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歷天下之時,廣結好友,尤其是那些武學宗師,更是結交的重點,開始專攻武學之道,從而達到文武兼備的目的,以此報效國家,武能保家衛國,文能兼濟天下。
翻開歷史,尤其是明朝末年,不難發現,文武兼備之人非常的多,就好像雨後春筍一般,越是到後期,這樣的人就越多,比如李定國、李巖、李過、盧象升、孫傳庭、吳三桂等等。
這些人雖然駁雜,或是反賊,或是朝中大將,亦或是貳臣,背棄明廷,轉投韃子,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這些人都是文武兼備之人,在當時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這個時候,崇禎不禁想起了關於明末時期的一些討論,歷史上的朱由檢並不是沒有反敗爲勝的機會,建奴也不是那麼是不可抵擋,也不是沒有大將可用,缺得只是對將領的信任和委以重任。
別得不說,單單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曹變蛟和盧象升,皇太極就沒有在他們的身上佔到絲毫便宜,反而總是吃虧,所率的軍隊,更是頻頻吃癟,損失慘重。
“哼~明軍之所以連連失利,不敵韃子軍,缺的不是統帥,也不是士兵的戰鬥力不行,而是諸將沒有那種一決生死的決心,只要遼東的主帥都是曹變蛟、盧象升、何可綱之流,建奴還怎麼可能如此囂張?”
崇禎暗暗想着,心裡也就有了決定,從今以後,北方的官員與將領,尤其是遼東,一個個全都換上主戰派,敢於與敵人一教生死的決心,抱着與城池共存亡的信念。
唯有如此,即便大明日後的國力還不能快速恢復,黃豬皮率領的韃子軍,也不可能像己巳之變那般,長驅直入關內,如入無人之境,肆意的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縱觀己巳之變,不難發現,除了馳援的關寧鐵騎,大明的軍隊罕有主動出擊者,或是望風而逃,或是被動地守在城中,龜縮不出,這纔給了黃豬皮可乘之機,陳兵於京師城下。
漸漸地,陷入沉思中的崇禎,就好像耳聾了一般,失去了聽覺,就好像真得聽不到任何的聲音,只是看着場中央,那正在參加初試淘汰賽的習武之人,眸光幽幽,閃爍不定。
從這些習武之人之中,選拔出那麼一些身手着實了得之人,在皇家軍事學院之中,稍加強化訓練,憑着他們骨子裡就有的血性與傲意,還有那屬於習武之人的榮耀感,一旦充實到北方的軍中,勢必給大明的北方軍隊注入新鮮的血液,猶如打了一劑強心劑,軍隊將會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自然而然地,戰鬥力也隨之上去。
眼前的這些人,不同於在軍中的武將,後者在軍中混跡多年,早就成了油潑不進的兵油子,更加的貪生怕死,將保全己身看得尤爲重要,早已失去了屬於軍人的榮譽感,還有那股鐵骨錚錚的血性。
他們卻不同!
幾乎全都是出身於貧寒之家,懷揣着一腔的保疆衛土的熱血,那種精忠報國的觀念尤爲強烈。
最爲關鍵的是,這些人一無所有,毫無建樹可言,迫切地想要立軍功,因此,他們也就沒有什麼顧忌,沒有了顧慮之處,將會更加的奮勇殺敵,格外的有活力。
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初生牛犢不畏虎,對於建奴沒有一點的畏懼,反而是摩拳擦掌,敢於和敵人廝殺,對與敵人交戰,頗爲期待。
那些兵油子就不一樣了,本就有軍功在身,又身居要職,不管是那種身居要職的高高在上之感,還是使用各種手段,弄來的大筆錢財,都使得他們喪失了血性,磨平了銳氣,變得小富且安起來,失去了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崇禎的腦海裡浮現這些念頭之時,想想也就理解了,歷史上的那個袁崇煥爲何那樣做,剛到遼東,就大肆撤換一些將領,換上自己的心腹之將。
如此一來,不僅是因爲,他使用起來更加的得心應手,更是爲了打破軍中的那種暮氣沉沉而又消極的對敵態度,給軍隊注入一絲活力。
就像一代名將毛文龍,初到遼東之時,可謂是敢打敢殺,以報效朝廷、抵禦後金爲己任,不在乎個人的安危,率領數十人,就敢孤軍深入鎮江堡,收服那一帶的失地,並快速組建根據地。
將一根毒刺,狠狠地抵在後金的要背處,威脅到建奴的老巢,一時的鋒芒不可謂不盛?
然而,一二十年過去了,毛文龍卻變了,變得不復以往,開始變得狂妄自大起來,不將遼東的統帥放在眼裡,那顆精忠報國之心也漸漸蒙塵,開始謊報軍情,謊報兵額,以此冒領軍功和要更多的糧餉。
在皮島上私設賭場,進行各種走私,這些或許還能夠原諒,爲朝廷朝廷和遼東統帥容忍,畢竟,毛文龍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也是爲了自籌糧餉,鞏固朝廷在鎮江的防衛力量。
可是,毛文龍千不該萬不該,居然欺上瞞下,幾乎不停朝廷的調遣,前往遼東的統帥,或薊遼督師,或是巡撫,等等,都難以命令他,這個時候的毛文龍,儼然成了驕兵悍將,一地的軍閥。
至於毛文龍牽制住後金,與對朝廷的危害相比,兩者漸漸持平,頗有害處多於好處的趨勢。
最爲關鍵,也是最爲爲人詬病的是,毛文龍對待後金的態度,越來越消極,牽制的作用越來越小,鮮有主動出擊,掣肘建奴的行動。
黃豬皮登基之初,當年就東征朝鮮,如此情形,而毛文龍卻是按兵不動,坐視不理,任由建奴打下朝鮮,僅此一點,足可見毛文龍越來越脫離朝廷的控制,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不難想象,就是因爲東征成功,收服了朝鮮,將朝鮮國王李倧的兒子扣押起來,作爲人質,軟禁在瀋陽,皇太極纔會放心自己的左翼,可以全力的討伐察哈爾蒙古各部落,爲稱霸遼東做鋪墊。
崇禎暗暗點頭的同時,心想着:“難怪袁崇煥毫不猶豫地除去毛文龍,因爲,毛文龍的作用越來越小,漸漸成爲朝廷在遼東的禍患,不僅對抵禦後金的態度極爲消極,越來越貪圖享樂,還向朝廷討要那麼的糧餉,恐怕袁崇煥沒有將其除去,後來的繼任者也會那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