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

他指着歸德方向,向唐偉道:“你看,這城頭上足有三萬人,精兵也超過一萬。我軍一次可以登上去的,最多三四千人。敵人也有許多守城利器,和我軍相比,絕不吃虧。雖然我軍人人勇悍,無論是羣戰而是個人戰技,都遠超敵手。可是好漢難擋羣狼,登城爬高之際,再強的身手也是沒用。我想了一下,沒有三五天的苦戰,不把敵人的精氣神都打跨,不把他們的弩炮全耗掉,我軍很難一戰而下。至於別處城牆,更加的高大厚實,兵力雖然是雜弱之兵,可是也是以逸待勞,以堅城提升了戰力,我軍的疑兵想破城,難矣。”

他說完之後,苦笑道:“我想起這一戰要損折不少人手,很是心疼。”

唐偉勸道:“軍人戰死疆場,也是榮幸。況且咱們也不會薄待了兄弟們,不論死傷,都有厚恤。”

“唉,不論給多少東西,人死如燈滅。”

張守仁很少露出這樣軟弱慈善的一面,到教唐偉不知道如何勸解。半響之後,方又道:“大帥,兵兇戰危,是韃子們要打咱們,大帥也不要太過憂傷了。”

他這一句韃子,到是提醒了正自感傷的張守仁。想到蒙兀人的兇橫殘暴,視漢人如草芥,想到自己父母,想到慘死在蒙兀人手中的無數襄城百姓,張守仁面露殺氣,冷哼一聲,終於將這一點點慈悲心腸收起,向唐偉道:“慈不掌兵,我以前打的仗太順,折損自己的人手很少,以至有今日之感慨。無妨,凡事皆有第一回。我本來想回帳內歇息,現下看來,到要親眼看看,我軍將士是如何爲國捐軀的。你放心,這一筆帳,咱們一定還會討回來的。”

兩人講說之間,李勇等人卻也過來。這時候,張守仁卻又恢復常態,仍然是一個滿腹智計,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統帥了。

就在他們身前,過萬人的籤軍隊伍,卻已經先行攻到城下,與正規的飛龍軍不同,他們裝備薄弱,沒有防護,只有裝備了弓箭的那些蒙兀人,還有着依舊可怕的戰力。在蒙兀人的掩護下,其餘的漢人籤軍居然成功的架起雲梯,排成兩隊,開始登城。

“這幫兔崽子,這時候還真能打。”

張守仁等人看的眉開眼笑,想起當時俘虜這些人時,對方全是一戰而潰,全無軍人的榮譽感與自覺。到是此時,因爲折磨怕了,又想攻城不論成或不成,自己不論生死,反正只要拼死向前,就可以不再遭受苦楚。在這樣的想法支撐下,這些漢人籤軍也好,那些蒙兀籤軍也罷,均是奮勇攻城,勇不可當。

只是他們力量太過微弱,除了雲梯和後面開始陸續開火的小口徑盞口火炮發出轟隆隆的響聲,對他們進行支持外,便再也沒有別的援力可言。

城頭上箭若飛蝗,一個個萬人敵與震天雷接連不斷的扔將下來,將城下密集的籤軍們炸的粉身碎骨,血肉橫濺。而檑木、條石、滾油,這些常備的普通守城器械,也給全無防護的籤軍們以絕大的殺傷。

大半個時辰過去,天色已經漸漸黑沉,雙方數萬大軍齊點火把,將這戰場照的如同白晝一般。籤軍死傷慘重,禁不住後退,卻又被趕上的兩廂飛龍軍驅趕向前。而飛龍軍的拋石機與弩弓亦是全數壓上,開始以優勢的火力壓制着敵軍。

“好了,籤軍無力再戰,逼下去,只能使他們崩潰。讓他們退,我軍主力上!”

張守仁看了半響,因見籤軍雖然也殺傷了不少敵軍,甚至有幾次小規模的突上了城頭,卻是始終沒有給敵軍真正的壓迫感。若是這樣打下去,籤軍死光了也不足惜,卻是使得敵軍士氣大振的話,未免得不償失。

他猛吸了一口氣,先令籤軍殘部後撤,然後又慨然道:“現下,就看我軍將士的了!”

與適才亂七八糟,沒有章法的籤軍相比,人數不過六千多人的兩廂飛龍軍,卻給着城頭上以更大的威壓。

重甲,長盾,護住臉部,樣式可怕的頭盔;陌刀、鐵矛、戰斧、橫刀、連弩,在夜色中閃着寒光。

如湖泊一樣的沉靜博大,如大海一般的汪洋泗虐,如江河一般的百轉不回。

這是鋼鐵包住的戰士,這也是鋼鐵一樣的戰士!

在他們身後,是不斷擊發的各式重型遠射武器,打的城頭上的軍人們抱頭鼠竄,在他們身後,是連接不斷的攻城車與撞擊城門用的衝車。

在他們的陣中,是無數個高高豎立的雲梯,只等接近城牆,雲梯前面的搭鉤,就會牢牢的將城頭抓住,保護着戰士們成功攀越這高聳的城池。

轟!

數百個雲梯終於搭住城牆,無數個戰士如同黑色的洪流,瞬息間這白色的雲梯填滿。刀光閃爍,箭支飄舞,兩支軍隊如同張牙舞爪的怪獸,瞬間就嘶咬在了一起。

比起戰鬥意志,素養,城上的軍隊顯然要相差很多。初一交戰,便有好幾股飛龍將士攀上城頭,與敵軍拼死鏖戰。論起單兵的做戰能力,城上的士兵顯然相差更多。經常需要五六人圍攻一個,才能打敗飛龍戰士。

因爲裝甲厚實,卻又並不特別沉重,除了死傷在滾油和條石檑木下外,普通的箭矢很難對飛龍戰士有着致命的傷害。隨着時間的推逝,飛龍軍對城頭的壓制越發的厲害,而城牆之上的飛龍戰士,也是越來越多。

“大帥,看這模樣,可能就要攻下來了!”

李勇等人,並不知道張守仁適才的論斷,眼看衝車與攻城車都壓到了城下,攻城車上的射手們開始對城上進行着更有效的壓制性射擊,而衝車則開始在大力士們的推動下,猛力的撞擊城牆。

城頭上,已經有數百名飛龍將士立住了身形,開始攏在一起,慢慢形成戰陣。只要他們再穩住一點時間,隨後而上的援兵們,必定能將城頭上的守兵撕開一道又一道的口子,最終使得城防崩潰。

“且看,且再看。”

張守仁心中自然也期盼自自己屬下能一戰克城,只是從他內心的直覺和理性的判斷來說,敵人必定不可能就此敗北,必定還有反撲之技。

正如同他所料一般,戰局不過又過了片刻,從城頭敵樓四周,卻突然殺出了千多體格健壯,身形高大的敵軍,他們手持前端燃燒着毒煙的槍頭,不管自己身邊的戰友也被煙燻火潦,中毒流淚,而只是一路逼迫,用這種毒火槍將成功登上城頭的飛龍將士們薰的難以張目,然後再用槍鋒刺殺。

不過瞬息之間,數百名飛龍將士只得不住後退,或是慘死當場,或是跌落下城,只有少數運氣好的,找到夥伴們留在城頭的鉤索,滑溜下城。

唐偉等人黯然道:“這便是飛火槍了。”

張守仁喃喃語道:“不錯。以紙筒包在槍鋒之下,配以毒藥,事先燃燒,以毒煙燻面,以槍鋒刺殺。這種武器,野戰時用處不大,只有在守城時,威力很是驚人。”

與此同時,城頭上因爲逼開了這一次進攻,不由得士氣一振,各兵拼死衝殺抵擋,一時間,飛龍將士竟是無人再能登城。

城頭之上,彷彿有着無窮無盡的震天雷和萬人敵,雖然面對着甲冑精良的飛龍將士,這些厲害的火器,卻仍然能造成絕大的傷害。

與飛火槍配合使用的,卻又是一種重達五盡左右的毒火球。這種火球是一種以燒燃爲主,兼有毒氣、煙幕、障礙、殺傷等不同作用的火器。使用時一般靠拋石機拋送。蒙兀人使用的火球主要是毒藥煙球,其結構是用硝石、硫磺、狼毒、砒霜等十幾種藥料搗碎混合,再用紙、麻皮、瀝青等材料塗裹在外面做成球形,重約五斤。使用時用烙錐將其包裹層錐透點着,隨即拋向敵人,使敵人通過毒煙中毒斃命。據史籍所載,蒙兀軍在圍攻金國南京、蔡州以及西征波蘭華沙等戰役中,均大量使用過這種毒藥煙球。

隨着毒煙球被大量拋下,城頭上下,一時間毒煙瀰漫,無數將士或是暈倒,或是目不能視,呼吸困難。

雖然城頭上也有不少軍士被薰暈薰倒,卻迅速被拉下救治,而飛龍軍若是遲滯不救,時間久了,便是死症。

眼看戰局不利,張守仁立刻下令,命前軍兩廂將士後撤。

“大帥,就這麼罷了不成?”

細細聽着不遠處的喊殺聲響,張守仁低頭沉思,良久之後,方咬牙道:“我軍受損甚重,不過敵人一樣很是吃力。我適才派人巡查過了,這歸德其餘各門,抵抗很是微弱。由此可見,敵人將主力全數放在這裡,若是不然,也不會打的這麼堅決。”

“那我們分兵別處,一同進攻,如何?”

“不行,敵人調動自然是要比我們方便許多。我軍來回奔走,敵人只需相機而動。歸德四門,唯有這裡低矮易攀,棄此地而攻別處,猶疑彷徨,誠屬不智。”

見各人臉上都是有些輕微的緊張神色,張守仁拍拍身上的泥土,語意閒適,用極輕鬆的口吻道:“這一仗,打的就是血氣和毅力,誰先頂不住?我看,必定不是我們飛龍軍頂不住!傳我的將軍,再派兩廂兵馬,持續攻打。攻城的軍士,以溼巾敷面,以防毒煙。”

適才是第一軍的軍人做第一波的攻擊主力,此時將令一下,李勇立刻上前半步,大聲答道:“是,末將這便派兵。”

戰鼓隆隆而響,城頭的士兵還沒有來得及爲擊退敵人而歡呼,沉深的夜色中,又有數千軍人,飛速插上,與退下來的那兩廂軍人擦肩而過,接下他們手中攻城器械,繼續往城下來攻。

如此循環交替,飛龍軍攻勢如潮,竟是一夜未停。城上的守軍原是分做兩班,指望着輪流替守,節省體力,可惜任何一班都會隨時頂不住飛龍軍的強大壓力,守城將領無奈之下,只得讓一時需不着上城的守軍倚城而歇,用些冷飯提神提力,稍有不對,便立刻上城助戰。

這一仗打到天明時分,當東方的天空中灑下第一縷紅色的光線的時候,天空中卻仍是飛舞着無數的箭矢、火球,石塊,兩邊士兵的喊殺聲徹夜未停,血水順着城牆內外,不住汩汩而流,淹入城角下的泥地之中,乾涸之後,凝結成塊,顯的分外刺眼。

張守仁在這一次攻城戰中,在石炮之外,又使用了銅製五摑的盞口將軍炮,這一種簡陋的火炮殺傷力極小,只能射出大小不一的泥制彈丸,只是每一擊發,在這暗夜裡發出的巨大響聲,再有那拋射而出的火線,令得城上守軍分外心驚,驚惶不已。

待日頭掙脫了最後一絲束縛,散發着金黃色的光線,照耀在陽光下的這一小段歸德城牆,已經是千瘡百孔,破損不堪。甚至中間有一段,被一塊大石砸的裂出一道窄小的縫隙後,又被飛龍軍士以撞車拼命撞擊,裂縫擴大,差點兒就徹底坍塌。還是城上守兵拼死以準備好的木塊石塊,加以填充加固,這才避免了滅頂之災。

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七)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二)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二卷 背嵬揚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六)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六)第十卷 縱橫捭闔(9)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二卷 背嵬揚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六)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
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七)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二)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十卷 縱橫捭闔(10)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二卷 背嵬揚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九)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十卷 縱橫捭闔(4)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7)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十)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六)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六)第十卷 縱橫捭闔(9)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二卷 背嵬揚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一)第一卷 鐵血襄陽(一)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六)第十卷 縱橫捭闔(8)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