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六)

此事做的極爲隱秘,甚至在處決之前,他連張守仁也沒有告知。待看到一隻只伸出土坑的手僵滯不動,那些人全都死的通透,他才騎着快馬,到張守仁的帥府稟報此事。

就是在今天,他想起張守仁那和善的笑容,幾名嘉許的話語,那動作,神情,都是記得一清二楚,絕不敢忘。當時他走出帥府,發覺自己全身的內衣已經被汗溼透,被冷風一吹,立刻變的冰冷一片。他心中清楚的很,以他的權勢,無人制約的行事手法,張守仁讓他盯着別的官員,將軍,其實被盯的最緊的,看的最嚴的,就是他韓璐羽本人。那天的事,若是他行事不果斷,或是有猶疑之處,只怕被活埋的,便是他本人了。

有着種種教訓和自省的韓指揮使,一則絕不敢在張守仁面前面露驕矜之色,不敢稱功,二來也絕不敢培植在間龍外的任何黨羽勢力,也絕不敢和任何身處高位的武將文官結交。若是不然,吳猛適才,也不會連他一個指揮使級的軍官,都認不出來。

“好了,你也不必太小心拘泥了。做你的這個位子,太跋扈不好,太小心也不好,懂麼?”

張守仁終於不耐,板起臉來,厲聲喝斥。

“是是,末將明白!”

“好了,你去吧。”

“多謝大帥,末將這便去了。”

不知怎地,剛剛張守仁滿臉笑容,讓人如沐春風時,韓璐羽卻偏偏心中害怕,甚至怕的要死。待後來被他一通訓斥,惡語相向,就差一腳踢來時,韓指揮使卻是覺得眼前這個大帥親切非常,對自己異常的信重與倚賴。

他站起身來,後退出門,帶着極端的尊重與崇拜之色,慢慢出門而去。

“這狗東西。”

張守仁罵了一句粗話,無可奈何的搖一搖頭,輕聲而笑。待韓璐羽遠離之後,張守仁提起筆來,又繼續寫道:“兵法雖雲,倍則攻之,十則攻城,今我師兵不足君之半數,奈何君不敢出城而戰耶?且與君語,吾之用兵,圍城不避險地,將無怠心,則兵必致死。君既邀戰,則來日與君決戰!楚徵北將軍、飛龍節度使張守仁拜!”

說畢,自己笑了一回,派人將書子封好,吩咐道:“成了,射還給城上。我且學學宋襄公,與他來個仁義之戰,明兒說打便打,說攻就攻,且看狹路相逢,勇者勝!”

且不提張弘範半夜被他的這一回書驚醒,心中且信且疑,大半夜不曾安忱而睡。待得第二天天色微明,卻已經有數撥軍將倉惶而至,鼓譟而呼:城外,敵人集結已畢,就要攻城!

張弘範披衣而起,倉促之間,連甲冑亦不得披掛,只是身着綿綢長衫,用絛條束住頭髮,便立刻由府中奔至城頭,擡眼間一看,已經倒抽了一口涼氣。

就在西門不到三裡處,敵人已經排開陣勢,密密麻麻,約摸三萬人的黑甲戰士,排成前中後的隊形,正在準備攻城。

弩炮、盞口炮、拋石機、雲梯、攻城車,衝車,一樣樣攻城利器,開始整齊劃一的排開,等候着向前進逼。

而在軍隊之前,約有萬多名衣着破爛,簡直是赤身**模樣的男子,正在揮鏟挖泥,給手中的麻包灌土。再有一些,便是三五人手持着T型長木,正在一小隊一小隊的集結,看模樣,眼看就要向前進逼。

“這,這不成話,太不成話了!”

張弘範氣的發抖,怒喝道:“西門這段城牆,一次最多能衝上三五千人,他擺開這麼多軍隊在這裡,一次又能衝上來多少,他這樣打法,真是不成體統啊。”

其餘張氏諸將,此時也都登上城頭,眼見這個主帥兼家主,竟然說出這樣的糊塗話來,一個個面面相覷,竟不知道如何答話是好。

一個家將小心翼翼提醒道:“大帥,咱們還是先別罵,你看敵人準備停當了,只怕立刻就要動手了。”

張弘範到底是百戰宿將,此時已從開初的憤恨與不安中解脫出來。咪着眼看向遠方,冷笑道:“他們是要以這些百姓民伕,填平壕溝,推開木柵欄,好方面向前擺開陣勢。不妨事,咱們先用牀弩和拋石機射上一射,讓他們嚐嚐鮮,等他們推到城下時,再給他們來點更厲害的。”

“大帥,要不要從其餘城門增兵過來?”

張弘範搖頭道:“暫且還用不着。我到要看看,他這幾萬兵馬,能不能一起擺在這西門之下。嘿,他若真是擺開來了,我到樂得多送幾個萬人敵下去,讓他們知道厲害。”

見諸將面帶猶疑之色,他厲聲喝道:“這是敵人的計策,故意以這樣的陣勢來壓迫我軍軍心,逼的我自亂部署。他將我軍主力盡數引來此地,再以剩下的兵馬強攻別處,我又待如何?”

其實說來說去,也是他自己沒有自信的原故。除了他手下的一萬多私兵之外,其餘的幾萬軍馬,委實難以讓他信任。那些以被迫入伍的農民,市井裡的無賴流氓,沒有土地的流民,甚至是破產和在新朝沒有得到任用,被迫從軍混口飯吃的讀書人,一個個都沒有經過正統的軍事訓練,負甲則無力行走,持兵則歪歪斜斜,一遇強敵動輒投降,野戰一潰千里,守城則遠躲城碟,放這些人在城頭,不過是壯壯膽子罷了。他現下已經將自己大半的主力放在西門城上,就是將別門的守軍調來,也不過是添亂而已。

拋石機開始轉動絞盤,一顆顆重達五六十斤的巨大石塊被放置在鬥盤之上,只待斬斷拉索,緊繃的拉索向前一彈,這些石塊便可以直飛而出,最遠足可以飛出三四里地。現下敵人最近處的那些民伕模樣的人,正好便在射程之內。

“發炮發炮,還在等什麼?”

還不等石炮手們再調精準一些,被城下敵軍壓迫的有些神經質的張弘範迅即發令,一顆顆石彈飛嘯而出,晃晃悠悠飛到半空,在飛出一個半圓型的拋物線後,大半落在了那些民伕的身前左右,只有一兩顆砸到了民伕中間,砸死或砸傷了一些,微弱的慘叫聲開始響起。

“調準,再射!”

幾個石炮手立刻跑到各自的拋石機前,用心算準適才的誤差,將拋石機的底座略加調整,亂了片刻,又是一輪十幾枚石彈飛出,這一次,卻是多半落在那些民伕中間,百多號人被砸死砸傷,哀號和痛苦的呻吟聲,開始響亮起來。

“好好,牀弩能射不?”

“大帥,還是待稍近些吧,這麼遠的距離,牀弩威力太小了。”

張弘範不再理會,只專注地盯着遠處的那些民伕。卻見他們頂着頭頂如蝗般飛至的石塊,雖然不斷有人被砸死砸傷,這些人卻似悍不畏死,仍然不停的先將木柵推倒,然後用土包填平壕溝,用器物掃除扔的到處都是是的四角扎馬釘,不過半個時辰,雖然已經過千人的死傷,這些人卻已經往前推進了裡許。

而與此同時,對方的拋石機卻也已經裝置調射完畢,有着比歸德城更多,射程更遠,射準射距更方便的數十架拋石機的飛龍軍,亦是開始拋射石塊。與城頭的重型拋石機發射大型石塊不同的是,飛龍軍的石塊卻是一個個經過簡單處理的圓形石塊,與城上發射的方形巨石不同,這些石塊不過十斤左右一塊,一次可以擊發五六塊,而且經過處理,一旦落地之後,還會彈跳傷人,每一發落在城頭,就可令張弘範一陣心驚肉跳。

眼見敵人的火力越來越猛,城頭上哀嚎之聲四處響起,張弘範的親兵不顧他反對,將他架起,拖入敵樓之內。

眼見敵人又向前推了半里,張弘範心急如焚,已方的拋石機已經被敵手打壞了幾架,若不是他有先見之明,將大半的拋石機聚集在此地,只怕這時候天空飛翔的,就全是敵手的石塊了。

在他的喝令之下,城頭的各式遠射弩機,開始發射,一根根威力巨大,足以將十幾人串成一串的大型弩箭激射而出,向着不斷推近的那夥民伕狠射。

面對着天空的石塊,眼看着身邊的同伴一個接一個的被砸的血肉模糊,再加上破空而來的長箭,動輒將好幾個夥伴串在一起,在這樣恐怖的打擊之下,這逾萬人的隊伍終於開始散亂,有不少人扔下手中的麻包,開始往後逃跑。

“好,我道你們是鋼頭鐵骨呢,卻原來也是怕死!”

張弘範放下心來,不住向左右喝道:“出去傳令,若有畏敵怯戰者,斬!守住歸德,人人有賞。”

“傳令,石炮手今日戰後,每人賞錢十貫,牛酒不限!”

他一邊一迭聲的發令,一邊觀察着城外的情形。只見那螞蟻般的隊伍不住後退,已經散亂不堪,他心中得意之極,不免又下發幾道命令,讓炮手和弩手不顧死傷,加緊射擊。

正看間,卻見對面的黑甲軍人,前隊三千人左右,開始持弩向前,他大驚失色,叫道:“難道他們現下就讓人向前衝?”

正疑惑間,卻見那夥軍人平端連弩,有幾十個指揮官模樣的人,正在向着潰退的那夥民伕喊話。片刻之後,因見民伕仍是敗退不止,一個穿着紅色披風的軍官將手一揮,幾千名弩手迅速擊發,數千支弩箭齊射出來,嗡嗡之響,就是張弘範也聽的真切分明。

在那樣的距離上,弩手們從容射擊,不過一發,就已經有千多人慘叫倒地。那軍官又將手一舉,止住射手再射,卻又轉身向着那夥敗退的民伕喊話。

在他喊話的同時,幾百個矛手慢步向前,將慘嚎倒地,一時未死的民伕一個個戳死當場。那股從容與冷酷的舉止,就是遠在數裡外的張弘範,也是看的膽寒不已。

面對這樣的打擊和壓迫,剛剛逃回的民伕們又只得扭過身子,繼續向前。面對着後方這樣無情的殺戮,還不如撞撞大運,看看天上的石塊和弩箭,能不能放過自己。

張弘範怒罵一聲,知道開挖的工事再也無法阻住敵人,他盤算片刻,知道再對這些人施加打擊,白白Lang費自己的實力。當即斷然下令,命令城頭停止射擊,所有的弩炮手和軍人,躲到城角下,避開敵人的火力。

他這邊一退,那邊敵人的石炮卻也停住了擊發。一股軍人跑上前去,開始趁着這個機會,檢修破損的拋石機,搬運石塊。

兩邊拋來射去,打了半響,歸德城頭死傷甚衆,而敵人,卻好似損失了連自己也不放在眼中的民伕。張弘範只覺胸口氣的生疼,卻是無法可想。

這樣逼迫平民向前,以血肉和生命爲攻城部隊打開通路,正是蒙兀人一向的做法。張弘範在蒙兀軍中見的多了,只是委實難以想象,這樣的手段卻會在漢人的軍隊中看到。

他知道過不多久,敵人就可以攻到城下。於是便也下令,讓牀弩手和石炮手偷偷上城,修檢器械,又令人準備好各種近戰器物,準備着與敵人近身肉搏。

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一)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三)解禁第二章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八)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三)
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一)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三)解禁第二章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八)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