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安西戰略(八)

長安,初秋的關中大地還有幾分悶熱,暑氣尚未完全消退,但長安的街頭巷尾卻是一片肅殺,前幾日還在爲安西大勝而歡欣鼓舞的長安民衆們,此時也紛紛沉默了,但這種沉默卻難以掩蓋平靜朝局下的暗流洶涌,一種哀痛和不安的情緒在長安蔓延,大唐皇帝李邈病重,並已無藥可治。

大明宮皇帝的寢殿內,這位瘦小的少年皇帝正靜靜地躺在龍榻之上,就彷彿睡着了一般,他已經三天沒有知覺了,任何一個御醫也查不出他患了何病,也無人能喚得醒他,水米無法餵食,李邈就像一株離開了泥土的花,漸漸地枯萎凋謝了,在他身邊,幾名御醫正疲憊地忙碌着,一次又一次地爲他鍼灸、按摩,只希望他能夠下嚥流質,這樣,至少能保住他的性命,但是,一切都是徒勞,他的咽喉就彷彿石頭一樣,任何水和藥都會從他的嘴角流出,儘管所有的人都知道皇帝的結果會是什麼,但沒有一個人敢說出來,早在李邈忽然暈倒的當天,一名倒黴的御醫剛提出爲皇帝準備後事,便被激憤中的太后喝令杖斃,崔小芙彷彿發瘋一般,她大肆追查皇帝的病因,僅李邈身邊因失職罪名而被處死的宦官和宮女便有二十幾人之多,可這樣一來,真相也越來越遠,最權威的說法是皇帝站在架子上看安西地圖時摔了下來,重傷了頭部。

但現在任何理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的大統將由誰來繼承?這纔是長安人最關心的話題,鬥爭早在李邈倒下的那一天便開始了。

夜幕初降,一輛馬車在一百餘侍衛的拱衛下從遠處飛速駛來,停在了右相裴俊的府前,內閣九臣之一的戶部侍郎盧杞從馬車裡走了出來,這幾個月隨着財政的好轉,盧杞的氣色也好了很多,江淮的錢糧已經完全能順利地從襄陽轉來,極大地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危機和長安高攀的米價,尤其今年南方的水稻大面積豐收已成定局,更使得長安的米價一降再降,目前已從六月時的鬥米五百文降到了鬥米八十文,但鹽價卻漲到了每鬥兩百文,鹽價的上漲也就意味着鹽稅的大增,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朝廷便從鹽稅一項上拿到了五百萬貫錢,腰包充足,自然使戶部的腰板也挺直了,盧杞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在內閣六個輔臣中,他成爲僅次於吏部侍郎裴佑的第二人,甚至在實權上還超過了禮部尚書李勉。

和其他大臣一樣,這幾天盧杞的心情也頗爲沉重,皇上出了意外,雖然這件事本身並不影響朝廷的運轉,但隨後對皇位的爭奪必將成爲今年權力鬥爭的焦點,目前局勢尚不明朗,無論是太后還是裴相國都保持着沉默,此時盧杞已敏感地意識到,今天相國叫自己來,恐怕就是和此事有關。

他整了整衣冠,快步走上了臺階,門房內早有裴俊的長子裴明凱在等候,見盧杞上來,他急忙走出來長施一禮,“父親命我在此等候,盧叔父請隨我來。”

裴俊的書房內,這位大唐第一權相正神情專注地批閱奏摺,這些日子,他的府中十分平靜,一如平常,似乎並沒有收到大唐皇帝出事的衝擊,裴俊也不象人們所議論的那樣焦慮不安,相反,他每天依舊和平時一樣,爲大大小小的國事而操勞。

但這也並不是說他不關心李邈的事情,畢竟一國之君將亡,作爲臣子,而且是第一權臣,他不可能不爲之難過。

只能說李邈的出事,裴俊並不感到意外,或者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從年初朝會他一鳴驚人開始,裴俊便感到了一絲不安,當初崔小芙說服李系立他的太子的原因就是因爲他的不更事,但現在他過早地表現出了早慧。

如果僅僅是早慧,崔小芙或許還能容他,但他的生父李俅野心膨脹,教給了他太多的叛逆和權欲,直接威脅到了崔小芙的權力,莫說他是崔小芙的假子,就算是親生兒子,她一樣也不會容忍。

歸根到底,是洛王李俅的短視和愚蠢造成。

李邈將去,裴俊不可能不考慮繼位者的問題,但皇位的繼承並不是他裴俊一個人說了算,要考慮太后的想法、要考慮李氏皇族的內部爭議、還要考慮百官及元老的意見,但更重要的是張煥的態度,內閣的構架是三權鼎立,這就決定了大唐皇帝的繼承人將由這三派達成妥協。

“父親,盧侍郎來了。”門外傳來長子裴明凱謙恭的聲音。

家族之事也讓裴俊頗爲煩心,日久見人心,自己過於早地將次子裴明耀立爲家主繼承人,事實證明自己的這個決定有些草率了,裴明耀能力有餘、但德行不足,而裴明凱雖然厚道,但他缺少一種做大事的手腕和眼光,更因爲他身有殘疾,這就註定了他不可能成爲自己的繼承人。

裴俊嘆了口氣,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果然是這樣啊!

他將思緒收了回來,放下筆道:“請盧侍郎進來!”

很快,盧杞在裴明凱的引導下走進了書房,他上前便向裴俊深施一禮,“卑職參見相國!”

“侍郎太客氣了。”裴俊笑呵呵地一擺手,“請坐!”

隨即進來兩名侍女,爲二人上了香茶,裴俊見裴明凱仍然不知趣地站在一旁,他臉一沉,不悅地道:“你也去吧!順便把門帶上。”

裴明凱驚覺,他連忙施了一禮,快步出去了,將門合攏,一直聽他的腳步聲走遠,裴俊才微微嘆一口氣道:“我這幾個兒子皆不成器,沒有一個讓我滿意的。”

盧杞卻搖了搖頭笑道:“那是裴相要求太高了,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大唐的棟樑之才,明凱厚道寬仁、明耀精明幹練、明騫兢兢業業、明誠造福一方百姓,至於明遠,他現在是隴右節度府司馬,張煥的左膀右臂,更是了不起,若他們也叫不成器,那我那兩個兒子豈不是成了豬羊?”

裴俊苦笑了一下,“你不要安慰我了,我心裡清楚得很。”

他將話題一轉,便從桌上取過一本奏摺遞給盧杞道:“這是兵部關於這次收復安西之戰中陣亡將士的撫卹方案,你先看看吧!”

盧杞接過奏摺打開,他職業性的先瞥了一眼最後的撫卹額,不由地一咋舌,竟要一百一十萬貫,裴俊將他的表情看在眼裡,便給他解釋道:“這是按兩萬人的標準計算,朝廷的定製是一人五十貫,加上軍官略略高一點,所以預算一百一十萬貫,不過可能要不了這麼多,我最新的情報是一萬三千人,後面還會增加一點,估計最後是一萬五千人左右。”

盧杞草草看了一遍,他眉頭微微一皺道:“百萬貫錢我們還是拿得出,不過我聽說隴右定下的標準是每人兩百貫,而朝廷只給五十貫,大頭卻讓地方承擔,我怕傳出去讓天下人笑話,我的意思是朝廷要麼出一百貫,要麼就索性不管,讓隴右自己解決去。”

“不行!”裴俊當即便否定了盧杞的意見,他肅然道:“隴右軍是爲收復我大唐安西而戰,若朝廷不管陣亡士兵的撫卹,這纔會被天下人恥笑,而五十貫是朝廷的定製,並非因爲他們是張煥的軍隊,至於隴右還要再掏一百五十貫,那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他微微冷笑一聲,又道:“再者,據我所知,隴右也不是一次性拿出二百貫,而是長期供給其家屬錢米,可我們卻是一下子全部拿出,兩者沒有可比的餘地。”

說到這,裴俊站了起來,他的心情很有些不平靜,這次安西之戰,張煥成了最大的贏家,不僅他的聲譽在朝廷內外空前高漲,而且拿下安西和北庭,他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從力量對比上,張煥的總兵力達到了四十五萬,還有大量隨時可以轉化成正規軍的後備民團,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他裴俊。

他望着突突的燭火,沉思了半晌才道:“我今晚叫你來,是想請你做一件事。”

盧杞連忙站起來躬身道:“卑職不敢,請裴相儘管吩咐。”

裴俊點了點頭,他指着桌上的奏摺對盧杞道:“你去一趟隴右,和他們好好談一談撫卹之事。”

盧杞一怔,且不說有沒有必要去隴右談此事,即使要談也應是兵部去,裴俊怎麼叫自己前往?但他的一怔只有片刻,盧杞一轉念便明白了裴俊的真實用意,他立刻一躬身道:“請相國放心,屬下明日一早便啓程。”

盧杞走後,裴俊揹着手凝視着夜空出神,國不可一日無君,張煥現在遠在安西,即使趕回來也要二十幾天後了,不可能等他回來後再商議立新君,派人去隴右也算是給他了一個交代,而且崔小芙在此時出手,恐怕也是怕他回來後壞了大計。

崔小芙的心思,裴俊完全清楚,但他並不想過多打壓她,他還需要這個女人來替他牽制張煥,想到這,裴俊的目光又慢慢向大明宮方向看去,不知這個女人現在定好了下一任君主的人選沒有?

夜已經很深了,一輪彎月掛在天空,秋風挾帶着一絲寒意,刮過樹梢,發出嗚嗚地淒涼之聲,大明宮麟德殿內依然是燈火通明,崔小芙正伏案翻看着什麼,她也十分聚精會神,以至於大宦官呂太一進了房間,她也沒有發覺。

這兩天崔小芙的心思已經不再那個即將死去的兒皇帝身上,儘管名義上李邈是她的兒子,儘管她養了他七年,不能說沒有一點感情,但在權力鬥爭面前,她的心比鐵還硬還冷,此刻她心思是要在皇族中再選一個年幼的皇帝,正如裴俊所猜,她就是要趕在安西戰役結束之前,將此事鐵板釘釘,不給張煥一點機會。

下午,韋諤特地來覲見她,並向她舉薦李勉的孫子李延繼位,李延今年才兩歲,聰明活潑,崔小芙卻一時拿不定主意,儘管李勉是他的心腹,而且他在宗室中的人脈並不亞於李俅,完全可以平息李俅因兒子之死而生出的報復之心,這是有利的一面,但李勉本身過於強勢,一旦他的兒子繼位,他會不會和李俅一樣生出異心,從而架空自己呢?這是崔小芙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崔小芙在李氏宗族譜中已經看了三遍,她還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她有些沮喪地放下了族譜。

這時,她忽然見呂太一站在門口,便將族譜一合,怒道:“你不在他身邊看着,跑到這裡來做什麼?”

“回稟太后,御醫已經找到了讓他喝藥的辦法。”

“什麼?”崔小芙騰地站了起來,又驚又怒道:“不是說已經無計可施了嗎?是誰想出的辦法?”

“是今晚當值的秦御醫所爲,他現在正在嘗試,老奴見情況不妙,特來向太后稟報。”

“哀家倒要去看看,他怎麼會有這樣大的能耐。”崔小芙冷冷地哼了一聲,快步向門外走去,此時的呂太一已感受到了崔小芙身上不可抑制的殺機,他不敢再多說一句話,戰戰兢兢地跟着她而去。

第170章 清理官場第307章 扼守張三城(中)第180章 磨刀(下)第110章 禮尚往來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260章 重建張家(上)第397章 明遠歸來第42章 圍爐話第234章 厲兵秣馬(七)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4章 揮琵琶(下)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2章 揮琵琶(上)第27章 救少主第42章 圍爐話第78章 慶功欲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7章 林芝堂(下)第64章 使回紇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122章 爾虞我詐(三)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71章 射胡月(四)第56章 新朋友第6章 林芝堂(上)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266章 第三者是誰?第185章 改革思路第28章 立奇功(上)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46章 渤海求助(上)第8章 疑蹤驚現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119章 崔圓遇刺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15章 不速客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122章 爾虞我詐(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413章 筆筒案(一)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56章 危險邊緣第95章 崔小芙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50章 鳳翔行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68章 射胡月(一)第45章 年夜飯第298章 母子生隙第394章 泄密事件(上)第46章 大唐帝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24章 碎葉風雲(五)第43章 左相國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42章 拉希德的煩惱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256章 鳳翔之變(上)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9章 千里追獵.第234章 厲兵秣馬(七)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222章 風雲突變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49章 挑內亂第37章 綁佳人(上)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61章 楚尚書第52章 回紇內訌.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80章 穩軍心第109章 真正的較量(下)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第341章 朝政懈怠
第170章 清理官場第307章 扼守張三城(中)第180章 磨刀(下)第110章 禮尚往來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260章 重建張家(上)第397章 明遠歸來第42章 圍爐話第234章 厲兵秣馬(七)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4章 揮琵琶(下)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2章 揮琵琶(上)第27章 救少主第42章 圍爐話第78章 慶功欲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7章 林芝堂(下)第64章 使回紇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122章 爾虞我詐(三)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71章 射胡月(四)第56章 新朋友第6章 林芝堂(上)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266章 第三者是誰?第185章 改革思路第28章 立奇功(上)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46章 渤海求助(上)第8章 疑蹤驚現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119章 崔圓遇刺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15章 不速客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122章 爾虞我詐(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413章 筆筒案(一)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56章 危險邊緣第95章 崔小芙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50章 鳳翔行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68章 射胡月(一)第45章 年夜飯第298章 母子生隙第394章 泄密事件(上)第46章 大唐帝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24章 碎葉風雲(五)第43章 左相國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42章 拉希德的煩惱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256章 鳳翔之變(上)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9章 千里追獵.第234章 厲兵秣馬(七)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222章 風雲突變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49章 挑內亂第37章 綁佳人(上)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61章 楚尚書第52章 回紇內訌.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80章 穩軍心第109章 真正的較量(下)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第341章 朝政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