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略契機

赤山會戰爭取到的不僅僅是守住首都的機會,還有扭轉戰局的戰略契機。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中國軍隊在北京保衛戰之前都處於劣勢,最終是在北京保衛戰中扭轉了局面,但是深入瞭解就能發現,如果沒有赤山會戰,特別是中國軍隊在會戰第二階段唐山反擊戰中的英勇表現,恐怕中國軍隊根本沒有機會在北京組織起有效防禦,也就不可能在北京保衛戰中挫敗美日聯軍,甚至不會出現北京保衛戰。

中國軍隊在唐山獲得的,正是至關重要的喘息機會。

可以說,從二零一四年的六月到七月,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從而導致戰局出現顯著變化。

拿中國空軍來說,J-的大規模服役,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絕對制空權。

在六月初,也就是二零一四年的第二季度末,至少有三家生產廠的六條生產線開始全速生產這種全世界唯一能夠與F-A抗衡,與之爭奪制空權的重型戰鬥機。在此之前,僅僅只有成都飛機制造廠的一條生產線在生產J-。

產能擴大,意味着J-開始大規模服役。

要知道,戰時機制不能用平時的情況來衡量。

在和平時期,一架戰鬥機的生產週期往往長達一年以上,即便是一種成熟的戰鬥機,製造週期也長達數個月,而一條生產線,平均每個月能夠生產十架戰鬥機就非常不錯了。一些價格昂貴的先進戰鬥機,一個月連一架都生產不了。

顯然,在戰爭時期,絕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事實上,這也是各個國家針對戰時需要採取的一些必然措施。

說得直接一點,和平時期,各國的戰爭機器都以怠速運轉,而到了戰爭時期,則會以全速運轉。這就好比汽車發動機一樣,怠速只有全速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因此在戰爭時期,戰爭機器能夠爆發出強大的生產力。

一條J-的生產線全速運轉的話,製造週期只有二十天,而且月產量在一百架左右。

具體多少,主要還得看工人的熟練程度。畢竟先進戰鬥機的組裝工作不像批量化生產的轎車,很多時候需要手工完成,因此工人的能力決定了生產線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時期,國家能夠根據戰爭需要,特別加強某一種裝備的產能。

對中國來說,先進戰鬥機絕對是最重要的裝備。

雖然受作戰系統限制,J-很難扭轉乾坤,在與美軍交戰的時候,仍然會吃虧,但是與之前的戰鬥機相比,J-至少具備了與美軍對抗的能力。特別是在某些關鍵戰場上,如果中國空軍能夠投入適當的支援力量,J-就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這一點,在戰場上已經得到證實。

就在赤山會戰期間,中國空軍用兩架KJ-D支持J-機羣,偷襲了在渤海灣上空巡邏的美軍支援飛機,取得了擊落一架大型預警機、一架艦載預警機與兩架電子戰機的出色戰績,並且迫使美軍將支援機羣后撤了兩百公里。

要知道,在J-大規模服役之前,這樣的偷襲行動屈指可數,而且往往得在美軍主動向前擴展防空區的情況下,纔有機可趁。這種主動出擊,並且取得勝利的戰鬥,根本就沒有過。

當然,空軍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先進戰鬥機。

準確的說,J-的成熟,給中國空軍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最爲明顯的,就是讓中國空軍初步掌握了探測隱形戰鬥機的方法,並且在實戰中得到了檢驗。

雖然J-的隱身性能不如F-A,最多與F-3在一個水平上,但是J-是貨真價實的隱身戰鬥機,對中國空軍完善防空系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是在J-的幫助下,中國空軍纔在多基地長波防空雷達的開發與設計上取得了突破。這一成果最先用在戰略要地防空作戰中,並且成功發現了美軍的B-A與FB-。即便按照美軍公佈的戰報,在二零一四年前半年中,就有十四架B-A與二十七架FB-是在被中國空軍的雷達發現之後才被防空戰鬥機與防空導彈擊落的。

防空能力增強,與J-大規模服役有類似的作用,即大幅度抵消了美軍的空中優勢。

相對而言,在陸軍裝備方面,中國軍隊取得的進步並不是很明顯,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針對美軍的M1A3主戰坦克開發的99S型主戰坦克。

這種主戰坦克除了將能夠攔截速度在每秒七百米以下的反坦克彈藥的主動防禦系統作爲標準配備之外,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換裝了一門口徑爲一百四十毫米,但是無法使用美軍彈藥的坦克炮。

雖然與美軍M1A3裝備的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坦克炮相比,99S的坦克炮在技術上落後了許多,即便使用最新式的長杆貧鈾合金穿甲彈,威力也比美軍的差了一大截,但是在與M1A3交戰中,99S一點都不吃虧。主要就是,M1A3是在M1A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主要就是更換主炮、增設自動裝彈機,增強了坦克火力,改變了M1A在與99系列主戰坦克交戰中被動挨打的局面,而其裝甲防護能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在抵抗威力更大的穿甲彈時,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如此一來,在雙方的有效射程之內,99S與M1A3都能擊穿對方的裝甲。

受此影響,決定優劣的成爲了雙方坦克手的素質。

當然,也許有人認爲,觀瞄系統,特別是夜視成相系統的性能也很重要。

從理論上講,這並不假。只有做到先敵發現,才能做到先敵開火與先敵摧毀。因爲坦克炮的威力大幅度提高,而坦克的防護性能受自重與材料影響,很難同時提高,所以現代主戰坦克的相互摧毀距離高達數千米,比如99S與M1A3的相互摧毀距離就在四千米以上,如果使用具有攻頂能力的炮射反坦克導彈的話,甚至能夠達到十千米以上。如此一來,坦克戰的交戰距離在理論上高達數千米。

問題是,實戰中,坦克在數千米外開火的戰例屈指可數。

特別是在這場戰爭中,因爲雙方基本上在城市密集地區作戰,中國軍隊還刻意避免與美軍打野戰,所以坦克的實戰交火距離,九成以上都在一千米以內。在城市戰中,坦克的實際交戰距離甚至只有數百米。

如此一來,觀瞄系統產生的影響遠不如坦克手。

可以說,在這麼近的距離上,別說用穿甲彈,就算用高爆彈,只要直接命中目標,爆炸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都能殺死坦克手,根本不需要穿透坦克的裝甲。

由此可見,對中國陸軍來說,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不是足夠先進的主戰裝備。

這一點,與空軍恰恰相反。

事實上,在赤山會戰期間,中國陸軍的裝備補充能力就得到了恢復。

隨着狄劭康全權負責戰略指揮,無條件的給予羅耀武最大支持,全國上下也以守住北京爲首要目的,幾乎每天都有載滿主戰裝備的列車駛入北京與天津。因爲鐵路無法運送全部主戰裝備,所以很多裝備被運到石家莊等地,再由拖車送往北京,或者乾脆掛上橡膠板,自行駛往北京。

這種集全國力量的投入,足以使中國軍隊獲得想要的各種武器裝備。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從六月上旬開始,東北軍每天收到的主戰裝備就能武裝好幾個營。到了六月中旬,爲了加快裝備的交接工作,羅耀武不但安排了幾十名參謀專門負責相關事務,還讓各主力部隊輪換安排部隊到後方接貨,而不是讓後勤部隊把裝備送上前線。

當然,決定部隊戰鬥力的,並不僅僅是裝備。

對於本來就不靠裝備吃飯的中國軍隊來說,士氣與鬥志比裝備更加重要。

相對而言,主力部隊的士氣一直不是問題。按照羅耀武制訂的人才選拔機制,能夠進入主力集團軍的,都是最優秀的官兵。對這些官兵來說,會戰的成敗並不是影響士氣的主要因素。

爲了提高普通部隊、民兵、準軍事力量以及民衆的抗戰意志,羅耀武在六月初向狄劭康與劉誠志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所有留在首都的軍事文藝人員必須深入到前線與基層,爲那些進行抗戰勞作的軍民進行無償表演。

在得到狄劭康與劉誠志的支持之後,羅耀武就展開了行動。

爲了確保文藝人員能夠下基層,並且誠心實意的進行慰問表演,羅耀武不但親自編排了節目表,還安排了相當於一個旅的警衛力量,專門護送文藝工作者。說白了,主要還是防止那些平時嬌生慣養的文藝人員臨陣脫逃。

當然,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實事求是的講,在部署京津防禦的時候,羅耀武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就是他之前從沒考慮過的士氣與鬥志。

打到這一步,中國軍隊已無退路。

再退一步,就是國破家亡。

只有全民動員,調動起每一箇中國人,纔有可能在決戰中取勝。

問題就是,如何發動與鼓舞全體軍民?

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88章 強勢干預第15章 東南告急第134章 不堪一擊第53章 關鍵一炮第54章 空降一師第55章 穩重踏實第40章 壞的開始第93章 迫在眉睫第96章 新任司令第82章 空中救援第154章 深入內陸第169章 百團大戰第29章 箭在弦上第131章 必爭之地第122章 釜底抽薪第87章 面授機宜第8章 一席之談第95章 日軍上臺第28章 集體造反第45章 步步爲營第163章 環形工事第75章 自我犧牲第73章 驚慌失措第87章 鋪開了打第197章 瞞天過海第76章 峰迴路轉第31章 絕不能退第25章 虛張聲勢第130章 吃啞巴虧第59章 秘密進駐第68章 虎嘯山林第113章 前程做賭第62章 圍攻丹東第36章 平行推進第37章 南守北攻第38章 加大投入第59章 秘密進駐第11章 完美伏擊第36章 巨大漏洞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65章 用兵難題第194章 不忍告別第142章 敵後戰場第94章 未雨綢繆第14章 人非聖賢第18章 以少勝多第45章 艱難突圍第24章 全面撤退第136章 前線後方第174章 迂迴包抄第132章 全面開打第107章 想走還留第78章 六雷轟頂第13章 假戲真做第189章 反擊方法第58章 環形防線第170章 此消彼漲第86章 全數投入第38章 加大投入第87章 鋪開了打第70章 地面救援第50章 再遇貴人第18章 圍點打援第13章 捷足先登第73章 政治木偶第164章 遷都決議第34章 分秒必爭第149章 提前出動第10章 斬首行動第15章 以退爲進第33章 陰差陽錯第1章 戰略契機第179章 拼盡全力第77章 打得解氣第173章 二次會戰第40章 以退爲進第32章 中央突破第66章 遍地主力第31章 千鈞一髮第55章 戰爭決策第3章 機緣巧合第34章 尋求突破第97章 前後反差第183章 全面妥協第29章 權利宣言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85章 靠前部署第133章 不得不撤第14章 只要結果第181章 冰山一角第101章 擒賊擒王第160章 游擊戰爭第139章 舉世震驚第27章 空軍發威第106章 帶話回去第97章 一席之談第38章 關鍵時刻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134章 進軍錦州
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88章 強勢干預第15章 東南告急第134章 不堪一擊第53章 關鍵一炮第54章 空降一師第55章 穩重踏實第40章 壞的開始第93章 迫在眉睫第96章 新任司令第82章 空中救援第154章 深入內陸第169章 百團大戰第29章 箭在弦上第131章 必爭之地第122章 釜底抽薪第87章 面授機宜第8章 一席之談第95章 日軍上臺第28章 集體造反第45章 步步爲營第163章 環形工事第75章 自我犧牲第73章 驚慌失措第87章 鋪開了打第197章 瞞天過海第76章 峰迴路轉第31章 絕不能退第25章 虛張聲勢第130章 吃啞巴虧第59章 秘密進駐第68章 虎嘯山林第113章 前程做賭第62章 圍攻丹東第36章 平行推進第37章 南守北攻第38章 加大投入第59章 秘密進駐第11章 完美伏擊第36章 巨大漏洞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65章 用兵難題第194章 不忍告別第142章 敵後戰場第94章 未雨綢繆第14章 人非聖賢第18章 以少勝多第45章 艱難突圍第24章 全面撤退第136章 前線後方第174章 迂迴包抄第132章 全面開打第107章 想走還留第78章 六雷轟頂第13章 假戲真做第189章 反擊方法第58章 環形防線第170章 此消彼漲第86章 全數投入第38章 加大投入第87章 鋪開了打第70章 地面救援第50章 再遇貴人第18章 圍點打援第13章 捷足先登第73章 政治木偶第164章 遷都決議第34章 分秒必爭第149章 提前出動第10章 斬首行動第15章 以退爲進第33章 陰差陽錯第1章 戰略契機第179章 拼盡全力第77章 打得解氣第173章 二次會戰第40章 以退爲進第32章 中央突破第66章 遍地主力第31章 千鈞一髮第55章 戰爭決策第3章 機緣巧合第34章 尋求突破第97章 前後反差第183章 全面妥協第29章 權利宣言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85章 靠前部署第133章 不得不撤第14章 只要結果第181章 冰山一角第101章 擒賊擒王第160章 游擊戰爭第139章 舉世震驚第27章 空軍發威第106章 帶話回去第97章 一席之談第38章 關鍵時刻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134章 進軍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