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異心

那時的東平郡中已經亂成一團,沒有了陳登坐鎮,又無強將力挽狂瀾,東平守軍一下子失去了戰勝敵人的信心,在夏侯淵的猛攻之下,一天之內即告陷落。有了這樣一個機會,夏侯淵又怎麼會不多家利用,軍馬在東平不過略微休息一下,便又向東進發,沒有了屏障的兗州數郡,無論兵力上還是士氣上都無法與夏侯淵的曹軍相比,數日之內,濟南、歷城、泰安等地相繼失守,幸虧正在青州的太史慈得到消息,連夜趕到泰山郡,與夏侯淵一場激戰,方纔保住青州最後的門戶,不過隨後的反攻也是勞而無功,被夏侯淵死死的佔據住這些地方。

又過了數日,陳登死的消息傳到了徐州,徐庶聽到這個消息,大叫一聲:“哎呀,不好,兗州危矣。”就要帶兵支援,但急切之間卻又集結不起太多的兵馬,待他帶兵趕到山陽的時候,夏侯淵已經派李典在進攻此地,見徐庶的兵馬趕到,方纔緩緩退去。

李典軍雖然退卻,卻也牢牢的把守住山陽與東郡之間的要道矩野,只是堅守不出,拖住了徐庶的軍馬,讓徐庶無法施展圍魏救趙之計。

同樣,駐守於魏郡濮陽一線的陳宮得知夏侯淵東進的消息也想南渡黃河,騷擾兗州,拖延夏侯淵進軍的步伐,甚至將他再拉回到兗州附近來,結果在黃河渡口白馬遭到了樂進的抵抗,也是無法前進一步,只能望城興嘆。

曹操此時已經與馬超接戰數次,雖然前面的戰鬥略微有些不順利,但曹操身邊有賈文和這個超級智囊在,就算兵馬的戰鬥力比西涼兵略有不足,卻完全可以憑藉他們兩個人的智謀將這點差距找回來,已經漸漸進入佳境可以說正是緊要的關頭,只要再加一把勁就可以將馬超拿下,何況如果退兵等兵馬趕到兗州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雖然那面的利益可能會更大,但曹操卻是覺得還是先平馬超,後戰程玉更爲把握一點。

雖然曹操沒有因此而回軍,不過他對夏侯淵的支持可是一點也不比他自己回來少。曹操命令駐守在河內的夏侯敦與駐紮在宛城的曹仁兩部人馬分別北上東進,牽制徐州軍,全力保障夏侯淵有一個安定的後方,而留守長安的荀氏叔侄則儘量的抽調兵力又荀攸帶領先去支援夏侯淵,務必要堅持到自己帶兵回來,只要自己兵馬一到,已經完全被攔腰切成兩段的程玉勢力還不馬上土崩瓦解?

爲了怕夏侯淵急功冒進,曹操親自寫信要他千萬不可與敵人正面硬撼,並說明利害,要他一定等自己回來。其實他也是多慮了,夏侯淵絕對當的起妙才這個稱號,雖然有些時候卻是會比較急躁,但他在冷靜的時候卻是一個令人害怕的對手,不然他也不會有今天的盛名。

就算沒有曹操的囑咐,他也準備以這種方式對付敵軍,何況曹操現在親自指導,因而夏侯淵堅守濟南一路,讓太史慈毫無辦法。

程玉聽得後方的形勢,驚出一身冷汗,也就虧太史慈的反映也不滿,現在總算還留下了泰山臨淄這一條路,如果反映慢一點,被夏侯淵徹底的切斷自己南北聯繫,到時候就算想哭都哭不出來,看來自己與碣石是無緣無分,只能再一次擦肩而過。既然消息確實,程玉再也不敢有一點拖延,帶領手下的兵馬,晝夜兼程,趕往冀州。

這一路上已經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一個字,——跑,徐州軍每天要走上平時行軍的數倍距離,而且休息的時間還比平時要短,徐州軍倒是無所謂,他們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何況平素徐州軍的訓練中就因爲程玉的關係特別注重體能,關鍵時刻還真發揮作用,可是剩下的遼東軍就沒有那個本領了,雖然平素遼東軍在各地的軍閥中還算是戰鬥力比較強的,但他們的勝利大多是靠作戰風格的兇悍,和漢人比其他草原民族更多些謀略的原因,如果真說單靠身體素質,恐怕他們連烏丸人都比不上。一段時間拋下來,已經是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眼看已經進入關內,到了右北平附近,這些遼東軍終於堅持不住了一些稍微有點威望的將官紛紛找到卑衍,希望他與程玉說說降低一下行軍速度。哪知卑衍次日晚上,卻將這些將官召集到自己的軍帳中對他們說,自己今天已經將他們的想法告訴程玉,不但被他拒絕,還遭到他的破口大罵,說遼東軍都是廢物,如果再有怨言定然軍法處置。

一向以仁德自榜德程玉卻爲什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原來卑衍竟然根本沒有與程玉說過這件事情,他本來野心勃勃的想得到遼東的權力,沒有想到程玉留下自己的親信管理遼東,卻將自己帶回徐州,讓他心中非常不滿,畢竟自己也爲程玉做了那麼多的事情,現在卻過河拆橋,讓他心中如何能咽的下這口氣?

可是他卻在程玉的控制下,就算有怨言也不敢表現出來,現在卻是一個良機,威風八面的程大司馬也遭到了困境,這次被敵人偷襲,就算他回去勝負還在兩說,自己跟他反正也沒有什麼前途,不如干脆就將遼東舊部扯出去,就算當山賊,也比現在強,何況自己的計劃如果成功的話,恐怕就不是當山賊那麼簡單,搞不好自己還有割地稱王的一天。

第1節 誤中第2節 遇險第5節 破城(2)第7節 絕境第1節 巧用胡車兒第8節 希望第5節 離間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10節 比武第3節 脫險第4節 喜憂第十九節第2節 錦盒第6節 玉璽第8節 求助第9節 勸降第3節 脫險第3節 退敵第五節第1節 失敗第8節 誓言第10章 城牆第5節 求和第三節第4節 單于第8節 歸降第3節 備戰第七節第2節 煉丹原料第9節 背城第6節 前奏第5節 借兵第10節 謹慎第10節 漁人第1節 議和第3節 劫營(2)第6節 交涉第8節 復仇第7節 任命第1節 歸降第3節 誓約第2節 回顧第7節 分歧第6節 鼓舞第10節 義父第1節 失城第3節 反戈第1節 誘敵第9節 三策第3節 水手第2節 得逞第1節 擁立第10節 求助第1節 失城第9節 約戰第1節 失敗第5節 重逢第1節 子龍斷舊恩第6節 生天第5節 訪賢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10節 漁人第1節 使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3節 脫殼第9節 出使第3節 反擊第4節 登位第4節 調兵遣將第4節 鬼狐復活第3節 水手第3節 借兵第5節 戰果第5節 陡遇強敵第9節 受困第5節 離間第5節 家常第5節 張燕第10節 義父尾聲第9節 攻防第9節 二喬第8節 悔悟第1節 借勢收蠻兵第9節 竹槓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9節 子龍第1節 使者第10節 黃忠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1節 誘敵第7節 遊擊第9節 利益第四節第4節 逆江戰劉備第10節 異心第十節第5節 虎將第3節 統領第8節 指路
第1節 誤中第2節 遇險第5節 破城(2)第7節 絕境第1節 巧用胡車兒第8節 希望第5節 離間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10節 比武第3節 脫險第4節 喜憂第十九節第2節 錦盒第6節 玉璽第8節 求助第9節 勸降第3節 脫險第3節 退敵第五節第1節 失敗第8節 誓言第10章 城牆第5節 求和第三節第4節 單于第8節 歸降第3節 備戰第七節第2節 煉丹原料第9節 背城第6節 前奏第5節 借兵第10節 謹慎第10節 漁人第1節 議和第3節 劫營(2)第6節 交涉第8節 復仇第7節 任命第1節 歸降第3節 誓約第2節 回顧第7節 分歧第6節 鼓舞第10節 義父第1節 失城第3節 反戈第1節 誘敵第9節 三策第3節 水手第2節 得逞第1節 擁立第10節 求助第1節 失城第9節 約戰第1節 失敗第5節 重逢第1節 子龍斷舊恩第6節 生天第5節 訪賢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10節 漁人第1節 使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3節 脫殼第9節 出使第3節 反擊第4節 登位第4節 調兵遣將第4節 鬼狐復活第3節 水手第3節 借兵第5節 戰果第5節 陡遇強敵第9節 受困第5節 離間第5節 家常第5節 張燕第10節 義父尾聲第9節 攻防第9節 二喬第8節 悔悟第1節 借勢收蠻兵第9節 竹槓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9節 子龍第1節 使者第10節 黃忠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1節 誘敵第7節 遊擊第9節 利益第四節第4節 逆江戰劉備第10節 異心第十節第5節 虎將第3節 統領第8節 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