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三章 欲靜風不止

關於劉虞的話題,王羽已經和不同的人,談過了不止一次。

其中包括了與之爲敵,最有切身體會的公孫瓚;辛評等和劉虞打過交道的冀州降臣;老丈人蔡邕曾和劉虞同殿爲臣,也算是有些瞭解,給王羽也提供了不少意見參考;最後就是賈詡剛剛所說。

印象從模糊而清晰,但王羽始終沒想到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

對方是個標準,不,應該說是個極爲優秀的政客。強力將其壓倒不難,本來歷史上這人就死在公孫瓚手下,可因此而來的後果卻很煩心。

邊地的雜胡肯定會以此爲由生事,草原上虎視眈眈的鮮卑、烏桓自不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雖然遼東有公孫度牽制,但後者並非青州的附庸或下屬,一次、兩次是幫忙,多了,誰也不能保證。

何況遼東路途遙遠,若是等事發後才聯繫公孫度,請對方出兵助戰,時間上的延誤也是沒人能承受得起的。

按照王羽和將軍幕府制訂的中期規劃,近年內,青州應該以休養生息爲主,儘量減少戰事,特別是大規模、綿延日久的戰事,更是在極力避免的範疇。

厚積薄發,一次大規模戰役,至少要徹底解決一家強敵,這就是王羽的既定方針。這種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弭戰亂對中原的傷害,就算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也要避免拉鋸戰在己方領土內發生。

百戰強兵在手,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也是最大的障礙就是後勤補給了。青州未來幾年的生產、建設,既是爲了恢復民生,但同樣也是在爲未來的大規模戰役做準備。

如果在沒完全準備好之前就動兵。河北大戰末期的窘迫,就會再一次重複,所以,劉虞這個統一河北的最後障礙,一時半會兒還真就不好去硬扳。

除此之外,劉虞的名聲雖然無形,卻也是個很恐怖的大殺器。

如果沒拿住他的把柄,就向他動手,自己的名聲也會大大受損。名聲受損。看起來沒啥了不起的,但實際上的影響卻很可觀。

歷史上的趙雲爲何會受到劉備的拉攏,而不是對公孫瓚從一而終?在河北之戰初期,趙雲在公孫瓚麾下一直很活躍,後來不知怎麼就突然向公孫瓚辭行。回真定老家去了,直到公孫瓚覆滅,劉備去河北依附袁紹時,趙雲才重新出仕。

王羽前世讀書,只是觀其大略,或者說看個熱鬧,並不會認真思考細節問題。但這一世。容不得他不多思考,以目前的情報而論,王羽猜測,趙雲很可能是因爲公孫瓚殺劉虞而不滿。故而萌生去意。

想想看,劉虞身爲宗親,天生具備大義名分;爲官多年,官聲也很好。地方豪強交口稱讚;另外他個人的名聲也很好,簡樸啦。仁義啦,諸多光環籠罩於一身。這是個很完美,也很有迷惑性的形象。

王羽在前世看多了政客的種種,當然很清楚,在政治人物身上,越是表現得光鮮亮麗,光彩照人,私底下八成就更加齷齪。反倒是那些公衆形象比較普通,甚至有些負面的人物中,更容易出現能臣幹吏。

原因很簡單,只要做事,就會涉及到種種的利益問題,總會有人不滿;只有不做事,才能誰都不得罪,讓大家都滿意。

能臣幹吏都是要做事的,沒人吹捧的話,形象肯定會比較差。反過來,什麼都不做,就憑個身份照耀,混個好名聲那是相當簡單的。

王羽明白,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明白,特別是平均年齡低得嚇人的青州衆將。除了黃忠之外,青州上將之中,年齡最大的就是于禁,可也只有二十八歲,徐晃、太史慈都還不到二十五,趙雲、徐庶更是隻能算是少年。

王羽招攬衆將所憑藉的,除了自己的武功和人格魅力之外,大義之名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旦和劉虞衝突,從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事情就會變得很棘手了。

自己麾下的將領,總還有個解釋的機會,不至於眼睜睜看着人走了,那些還沒招攬到手怎麼破?八成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有,就被人家當成亂臣賊子和壞蛋了,豈不是很冤?

所以,王羽暫時不打算對幽州動武。

如此一來,這次高唐會盟就很重要了,這是唯一能和劉虞面對面過招的機會。錯過這次,說不定就要步公孫瓚的後塵,一直忍受劉虞接連不斷的小動作了。

王羽可不是能忍氣吞聲的人,在這次會盟中,他必須要激怒劉虞,爲將來翻臉留下伏筆。藉以警告對方,搞小動作也不能太過分,否則會出大事的。

當然,想達到這個目的不會很容易,特別是尺度的把握,王羽知道,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自己恐怕都要爲此而犯愁了。

王羽自覺煩惱多多,可實際上,這天下間比他煩惱得人多着呢,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煩惱,正是因他而起。

最爲集中的,正是魏郡。

作爲冀州治所所在,南依大河,境內水網縱橫的魏郡,可說是天下一等一繁華的所在。然而,隨着袁紹兵敗身死,消息傳至,魏郡的繁華景象轉瞬間就消散了。

曾經視河北爲亂世桃源,移居來此避難的司隸、兗州的世家都傻眼了,特別是從河內遷移來的那些人。他們與泰山王家的恩怨,還要上溯到老王匡身上,因爲前仇舊怨,在袁紹興兵與青州開戰的過程中,他們沒少在明裡暗裡興風作浪,推波助瀾。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冀州降臣不少,沒人敢確定,以前做的那些事能否逃過王羽的眼睛。能確認的就是,新仇舊怨,加在一起算賬的話,誰也承受不起。

於是,戰後的魏郡。呈現出的是一片末日般的景象。

聚集在鄴城的外地世家紛紛舉家南逃,由於人太多太集中,引發了廣泛的恐慌。連很多與王羽沒什麼仇怨的本地世家,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

外地世家本就是遷移而來,隊伍規模相對還小些,這些本地人一經加入,逃亡隊伍頓時成倍數的增長,像是滾雪球一樣,偌大的官道被擠得水泄不通。連根針都插不進去。

袁譚得到前線的消息後,先是大哭,繼而暴跳而起,叫囂着要集結殘兵,與王羽死戰。爲父報仇。結果還沒等他展開行動,軍心就被恐怖的逃亡大潮給搞得崩潰了,三停兵馬中逃散了兩停,剩下的只有袁家本身的私兵及一些家在鄴城,無處可逃的雜兵了。

雖然袁譚表現得還很堅強,依然叫着要與鄴城共存亡,但他身邊卻連一個支持者都沒有。一度‘袁公子’‘袁公子’叫着的那些名士們。到了危難關頭,跑的比誰都快,袁譚還不敢攔着,否則單是這些豪強的私兵就能把鄴城給搶佔下來。

也就是司馬家的仲達公子還唸了幾分舊日情分。臨行前,到府中拜會了袁譚,安慰他說:至少在高唐會盟之前,鄴城是安全的。就算在會盟之後,袁家也未必沒有保全的可能。只要公子忍辱負重,將來說不定還有報仇的機會。

袁譚倒是沒怎麼把這些話放在心上,一個尚未行冠禮的少年,能說出什麼鍼砭時弊的大道理來?不過有一句話倒是沒錯,這時候只能以忍辱負重爲上,臥薪嚐膽,等待報仇的時機。

只是到底要怎麼做,袁譚就沒什麼概念了。

幸好,老爹袁紹養士以百計,門下數千,總算是還有那麼幾個靠得住的。就在彷徨無計之時,郭圖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郭圖當時的形象,別提有多狼狽了,哪怕是與他非常熟悉的袁譚,一時也沒認出來。

儒雅的文士長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襲髒兮兮的棉襖,上面打着好幾處補丁,讓那件棉襖看起來像是拼接起來的一樣。下頜上,郭圖一直引以爲傲的長鬚也是不翼而飛,唯一能證明那東西曾經存在過的,就是他下巴上那些亂糟糟的鬍子渣。

這些還都是小事,最讓袁譚驚訝的就是,郭圖手中拄着一根樹枝,看他舉步維艱的模樣,不像是純粹因爲疲累而用,而是因爲他的右腿已經瘸了!

“公則,你怎地,怎地鬧得如此狼狽?”

“唉,公子,一言難盡啊……”在袁譚眼中看到了久違的關切,郭圖心中一暖,只覺這一路的艱辛的逃亡算是值了。

他是在隨袁紹逃亡的時候從奔馬上墜落,落在雪地上,直接滾下了一個斜坡。當時袁紹身邊的隨從還有不少,幽州騎兵倒也沒顧得上追殺他,最後一起逃亡的三人中,反而只有他逃出了生天。

作爲袁紹的頭號心腹嫡系,郭圖根本沒做其他打算,悄悄爬出雪坑後,就往鄃城追了上去,最終卻只聽到了袁紹被罵死,辛毗墜城而亡的噩耗。

換成普通人,這個打擊足以讓他心灰意冷了,就算仍舊念着故主袁紹的恩德,不願降青州,頂多也就是隱姓埋名的躲起來,了卻殘生了。但郭圖可不是普通人,他直奔鄴城而來,準備輔佐袁譚臥薪嚐膽,以求東山再起。

“公則的赤膽忠心,父親若泉下有知,也當感激涕零啊。”袁譚熱淚盈眶,患難見真情,這話真是半點都不會錯的:“公則,爲今之計,吾該當如何自處?”

“魏郡暫時是安全的,但此地無險可守,王羽麾下精騎甚衆,若要取城,只在反掌之間。主公入主冀州的時間畢竟太短,人心未附,就算勉強守住鄴城,也無重振旗鼓的機會,公子……主公斷不可久留,走則生,留則亡!”

如願接手了老爹的權柄,但攤子實在爛無可爛,沒人商議時,袁譚還能仗着悍勇故作堅強,此刻有了郭圖,他就只有六神無主的份兒了:“那……要去哪裡?去兗州投曹操可好?或者去河內投張楊?”

“萬萬不可!”郭圖斷然否決:“張楊已經被殺破了膽,曹操也未必敢在此時與王羽爭鋒,只有幷州,纔是唯一的生路!”

“幷州?”袁譚深表懷疑,那地方窮山惡水,更有不少地方被匈奴人佔了當草場,鮮卑人更是時不時的就來打打秋風,去那種地方也許能暫時棲身,可再圖恢復,卻是千難萬難,何況,高幹只是自己的妹夫,而不是親兄弟!

“元纔將軍是重情之人,不會見死不救,更不會落井下石,主公儘可放心。至於再圖恢復……”郭圖冷冷一笑,道:“主公不須煩惱,如某所料不差,短則兩三年,長則三五年,只要劉虞不意外身死,河北早晚還有一場大戰,到時,就是主公捲土重來的機會!”

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一一三章 長街混戰八三九章 步步驚心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第200章 以正對奇八零八章 都傻眼了第8章 漢營先震驚七四九章 勇往直前三二四章 忠言與陰謀四五八章 都會平地起二六四章 陣曰玄襄八六四章 風起荊襄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七四八章 旌旗所向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第89章 請命攻衛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九六八章 斬索毀橋七三八章 趙雲用謀四九五章 翻手爲雲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八一七章 前因後果第85章 情場如戰場七八二章 遼東故事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一九七章 萊蕪攻防戰七四零章 血債血償四一四章 奪命剪刀二三一章 故事重提七八七章 壓迫式戰法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第60章 誰人話忠義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八八二章 墨門再現五九四章 四面吳歌八一八章 魄力的差距六八三章 其疾如風二二四章 冀州兵鋒八五九章 激流勇進第3章 偏向虎山行八八三章 風雨欲來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七三八章 趙雲用謀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六零八章 錯綜複雜五八八章 以漢之名一零七章 風起雲涌八零七章 分歧與對峙六四七章 直取中宮七二三章 郭嘉策謀六九七章 猛虎搏狼二七四章 十蕩十決六二六章 孫策的挑戰七五七章 全線血戰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第84章 再連一環二三一章 故事重提七四七章 知我者公明第9章 亂世之梟雄九六一章 逝者如風九二三章 江東分裂第42章 世事皆洞明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七六一章 摧枯拉朽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第81章 月夜私會九四零章 煙攻如天助七五零章 死戰不退八二零章 爐中有寶三三五章 青州羽林軍五三零章 難以揣度六四六章 拖就一個字三八零章 天塹不爲險第67章 三英戰呂布九四零章 煙攻如天助一九五章 計從何出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八八一章 忽聞故人來二八四章 輿論體系五七二章 他是陶恭祖第53章 波瀾猶未息四八二章 政事繁雜九一五章 破箭之陣二二三章 曹操的困境二三七章 海上羣狼六八八章 意外的大捷六五八章 當機立斷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第85章 情場如戰場四六三章 名將養成九二七章 盟誓古城下三四八章 劉備再弄巧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六五二章 激鬥與勝負二五四章 狹路相逢五三二章 龍鳳齊至四九四章 李代桃僵八五七章 錦帆甘興霸
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一一三章 長街混戰八三九章 步步驚心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第200章 以正對奇八零八章 都傻眼了第8章 漢營先震驚七四九章 勇往直前三二四章 忠言與陰謀四五八章 都會平地起二六四章 陣曰玄襄八六四章 風起荊襄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七四八章 旌旗所向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第89章 請命攻衛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九六八章 斬索毀橋七三八章 趙雲用謀四九五章 翻手爲雲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八一七章 前因後果第85章 情場如戰場七八二章 遼東故事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一九七章 萊蕪攻防戰七四零章 血債血償四一四章 奪命剪刀二三一章 故事重提七八七章 壓迫式戰法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第60章 誰人話忠義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八八二章 墨門再現五九四章 四面吳歌八一八章 魄力的差距六八三章 其疾如風二二四章 冀州兵鋒八五九章 激流勇進第3章 偏向虎山行八八三章 風雨欲來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七三八章 趙雲用謀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六零八章 錯綜複雜五八八章 以漢之名一零七章 風起雲涌八零七章 分歧與對峙六四七章 直取中宮七二三章 郭嘉策謀六九七章 猛虎搏狼二七四章 十蕩十決六二六章 孫策的挑戰七五七章 全線血戰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第84章 再連一環二三一章 故事重提七四七章 知我者公明第9章 亂世之梟雄九六一章 逝者如風九二三章 江東分裂第42章 世事皆洞明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七六一章 摧枯拉朽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第81章 月夜私會九四零章 煙攻如天助七五零章 死戰不退八二零章 爐中有寶三三五章 青州羽林軍五三零章 難以揣度六四六章 拖就一個字三八零章 天塹不爲險第67章 三英戰呂布九四零章 煙攻如天助一九五章 計從何出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八八一章 忽聞故人來二八四章 輿論體系五七二章 他是陶恭祖第53章 波瀾猶未息四八二章 政事繁雜九一五章 破箭之陣二二三章 曹操的困境二三七章 海上羣狼六八八章 意外的大捷六五八章 當機立斷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第85章 情場如戰場四六三章 名將養成九二七章 盟誓古城下三四八章 劉備再弄巧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六五二章 激鬥與勝負二五四章 狹路相逢五三二章 龍鳳齊至四九四章 李代桃僵八五七章 錦帆甘興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