱大漢士兵。”董和見勸阻無望,於是連夜回到晉陽。

我一聽到這裡大怒,當即推倒桌子,回到內廳,留下賈詡等人面面向噓。看來我應該考慮對鮮卑的戰爭了。

第二天我正式召見在晉陽的所有大臣與大將,面無表情的讓董和交待交涉的結果,大家聽完後紛紛大罵,特別是武將中的馬超、趙雲、呂蒙等人,紛紛站出來要求領兵擊敗鮮卑,擒拿曹操等人。

而賈詡、龐統見羣情激憤,跪下道:“陛下,國家初定,不可輕起大兵,須知民生疾苦,國家因多年戰爭而破壞殆盡啊。”

我問道:“文和、元直二人,只是認爲國家初定,不可輕啓戰端嗎?那國家安定後呢?”

賈詡、龐統回答道:“想武帝伐匈奴,用時數十年。陛下須等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征討。”

我問道:“那麼對鮮卑應該考慮征伐哦,只是現在時機不對,國力疲憊是嗎?”

賈詡與龐統等人都認爲如此,我考慮半天后回答道:“如此看來,我等不應該讓鮮卑力量再行增長,以免將來征討困難。這樣吧,朕昨夜擬定滅鮮卑令,你等品品。”

於是告訴大家,說道:“此文由士元作吧,須列出鮮卑往日種種惡性,今日收留曹操,惡行種種,下令在草原地區,我大漢子民與友好部落匈奴貴族爲一等公民,匈奴部衆、羌人部衆爲二等公民,支持鮮卑的部落爲三等公民,鮮卑、烏恆爲四等民族。

我一等公民、二等公民殺死三等、四等公民無罪,殺死四等公民的,可憑藉首級到大漢官府領取一兩銀子。

三等、四等少數民族,爲我大漢子民與二等民族的天然奴僕,我大漢子民可以將其當作私有財產買賣、處置,官府不得干涉。

最後,對於立大功的少數民族,可由皇帝或當朝二品以上官員根據其功績賜予漢姓,享有漢族同等的權力(這點我是借鑑唐朝經驗,唐之前李姓非大姓,太宗大賜歸順少數民族爲皇姓,從而讓其心裡上歸順我大漢民族,我想漢族在北方草原享有統治地位,不但需要遷移內地漢族老百姓,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收買歸順我的少數民族,須知少數民族對姓氏不如漢族那樣堅持,且獲得漢姓也是一份榮耀,改漢姓之後必然會心裡歸順我大漢民族)。”

龐統勸道:“陛下,此種詔書臣不敢起草,臣若起草此詔書,天下世人必然大罵臣。”

我罵道:“士元,世人可罵你,難道朕不可?你到北方草原中看看,鮮卑人是如何驕橫,是如何殺戮我大漢子民。你難這個東西就不敢起草,如何對得起那些手無寸鐵的大漢子民。”

陳震出列說道:“陛下,臣多年在北方生活,知道鮮卑的危害,多次殺戮我大漢子民的慘狀。臣甘願冒天下之怨,起草該詔書。”

我笑道:“還是孝起有擔當,該詔書就由孝起起草吧。”

龐統見狀,向我跪下道:“陛下,臣愛惜羽毛,不顧天下大義,望陛下贖罪。”

我扶起答道:“士元啊,朕滅鮮卑令雖然看起非常殘忍不人道,你多在晉陽待幾年後就知道,朕此項決定爲解決遊牧民族最佳方法,數年後你便自知。”

第二日,陳震的滅鮮卑令發出後,舉世震驚,我考慮此詔書的巨大影響,只在北方州郡涼州、雍州,幷州、幽州張貼,通告世人。

數日後,幽州徐庶來報,公孫越見我已平定中原,大勢已去,遞上降表,且送上袁熙屍首,我見狀後大喜,立即讓劉磐率領一萬大軍到襄平擔任名副其實的襄平王。封公孫越爲鄧縣候,讓其到鄧縣逸養天年。

不數日,匈奴左賢王將蔡琰送道晉陽,我命徐庶等人出城門夾道迎接,而自己在州牧府召見這千古才女,聽到蔡琰來到大廳的時候,我在董和、崔琰、馬雲綠等人陪同下早已等候了。

特別是馬雲綠知道我收了大小喬之後,看到我這樣熱切的召見蔡琰,甚是不安,偷偷的問我:“陛下,怎麼如此迫切,是否想收蔡琰蔡文姬?”

我狠狠的瞪了馬雲綠一眼,說道:“胡說八道,朕聽劉江說,在朕六歲的時候,曾隨先皇與母后拜訪過蔡伯嘴老先生,也曾受到蔡文姬的款待,那是她已經新寡了,其父女待我父子頗佳,朕今雖貴爲天子,也不敢忘蔡氏父女對朕父子的厚恩。”

聽到這裡,馬雲綠大是放心,認爲蔡琰迴歸中原後,應該給她找一個夫家,我當即要求馬雲綠多多留意,若兩情相悅,我到時指婚即可。

未幾,在徐庶等一干文武大臣陪同下,蔡琰來到廳前,只見她四十餘歲,滿臉淡淡的憂傷,身上披着一個披風,手中拿着一個胡琴,如夢境那樣,如此典雅,如此淡然,如此平靜,而整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簡直是一個冰塑那樣,不可侵擾。

但與紫凡有幾分相似之處,除了沒有蔡琰書卷氣息外,眼睛與嘴脣非常相似。我不由得對蔡琰與紫凡的真實關係產生幾分懷疑了。

向我下拜以後,我示意身邊的馬雲綠將其扶起說道:“蔡才女,朕在六歲的時候曾隨先皇與母后到貴府拜見過伯嘴先生,也曾隨母后一起聽才女扶琴。人身十年如一夢,何況朕與才女分別達二十年之久。想往昔,才女對朕點滴恩情,至今想起還讓琪大爲感慨。

今日朕在晉陽聽聞才女流落在外,想起往日伯嘴先生與才女對朕一家的恩情,不忍心,特命人迎回才女,望才女不要見怪。”

蔡琰淡淡的說道,感謝陛下的厚恩,記惦她這一苦命人,免受北地苦寒所侵擾。隨後談了一些往日相見場景,聽蔡琰回憶先太后陳氏的種種往事,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但也只得表現出一種對先太后的懷念,不得不留下幾行眼淚。

隨後,我說道:“聽使者回報,蔡才女在離開北方的時候,創作了幾首極佳曲子,能否彈奏給朕與諸位臣工聽聽。”

蔡文姬告謝後,拿出身邊的胡琴,彈奏起來,歌聲非常悲涼,我雖極力忍耐,雖有後世很多曲子的洗禮,但還是留下淡淡的眼淚,當曲聲終歇後,我還久久停留在那憂傷的曲聲之中。良久才恢復過來,看看四座,滿堂都揮淚,真是一曲胡琴一江雨啊。

我思慮再三說道:“朕不知迎回蔡才女是對還是錯,但世事沒有後悔藥可買,朕現賜才女所生二子爲蔡姓,以繼承伯嘴先生的事業,也可解才女思戀孩兒之情吧。”

如此,蔡琰大喜,向我道了一個萬福,但臉上明顯流露出興奮之色,此時我才明白周厲王爲什麼要烽火戲諸候了,因爲這種笑容是那樣的美,也是那樣的難得啊。

這時蔡琰主動訊問我當年收留的紫凡丫頭時,我告訴蔡琰紫凡已經成爲我皇后,現在已經爲我生育了兩子一女,她現在一切都好時,蔡琰眼睛中放出綠光,連聲說:“恩愛就好,恩愛就好,臣妾當日觀陛下就與紫凡丫頭非常相配。”

突然,感覺道丫頭二字用在當今皇后身上,非常不妥,慌亂中向我跪下,要求我寬恕。我大笑道:“蔡才女,若你每日當着紫凡喊幾聲丫頭,紫凡會高興死了,你可知道,紫凡一直將才女與朕當作她最親的親人。”

蔡琰足足怔了一分鐘,連聲說自己不敢與皇后攀親戚,只要知道她這樣一個不祥人就可以了。另外懇求我,希望日後能每日見到紫凡,我當即應允。

大統四年(公元213年)十一月,在發出滅鮮卑令後,北方世民、匈奴、氐族、羌族紛紛響應,每日雁門關都能收到數十顆鮮卑男人之頭,而南匈奴單于羌渠來信問道若在戰爭中殺死鮮卑男子後,是否可給予獎勵。我回答道可以。

而此時,賈詡等人催促我即日南下,以在年前回到襄樊,以大賞三軍。於是,在發出詔告後,我與賈詡、崔琰、審配、馬超、趙雲、黃敘、關平、馬雲綠、蔡琰等人率領四萬大軍回到襄樊。爲了保證儘快回到襄樊,我留下趙雲率領大軍,而親率三千羽林軍回到襄樊。

第31章 射殺凌操第17章 荊南抗旱第194章 暗潮涌動第190章 劉備之死第91章 血腥搶馬第11章 活字印刷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32章 斷敵退路第11章 拜師黃忠第106章 入贅第8章 聞雞起舞第74章 劉備兄弟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46章 盜名高祖第175章 大戰烏恆1第9章 交心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39章 謀取宛城第130章 爭奪第71章 夜襲115章 黃祖被殺第97章 驅趕俘虜攻擊第58章 伊人已逝第127章 兵敗自殺第148章 曹孫聯軍2第106章 入贅第一 卷花園風波第84章 生子如過鬼門關第169章 開科取士2第55章 陣斬牛金第76章 官渡大戰第71章 世家之爭第102章 金蟬脫殼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35章 襄陽會戰第25章 倉皇北逃?第11章 活字印刷139章 活劈夏侯淵138章 生死對決第126章 圍困第65章 此恨綿綿第55章 積蓄力量第164章 曹操南征110章 張任之死第32章 孫策遇刺第8章 聞雞起舞主人公出現混亂事宜第88章 宣傳戰第48章 掉入陷阱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190章 劉備之死125章 誓死伐曹第75章 徐庶謀益州第99章 對陣千古奇冤治世能臣劉表第112章 治理益州第37章 不平等條約105章 前堵後追第72章 斬殺張允第161章 攻陷建業2第98章 張魯投降第5章 狡辯第101章 破局第118章 迎親第64章 斬殺張允第40章 馬鐙馬鞍第95章 打虎英雄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網編欺騙伎倆第162章 劉表稱帝1第172章 曹操投奔袁尚1第6章 認母第92章 張魯的出路第65章 劉表發怒了第176章 大戰烏恆2第99章 對陣108章 撤兵攻城第4章 花園風波2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18章 荊南抗旱第98章 興義師討奸佞第49章 斬殺牛金第36章 大漢雄起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59章 曹操駕到第一 卷花園風波第74章 賈文和謀劃第169章 開科取士2108章 撤兵攻城第149章 襄陽風波1第8章 荊襄詞第76章 官渡大戰第41章 大漢雄起第138章 鞏固漢中第45章 北上第67章 張鬆求援第39章 兵器作坊第63章 妻妾之分
第31章 射殺凌操第17章 荊南抗旱第194章 暗潮涌動第190章 劉備之死第91章 血腥搶馬第11章 活字印刷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32章 斷敵退路第11章 拜師黃忠第106章 入贅第8章 聞雞起舞第74章 劉備兄弟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46章 盜名高祖第175章 大戰烏恆1第9章 交心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39章 謀取宛城第130章 爭奪第71章 夜襲115章 黃祖被殺第97章 驅趕俘虜攻擊第58章 伊人已逝第127章 兵敗自殺第148章 曹孫聯軍2第106章 入贅第一 卷花園風波第84章 生子如過鬼門關第169章 開科取士2第55章 陣斬牛金第76章 官渡大戰第71章 世家之爭第102章 金蟬脫殼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35章 襄陽會戰第25章 倉皇北逃?第11章 活字印刷139章 活劈夏侯淵138章 生死對決第126章 圍困第65章 此恨綿綿第55章 積蓄力量第164章 曹操南征110章 張任之死第32章 孫策遇刺第8章 聞雞起舞主人公出現混亂事宜第88章 宣傳戰第48章 掉入陷阱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190章 劉備之死125章 誓死伐曹第75章 徐庶謀益州第99章 對陣千古奇冤治世能臣劉表第112章 治理益州第37章 不平等條約105章 前堵後追第72章 斬殺張允第161章 攻陷建業2第98章 張魯投降第5章 狡辯第101章 破局第118章 迎親第64章 斬殺張允第40章 馬鐙馬鞍第95章 打虎英雄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網編欺騙伎倆第162章 劉表稱帝1第172章 曹操投奔袁尚1第6章 認母第92章 張魯的出路第65章 劉表發怒了第176章 大戰烏恆2第99章 對陣108章 撤兵攻城第4章 花園風波2第69章 曲項向天空第18章 荊南抗旱第98章 興義師討奸佞第49章 斬殺牛金第36章 大漢雄起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59章 曹操駕到第一 卷花園風波第74章 賈文和謀劃第169章 開科取士2108章 撤兵攻城第149章 襄陽風波1第8章 荊襄詞第76章 官渡大戰第41章 大漢雄起第138章 鞏固漢中第45章 北上第67章 張鬆求援第39章 兵器作坊第63章 妻妾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