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邊鎮薊鎮發生了一件事,在歷史上很不起眼。

這一年正是萬曆朝鮮戰爭的第三年,由於前線戰事趨緩,明軍將第一階段在入朝的部分士兵調回國內,駐紮在山海關,石門等地。他們的人數約3700人。

這支部隊被稱爲“南兵”,都是從義烏,處州等地招募,按戚繼光兵法訓練和作戰的軍隊。主將是跟隨戚繼光數十年的老將吳惟忠,也就是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軍。

戚家軍在朝鮮的表現非常出色,在平壤戰役中他們奮勇登先,連吳惟忠本人都被鳥銃射穿肚腸,但戚家軍還是第一批登上了城牆,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軍佔領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說遠赴異國,定一國之都的功勞可以載入史冊,但等候他們的卻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新任的上司薊鎮總兵官王保,把他們叫到演武場上,

戚家軍發現自己被已經武裝好的友軍包圍,屠殺,最終死亡人數最有根據的說法是1700人。

然後他們被冠以兵變的罪名,草草上報了事,雖然有熱血御史爲之鳴不平,但是在當時兵部尚書石星的擔保下,總兵王保不但無罪,甚至還因“平等變難”得賞。

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戚家軍被冠以的罪名之一是趁亂搶劫殺戮附近的商戶居民,但且看看朝鮮君臣對這支部隊的評價“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頌之”來看,這支部隊軍紀極佳,在朝鮮時是少有的不搶劫不擾民的軍隊,朝鮮當年所立碑到兩百年後還看得見。

在國外戰區尚且如此,到國內反而會搶劫商戶殺戮自己人民?明顯不合理。

那原因是什麼呢?

他們因何被殺戮?

爲什麼在日軍的火繩槍下他們不過犧牲數百,回國後反而倒在友軍刀下?

戚家軍是一支高薪酬的職業士兵。

雖然戚家軍很強調愛國保民教育,但士兵們確確實實是爲了高報酬而來,戚繼光也並不諱言這一點,他只是教育士兵們:養貓是爲了抓老鼠,養狗是爲了看家,你拿着朝廷和百姓的銀子,出力殺賊乃是本分。

在朝鮮期間他們更是雙餉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達到約43兩,遠遠超過國內一般水平。更何況在平壤之戰中,明軍李如鬆曾經許諾:先登上城牆的賞賜300兩。

但平壤之戰過了接近2年了,不但先登賞銀沒有兌現,連應該拿的雙餉也有拖欠!(當時冒死和他們一起登城的吳惟忠副總兵得了個可笑的20兩賞銀。)忍無可忍的士兵們鼓譟着要討個說法,這樣本來就和他們有宿怨的北軍軍官們就趁機發難,用兵變的名義殺人,從而爲大明節省了這筆費用。

一個袁崇煥之死被人記了數百年,到今天還是網絡熱點,因爲他是文官。那1700名欠餉士兵之死的事情卻傳不了一年,甚至明史裡也覺得沒必要專門記錄。只是在某些奏章裡有記載,本來對邊塞從軍應募踊躍的浙江兵,在這件事後逐漸減少。

表面的原因,主要就是“要賞結聚”“挾增月餉”,就是說索要欠餉,聚衆鬧事。

明朝中期的軍餉,募兵制一般是每年十八兩。但是東征援朝是出國作戰,有所不同。

當時經略軍務的宋應昌將南軍的軍餉提高了一倍,達到了一年43兩左右。宋應昌在職的時候,都是按此標準執行,問題是他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前被解職,截止被解職時,軍餉並未全部按期發放,這成爲了隱患。

南兵鬧事的原因,並非全部是軍餉,還有第一次入朝作戰時該得的賞金,大家都是提着腦袋拼命去的,仗打贏了,事先答應的賞金卻遲遲沒有,這當然讓人寒心。

宋英昌優待入朝士兵,這是好的,能提高士氣,激發戰鬥力。但他離職時沒有做好善後,宋英昌自己也在給內閣首輔王錫爵的書信中說:平壤首級大功未賞,各軍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幸相公留意焉。

兵變主要內因

欠餉本是軍中常事,士兵不滿乃至鬧事也並不鮮見,爲何立下汗馬功勞的南兵會被屠戮?這牽涉到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軍中的南北之爭。

南兵都是戚繼光從浙江招募的子弟兵,前後共有二萬餘人。

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吳惟忠率領薊鎮3700多南兵參戰,表現出色,有目共睹。

朝鮮人在《朝鮮宣祖實錄》中如此評價南兵:

“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吳惟忠之功最高。”“遊擊吳惟忠領南兵進攻密德牡丹峰土窟,其軍力戰,死傷尤多。”

但是,軍隊的統帥李如鬆,是北軍的靈魂人物,他在戰後的軍功分配上,明顯偏向北軍,把原來南軍的戰功按到北軍頭上,比如平壤的“首敘”之功,是吳惟忠奮勇先登,結果到了最後,被歸到了北軍將領楊元頭上。

不得不說,李如鬆這手做得不地道。南兵將領王必迪甚至直斥李如鬆“不智不信不仁”,下級當面斥責上級,可想而知南兵的憤怒。

南兵沒有得到公正對待,事先許諾的獎賞也不到位,明軍內部北兵與南兵之爭愈演愈烈,碧蹄館之戰後,李如鬆戰意消沉,沒有進一步的軍事動作,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戚繼光爲何特意要將南兵調到薊鎮,就是想以此作爲垂範,整頓北兵的風氣,籍此來練兵,戚家軍的軍紀有目共睹,即使在之後出國的遠征中也同樣如此。但這樣做,必然會傷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時也造成南北兵之間的矛盾,戚繼光在的時候,還不至於表現得很明顯,等戚繼光去世以後,裂縫就越來越大。

南北的爭端,並不侷限於軍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爲他們說話,前面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

薊鎮總兵王保,當然就是北方人。

所以,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在這次兵變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北方軍官誘殺,隨後扣上個謀反的罪名,這纔是事實的真相。

兵變深層原因

不過如果再往深層次探究,這就反映出明朝軍隊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弊端。

明朝軍事,從起初的軍戶制到隨後的募兵制,發展到萬曆晚期,已經運行得越來越艱難,從根源上,又與財政息息相關。仰賴張居正改革十年間,國庫得以充實,不過三大徵一打,就再也沒有恢復。

“皇帝不差餓兵”這個說法,估計深居皇宮的萬曆沒有聽說過,崇禎應該也沒有聽說過,正是他們不斷的差“餓兵”,“餓兵”都變成了“賊兵”,最後,大明終於亡於“餓兵”手裡。

薊鎮之變,其實可以看做是對萬曆,對明帝國的一個警告。身爲九邊重鎮之首的薊鎮出了這樣的事,一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這樣繼續下去,大明帝國很危險!

可惜,萬曆和羣臣選擇性忽略了。

這件事的罪魁禍首薊鎮總兵王保,事後受到了什麼追究?

什麼都沒有,王保隨後替代董一元鎮守遼東,卒於任上,死後贈左都督。

南兵將士們半年前剛剛爲國家遠征歸來,在異國土地上揚名立萬,在戰爭中奮勇當先。可是,這些軍人,沒有在戰場上死於日軍槍林彈雨,卻在駐地被自己長官誘殺。國家就是這麼對待功臣的?這是人乾的事嗎?

薊鎮之變後,戚繼光花費十六年,苦心積慮構築的防線很快失去了作用。三十多年後,皇太極指揮清軍長驅直入,大明的北邊各重鎮不堪一擊。在清軍面前,它們彷彿已失去了屏障作用,只剩一道道邊牆。

這是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的事情,再過49年,明朝滅亡。

第566章未來應對第569章黑化第79章頂級殺手第358章謀定後動第388章成都被圍第848章地位第427章交易第388章成都被圍第589章威攝敵手第566章未來應對弟402章巨族末路第991章無耐之舉第716章滅國之戰第840章利益使然第345章慘敗第30章妄想第306章爭執第572章逆麟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265章一代豔后第199章以和爲貴第424章投效第326章未來構想第773章謀取第746章第235章不甘屈服第742章戰爭開始第120章回京第416章破敵笫979章畏懼第291章威迫利誘第903章迷失方向第105旗開得勝第242章品茶第1003章日不落帝國第429章善後督辦第148章鑽營無題第617章馬來往事第274章調查第46章針鋒相對第254章出征第1037章大明雄起第763章回家第158章營救第636章南洋大臣第857章新的危機第740章問鼎天下第647章巨大斬獲弟402章巨族末路第627章附者如雲第300章是非成敗第283章皇帝家事第982章盤算第1012章天家無私事第758章大計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631章婚宴第404章慘烈之戰第211章攻下其城第736章突襲第657章勢力範圍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743章大軍出動第857章新的危機第54章政爭風向第935章染指美洲第647章巨大斬獲第992章相互扯皮第249章真禁海第969章神操作第600章呂宋攻防戰上第1006章團結的歐洲第491章南洋風雲下第812章反間計第261章機關槍第675章目標轉移第553章前無去路第1009章制海權失第716章滅國之戰第938章斬首戰術第308章新鮮血液第193章迎親第831章攻防轉換第498章皇城夜宴第482章進度如期第185章獻俘流程第17章皇帝駕崩第291章威迫利誘第751章慘敗第235章不甘屈服第629章喜事不斷第803章皇家選美第102章形勢逆轉475章喜得貴子第18章新帝登基第163章密謀第418章大捷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471章蒙古名族下
第566章未來應對第569章黑化第79章頂級殺手第358章謀定後動第388章成都被圍第848章地位第427章交易第388章成都被圍第589章威攝敵手第566章未來應對弟402章巨族末路第991章無耐之舉第716章滅國之戰第840章利益使然第345章慘敗第30章妄想第306章爭執第572章逆麟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265章一代豔后第199章以和爲貴第424章投效第326章未來構想第773章謀取第746章第235章不甘屈服第742章戰爭開始第120章回京第416章破敵笫979章畏懼第291章威迫利誘第903章迷失方向第105旗開得勝第242章品茶第1003章日不落帝國第429章善後督辦第148章鑽營無題第617章馬來往事第274章調查第46章針鋒相對第254章出征第1037章大明雄起第763章回家第158章營救第636章南洋大臣第857章新的危機第740章問鼎天下第647章巨大斬獲弟402章巨族末路第627章附者如雲第300章是非成敗第283章皇帝家事第982章盤算第1012章天家無私事第758章大計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631章婚宴第404章慘烈之戰第211章攻下其城第736章突襲第657章勢力範圍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743章大軍出動第857章新的危機第54章政爭風向第935章染指美洲第647章巨大斬獲第992章相互扯皮第249章真禁海第969章神操作第600章呂宋攻防戰上第1006章團結的歐洲第491章南洋風雲下第812章反間計第261章機關槍第675章目標轉移第553章前無去路第1009章制海權失第716章滅國之戰第938章斬首戰術第308章新鮮血液第193章迎親第831章攻防轉換第498章皇城夜宴第482章進度如期第185章獻俘流程第17章皇帝駕崩第291章威迫利誘第751章慘敗第235章不甘屈服第629章喜事不斷第803章皇家選美第102章形勢逆轉475章喜得貴子第18章新帝登基第163章密謀第418章大捷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471章蒙古名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