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中)

今天晚,又輪到了王千軍當值了……,小。說。網功夫要練,錦衣衛之職不可懈怠,這就是王叢雲不能打折也不能討價還價的要求。除非王千軍傷病到不能下地,不然王千軍就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沒辦法,全身都是瘀傷的王千軍也只能強忍着痛楚站在宮內文淵閣的門外,守衛着宮中的安全。

文淵閣,這可是個了不得的地方,因爲它正是大明權力中心所在,大明的內閣!按照規定,內閣閣臣必須十二個時辰在文淵閣內候命,隨時準備參預機務。當然,身爲內閣閣臣,總不能永遠都吃住在文淵閣內,一般是七天一換,這日剛好輪到了七人內閣之一的楊榮當值。

永樂帝的內閣七人,最出名的就是解縉,不過他已經倒臺了,被趕出了京城。而七人中最無名的就是楊榮,但他也是日後輔佐仁宗、宣宗、英宗的“三楊”內閣之一。

這位楊榮,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特別的名聲,也沒有過人的才識,他的崛起完全是靠着他的智慧,驚人的判斷力,還有拿命來玩的一次豪賭成功的!

楊榮,洪武四年生,福建人,原名楊子榮……雖然沒看過《智取威虎山》,但最起碼也聽過“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這句名言。還好他後來改名了,不然王千軍可就有點頭大了。

建文二年,楊榮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授予編修之職。虛歲三十歲考中進士,這成績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三十歲了,不算風流才子。但比起鄉下那些老童生、老秀才,甚至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中功名的人來說,他當然算是一個成功的文人。

建文朝,那是個呆子當道的朝廷,朝中的武功一派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清理得差不多了,武勳一派苟延殘喘,當然是文官一派權傾朝野,結果聚集起來了一羣呆子,其中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爲代表,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呆子既是建文帝的忠臣,也是害建文帝失去江山的讒臣。

還好,混在一羣呆子中間,楊榮沒有成爲呆子,不然也就沒有了日後的三楊。建文四年,建文帝失蹤,當時還是燕王的永樂帝率領靖難軍進入京城。意氣風發的燕王此時已經在想,接下去他要怎麼辭讓臣下的勸進請求,最終怎麼無奈地接受皇位,成爲大明新的皇帝。

可就在燕王向皇宮大殿進發時,這位楊榮很不怕死的出現在了燕王的面前,攔住了燕王的去路。這時間,南京城才被剛剛攻破,城內還殘存着無數建文餘黨,一個文官突然冒出,出現在燕王的面前,極有可能是要爲建文殉難,行刺燕王。弓箭、鋼刀、長槍,隨時都可能讓楊榮死在燕王的面前。

楊榮當然不是要爲建文帝殉難,士爲知己者死,女衛悅己者容。建文帝以普通官員的方式來對待楊榮,楊榮當然是以普通臣子的方式回報失蹤的建文帝。那時的楊榮完全是爲了自己,爲了自己的將來進行一場拿自己性命,還有全家老小的命來進行的一場豪賭。

楊榮就向永樂帝問了一句話:“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楊榮這是在問,永樂帝是先去爲洪武皇帝祭陵呢?還是先去宮中即位?這可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當時的燕王以靖難的名義起兵,藉口就是反對建文帝和逆臣破壞洪武皇帝定下的祖制!現在京城已破,建文帝失蹤,燕王有點翩翩然了,差點把最重要的給忘了。要讓天下的臣民信服,承認他合法的皇位,那尊祖制的口號還要喊下去,戲也要做足了。

燕王沒有再廢話什麼,直接下令全軍改變方向,先去祭拜洪武皇帝的陵寢,回頭再進宮。也就這樣,楊榮這個人引起了永樂帝的注意,再加平日的良好表現,很快就成爲文臣七人內閣之一。

楊榮這個人,有膽量,更是一個善於謀劃和判斷的人。平日裡碰到王千軍這些錦衣衛也是十分客氣,並沒有因爲文武之分而看起不武將,或者是因爲身份特殊而將當值的錦衣衛當成一般的侍衛看。有幾次,閒來無事的楊榮還找王千軍這位道衍的高徒談論儒家學說。王千軍可不會傻到在這麼一位文臣面前宣揚他的那套瘋狂理論,最多也就是拿王陽明的心學出來談談,楊榮似乎對王千軍的盡心說很感興趣。

“六百里加急,軍報!”原本還在全身不舒服的王千軍聽到遠方傳來的消息,整個人馬挺起了胸膛。六百里加急,還是軍報。肯定是大事!不是西南那邊就是北方,王千軍趕緊從來人的手接過軍報,快步地進入文淵閣。這時楊榮也已經起身,即便是半夜,當值的閣臣也不能睡死,要隨時清醒處理突發大事。

打開軍報,楊榮看了一眼馬對王千軍說道:“寧夏衛的六百里加急,馬稟報皇帝。”

深更半夜的,永樂帝肯定早就睡下了,沒睡下的話,也不知道是在哪位妃子那邊繁衍着,這個時候去稟報還真是麻煩。但永樂帝可不是什麼昏君,邊境大事晚半刻不通知可是要掉腦袋的。王千軍趕緊跑去通報值班的太監,再由太監去稟報永樂帝,隨便批了件外套的永樂帝就這麼出了後宮,來到了王千軍的面前。

“寧夏衛有什麼緊急軍情?!”永樂帝一見王千軍,張嘴就是這句。可問題是,王千軍根本就沒看過軍報,他只知道是寧夏衛送來的六百里加急軍報。

王千軍也只能根據他的判斷回答道:“臣覺得,可能是蒙軍犯境,規模不小!”

一聽這話,永樂帝可沒有怒斥王千軍不說清楚,他也知道王千軍是不可能看到軍報的,只是剛纔有點着急。因此永樂帝只是點了點頭,快步走向了文淵閣,那步伐快的,就差沒跑起來了。

一羣太監、宮女還有錦衣衛的大漢將軍緊跟在永樂帝的身後,就這麼來到了文淵閣。除了貼身伺候永樂帝的內侍馬雲外,其他人都要留在門外。但永樂帝一腳纔剛跨進文淵閣的大門,突然停下了身子,馬雲趕緊扶住他:“千軍,跟!”

這就是永樂帝要說的,王千軍在衆人羨慕的眼光中走進了文淵閣,緊緊跟在了永樂帝的身邊。風風火火來到楊榮面前的永樂帝直接問道:“寧夏衛何事?!”

楊榮將軍報交到了永樂帝身邊,回答道:“蒙古騎兵犯境,包圍了寧夏衛。這是寧夏衛派人送出的軍報!”

看了一眼手中的軍報,永樂帝更加焦慮,馬說道:“如何處置,從哪路派出援軍?!”

寧夏衛是大明北方邊境重鎮,寧夏衛失守,銀川就失去了屏障。蒙古騎兵肯定會在銀川大肆掠奪,大明北方邊境好不容易組成的防線也就破了。

永樂帝是着急,可楊榮卻不着急,他竟然慢條斯理地說道:“請皇再等一會,寧夏衛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的軍報送來的。”

楊榮沒說理由,但永樂帝卻是一個在大事不喜歡臣下繞彎子耍小聰明的皇帝,解縉的倒臺多少也跟這有關。看到永樂帝的眼神,楊榮解釋道:“臣瞭解寧夏衛的情況,城堅壕深,邊軍驍勇善戰,足以抵擋寧夏衛北方的蒙古部落。臣詳細查看過軍報發出的日期,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此刻寧夏衛應已破圍,必然會發出第二份軍報。”

寧夏衛被圍,要派人殺出重圍送信當然需要時間,時間有所耽擱是當然的。按照軍中的習慣,求援的軍報很快,報捷的軍報只會更快。求援的話,附近的軍隊就可以發兵,地方總兵官都督就有發兵救援的權力與職責,這只是給皇帝報個信,要真等南京發兵來救,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報捷比求援快,這道理也很簡單,破敵之後當然要請功,不然拼死拼活幹嘛?!所以楊榮相信解圍的軍報不用幾天就會送過來,如果真從南京發兵的話,費時費日,虛耗人力,等軍隊到了,蒙古騎兵早跑了。

“嗯……”沉思了一會,永樂帝點了點頭,他同意了楊榮的判斷,被人從牀叫起來,心情當然不好,心情不好也影響自己的判斷力。這也是爲什麼要有文臣留在身邊做參謀的原因。

將手中的軍報放在桌,永樂帝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內侍馬雲趕緊着端來了溫茶,永樂帝喝一大口後,突然說道:“北方邊境不平,實乃我大明心腹之患!蒙元殘部年年劫掠邊境,你們有何辦法?!”

永樂帝突然問起了北方邊境的事,從永樂帝即位以來,北方邊境就沒太平過。蒙古殘部雖然接受了永樂帝的冊封,但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邊境的騷擾。而此時的明軍主力全都集中在南京城,明顯是鞭長莫及。

但永樂帝的這個問題,膽量過人的楊榮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這問題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回答永樂帝。因爲一切的錯誤都是因爲永樂帝而起的,這話還真說不出口。

“你們!”永樂帝問的是你們,見楊榮不回答,王千軍可就頭疼了。bkid1453064,bkne《超級賢者》某冒着壞水的傢伙抓了俺的苦力廣告,大家去看看,這傢伙寫得還不錯,更新也穩定,還有個從不太監的美名……強力推薦

第八章 龍口搶命(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中)第二章 拜師道衍(上)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上)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中)第九章 真龍天子(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中)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上)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中)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上)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上)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七章 救人很難(上)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中)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下)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十八章 成年冠禮(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上)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四章 稚嫩狂言(上)第一章 蟄伏少年(中)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下)第五章 永樂二年(上)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中)第九章 真龍天子(上)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下)第八章 龍口搶命(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上)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下)第八章 龍口搶命(中)第十八章 成年冠禮(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中)
第八章 龍口搶命(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中)第二章 拜師道衍(上)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上)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中)第九章 真龍天子(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中)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上)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中)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上)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上)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七章 救人很難(上)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中)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下)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十八章 成年冠禮(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上)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四章 稚嫩狂言(上)第一章 蟄伏少年(中)第五章 永樂二年(中)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下)第五章 永樂二年(上)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中)第九章 真龍天子(上)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下)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下)第八章 龍口搶命(中)第三章 林中稚虎(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上)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下)第八章 龍口搶命(中)第十八章 成年冠禮(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