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文明掠奪

“主公,此等勞民傷財之事萬萬不可爲,若非爲重事,何人是願背井離鄉,前往那苦寒之地?”

話語雖然是有些急迫,但這一次周瑜等人倒是沒有太過慌亂,因爲這一次衛濤的話語更像是在與衆人探討。

衛濤微微點點頭,這事情同樣也是不好辦,正如所有人言,若非爲有不得已的苦衷,沒有人願意如此背井離鄉,若衛濤真就如此而爲,恐怕所有被遷往的人都會是認爲自己是被髮配出去,到時候少不得一陣混亂。

甚至引發治下百姓逃離衛濤領地都不是不可能。

“呵呵……諸位所言不差,若是從如今我大漢治下抽調百姓,一路耗費多少糧食且是不說,恐怕有不少人的寧可一死也不願如此,我豈是能夠如此而爲?”

衛濤微微一笑,全然沒有謀算未得成的沮喪,隨後纔是緩緩而道。

“不過若是要大漢百姓駐於草原卻並非是不可。雖然說是爲着逃難而來,但那烏桓人中不是有不少人乃是願意爲大漢人?既然如此,便是許其爲大漢之人,讓其歸於故土,如此何也?”

聽到衛濤這話,所有人都是面面相覷,哪怕是周瑜、荀攸也有些摸不透衛濤的想法,想了一陣,始終不得要領。

不是他們智慧不足,而是衛濤本身兩世爲人,見識更是有不同。

這些外族的確是外族,但在後世看來,這等外族同樣也可以算是炎黃的一部分,無論是其攻入大漢,還是大漢侵奪,最終在炎黃源遠流長的文化之下。同樣會是被同化爲大漢民族的一部分。

如此一思量,自然就是能夠明白衛濤的意思,與其讓五胡亂華發生,在大漢人的血肉之下完成民族融合。反倒是不如直接讓這等外族成爲大漢民族的一部分。

“主公。正如我之所言,此地已離中原甚遠。就算有此名義,恐怕也不足以是號令其心,面服而心不服,恐怕更是甚於此。”

雖然沒有兩世經歷。但畢竟遠超常人,周瑜就是先而道。

Wωω▪ тт kΛn▪ C O

“公瑾所言不錯。主公,烏桓人始終是烏桓人,哪怕是被我等所營救,所賦予土地,依舊是烏桓人,如何可能真正當成我大漢之一份子?”

這個時候荀攸也是隨之而言。他也同樣思慮到衛濤所言不妥之處。

“烏桓人之所以是烏桓人,那是因爲是有人告訴他們是烏桓人,若是人人皆是言其乃爲漢人,其亦可算是大漢人。先秦之時。中原內亂,難道就是無人北出塞外?”

衛濤微微一笑,笑顏之中有着一絲絲冷意。

“我知道,這等草原部落,傳承往往是由着族中長者所傳,至於什麼書籍文字根本就是無有,若是其族中長者是爲傳揚,烏桓本就是我大漢一支,如今是爲認祖歸宗,而且其烏桓領土本身就是我大漢的一部分,那麼你們以爲如何?”

所有人俱是一愣,乍然聽到衛濤如此一說,哪怕是周瑜、荀攸這樣的智者也一時無法接受。

不過細細一思量,又是發現衛濤所言似乎也是有理,若真就能夠如此,那麼所謂的烏桓人自然認同自己是爲漢人。

“同其言,書其文,再是將其所有飲食、衣物、牧馬技術全都於我大漢流傳,其當是爲我大漢之人,只要能讓其族中長者如此言說,到時候烏桓人與我大漢人也是無異。最多不過就是北人與南人之分而已。”

南北各州之人都有差別,衛濤這話倒算不得新鮮,不過在聽到衛濤一一而言之後,其他各個人都是不由得微微點點頭。

若真是如此,倒很是有可能真的會是如同衛濤所言。

“主公準備如何是讓對方答應?須知主公此舉幾乎就是相當於斷其傳承。”

雖然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是否該是認同,但荀攸依舊是問道。

“呵呵……但有不應者,殺!若是諸多人全都不應者,則高過車輪者皆殺,到時候我自行命人教導之!”

衛濤面上少見的是有一抹冷酷之色。

“鮮卑人、烏桓人都是侵奪我大漢,掠奪過我大漢子民,如今我便是奪其傳承,滅其根源,若不爲我大漢人,何須顧惜那麼許多,難道將烏桓人全都斬殺之後,我便找不來其他部落族人願爲我大漢子民?”

這話語之中殺機已現,卻更是得人心。

不過對於衛濤此策,衆人心中還是有所疑慮,如此之下自然是可行,可縱然期自認是大漢之人又如何,如何能夠保證大漢之令通行於彼?

“外族之人亦是爲人,對於布帛絲絹自然有需,至今而後,我將是在幽州頒佈通商令,傳令幽州之人只許與漢人交易,其若不願爲漢人,自然無須多言!”

衛濤知道除了投靠自己之外,更多的烏桓人還是遊離在幽州之外,單單憑着武力強行而爲自然不那麼容易,當即又是說道。

“以武逼之,以利誘之,主公所想倒是有幾分成功的可能,若是當有一日,烏桓人是願爲漢人,那麼縱然是南下侵奪,所爲也是我大漢內部爭鬥,縱然攻下城池也不可能是以血洗城。”

這個周瑜終於是看着衛濤說道。

“主公此法自然不可能是根除戰亂,而是想要將外敵轉化爲內鬥,如此雖然不可讓戰事平息,卻可保我大漢子民不會因此而淪爲奴隸,因此而身亡。”

衛濤微微點點頭,這就是他的想法。

後世五胡亂華,千里赤野,正是因是爲兩族,所以其對漢人根本沒有絲毫認同,甚至就是將之當做食物,以之爲‘兩腳羊’。

要知道那些部落之間也少不得是爭鬥,縱然這樣的事情會是有,也斷然沒有那麼赤裸裸的意思。

免不了戰爭,那麼就免去這殘酷的鬥爭,這就是衛濤的想法。

至於文明侵奪,同樣也是衛濤所想,將這些轉變爲大漢自身文化傳承,同樣也可以算是衛濤所能夠做出的貢獻。

“公瑾所言便是我心,此法也許有用,也許是無用。但既然如今是將這烏桓之地空之於此,也會是立即是被鮮卑佔領,少不得要將之交還給烏桓,無論是鮮卑,還是烏桓都會是對我大漢有所威脅,既然如此,何不妨是一試?反正無論如何,數年之內,烏桓、鮮卑都已經是無力南下,亦是不敢南下。”

衛濤緩緩沉聲而道,無論如何,只要是有一絲希望都要去做。

而且相比於讓那烏桓部落如此重新自由發展,倒是不如讓自己試着去引導,說不定還有可能是成功。

“我之策不一定是正確,但之前靠着與外敵和親共榮之法已經是證明不可取,而至於將我中原內地大漢百姓遷徙而至,更不可能而爲。既然如此,何不行此一策?以偷樑換柱之法,將烏桓傳承換做是我大漢分支,只要烏桓人能夠融入我大漢,再是以我大漢之法將之同化,數十年之後,說不定烏桓人與我大漢子民又有何異?”

衛濤的話讓所有人都是沉默,周瑜、荀攸都是一代智者,自然明白衛濤所言之中的確是有不少疏漏。

但這些疏漏是在具體執行方面,而在那大方向上,在沒有施行之前,誰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能夠得成。

所以一時之間,對於衛濤所言,根本無人應答,不是不敢答,而是不知道該如何應答。

“而且縱然日後有失,我也不是沒有應對之法,二十年後若真是不成,我等親自揮軍北上,縱然烏桓人兵強馬壯,難道還能夠與我相比不成?”

就在這時候,衛濤又是忽然微微一笑,緩緩而道。

這一言一出,頓時就是讓所有人的心頭一鬆,饒是周瑜、荀攸也不由得隨之微微點頭。

對於衛濤之能,他們自然是信任,二十年天下一統,大漢力量更不止是當前,到時候縱然烏桓的新生一代長成,也同樣不可能會是對手。

而以衛濤年歲,縱然是二十年後再是征戰也不會是有問題。

有着這個保證,衛濤這一策自然可以施行,若是能夠得成,日後羌人、鮮卑、匈奴等等外敵皆是可以照此而行。

而有了這個保證,也足以是讓周瑜、荀攸等人放下心中的擔憂,此策到底能不能行,正可先是施行。

“既然如此,主公,我等皆無異議。”

周瑜等人都是智者,片刻之間,心中已經清明,隨即就是紛紛點點頭微笑應道。

“好!之前我讓烏桓參戰之時,就是曾經與其言過,若是打敗鮮卑之後,就是將其草原領地發還,如今正是可以藉此而爲。你們在其中尋找親近我大漢,願意是爲我大漢子民者,而後將其領地分封之。”

衛濤微微一笑,他也知道,具體事情還更有許多障礙,但他相信以周瑜等謀臣之能必定是能夠爲自己解憂除煩。

“至於那些不願意是屈從我大漢,甚至認爲我大漢故意耗損烏桓實力,進而敵視我大漢者,殺!”

衛濤的話語很是平淡,但這一份平淡背後又是無數烏桓人要因此而亡,只不過但有聽到此言者,皆是默默點頭認同衛濤所言。

第251章 呂蒙‘奸’計第407章 調虎離山之計第30章 張遼歸心第334章 五溪蠻敗第249章 大小喬第297章 贈送天子第319章 鬥將第26章 馬匪來襲第61章 嫌隙橫生第127章 曹操父亡第139章 途經北海第88章 何進亡第192章 天下形勢滔滔第38章 鬥服典韋第265章 匈奴兇暴第64章 廣宗決戰之前第186章 周郎妙借計第366章 水軍對戰第55章 形勢危急第101章 甄氏意第412章 威壓孟獲第159章 大生意第121章 于禁來投第279章 長安城下戰三傑第142章 老奸巨猾陶恭祖第249章 大小喬第40章 氣暈衛仲道第31章 馬邑市集第291章 子瑜薦陳羣第393章 關羽同城亡第251章 呂蒙‘奸’計第125章 大賢再相投第397章 ‘不得好死’的張鬆第407章 調虎離山之計第33章 羌渠單于第405章 法正投效設計第209章 鬥張飛第301章 陣前收買第389章 劉備失算第167章 袁術稱帝第58章 火攻?第222章 衛濤勸張寧(上)第55章 形勢危急第227章 以退爲進第302章 馬超換龐德第430章 既生懿何生瑜第197章 將攻渤海第134章 以城換將第306章 將計就計第389章 劉備失算第291章 子瑜薦陳羣第106章 張遼救潘鳳第434章 曹操真意第290章 天子意如何第253章 衛家有後第78章 衛子羽一言動漢庭第135章 離間計第381章 水淹山越第24章 刁民動亂第26章 馬匪來襲第341章 甘寧到來第70章 提前設立的西園八校尉第221章 火燒上谷第255章 孔融泣言第30章 張遼歸心第22章 馬邑三患第336章 陽謀對陽謀第42章 刺殺張讓第401章 孔明送謀第337章 荊州大戰起第319章 鬥將第79章 謀求外放第69章 洛陽動亂第441章 雙雄縱論(上)第123章 河內爭鋒(下)第227章 以退爲進第382章 迎娶孫尚香第396章 張飛來襲第322章 荊州戰開第322章 荊州戰開第412章 威壓孟獲第420章 再衝殺第348章 龐統的爲難第303章 納涼州第277章 短暫的平局第281章 周郎妙計安天下(下)第219章 毒糧計?火計?第1章 蔡邕第362章 徐盛忠誠第90章 烏桓先鋒第280章 周郎妙計安天下(上)第179章 信義之定第292章 陳羣勸言第279章 長安城下戰三傑第145章 陶家紈絝第128章 阻與鬥第116章 奇女子第289章 閻行喪膽!第49章 斬殺黃巾將!第417章 預謀曹操
第251章 呂蒙‘奸’計第407章 調虎離山之計第30章 張遼歸心第334章 五溪蠻敗第249章 大小喬第297章 贈送天子第319章 鬥將第26章 馬匪來襲第61章 嫌隙橫生第127章 曹操父亡第139章 途經北海第88章 何進亡第192章 天下形勢滔滔第38章 鬥服典韋第265章 匈奴兇暴第64章 廣宗決戰之前第186章 周郎妙借計第366章 水軍對戰第55章 形勢危急第101章 甄氏意第412章 威壓孟獲第159章 大生意第121章 于禁來投第279章 長安城下戰三傑第142章 老奸巨猾陶恭祖第249章 大小喬第40章 氣暈衛仲道第31章 馬邑市集第291章 子瑜薦陳羣第393章 關羽同城亡第251章 呂蒙‘奸’計第125章 大賢再相投第397章 ‘不得好死’的張鬆第407章 調虎離山之計第33章 羌渠單于第405章 法正投效設計第209章 鬥張飛第301章 陣前收買第389章 劉備失算第167章 袁術稱帝第58章 火攻?第222章 衛濤勸張寧(上)第55章 形勢危急第227章 以退爲進第302章 馬超換龐德第430章 既生懿何生瑜第197章 將攻渤海第134章 以城換將第306章 將計就計第389章 劉備失算第291章 子瑜薦陳羣第106章 張遼救潘鳳第434章 曹操真意第290章 天子意如何第253章 衛家有後第78章 衛子羽一言動漢庭第135章 離間計第381章 水淹山越第24章 刁民動亂第26章 馬匪來襲第341章 甘寧到來第70章 提前設立的西園八校尉第221章 火燒上谷第255章 孔融泣言第30章 張遼歸心第22章 馬邑三患第336章 陽謀對陽謀第42章 刺殺張讓第401章 孔明送謀第337章 荊州大戰起第319章 鬥將第79章 謀求外放第69章 洛陽動亂第441章 雙雄縱論(上)第123章 河內爭鋒(下)第227章 以退爲進第382章 迎娶孫尚香第396章 張飛來襲第322章 荊州戰開第322章 荊州戰開第412章 威壓孟獲第420章 再衝殺第348章 龐統的爲難第303章 納涼州第277章 短暫的平局第281章 周郎妙計安天下(下)第219章 毒糧計?火計?第1章 蔡邕第362章 徐盛忠誠第90章 烏桓先鋒第280章 周郎妙計安天下(上)第179章 信義之定第292章 陳羣勸言第279章 長安城下戰三傑第145章 陶家紈絝第128章 阻與鬥第116章 奇女子第289章 閻行喪膽!第49章 斬殺黃巾將!第417章 預謀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