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自成反擊

對於別人來說,傳國玉璽就是雙刃劍。

一方面鞏固了自己的君權,畢竟有了傳國玉璽,就意味着自己的皇權乃是合法繼承。但同時有了傳國玉璽,也意味着正統的證明又再次出現,血統的珍貴性也會隨之下降。畢竟既然有了傳國玉璽就代表皇權繼承的合法性,那野心家的眼裡,當代皇室的血統,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就比如李自成,他覬覦華夏的正統繼承權,但當時華夏沒有傳國玉璽,所以正統權的繼承要麼就是得到大明皇室的認可禪位給他,要麼就是武力奪取然後通過數代經營獲得。正因爲當時的條件,李自成若是用後一種方式獲得繼承權,則很容易陷入極度的被動,甚至在角逐天下的棋局之中落敗(雖說現在的情況下,他的敗勢已定)。

他選用了前一種方法,但前提就是傳國玉璽不要隨便出現。

奈何張弘斌卻是光明正大的,把傳國玉璽亮了出來。這下子就給人一個錯覺:別說他李自成的政權,只怕就算是大明帝國這個政權,似乎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

以至於,就算他能夠順利在大明帝國手中‘合法’的奪取天下,在名義上都捱了共和國一頭。

那對於共和國呢?傳國玉璽是否也是一把雙刃劍?!

恰好相反,對於共和國來說反而是一個大補之物。

首先,共和國既然叫做共和,那就是一個相對民.主的國度,這個國度首先排除的就是君權的神授意味;其次,共和國雖然叫做共和國,但卻有着皇室,這的確是很矛盾的一個存在,但是什麼是共和?若皇族也算是一個獨立的種族,那就姑且算是共和好了,可以看成,皇族是這個國家天然的形象代言人嘛,說穿了其實還是牌位。

傳國玉璽在共和國,就是一個印鑑,皇室的印鑑,除此之外誰也不會把它看成什麼神鬼的賜予。唯物主義的普及還是很有效果的,大家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鬼神,所以敬畏的是皇家,皇家的血統的珍貴性就得到了鞏固,所以在共和國就算得到了玉璽,也不算是正統,至少共和國的人不會承認。

所以,在共和國,玉璽就是提升皇室血統威嚴性的一個裝飾品,除此之外不會有別的意義。哪怕張弘斌就這樣當衆摔毀或者毀掉,也不會對共和國有什麼影響。

說真的,張弘斌一開始也打算毀掉它的。這玩意其實就是歷朝歷代皇室的噩夢,一方面不想失去他,一方面又擔心別人得到它。但他也不能毀掉,一則這是華夏的國寶,是千人存在的一個證據。二則,李自成很快就會回答這個問題。

自張弘斌亮出了傳國玉璽之後,更是宣佈全國大慶三天。

這個時候本來不應該奢侈浪費的,但是本國得到了傳國玉璽這等大事,若是不慶祝也的確說不過去。

同時財政部的人也稍微計算了一下,確定大慶三天不會對財政有什麼影響,也就同意了這個決定,這在開會以前就已經確定了,否則張弘斌也不敢說這句話。

三天的大慶,最高興的自然是商家,共和國的百姓都沉浸在歡樂之中,消費額那是大大的提高。據相關部門的統計,就在這三天,各大商會就賺到了相當於半年的利潤。很多商家都開始提出建議,每年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大慶三天?要知道,他們也是要交稅的,三天就可以上繳半年的稅金,國家應該重視吧?!

奈何,張弘斌卻不想這種日子變成共和國的傳統節日,所以這個決定被駁回。不僅僅是張弘斌,國會的人也保持了很高的一致性,都認爲這樣的日子,慶賀一次就足夠,每年都慶賀一次,豈非把傳國玉璽的重要性無線的放大?

隨着三天的結束,一切又恢復了正常。就如同張弘斌預料的一樣,傳國玉璽並未給共和國帶來多大的波動,大家對共和國的認可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這樣一個有了大片地盤,大量人才,龐大的國力,富足的民生的國度,本來就是天命所歸的象徵。傳國玉璽什麼的,可以讓人高興,畢竟有了它,皇上的身價又提升了許多,但也就是這樣而已。

時間進入了1644年,在青春之際,趁着共和國宣佈擁有傳國玉璽這個消息,尚未徹底冷卻的時機。

大魏帝國宣佈併入華夏人民共和國,羅汝才通過全國廣播,向全世界人宣佈:“華夏人民共和國,乃是華夏人的共和國,我大魏帝國雖然早些時候是獨立的一個帝國,但本質上,我們大魏帝國的百姓,也是華夏人民。共和國乃是真正的華夏正統,也是真正有資格統御華夏,帶領華夏人民走向輝煌的國度。我身爲大魏皇帝,在此鄭重宣佈,大魏帝國至今日開始,正式併入華夏人民共和國。自此,天下之間將沒有大魏帝國,而我本人,也會以人民黨的身份,從最基層開始做起。”

羅汝才的話還是很有煽動意義的,哪怕只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年大魏其實根本就是在共和國的統治下,只是沒有更換名字而已,奈何合併一天沒有到來,一切都都存在變數。卻不想,這一天到底還是來了,失望者或許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是高興的。

正如羅汝才所言,大家都是華夏人,不要打內戰了,能夠和平解決,那就是最好的。

羅汝纔在退位的同時,也向大明帝國呼籲:停止內戰,一統華夏。

但是這個呼籲,似乎並沒有得到李自成的呼應。

這自然不是羅汝纔可以管的,他只知道,他可以休息了,他可以見到自己的幾個兒子了。同時,也該好好打打他們屁股了,三個人居然還搞不定一個公主,搞得這個公主居然喜歡上了一個比她大了十幾歲的怪蜀黍。

至於李自成這邊,他不是不想回復,而是他捨不得這花花江山。一個人從郵差打拼到到帝皇,其中坎坷曲折誰能明白?陰謀算盡到頭來還要把江山拱手相讓,這樣的憋屈他可接受不了。

“準備得怎麼樣了?”李自成擡頭問了問下首處的宋獻策。

“已經準備就緒,反擊可以立刻開始。”宋獻策恭順的回答到,他已經和李自成成爲了親家,也算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自然要陪着李自成一路走到黑的。

“實行吧!什麼狗屁正統,且讓它見鬼去!”李自成大手一揮,雙眼之中滿是暴戾。

六天之後,李自成也召集了大量的臣民,並且打造了一座高臺。

他來到了高臺上,看着下首處看着自己的臣民,心中有點複雜:這些人之中,多少是希望自己宣佈加入共和國的?

是的,這次李自成設置高臺,而且距離羅汝才宣佈大魏帝國併入共和國不久,很多人都以爲,李自成是真的要結束內戰,加入共和國了。

卻不想,李自成大手一揮,高聲宣佈到:“宣傳國詔書!”

自然有太監拿出了來自皇宮的詔書,同時幾個衣着華貴的婦女,也就是崇禎的幾個妃子,也來到了高臺。當一切準備就緒,高聲誦唸聖旨,其中大意不過是崇禎一干老弱婦孺自認沒辦法把大明的江山看好,故而經過一致協商通過,決定把皇帝之位傳給李自成,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李自成必須要消滅華夏人民共和國。

這就是李自成的手段,讓大明帝國退下不說,還讓它最後充當了一次惡人。

你看,這不是我不想結束內戰,而是禪位給我的皇室要求我內戰,身爲繼承人的我,若是連這點都滿足不了,那個人信譽還存在嗎?就算到時候我說要加入共和國,你們也不會相信了吧?

這傳國詔書,讓很多人措手不及,李自成不是一直打着大明忠臣來執政的嗎?怎麼突然就有那麼一出了?

明眼人算是看明白了,李自成是被共和國逼到了角落,不得不做出激烈的反應。除非,他真打算合併。

他要合併嗎?自然是不可能的,若要合併,何必玩出這招?!

“諸位應該已經明白了吧?從即日起,由本人李自成,正式繼承大明帝國,大明帝國改名大順帝國,由本人擔任大順帝國皇帝,除此之外,一切照例不做改變。本人也會繼承大明帝國的夙願,平定犯上作亂的共和國,一統華夏!”李自成接過聖旨,舉過頭對下首處的衆人高呼。

只是,似乎沒什麼人迴應他,心有不滿的只怕更多,但是看着周圍磨刀霍霍的親衛門,卻是不得不閉上嘴巴。

“或許你們以爲,我李自成是名不正言不順吧?”李自成掃了掃下首處的衆人,然後示意讓人拿來一個錦盒,“我就讓你們知道,我李自成纔是正統!”

只見李自成在身邊錦盒之中,拿出一塊玉石,高舉過頭,在衆人面前展示起來。

“看到了吧?共和國自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但我在今天就要告訴你們,傳國玉璽一直都在大明帝國的國庫裡面,而如今也隨着大明帝國的傳國詔書,由本人掌控。昔日爲什麼大明帝國一直沒有拿出這個東西?那是因爲他們知道,一個帝國的正統,不應該放在一塊玉石上面,大明皇室就是正統,除了大明皇室以及大明皇室親自承認的勢力,其他的都是僞政權而已!

我爲什麼要把它拿出來,那是因爲很多人還以爲,有這玩意的就是正統。我不希望你們被一個僞政權蠱惑,所以我不得不把它請了出來,讓各位明白,正統一直都在大明,而隨着大明的傳國詔書,這個正統也傳遞到了我的手中!

大明一統華夏三百年,如今順利過渡,我希望各位能夠在過渡的傷痛之中擺脫出來,衆志成城,共同抵禦僞朝!

再則,各位難道不奇怪?僞朝從一開始就有那麼的科技,那麼多的書籍,那麼多的技術,這些東西都是怎麼來的?華夏以前,就有過這些東西?!若是沒有,那豈非可以證明,這些技術和書籍,都來自外國?

大家明白了吧?共和國其實是外國勢力扶持起來的傀儡政權,一旦他們一統華夏,那麼我們華夏只會淪爲別國的奴隸,外國的孩兒國!你們就願意,向那些金髮碧眼,或者皮膚黝黑的人種稱臣?

不!這樣的事情,我李自成絕對不會讓他發生!

所以,我李自成在此宣誓,有生之年,必然要抵抗到底,讓我華夏子民,不做外國奴僕!就算我死了,我的子子孫孫,也會一直堅守着戰線,爲我華夏子民的獨.立,爲我華夏民族的崛起而奮鬥!”李自成慷慨激昂的對衆人說道。

那一瞬間,的確很多人都被渲染了,激動了。

同時一個問題也浮出了水面:共和國開掛式的崛起,到底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別的什麼勢力存在?

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48章 大炮初面對第81章 臺灣我來了第44章 大明要立憲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71章 貿易協約訂(下)第139章 六豔的傾心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58章 派邊軍剿匪第39章 強勢的反擊第50章 明年下長安第7章 顧炎武見聞(下)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91章 黃臺吉怒吼第5章 大秦文化節(下)第10章 崇禎要變法第81章 靈臺縣會盟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3章 二女共侍夫第73章 繼承的條件第150章 第一批奴隸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74章 崇禎要海貿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71章 禍害東南亞第12章 秦軍再入川第138章 張弘武反擊第97章 希望村建立第13章 十日取半壁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38章 解決的方法第94章 發現了澳洲第137章 順勢搞整頓第58章 來場震撼的第19章 天才小屁孩第36章 天外帝王石第4章 敲定了買賣第29章 大批海貨到第144章 瘋狂的彩票(下)第47章 後續的處理第14章 憋屈的隕落第14章 憋屈的隕落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140章 坑俘與會議(下)第2章 隨身的系統第134章 蟻多咬死象第68章 銀行那些事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93章 黃臺吉之殤第23章 1628年半事記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62章 敵人在海底第24章 異常的火爆第109章 地盤又大了第40章 千金買馬骨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141章 讓愛遍天下(下)第34章 張靖的心聲第98章 且虛與委蛇第51章 耿直徐光啓第87章 總攻進行時第123章 印度洋海戰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75章 把荷蘭滅了第13章 愚蠢統治者第140章 讓愛遍天下(上)第124章 強勢的碾壓第32章 救民如救火第101章 朝廷的應對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151章 茶種的戰爭(完)第144章 瘋狂的彩票(下)第130章 初步站穩腳第10章 崇禎要變法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72章 系統繼承權第104章 決戰要開始第2章 二女同產子第55章 提議建歐盟第99章 張獻忠中計第41章 新商品區域第86章 藩王始解封31章 明末足球賽中第63章 敵蹤的真相第44章 高調的滅族第4章 明順的密議(上)第58章 賞你吃地雷第142章 瘋狂的彩票(上)第137章 洪承疇被救第113章 後金來談判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19章 免勞勿相送第88章 徐光啓約談第68章 共和國反擊第4章 明順的密議(上)第85章 沒法淡定了第32章 明末足球賽(下)第90章 火燒盛京城第21章 正統繼承權
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48章 大炮初面對第81章 臺灣我來了第44章 大明要立憲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71章 貿易協約訂(下)第139章 六豔的傾心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58章 派邊軍剿匪第39章 強勢的反擊第50章 明年下長安第7章 顧炎武見聞(下)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91章 黃臺吉怒吼第5章 大秦文化節(下)第10章 崇禎要變法第81章 靈臺縣會盟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3章 二女共侍夫第73章 繼承的條件第150章 第一批奴隸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74章 崇禎要海貿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71章 禍害東南亞第12章 秦軍再入川第138章 張弘武反擊第97章 希望村建立第13章 十日取半壁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38章 解決的方法第94章 發現了澳洲第137章 順勢搞整頓第58章 來場震撼的第19章 天才小屁孩第36章 天外帝王石第4章 敲定了買賣第29章 大批海貨到第144章 瘋狂的彩票(下)第47章 後續的處理第14章 憋屈的隕落第14章 憋屈的隕落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140章 坑俘與會議(下)第2章 隨身的系統第134章 蟻多咬死象第68章 銀行那些事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93章 黃臺吉之殤第23章 1628年半事記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62章 敵人在海底第24章 異常的火爆第109章 地盤又大了第40章 千金買馬骨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141章 讓愛遍天下(下)第34章 張靖的心聲第98章 且虛與委蛇第51章 耿直徐光啓第87章 總攻進行時第123章 印度洋海戰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75章 把荷蘭滅了第13章 愚蠢統治者第140章 讓愛遍天下(上)第124章 強勢的碾壓第32章 救民如救火第101章 朝廷的應對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151章 茶種的戰爭(完)第144章 瘋狂的彩票(下)第130章 初步站穩腳第10章 崇禎要變法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72章 系統繼承權第104章 決戰要開始第2章 二女同產子第55章 提議建歐盟第99章 張獻忠中計第41章 新商品區域第86章 藩王始解封31章 明末足球賽中第63章 敵蹤的真相第44章 高調的滅族第4章 明順的密議(上)第58章 賞你吃地雷第142章 瘋狂的彩票(上)第137章 洪承疇被救第113章 後金來談判第99章 大淩河之戰第19章 免勞勿相送第88章 徐光啓約談第68章 共和國反擊第4章 明順的密議(上)第85章 沒法淡定了第32章 明末足球賽(下)第90章 火燒盛京城第21章 正統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