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曾說,他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都靠孟子。這是因爲,做人處世要成功,必須得有哲學基礎。即使物理學家,也不可能僅靠物理知識獲得成功。
孟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他的思想中獲取營養。這種影響,僅從我們的常用語中就可以得到證明。比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曝十寒”,“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仁者無敵”,“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捨生取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
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國人的氣質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今山東省鄒城市。作爲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的學說以“性善論”爲出發點,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記錄其思想的《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與孔子的《論語》並列。到了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相比之下,《論語》的語句則顯得較爲碎亂,有一句沒一句的,上氣不接下氣,不知道誰說的,也不知道爲什麼這麼說(傅佩榮語),如果沒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閱讀《論語》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孟子》則好讀得多。每個單元都比較完整,而且很多時候採用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論辯才、論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合,沒有勝過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