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終於來了

冬去春來,新年剛過不久....

皇城之中,文華殿,大殿之上,有着內閣四大輔臣周道登、來道宗、劉鴻訓和楊景辰,以及兵部尚書霍維華等人。

此刻,崇禎意興闌珊的坐在那裡,一臉的平靜之色,似乎是沉浸在朝政之中而無法自拔,頭也不擡的正在處理着奏章,空曠的大殿之內,迴盪着霍維華那謹小慎微的聲音。

“皇上,新朝剛立一年多,由於種種的原因,以及前朝的諸多事故,朝廷的班軍已經數年未進行,未在京城演練朝廷的軍隊,除了第一線的軍隊,許多軍隊都是數年到十幾年未曾經歷過戰事,軍紀早已渙散、鬆弛,更是缺少平常的訓練,因此,今年是否舉辦班軍,對朝廷的軍隊進行檢驗......”

漸漸地,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崇禎已經停下了手上的動作,緩緩擡起頭,雙手交叉在一起,手背託着下巴,平靜地看着徐徐講述的霍維華,卻有一絲饒有興致的神色,打量着對方。

此刻,崇禎的面色雖然平靜非常,但心裡卻是興奮無比,霍維華這個時候提出班軍之事,正中他的下懷,早就是他期待的事情。

畢竟,早在去年祭拜祖陵之時,也就是在鳳陽,崇禎就想通了一件事件,要想大刀闊斧的改革,使用強勢手段除去大明的諸多弊端,最好的契機,就是在於班軍。

不管是秦朝的商鞅變法,還是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亦或是後世的辛亥革命,等等。

無一不是說明,要想進行一次徹底地改革,要想徹底地治癒或推翻一個王朝,關成敗的鍵所在,第一個條件,那就是在於是否掌握着軍隊的實際控制權?

畢竟,進行一場徹底性的改革,無一不是觸動着最大利益既得者的利益,一旦損害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就會變得瘋狂起來,奮起反抗,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商鞅變法成功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改革開放成功了......

這些成功的事例,無一不是有着強大的武力作爲支撐,震懾着那些既得利益的勢力。

正如後世的改革開放,改革之初,面對諸多反對的浪潮,鄧爺爺有着那麼一句話,鮮爲人知,而又是那麼的膾炙人口,三軍爲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這句話裡面的意思,不僅是針對外國諸多虎視眈眈的勢力,更是對國內的一些人。

“皇上,按照以前的慣例,每年的班軍不僅是在京師城外進行,輪流從中都、山東、河南與大寧都司分掉兵力,軍隊的規模更是在十六萬人,因此,要是進行班軍的話,必須要提前兩到三個月,進行相應的準備,否則的話,將會出現不少的麻煩。”

首輔周道登突然打斷了霍維華,說出了這番話,蒼老的聲音裡面,底氣十足,一副爲君分憂的樣子,再無擔任內閣首輔之初的那種大智若愚之態。

“而且,正如霍尚書之言,朝廷的許多軍隊多年未曾經歷過戰事,更缺少平時的作戰訓練,尤其是京營,絕大多數的士兵居然不懂得如何使用火器,若有強敵來襲,騷擾京城周遭,恐怕他們難當大任,擊敗來犯之敵。”

“呵呵....這纔是內閣首輔應該有的表現,這纔是朕想要的大明首輔之臣......”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崇禎忽然爽朗地大笑一聲,連連誇讚了周道登一番,進而神色爲之一斂,顯得十分鄭重,若有所悟地輕輕一點頭,沉聲說道:“閣老說得不錯,京師乃是軍事戰略的咽喉要地,乃是國門所在,緊靠着邊境之地,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外族的入侵,京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就算是說關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朕的性命也在他們的手中,絲毫也不爲過。”

聽到崇禎的這番言語,話裡話外透着大明的一條祖訓,天子守國門,衆人爲之贊同與欣慰的同時,心裡更多的還是憂慮重重,很是無奈。

尤其是經歷過土木堡之變,一旦外敵打入關內,進入北直隸,可謂是長驅直入,嚴重威脅着京師,如此一來,就使得大明處於驟然危險之中,很有可能重演靖康之恥的那種情況。

畢竟,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之中,一旦帝王落入敵人的手中,形勢將會急轉直下,將會出現滅國的危險。

如果京師還是在南京的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中間存在着巨大的戰略縱深,即便是一時不敵外族,朝廷也可以有着充足的時間,從中斡旋,商量對策,應對外族入侵的危機。

只要京師猶在,君主無事,以中原的地大物博,人口規模,可以化解一切的危機。

縱觀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經歷的次次危機,無一不是帝都率先失守,君王的安全受到威脅,纔會使得形勢急轉直下,天下大亂。

唐朝時的五胡亂華,不就是如此嗎?

這個時候,心裡想到這些的時候,周道登的腦海裡浮現一個念頭,有那麼一股莫名的衝動,想要勸說崇禎,進行遷都,返回南京,使得君王不立於危牆之下。

然而,不等周道登說出這種想法,崇禎再次開口了,平靜的聲音之中,隱隱透着幾分激動與期待。

“嗯...第一次的班軍,就從大寧都司開始吧~!”

一語落罷,雖然不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但也使得大殿裡的氣氛變得有一些異樣起來,周道登等人暗暗對視了一眼,心領神會之中,卻又是那麼的心照不宣,沒有點出崇禎這樣的目的。

無人不知,如今的大寧都司,都指揮使正是盧象升,又兼北直隸的十府巡撫,軍政一把抓,可謂是深得皇上的信任與倚重,權力極大!

毫無疑問,一旦皇上從大寧都司抽調十六萬兵力,在京師城外操演,在那段時間裡,皇上想幹什麼,都不必有所顧忌。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京營大半都在皇上的控制之中,如果假借整飭軍紀之名,調離或者淘汰軍營,進行更新,大肆換血,也就意味着,在這北直隸,尤其是京師,皇上有着無可置疑的話語權,有着真正的絕對權力。

畢竟,盧象升手中的天雄軍,絕大多數都是新兵,農民出身,有深得皇上的恩惠,以軍餉的形勢,他們的家人都得到了田地與耕牛等牲畜。

自然而然地,這些新軍對皇上絕對是擁護無比,異常的忠心!

而且,之所以讓這些人有這種想法,並不是無的放矢,一時的心血來潮,有着一定的根據。

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貞營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氣凌人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十二章 崇禎時期的最大威脅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五十二章 不甘與慶幸交織在一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六百四十章 不好的預感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揚揚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四百一十三章 真實意圖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四百七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機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一百五十四章 軟硬兼施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四百七十五章 兔死狐悲第七十五章 武科開試第六章 皇家生意(求收藏求推薦)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五百三十四章 效果出奇的好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九十章 三卦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終於來了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二百八十九章 絕望的鄭芝龍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門(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心有餘悸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培養計劃第四百八十六章 彌天大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傳統的作戰方式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穩爲先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陰謀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七十四章 “合適”的內閣首輔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二百二十三章 麻辣火鍋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五十二章 身份敏感
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貞營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氣凌人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十二章 崇禎時期的最大威脅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五十二章 不甘與慶幸交織在一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六百四十章 不好的預感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揚揚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四百一十三章 真實意圖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四百七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機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一百五十四章 軟硬兼施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四百七十五章 兔死狐悲第七十五章 武科開試第六章 皇家生意(求收藏求推薦)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五百三十四章 效果出奇的好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九十章 三卦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終於來了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二百八十九章 絕望的鄭芝龍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門(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心有餘悸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培養計劃第四百八十六章 彌天大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傳統的作戰方式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穩爲先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陰謀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七十四章 “合適”的內閣首輔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二百二十三章 麻辣火鍋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五十二章 身份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