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三章 化整爲零

望着帳下諸將,曹操突然有些恍惚。

坦白說,他很羨慕王羽,最羨慕的不是王羽的名聲和成就,而是對方麾下的那一票文臣武將。

曹操的用人理念和袁紹大爲不同,比起名聲、出身這些光彩奪目的表面文章,他更看重實效性。

名士,當然要有,這些出身世家,從小就接受正統教育的人是很有底蘊的,喜歡誇誇其談很多,但務實者同樣不少。

除了學識、智謀這些可以直接衡量的本領之外,名士的潛勢力,長袖善舞的本領,也是穩定地方,選拔人才,募集資源所必須的。

不過,正所謂家無二主,尊無二上,陣營中沒有名士肯定不行,但太多了也是麻煩。這些人都自大慣了,類似荀文若那種性情謙和,且表裡如一者,實在少之又少。平時清談尚要爭個上風,在軍中參贊,爭權奪利的戲目還少得了嗎?

袁紹接手後的冀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要不是郭圖那幫人煽風點火,河北的形勢怎麼會變得這麼惡劣?

沮授有謀,有威望,大局觀極好,是當之無愧的王佐之才;顏、文驍勇善戰;麴義悍不畏死;張頜智勇雙全;高覽沉穩堅毅……如果袁紹不將沮授調回鄴城,不剝奪他的兵權,龍湊那一仗的勝負就很難說了。

王羽的紙甲雖然神妙,但也不是當真就無敵的東西,如果河北名士們不勾心鬥角,別說紙甲,就算王羽逆天的搞出幾萬副鐵甲又能如何?

所以,曹操對名士的任用一直相當謹慎,招攬的幕僚中,真正能稱得上天下聞名者,不過荀彧等寥寥數人,多數不過是沒什麼聲望的地方豪強罷了。

而且這些名士手中沒多少實權,職責不過參贊軍務罷了。爭風頭,沒問題,只要有所約束,不把這股風氣帶到軍中就可以了。

他真正任用的只有兩種人,親族和寒士。

倒不是他不知任人唯親的弊端,實在是他這些親族在他起家的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太大了,大到他根本無法忽視。而且他這些親族也確實有本事,世風也是如此,他沒理由不用。

但隨着勢力的擴大,這種用人方式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了出來。簡單說,就是上下尊卑不夠分明,使得他的權威性有所動搖,就像現在這樣。

寒士是曹操最喜歡任用的一類人才,這些人出身寒微,非常善於把握和珍惜機會,執行命令很嚴格,態度也很端正,任勞任怨不說,因爲沒有人脈和名聲,用起來也放心。

袁紹對沮授的猜忌,其實是一種必然。換成是曹操,一樣會擔心,只是他處理的手法可能更講究點,不象袁紹那麼簡單粗暴,讓人一眼就看穿罷了。

沮授在冀州的聲望太大,人脈太廣了,袁紹奪冀州,靠的就是這個,他焉能放心的將兵權盡數委於沮授之手?他也擔心沮授照貓畫虎,給他來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啊。

若是沮授出身差點,袁紹就沒這種擔憂了,沒有足夠的人脈關係,就算擁有數萬精兵,頂多也就是困守一地,想席捲冀州卻又談何容易?

不過,袁紹講究太多,看不上那些出身寒門的人,也只好繼續糾結了。

但曹操沒有這些壞毛病,他很喜歡任用寒士,他的麻煩是,這種人不好找。

名士容易找,名聲在外,還有人幫忙舉薦,你想看不到他們都難。但這些寒士就麻煩了,沒有深入接觸,沒有給他們提供施展的舞臺,誰能慧眼識珠?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那還不是海底撈針麼?

在這方面,曹操的進度遠遠落在了王羽後面,直到現在,也只有典韋、樂進、史渙等寥寥幾個成果,比之青州的羣英薈萃差得不止一點半點,這纔是他最羨慕王羽的地方。

泰山王家人丁不旺,幾個親族也是平平,所以青州軍中沒有親族的地位;而王羽施政方針又與衆不同,除了青州本地人之外,對其他名士也沒多大吸引力;但他就是眼力好,從行伍、草莽中簡拔英才,一找一個準,都是既有本事,又忠心的。

這超凡的眼光給王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曹操私下裡調查過,發現青州刺史府和將軍幕府運轉的效率極高,無論多大的事,只要王羽與幾個關鍵人物商議過後,整個青州就會圍繞既定方略運轉起來。

屯田,前期的準備只用了短短的兩三月,去年冬天還在與黃巾激戰,到了春天,整個青州上百個屯田點卻已經運作起來了!秋天的收成不如動亂前的青州,但比之中平年間,卻是天壤之別。

其後的選士、開海、鹽政、商貿,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一項項政令有條不紊的推行了下去。因爲時間尚短,還沒見到太大的效果,可單就這份效率來說,就足以讓人驚歎了。

能有這樣的效率,歸根結底,還是用人用得好,帶來的提升。

王羽說句話,青州上下無不凜然遵行,當然也會提出意見,卻都是從拾遺補缺的角度提出的。無論最終會不會被採納,都不會有意氣之爭,所有人都是朝着一個目標在努力。

簡而言之,青州的最大特色,就是沒有內耗。沒有內耗,效率就高,效率高了,自然兵精糧足,無往不利。

要是在青州,就算打了敗仗,會有人在所有人面前衝着王羽大呼小叫嗎?

當然不會有。就算有,也不會在軍議上。

曹操自忖不是很拘泥小節的人,若是部下有什麼怨懟或不滿,當私下裡吼幾聲,他也只當是清風拂面,全然不會放在心上。而夏侯淵這個族弟當衆衝着他大叫大嚷,這就不是脾氣好,能忍就能對付過去的了。

換成樂進等人,肯定不會這麼沒規矩,真不識大體,自己也可以行軍法立威;

若是荀彧、程昱等人,他們壓根就不會犯這種錯誤,就算在私下裡,他們提異議的時候都是繞着圈子說話呢,何況當衆咆哮?

也就是這些親族,手心手背的,又自覺佔着理,讓自己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只能耐着性子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憋悶得很。

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沒有王羽那種神奇的眼力和不顧一切的勁頭,就只能在妥協之中求進步,將局面一點點的導向正確的方向。

“二位呂將軍到了沒有?”

曹操這個轉折實在有些突然,親衛愣了一下才答道:“回稟主公,二位將軍正在帳外聽令。”

“快,快請他們進來……不,某親自去請。”說話間,曹操轉過帥案,快步走向門外,看也不看夏侯淵和曹仁一眼,像是將剛纔的衝突忘了似的。

“孟……”夏侯淵急了,擡手就要攔人。

放着大事不說,卻親自出門迎接他們?憑什麼啊?這仗敗就敗在這倆廢物身上了,不給他們臉色看,已經是看在分屬同盟的份兒上了,還值得給他們這樣的尊重不成?

一旁曹仁手疾眼快,一把扯住了夏侯淵,用力極大,以夏侯淵的力氣,一時也是掙脫不開。

曹仁湊在夏侯淵身邊,低聲道:“妙才,你要做什麼?”

“當然要說個清楚,哪有這麼不明不白就……”

“你不說,主公遲早也會解釋,沒人當你是啞巴。現在可是在軍議,你這麼大呼小叫的,讓主公的臉面往哪兒擺?”曹仁損失不大,所以也比夏侯淵冷靜得多,他早就看出曹操臉色不對了,剛纔說話,也是替夏侯淵開脫的意思。

曹操說是去迎接呂家兄弟,其實是想借着這個機會,將剛纔的尷尬氣氛帶過去,以免夏侯淵太過不知進退,逼得曹操不得不行軍法,以維護尊嚴。

這道理,曹仁一眼就看明白了,自然要攔住夏侯淵,不讓他繼續糾纏,令場面更加惡化。

這頂帽子有點太大,夏侯淵頓時就冷靜下來了,急忙解釋道:“某可沒有冒犯主公的意思,只是……”

見呂曠兄弟已經到了門前,曹操一臉笑容的迎了上去,曹仁快速說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主公也沒有計較之意,你且不要多說,等私下裡再去尋孟德道歉便是。”

“也好。”夏侯淵想想也是,連忙點頭。

“曠敗軍之將,怎敢勞曹將軍大駕親迎,死罪,死罪。”見曹操親迎,呂曠也是大吃一驚,連忙躬身下拜,連道惶恐。

呂翔不敢遲疑,也隨着兄長一躬到地,心下卻是又驚又喜,暗贊自家兄長料事如神,曹操竟然真的以禮相待,其意甚誠。

看來,不但今天這一劫平安度過,說不定還能因禍得福呢!

曹操搖搖頭,一臉沮喪的自責道:“誒,今日之戰,是操指揮調度不利,中了王羽的計謀,故而大敗而回,連累二位將軍損兵折將,已是心下不安,又豈能推諉於人?明光、子升如此多禮,愧煞操也。”

“將軍何出此言?”夏侯淵的質問,呂曠兄弟在外面多少聽到了一些,此刻臉上的驚訝倒有一多半是裝出來的,另一半纔是對曹操反覆強調中計的疑惑。

“幽州地廣人稀,民風彪悍,對敵的又是鮮卑、烏桓諸胡。諸胡生長於大漠草原,來去如風,步卒與之對敵,原有諸多不利之處,故而幽州精銳,盡在騎兵,步卒頂多不過守城、維持治安罷了……”

這一次,曹操倒是沒有轉移話題,但說的話,表面上也與先前的話題關聯不大,但仔細一琢磨,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迎戰的決策是曹操做出的,衆將也沒有反對的意思,因爲公孫瓚的主力不在,大家誰也沒把田楷率領的幽州步卒放在眼裡。結果,青州軍還沒出手,曹軍就被打了個灰頭土臉,曹操這才下令後退。

顯然,曹操一直說中計,應該與此有關。

“田楷的部衆何來?不過招降納叛,挾裹了諸郡的郡兵而已,跟在青州軍後面,打打順風仗還可以,擺明車馬的對戰,他們有何能爲?”

程昱大有深意的望了夏侯淵一眼,然後從容出列,問道:“那今天,田楷人數略少,卻與妙才將軍戰了個旗鼓相當,這中間莫非就是主公說的詭計?”

“其實也算不上詭計,”曹操意興闌珊的揮揮手,苦笑道:“同樣的招數,吾已經見識過了,結果一時不察,卻又在同一招上吃了大虧,真是讓人情何以堪啊。”

“同樣的招數?”夏侯淵先被曹仁勸住,然後又得了程昱的暗示,本想着安分着聽完,結果聽到這裡,還是不由自主的奇道:“咱們不是第一次跟王羽交手嗎?”

他今天這麼暴躁,其實也與對手有關,王羽出道以來,正面戰場上從沒打過敗仗,隱隱有了天下第一名將的勢頭。誰能打敗王羽,就能將這個稱號收入囊中,試問天下武人,又有哪個不動心?

反過來,打輸了就糟了,會成爲王羽登頂的階梯,被人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就算河北大戰最終還是四面合圍,解決了王羽,曹軍衆將的名聲也完了。就像是漢軍衆將對上項羽似的,項羽最終是輸給了劉邦,但有多少人會認爲劉邦,或者漢軍的哪個將軍是楚漢爭雄時代的第一名將?

有想於此,他的急躁也就可以理解了。

曹操面露蕭索之色,長嘆道:“第一次用這招的人,雖不是王羽,但最終也敗在了王羽手下,而在那人手下,我軍一敗塗地,操也是因此爲天下人所笑啊。”

“莫非是……徐榮徐公卿?”滎陽之戰,是曹操永遠的痛。

第一次指揮大規模會戰,第一次一敗塗地,全軍覆滅,夏侯淵自曹操起兵開始,就一直在他身邊不離不棄,焉能不知?若非這仗敗得太慘,把起兵時積累的家底全都賠進去了,這兩年大夥也不至於這麼艱難,連質子都送出去了,才勉強拿下東郡。

“主公的意思是……王羽把青州悍卒打散,摻入了幽州步卒之中?難怪,難怪幽州軍可以展開五角梅花陣,而且還應用自如,聚散自如,竟是隱隱有了強軍之勢!”

突然插話,自問自答的是樂進。

樂進出身寒微,是曹操起兵之際,從行伍間提拔起來的老兵。雖然在軍中的地位不高,但卻深受曹操信重,時常就軍事問題做商討。滎陽之敗,讓曹操刻骨銘心,他和樂進沒少總結經驗教訓,反覆推演。

曹操當時統帥的是聯軍,人心不齊,指揮不便,這是失敗的主因。然而,徐榮的兵馬,也是七拼八湊來的,有洛陽的北軍、有長安來的邊軍,還有董卓從河東、弘農帶來的郡兵等等。

曹操那時能直接指揮的部隊有一萬左右,嫡系的私兵也有五千;而被董卓的提拔成中郎將之前,徐榮就是個普通的雜號將軍,直屬的兵馬和校尉差不多,只有兩千多。

在軍隊構成方面,雙方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或者徐榮還相對落後的,但雙方在那一戰中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徐榮的部隊如臂使指,運轉自如,發動猛攻的時候,連車懸陣這種傳說中的陣法都能運用自如。擺陣勢很簡單,紙上談兵更容易,但能實際運用在戰場上,那就大不簡單了。

那可不是看幾本兵書,揮揮手,隨便下幾個命令就能解決的問題。

怎樣才能用最簡單的命令,讓軍隊完成最複雜的操作?將兵的契合度不夠,中軍的命令能否傳達給全軍將士?軍隊的訓練不足,就算指揮到了位,士兵能不能跟得上指揮?

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好,就算懂再多兵法,也不過是個趙括罷了。

以董卓對外系將領的猜忌,徐榮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掌控部隊,那他是怎麼將一支雜兵打造成精銳之師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曹操很久,最後靠着鍾繇幫忙,才從胡軫這個當事人那裡得知了真相。

“吾一心只放在與王羽鬥計謀,想着如何實現分進合擊的戰略,提防他潛在暗處的伏兵,卻沒想到他竟是在幽州軍中做了文章。”

曹操深深嘆息道:“王鵬舉一向擅用疑兵,他既然將目標放在了我軍身上,就不會沒有後手,我軍卜一接戰就落了下風,若不速退,等戰事膠着,再退就來不及了,唉!”

一時間,衆將皆是默然,只有夏侯淵不甘心的嘟囔道:“也未必吧,既然青州軍已經散入幽州步卒之中,那頂多也就再有趙雲的伏兵而已,前陣擋不住,就變陣啊,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呢。”

衝軛陣的精要就在於各陣互相呼應,前軍退,敵軍若追擊,就會遭到後軍和中軍的夾擊,前軍穩住陣腳後,也會加入反擊,而不是敗退了就站不住腳。所以,就算呂曠的右翼完全崩潰,也沒什麼可怕的,讓曹仁頂上去就是了。

劉岱膽子不大,援軍可能來的很慢,王羽也有可能用疑兵牽制,讓他疑神疑鬼。但同樣的,王羽也沒什麼後手了,趙雲的騎兵到底在不在戰場附近還是兩說呢,難道他還能指望與高覽對峙的劉備來幫忙嗎?

“哪有這麼簡單。”曹操冷笑道:“青州軍的重甲步卒還在中軍,等兩軍全面打起來,他親率催鋒營攻我中軍,誰能當之?妙才你能嗎?”

“……”夏侯淵不說話了,連混雜了青州軍的幽州軍他都應付不過來,催鋒營偌大的名頭,可都是一仗一仗打出來的,他又哪有必勝的信心?

見夏侯淵臉漲得通紅,程昱生恐他又鬧脾氣,趕忙打岔道:“主公,我軍退避,劉使君那邊又……這東線的掎角之勢,已然被破了,爲之奈何?”

曹操擔心王羽設伏兵,對劉岱半渡而擊,但同時也擔心劉岱小心過度,不肯來援,很是糾結。結果吃了敗仗之後,劉岱那邊的信也到了,說是發現了歷城方向出現的青州軍,故而不敢輕動,果然是沒來增援。

曹操最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

接下來,曹操只能選擇退兵,或者在樂平死扛王羽了,劉岱的援軍也許回來,但時間卻難說得緊。對曹操來說,形勢相當不利。

“沒辦法,形勢逼人,想盡收全功是很難了,與其冒險作戰,不若退上一步,暫且維持住戰線不失,等待本初兄掃平黑山罷。”()

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四九七章 有所不爲四六一章 尋人終有跡四二四章 幽州牧劉虞三三一章 臨危誰不亂九三二章 陳到的請求一七一章 衣錦還鄉七零七章 死亦瞑目八二八章 陳琳獻策八一八章 魄力的差距七七一章 戰後構想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二零八章 曲終殺機現四一九章 追亡逐北六二七章 單挑或羣毆八四七章 情報系統七六零章 生死若等閒四四三章 一語破天機六二四章 一日定徐州八九七章 如釋重負一零三章 臨別贈禮一九九章 人定勝天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六七四章 欲盡全功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八二零章 爐中有寶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第76章 驚變陡生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九一九章 追亡逐北七九四章 泰山崩色不變七九二章 不變應變四二五章 身前身後名三七零章 全面發動一八五章 運氣惹的禍三七一章 小鎮殺機第91章 兵臨城下九三七章 勝亦難欣然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八六六章 初戰告捷第63章 河畔血戰遲一三七章 善戰者何如五六一章 恐怖組合二四七章 好大一盤棋一零七章 風起雲涌三九四章 再失良機七五三章 蠻橫突擊八六二章 四大主戰場九五零章 八方雲動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六一九章 關羽的絕招三一一章 不謀而合七八四章 緩兵之計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六八六章 潛移默化第55章 禍端起蕭牆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五六八章 幕前幕後第65章 要戰便戰第42章 世事皆洞明一零六章 救國救民六一五章 恐怖號召力五九九章 巧收諸葛四二五章 身前身後名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七七五章 兩個消息八九七章 如釋重負九百章 馬超對策六六九章 百萬大軍第17章 夫戰,勇氣也四六九章 防區之爭第15章 權柄終在握七八零章 議平遼東五五零章 漢末縱橫家五三六章 廣開言路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四五三章 欲靜風不止二七三章 弱點擊破第98章 萬衆皆歡騰一三五章 天下矚目七零三章 利矛與堅盾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八零四章 智勇雙全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五一七章 因緣際會六三一章 千載傳承一九九章 人定勝天八八五章 退避三舍六八七章 釋疑解惑八零九章 兵不厭詐六六二章 擊胡之法九七零章 歲不我與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八八四章 任城之戰四七一章 轅門射戟
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四九七章 有所不爲四六一章 尋人終有跡四二四章 幽州牧劉虞三三一章 臨危誰不亂九三二章 陳到的請求一七一章 衣錦還鄉七零七章 死亦瞑目八二八章 陳琳獻策八一八章 魄力的差距七七一章 戰後構想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二零八章 曲終殺機現四一九章 追亡逐北六二七章 單挑或羣毆八四七章 情報系統七六零章 生死若等閒四四三章 一語破天機六二四章 一日定徐州八九七章 如釋重負一零三章 臨別贈禮一九九章 人定勝天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六七四章 欲盡全功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八二零章 爐中有寶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第76章 驚變陡生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九一九章 追亡逐北七九四章 泰山崩色不變七九二章 不變應變四二五章 身前身後名三七零章 全面發動一八五章 運氣惹的禍三七一章 小鎮殺機第91章 兵臨城下九三七章 勝亦難欣然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八六六章 初戰告捷第63章 河畔血戰遲一三七章 善戰者何如五六一章 恐怖組合二四七章 好大一盤棋一零七章 風起雲涌三九四章 再失良機七五三章 蠻橫突擊八六二章 四大主戰場九五零章 八方雲動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六一九章 關羽的絕招三一一章 不謀而合七八四章 緩兵之計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六八六章 潛移默化第55章 禍端起蕭牆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五六八章 幕前幕後第65章 要戰便戰第42章 世事皆洞明一零六章 救國救民六一五章 恐怖號召力五九九章 巧收諸葛四二五章 身前身後名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七七五章 兩個消息八九七章 如釋重負九百章 馬超對策六六九章 百萬大軍第17章 夫戰,勇氣也四六九章 防區之爭第15章 權柄終在握七八零章 議平遼東五五零章 漢末縱橫家五三六章 廣開言路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四五三章 欲靜風不止二七三章 弱點擊破第98章 萬衆皆歡騰一三五章 天下矚目七零三章 利矛與堅盾八六五章 江上首戰八零四章 智勇雙全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五一七章 因緣際會六三一章 千載傳承一九九章 人定勝天八八五章 退避三舍六八七章 釋疑解惑八零九章 兵不厭詐六六二章 擊胡之法九七零章 歲不我與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八八四章 任城之戰四七一章 轅門射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