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困獸猶鬥(中)

中午時分,太極宮的長樂門開了,一批出去辦事的宦官皆擠到宮門前,拿着有當值校尉簽字的批單吵吵嚷嚷要出去,守宮門的士兵一個個懶精無神,小宦官拿着批單在他們面前一晃,士兵們只隨意瞥了一眼,便手一揮放他們出去,這也難怪,日復一日地盯着空空洞洞的宮殿,士兵們着實也煩膩了。

一連出去了七八個宦官,這時輪到了大宦官馮恩道,這是他今天第二次出宮,心中有些忐忑。

“老公公,怎麼又出宮了?”從旁邊走來今天的當值校尉笑着問道。

馮恩道連忙解釋道:“家裡人病了,太后準了假,特去探望一下。”

“原來如此。”校尉笑了笑,一揮手令道:“給老公公放行。”

馮恩道謝了一聲便慌忙向宮外走去,校尉從後面望着他的帽子,微微地冷笑了一下,這時負責看守太極宮的中郎將李定方慢慢走了過來,他瞥了一眼馮恩道的背影,忽然問道:“他又換了帽子嗎?”

校尉一驚,見是將軍過來,連忙行了一軍禮道:“回稟都督,這是他今天換的第三頂帽子。”

李定方搖了搖頭,看着馮恩道頭上的帽子有些不屑地說道:“連帽子這種細節都考慮不周到,他們還能做什麼大事?”

隨即他又問校尉,“派人盯住他了嗎?”

“內務司已經有人盯住他了。”

李定方見有兩人騎馬跟上了馮恩道的馬車,這纔對校尉道:“從今天開始,執勤由一日兩輪改爲一日三輪,告訴弟兄們,誰也不準懈怠。”

且說馮恩道出了皇城,他並不急着去皇城對面的務本坊,而是順着春明大街向東走,在東市的某個店鋪裡換了一輛馬車才折返回務本坊,這一來一去便已是大半個時辰過去了,馮恩道已經完全放心地去務本坊,他卻不知道有兩匹馬一直便緊緊地跟着他的馬車。

自從二十幾天前他第一次替崔小芙出宮找了李勉,他便知道崔小芙已經鐵下心要和張煥幹一場了,這個時候他反倒不再勸說崔小芙,而是盡心盡力爲她做好每一件事,大不了他爲主人殉身就是了。

會面的地點並不是李勉府裡,而是李勉府第附近的一座茶樓,這裡李勉專門安排了一個人和他碰頭,馮恩道上了二樓,找一間雅室坐下,和他碰頭之人立刻跑去通報李勉了。

馮恩道命人煮了一壺茶,有些心神不寧地喝茶等候,今天早上他來找過李勉,得到了張煥在廣陵製造‘江都事件’的消息,崔小芙立刻意識到這是機會的到來,她當即指示李勉要抓住這次機會,爲此她特地寫了一份手書,號召宗室們爲了李家王朝的尊嚴而戰。

馮恩道只喝了一杯茶,門外便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隨即雅室的門推開了,李勉匆匆走了進來,向馮恩道施禮道:“讓馮公公久等了。”

“不敢!”馮恩道連忙站起來身回一禮,“是我打擾李尚書了,事關重大,太后十分重視,命我給尚書回信。”

說着,他取下帽子,拉出上面的活線,從帽子夾層中抽出了一份手書,遞給李勉道:“太后命我今天務必要等到李尚書的回信再回宮。”

李勉小心地將門反鎖了,他在桌上鋪開白綾,仔細地讀了一遍,他的眉頭忽然緊緊地皺了起來,崔小芙命他抓緊時間聯絡‘江都事件’中的受害宗室和官員,要趕在張煥回京之前更換大唐皇帝,阻止張煥上位,在詔書的最後,崔小芙寫了兩個新皇位備選者,一個是李勉的次子李躍,另一個則是廣武王李承宏,但崔小芙在寫這兩個名字時明顯有區別,‘李躍’二字是重新用粗筆描過,而廣武王李承宏依然是原來的細筆,這個意思就是說崔小芙傾向於李躍登位。

李勉的次子李躍也就是當今小皇帝李邈的親生父親,由父親取代兒子的皇位,歷史上似乎沒有先例,但也不能說絕對不行,李勉微微嘆了口氣,早知道有今天,當初又何必立自己的孫子爲帝呢?

如果是在從前李勉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的兒子爲帝,可今天他猶豫了,他不能不考慮自己兒子將來會面對張煥的煎迫,這個皇帝的作用僅僅是阻止張煥登位而已,和從前的漢獻帝並沒有什麼區別。

沉思了良久,他才從懷中取出一頂帽子交給了馮恩道,“請轉告太后,讓我再考慮一下她的人選,最遲明天,我一定會給她答覆。”

馮恩道換了帽子,向李勉拱拱手道:“那好,明天這個時候,我會準時在此等候李尚書的到來。”

最早得到‘江都事件’之人是在江都開店的宗室權貴,但很快這件事情就在朝野中擴散開來,到了下午時分,幾乎所有的上朝官員都知道了在江都發生的封店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數官員都對此事持贊成態度,這不僅可以大大改善朝廷財政窘迫的現狀,這幾年就是因爲財政窘迫,朝廷職官已經連續三年未能加薪了,衆官怨聲載道,大家就指望着張煥新官上任後能考慮一下職官們的福利,就算不加薪,那冬炭費、車馬費以及避暑費之類補貼也總該有吧!還有退仕官員的年金也該加一點了,但不管是加薪還是給福利,前提都是朝廷的財政要略有寬裕,現在,他一定從江都大大盤剝了一筆錢,這樣一來,加薪就有望了,福利也有盼頭了。

而從另一個角度,朝廷的官員、尤其是那些科班出身的中低層官員都普遍對大唐宗室心存不滿,這是一羣典型的寄生蟲,他們從不爲國分憂,整日裡醉生夢死、無所事事,而且拼命榨取財富、兼併土地,對佃農殘酷剝削,蓄奴過萬的親王宗室比比皆是,他們一步步動搖着大唐的國本,整個關中地區的自耕農戶數現已不到貞觀年間的一成,這就是稍有災情,關中地區就會饑民遍野的根本原因。

而無論是崔圓當政還是裴俊掌權,他們對宗室的態度都是以寬容爲基調,似乎就是以財富利益來換取大唐宗室對世家朝政的讓步。

所以當張煥在江都的鐵腕手段傳到了朝野後,不僅鮮有官員爲之悚然,反而是更多的官員暗呼痛快,當今世風,仇富者多,恨不均者更多。

隨着下朝的鐘聲敲響,丹鳳門前很快便擠滿了回府的官員,衆人互相打着招呼,相約一起去酒樓喝兩杯,崔寓婉拒了幾名下屬的熱情相邀,他急不可耐地趕到了宣陽坊。

他有一種強烈的直覺,江都事件或許就是大唐變天的導火索。

“坐吧!”崔圓笑眯眯地請他坐下,“你又給我帶來了什麼好消息?”

“大哥可聽說了江都事件!”崔寓急問道。

“我昨天晚上就知道了。”崔圓指了指桌上的一卷鴿信,淡淡一笑道:“你忘了嗎?我們崔家也在江都開了一家瓷器店。”

崔寓一怔,他異常驚訝地道:“難道我們崔家的清河堂也被封了嗎?”

“不僅我們崔家,裴家的明珠坊和白玉堂也一樣被查封了,可以說,江都的官商這次是被一網打盡,張煥此舉明顯是有蓄謀,我居然沒有想到他還有這一手。”

崔圓並沒有因爲崔家店鋪被封而感到遺憾,相反,他對張煥此舉相當支持,他執政大唐十年,也深知官商對朝廷財政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大唐國力恢復的阻礙,但他也沒有那個魄力去剷除這個毒瘤,而張煥在居然在上位之前便動手了,這使崔圓既感到意外,同時也十分欣慰,自己沒有看錯人,他果然是一個有魄力的君王。

想到這,崔圓精神一振,他挺直腰笑着問崔寓道:“你是怎麼看這次江都事件?”

崔寓想了一想便道:“我認爲這次他南下廣陵其實就是欲擒故縱之計,他想要上位卻一時找不到藉口,便主動給李勉創造機會,而他又擔心李勉的力量不夠大,便在江都一手製造了查封官商事件,這樣就將一部分宗室逼向李勉。”

說到這裡,崔寓長嘆了一聲,“我沒猜錯的話,恐怕一場腥風血雨就要發生了。”

崔寓想着崔小芙在這次風暴中恐怕也不能倖免,他眼中不由露出了一絲黯然之色,但崔圓卻似乎壓根就沒有考慮到崔小芙,這也難怪,當年裴俊對崔家下手之時,她又幾時替自己的大哥想過,崔家三兄妹,崔圓、崔慶功、崔小芙,早已經在一場場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分道揚鑣了。

“你說得一點不錯,張煥此舉就是他即將上位的前兆,不過你若僅僅是這樣想,也未免有點小看他了。”

崔圓也微微嘆了口氣,“他此舉的真正用意是想用鐵腕手段儘快改變我大唐的一些深層弊端,這次江都事件可以說只是一次試探,他想使大唐強盛的想法是好的,方向也對,可我很擔心他操之過急,在一些事情上會適得其反。”

崔圓對於大唐未來的憂慮崔寓卻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他關心的是眼前,在這次張煥登位的過程中他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上次大哥也說擁立之功最大,那怎樣才能超過裴佑,這纔是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崔寓又展開那捲鴿信仔細地看了一遍,沉思一下便道:“江都事件發生也就意味着楚家的事情已經解決了,那他也該返回長安,李勉的行動應該就是這幾天,那我們該怎麼辦,請大哥明示。”

“什麼也不幹,只冷眼旁觀!”崔圓毫不猶豫地答道。

“旁觀?”崔寓大感錯愕,他急道:“可是上次”

“上次是情況不明,而現在形勢已經明朗。”

不等他說完,崔圓便擺擺手打斷了他的話,“如果到今天他還沒有部署的話,那他就不是張煥了,可是直到今天他也沒有給我們崔家任何提示,這就擺明了他不希望崔家參與到這次政變中來,如果我們橫加參與,恐怕他不僅不會因此感激,反而會心生猜忌,我們處理不討好,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靜觀其變。”

崔寓默默地點了點頭,他站起身向崔圓施了一禮,“那我就不打擾大哥休息了,我先告辭。”

說罷,他慢慢地向門外退去,一直退到門口,他轉身剛要走,卻聽見大哥低低的一聲囑咐,“二弟,我們不要總想着眼前,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要爲我們崔家的百年大計着想。”

就在崔家決定在即將發生的宮廷政變中保持沉默之時,裴家卻在積極活動,裴佑已經接到了張煥的密信,作爲將來大唐皇后的外戚,作爲目前依然是最有影響的世家,裴佑將以大唐右相的身份在這次事變中扮演主要角色。

就在裴佑緊鑼密鼓爲張煥的登基而奔跑聯絡之時,張煥的府上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五月初三,也就是宗室在李勉府聚會的那天晚上,有刺客夜闖張煥府,張煥次妻崔寧的一對姐妹侍女,明月和明珠不幸雙雙遇刺身亡。

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86章 置新宅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68章 射胡月(一)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168章 抉擇(下)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409章 人才輩出第319章 安西戰略(九)第39章 回紇驚變(下)第8章 疑蹤驚現第2章 揮琵琶(上)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216章 四大家族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387章 最後的較量(下)第84章 楚挽瀾第42章 圍爐話第25章 碎葉風雲(六)第98章 崔計裴謀第88章 長孫家(下)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55章 滅頂之災第74章 爭兵權(三)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148章 聞弦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140章 真假糧商第15章 不速客第1章 碎葉截銀(上)第105章 爭奪家主(七)第56章 危險邊緣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361章 放下武器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79章 計中計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39章 綁佳人(下)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194章 隴右來信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280章 以牙還牙第1章 碎葉截銀(上)第318章 安西戰略(八)第388章 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第285章 朝戰前夕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80章 穩軍心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402章 明遠薦賢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115章 顏杯裴酒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272章 朝堂內外第80章 穩軍心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49章 挑內亂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8章 疑蹤驚現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335章 再返長安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20章 舞財權(下)第311章 安西戰略(一)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64章 使回紇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350章 吐蕃贊普的決定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350章 吐蕃贊普的決定第61章 楚尚書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9章 千里追獵.
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86章 置新宅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68章 射胡月(一)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168章 抉擇(下)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409章 人才輩出第319章 安西戰略(九)第39章 回紇驚變(下)第8章 疑蹤驚現第2章 揮琵琶(上)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216章 四大家族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387章 最後的較量(下)第84章 楚挽瀾第42章 圍爐話第25章 碎葉風雲(六)第98章 崔計裴謀第88章 長孫家(下)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55章 滅頂之災第74章 爭兵權(三)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148章 聞弦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140章 真假糧商第15章 不速客第1章 碎葉截銀(上)第105章 爭奪家主(七)第56章 危險邊緣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361章 放下武器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79章 計中計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39章 綁佳人(下)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194章 隴右來信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280章 以牙還牙第1章 碎葉截銀(上)第318章 安西戰略(八)第388章 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第285章 朝戰前夕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80章 穩軍心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402章 明遠薦賢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115章 顏杯裴酒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272章 朝堂內外第80章 穩軍心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49章 挑內亂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8章 疑蹤驚現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335章 再返長安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20章 舞財權(下)第311章 安西戰略(一)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64章 使回紇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350章 吐蕃贊普的決定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350章 吐蕃贊普的決定第61章 楚尚書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9章 千里追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