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高氏兄弟

也許在歷史上,高幹只是一個醬油貨色。其實不止是高幹,就連袁紹自己也是個高級醬油男,他的存在幾乎就是爲了成就曹操的威名。

很自然的,那些跟隨袁紹絕大多數的文武,也因爲有個醬油主公,在歷史上變成了醬油黨。

然而事實上,就連袁術這個被歷史無比貶低的諸侯,也有他的過人之處。更何況是以庶出身份,雄踞北方四郡,差點滅掉曹操的袁紹

然而,歷史往往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對於失敗者,人們會絞盡腦汁找出許多論點,斷言這個人必然失敗的結局。

而對於那些勝利者,人們又會不停尋找他們必然勝利的原因。

殊不知,現實之中擁有太多的偶然性,也許一個小小的因素,都可能會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蝴蝶效應的存在,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故此,縱然袁紹是個失敗者,是個歷史的悲劇,他也有着自己的過人之處。

不得不說,袁紹的眼光非常不錯。

歷史上不管是的河北四庭柱,還是在冀州擔任高官的沮授、田豐、許攸等人,每個都乃當世豪傑。

可惜的是,袁紹空有識人之能,卻沒有讓每個人,都能夠淋漓盡致展示自己的才華。自然,能被袁紹如此器重的高幹,自然也有過人之處。

高幹表字元才,乃是袁紹之甥,曾與荀諶遊說韓馥,使袁紹領冀州牧,深得袁紹器重。

歷史上河北平定,袁紹以高幹爲幷州牧,並其三子各領一州。高幹榮寵加身,風頭一時無兩。

高幹出身於東漢望族陳留高氏,高氏數代的節孝清名,逐漸累積成爲了一種政治資本,在士林中享有聲望,與汝南袁氏乃是姻親關係。

高幹作爲陳留高氏的子弟,自身亦是才能非凡。在他出任幷州牧的七年時間裡,治績卓越,並且廣召四方遊土,使得四方遊士紛紛依附。

在高幹的治理下,偏僻荒涼的幷州也成爲了袁紹的糧倉。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的後勤糧草,很多都是高幹的幷州所提供。

可以說,高幹通曉文事武略,在河北地區聲望頗高。統治幷州七年之久,更是治績卓越。

他最後以孤軍防守壺關,樂進、李典率軍征討,久攻不下,曹操這纔不得不率領大軍親征。

饒是如此,高幹仍舊抵抗了曹操大軍七、八個月之久,是個非常傑出的武將。

然而,高幹的性格與袁紹有些相似。他們都乃世家子都,都自視甚高,有識才之能卻不能用才。

也許正是性格相似,高幹纔會深得袁紹器重。

現如今,在高幹的統籌治下,整個陳留都動了起來。再加上高氏又是陳留大族,在此地的關係錯綜複雜,深得當地豪強、士人擁戴。

高幹通過自己的關係,半日之內就聚集了兩千多豪強私兵,用以幫助防守陳留。

劉備尚未打過來,整個陳留卻已經被高幹經營成了銅牆鐵壁。只見城牆上滾石、滾木、火油、箭矢堆積如山,旌旗遮天蔽日。

一直忙碌了很長時間,高幹看着城牆上的守城物資,這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望着夕陽西下,高幹暗暗想到:“文惠乃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之人,現在劉備兵臨城下,應該將文惠召來助我抵禦劉備大軍才行。”

文惠乃是高幹族弟高柔的表字,也許很多人對於高柔此人並不瞭解,卻不知道他也在歷史上曾經留下了很大的名聲。

高柔也是官宦子弟,他父親高靖就在蜀郡擔任都尉,高柔則留在了家鄉陳留。

曹操當初得到兗州的時候,張邈盤踞在陳留,名義上乃是曹操的屬下。高柔卻認爲,陳留乃四戰之地,曹操又有進圖四方的志向,未會安守兗州。

張邈起兵之時乃是陳留太守,以後恐怕會叛變曹操,爲陳留招致戰禍。

高柔勸說族人離開陳留,避開將會出現的戰爭,只是人們都認爲張邈與曹操關係密切,張邈不會反叛曹操。再加上高柔又年少,他的意見根本沒有得到重視。

事實上卻證明,高柔當時的建議非常具有前瞻性。

除此之外,高柔還是一個純孝之人。歷史上他父親病死,高柔當即不畏兵劫路遠,冒險到蜀地治喪,嚐盡辛苦,直到三年後纔回到北方。

高柔乃是一個能吏,執行律法起來一直公正無私,治下官吏沒有人敢徇私枉法。

當時高幹背叛曹操,曹操就想要殺掉高柔,卻苦無藉口。於是就任命他爲刺奸令史,讓高柔審理獄中的犯人,想要高柔因此犯錯,好趁機將其除去。

卻不想,高柔處理案件得心應手,而且處法允當,獄中沒有一個滯留未判的犯人。高柔自己也是一心爲公,每晚都看文書到深夜,甚至會抱着文書睡着。

曹操見此情形,不由對於高柔的看法大爲改觀,並且佩服他的才華,不但不想再殺他,而且徵辟高柔爲丞相倉曹屬。

後來曹丕即位爲帝后,任命高柔爲治書侍御史,賜爵關內侯,轉加治書執法。高柔爲曹魏律法的制定、完善做出了很大的功勞。

高柔後來遷任廷尉,位列九卿。

他剛正不阿,執法嚴謹。當初曹丕因爲宿怨,借鮑勳有小過失而要枉法誅殺鮑勳。

高柔身爲廷尉,主掌刑獄,乃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他卻堅決不聽從曹丕之言,將鮑勳治罪。

無奈之下,曹丕只得將高柔調離原來的崗位,換了另外一個廷尉執行詔令,不顧羣臣反對而處死鮑勳。

曹叡繼位後,封高柔爲延壽亭侯。高柔又屢屢勸諫曹叡,與民修生養息,不要大興土木空耗國力。

及至後來,高柔甚至位列三公,先後擔任過太常、司空、司徒的職位,身份地位無比顯赫。

高柔享年九十歲在去世,他的一生貫穿了整個曹魏的歷史,侍奉過曹魏每一代的君主。

當然,高柔也是世家子弟,在後來的魏國宗室曹爽,與代表了世家利益司馬懿的角鬥之中,他卻是站在了司馬懿一邊。

不得不說,世家子弟縱然再有才華,再忠心爲民,他們的第一利益價值觀,仍舊是自己的宗族。

這也就是世家的弊端。

第357章 蛻變第119章 噩耗第518章 抽絲剝繭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860章 陳政定夷越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853章 正面廝殺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591章 王延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686章 遭遇戰第878章 方攸論儒道第683章 兵臨城下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503章 傳統第190章 回寨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30章 缺糧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355章 鍾繇第269章 止戈第784章 尋找法正第578章 獻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623章 逃命第990章 身中毒箭第489章 糾結第799章 陳沫第563章 四面楚歌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119章 噩耗第245章 大捷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298章 獅虎鬥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620章 追與逃第887章 腹背受敵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457章 馬超逆襲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558章 張鬆第743章 破釜沉舟第331章 賭約第284章 旭之志第771章 捉鄧賢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392章 劉備告密致所有書友第956章 鬥陣(中)第465章 名將之殤第71章 勸說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1003章 曹氏覆滅第842章 孫策退兵第921章 入徐州第806章 天神相助第530章 議事第609章 刁難第44章 一病不起第477章 反目第345章 面聖第70章 報仇第329章 虐呂布第816章 天子崩第730章 月夜之戰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147章 黃巾弊端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384章 下一代第583章 基甸勇士第737章 餘波第602章 基情四溢第785章 背水一戰第46章 再議黃巾第17章 殺人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109章 報仇第663章 遊行法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516章 再審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879章 酷吏第902章 錦囊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298章 獅虎鬥第513章 隱情
第357章 蛻變第119章 噩耗第518章 抽絲剝繭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860章 陳政定夷越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853章 正面廝殺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591章 王延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686章 遭遇戰第878章 方攸論儒道第683章 兵臨城下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503章 傳統第190章 回寨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30章 缺糧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355章 鍾繇第269章 止戈第784章 尋找法正第578章 獻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623章 逃命第990章 身中毒箭第489章 糾結第799章 陳沫第563章 四面楚歌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119章 噩耗第245章 大捷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298章 獅虎鬥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620章 追與逃第887章 腹背受敵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457章 馬超逆襲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558章 張鬆第743章 破釜沉舟第331章 賭約第284章 旭之志第771章 捉鄧賢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392章 劉備告密致所有書友第956章 鬥陣(中)第465章 名將之殤第71章 勸說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1003章 曹氏覆滅第842章 孫策退兵第921章 入徐州第806章 天神相助第530章 議事第609章 刁難第44章 一病不起第477章 反目第345章 面聖第70章 報仇第329章 虐呂布第816章 天子崩第730章 月夜之戰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147章 黃巾弊端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384章 下一代第583章 基甸勇士第737章 餘波第602章 基情四溢第785章 背水一戰第46章 再議黃巾第17章 殺人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109章 報仇第663章 遊行法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516章 再審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879章 酷吏第902章 錦囊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298章 獅虎鬥第513章 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