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

雖然清晨之時,畢竟是盛夏時節,不一會紅通通的太陽已經變成酷烈的白日,熱烈而不依不饒地灑在雙方臨敵的十一萬軍人的身上。

李天翔的陣勢圖還是張守仁親授,中央的兩萬多主力重裝步兵,形成突破的主力,每一步重步兵的距離,正好是三米的陌刀和鐵矛的距離。如此一來,陣勢便顯的空曠分散,在人數上並不顯的吃虧。兩翼拉開,均是騎兵。陣形在寬度上比步兵密集,縱深卻是長了許多。以兩翼包擊,中央突破之法,務求全殲敵人。

而李擅的所謂陣勢,還是承襲着五代和北宋的遺風,擺的玲瓏有致,井然有序。只是調動和應敵時,僵化呆板了許多。

李天翔眼見對方陣勢,心中已經篤定許多。因害怕自己陣中的新兵沒有經歷過這麼大的場面,他便身着全套的兵馬指揮使戰甲,身着跟着全副的儀仗衛隊,縱騎在自己軍中巡行一圈。

他也並不需要特意的宣講鼓勵,下屬的士兵只需一看見他的甲冑與儀仗,便開始以腳跺地,口中發出歡呼請戰之聲。

待見下屬戰士都是士氣高漲,要藉着今日一戰泄多時被困之恨,他心中很覺滿意。回到陣前時,又召集起校尉以上的軍官,向他們令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我軍人少,再是精銳也經不過久戰苦戰。是以前部攻擊要堅決敢死,後續各隊要勇**入,絕不可給敵人喘息收攏的機會。快猛狠,便是我李天翔部下兒郎的戰術,爾等都記得了麼?”

衆將今日均是身披重甲,指揮使以上,都是持刃拿盾,位列與行伍之間。此時聽得主帥訓示,各人均暴諾道:“今日一戰,務使第三軍之名,威震天下!”

“說的好!賜酒!”

與普通軍隊在戰後賞酒的做風不同,李天翔的第三軍,卻都是在臨陣做戰前,賞給各部軍官英雄酒,每飲之後,方纔始進逼敵軍。

血氣上涌,酒氣上頭,在這個時候,自然是戰士用命,勢若瘋虎。

對面的山東鎮兵,卻也聞得這一股濃郁的酒香,一個個卻是面色古怪。原來這飲酒助威之法,他們與第三軍交戰時也是知道,後來倒也加以學習。只是自己的軍人不爭氣,每次飲酒後,仗打的到不怎麼英勇,酒瘋卻是加倍兒的撒將起來。無奈之下,這個法子卻也只得放棄。

他們到也很有經驗,聞到酒香之後,知道敵人就要進逼。當即刀出鞘,盾上持,陣後的弓箭手亦開始準備迎擊。

“大帥,可以退後了。”

李擅滿頭大汗,不知道怎地,對這看似肯定會大勝的決戰,心中卻殊無把握,適才對方開始進逼時,他不知怎地卻想起當年穎州城下與張守仁戰時,自己被打的灰頭土臉,連頭上金盔亦是丟失的往事。待看到眼前的這三萬鐵甲戰士,裝束打扮卻比當年的穎州城下更加精銳強勁,而那股說不出來的精氣神,那種活力與霸氣,卻還勝過當日穎州軍人。因爲想的發呆,居然還騎馬身處陣前,忘記退後。被親兵一提,他立刻想起,對方的弩射漫射的恐怖,自己身處的這個位置並不保險,若是被人一箭穿心,那可真是冤枉。

被這股絕大的氣勢壓迫着的,自然不止是他一個人。看着呈三列陣形,雖然人數還不到已方一方,氣勢上卻直如排山倒海一般壓迫過來,首當其衝的,自然還是那些站在第一列的山東各鎮的士兵。

看着對方陌刀尖上泛起的寒光,行走時鐵甲葉片的嘩嘩聲響,還有那若有若無的喘息與扳動弩弓上箭的聲響,當真是令人膽寒之極。

與信心滿滿的各級統帥將軍們不同,凡是吃過飛龍軍虧的士兵,卻是對這支軍隊的可怕有着切身之痛。哪怕是將軍們說的再多,對方顯的再軟弱,當着這支軍隊兵刃和箭矢的,卻是這些曾經被打的嚇破了膽的士兵。

“射!”

雙方均是以步卒緩步向前,不論是激昂或是膽怯,緊張或是從容,壯懷激烈或是畏敵如虎,總歸都有接近的時候。

待雙方兵鋒只距離兩百步時,飛龍軍的陣中,開始以弩弓激射!

在那時,以重裝步兵在前掩護,大量的弓弩手在後漫射,是對付草原騎兵與其餘步兵的最好戰法。自宋以來,失去了建制騎兵的漢族軍隊,莫不如是。

兩萬四千人的飛龍軍步兵,約有一萬八千人的射手,敵方陣中,亦是足有六成左右的弓弩手。

在飛龍軍齊射之時,對方的弓弩手亦得到命令,開始還射。

在這個時候,哪邊的弓弩更加精良,射發的節奏和速度更快更穩更狠,便是致勝的關鍵。

天空中黑壓壓箭來箭往,無數支三角形箭尖的箭矢在空中飛翔一段時間後,便砰然落地,或是插入哪個倒黴鬼的身上,或是插在盔甲或盾牌上,又或是落入地上,並沒有完成它的使命。

兩百步的距離,弩弓擊發快擊三發,慢則兩發,而且準頭奇差。在山東鎮兵中,均是用單個瞄準法,其實收效甚差。弩弓雖然勁頭大,射程遠,卻因爲發射時的後座力和飛行軌道的變線,能在兩百步內瞄準射到人身,無疑是癡人說夢。張守仁在改良弩弓的平衡性與穩定性的同時,又改良射法。改士兵單個射擊發爲團隊射法,射時,便求大致的方向和簡單的彈道測算,每一射時,第一排射完,迅速後撤裝填,第二排接上,待第二排射完第三排上,如此循環往射,務求快捷迅速,在最短的時間**出最多的箭矢。

這樣的射法,還是爲了對付在近距離內可以迅速突進的蒙兀騎兵所設。在對付移動速度很慢的敵方步兵時,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飛龍軍發射的箭矢如同飛蝗一般,成堆成堆的飛翔過去,勢大力沉的箭矢惡狠狠地插入敵兵的胸膛。因爲基數太過龐大,縱然是有相當一部份箭矢射不到目標,卻也使得裝甲不厚,盾牌多半使用木盾甚至無盾在手的敵軍,面臨着相當慘重的傷亡。

反觀飛龍軍這邊的情形,對手因爲人數上有着優勢,使得空中飛來的箭矢一樣爲數衆多。只是擔負着近戰任務,突擊在前的全都是重裝步兵。身上完全魚鱗狀的鐵甲葉片覆蓋的嚴嚴實實,除了外層鐵甲外,內裡還有一層絲綿戰甲,箭矢就算是能透過鐵甲,也多半被絲綿擋住,就算是扎入體內,因爲有一層棉布隨着箭頭被一同帶入,使得將來拔出醫治時,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傷害和痛苦,使得許多傷兵可以短時間內恢復戰力。

除此之外,每個人的手上,都持有以鐵鑄成,外蒙牛皮的盾牌,只要不是太過倒黴的人,對方箭矢所帶來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負責肉搏的雙方戰士,也很快接觸在一起。

飛龍軍的第一排戰士,均是手持三米長,三尖兩刃的鋒利陌刀,他們排成整齊的隊列,雙手持刀,刀鋒傾前,一排排雪亮的刀鋒,如同砍瓜切菜一般,迅速插入對方的陣中,當真是如牆而進,當者辟易。

新兵第一隊,壯勇果敢者第二列,老成堅毅者第三列,刀矛如林,陣列而突。在每一排的第一列,帶着頭衝擊的,便是各團各隊的校尉和隊正,甚至有指揮使棄馬入陣,親自指揮。

對面的敵軍早就在箭雨下被射的慘叫連連,隊列混亂,在飛龍軍絞肉機一般的攻勢下,前排的戰士一觸即潰,慘敗潰逃。在突破敵陣,獲得一個足夠追擊的正面之後,全體飛龍軍的步兵立刻變陣,由着這個缺口直灌而入,加深打擊,使得敵陣首尾不能相顧,混亂越發擴大。而弩手則在少量的步卒和兩翼騎兵的護衛下,緊隨其後,用弩箭或弓箭精確打擊射殺着逃跑中的敵軍。

李擅原也沒有認爲,自己的軍隊能夠將對手輕鬆擊潰,卻怎料,這些天來一直暮氣沉沉,全無戰力的敵軍,此時臨敵接戰時,竟是勢不可擋,自己手下的所謂強兵,一觸即逃,全無戰力。

待親眼看到三四個山東鎮兵,砍向一個飛龍軍士,卻只在對方的重甲上砍出一道道鐵花,而其中一柄環首鐵刀,竟然崩斷!而那軍人一聲怒吼,先用陌刀刺穿一個敵軍,然後棄陌刀不用,自腰間抽出雪亮鋒銳的橫刀,橫劈豎砍,三五合功夫,已將圍攻他的幾個軍人砍成碎塊。在敵人屍首上抹乾淨血跡,然後收橫刀回鞘,抽回陌刀,卻又相隨戰友,繼續突前。

李擅心膽俱裂,知道如果再不拿出辦法,自己必定將如前幾次一般,慘敗而歸。他一邊跺腳,一邊下令,所有的各州鎮派出全部精兵,一定要將對方擋住。又一邊下令齊集下屬的騎兵,集中五六千人,迅猛突擊,以期望用重騎兵的長武器和衝擊力,使得對方的士氣受挫,然後方便他調動大隊合圍,形成長久接戰之勢。

他也是武人世家出身,知道對方的束甲太重,用力太猛,這樣的打法很是兇猛難敵,卻也是耗力太過,如果接戰時間一長,而自己這邊還能形成陣式,調動優勢兵力一直堅持與敵交戰,那麼對方疲勞之極的時候,就是自己獲勝的良機。

馬蹄聲中,數千騎兵聽他的命令,調集一處,開始向着奮勇衝殺的敵軍步兵衝擊。

李擅雙手緊握,手頂的金盔亦是一抖一顫,無論如何,他也是身經百戰的將領,知道今日勝敗,委實在此一舉。

在幾千騎兵的突擊下,大地爲之震動,灰塵飛揚之際,幾千李氏恩養了數十年的強悍騎士,終於突入到飛龍軍的重甲戰士身前。

“陌刀手退,長矛手上。”

隨着一聲聲將令傳下,佔着步兵多數的陌刀手開始有序的退向後方,而由少數的長矛手開始向前。

與陌刀不同,每一個長矛手的腰間,均掛有一截矛柄,此時接到命令向前做戰,他們也不待上官下令,便自己由腰間取下那截矛柄,因爲是最末一截,以後矛柄中的開口比上一截的矛尖要大,只需輕輕一接,再加以旋轉,原本三米長的鐵矛,已經變成七米。

“豎!”

鐵騎很快逼近,只是,在嘩啦啦的聲響之後,在他們的眼前,已經豎起了一片閃着寒光的鐵矛之林。

奔騰的戰馬剎不住腳步,將這些目瞪呆呆的騎士帶入了槍矛林中。除了連人帶馬被紮成血人和死馬之外,再無辦法突進一步。而有幸停住馬步的騎士們,則看着如林而進的鐵矛隊列發呆,在這樣的鋼鐵防線面前,哪怕是最悍不畏死的戰士,也絕沒有勇氣直衝入內。

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十卷 縱橫捭闔(11)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第二卷 帝都風雲(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9)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六卷 劍指開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一卷 鐵血襄陽(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四卷 逐鹿中原(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
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十卷 縱橫捭闔(11)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第二卷 帝都風雲(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9)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六卷 劍指開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一卷 鐵血襄陽(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四卷 逐鹿中原(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