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使

見郭嘉說的一本正經的樣子,程玉倒是真不忍心說出個不字來,可是以曹操這樣的天下梟雄,就算死,恐怕也是要拼盡手中最後一點籌碼以後再放火自焚的死法吧?更重要的是他別最後再拿郭嘉作爲陪葬品。

他心中雖然這麼想,可是口中還不好說曹操的壞話,只能對婉轉的郭嘉說:“如果孟德肯來歸降,我自然是求之不得,可是孟德——天下英雄也,怎會甘居人下,先生去說降他,不是壞了他一世的英名?不如等戰局安定下來以後,我再請他出來,爲他安排一個好歸屬吧。”

郭嘉如何不知道程玉心中的擔心,苦笑着對他說:“主公不必爲我擔心,——其實您還是不瞭解孟德的爲人……”說着,臉上流出神往的表情:“想當初我和孟德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他曾經對我說其實在很久以前,他有一個願望,能在死後像伏波將軍馬援一樣,後人可以指着他的墳墓說:‘看,這就是漢故徵西將軍之墓。‘可是一直以來,天子都闇弱無能,朝中又盡是奸臣當道,孟德賢輔之路走不通,就只好走這條王霸之路,可惜的是他又遇到了主公這樣的對手……”言語之間,神色變得黯淡起來,想必是爲這位故友的命運而傷心。

不過郭嘉的神色很快就恢復了正常:“這樣也好,他終於有機會實現心中的夢想了,雖然不知道他的志向有沒有變化,但是我想,如果他真的想輔佐一位明主實現萬古不滅之功績,主公應該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雖然程玉對曹操的薄情寡意很是擔心,但是郭嘉鐵了心要去再見上曹操一面,任大家怎麼勸解也不放棄,和其他人一樣,程玉也不忍心強拗他的想法,只能與大家商量出一個比較完備的想法,並且告訴郭嘉,如果曹操強留他,就儘管留下來,不要再以自己爲念——竟然做好了道別的準備。

可是郭嘉怎麼會是那樣的人,人的一生中有過一次背叛已經足夠了,怎麼還會有第二次,他一再表示曹操是絕對不會做這樣無義的事情,並且信誓旦旦的表示,如果曹操不放自己回來,那自己也就死在他的面前,讓程玉的心情馬上變的和劉備一樣。最後程玉爲了保險,決定讓郭嘉以使者的名義大張旗鼓的過去,這樣起碼曹操爲了名聲也不會太爲難郭嘉。

兩路的使者,一明一暗,卻基本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發奔長安而去。

郭嘉這面又與劉備不同,這麼大張旗鼓的一來,別說曹操,連遠在江東的孫權恐怕都得到了消息。

只是郭嘉此行只是說出使長安,對於實際目的卻沒有透露出一點口風,曹操難免對此有些疑慮,於是又將手下衆謀士都請來詢問對策,要說現在的曹操,卻是不比以前威風,與程玉的幾次交手失利,讓他失去了人才最豐厚的汝穎之地,自己手治下原來就傾向漢朝的人也有不少被徐州朝廷挖了過去,而最慘痛的損失就是郭嘉被程玉劫走,現在的長安朝廷中,要不是憑藉曹操的個人魅力聚集了一些英才,恐怕早就連一個地方官的人員都沒有了。

不過這段時間,曹操倒是也並非一點收穫都沒有,與馬超之戰時嶄露頭角的司馬懿也被曹操授予了朝中的官職,方便在自己身邊建言,實際上也算是進了曹操的中央領導層。

表面上看起來,郭嘉此次北行的目的應該是十分明顯,劉備籌劃的聯軍慘敗的消息早已經是盡人皆知,此時也是當初賈詡爲曹操謀劃的出兵之時,此時郭嘉突然到訪,顯然是想要遊說曹操不要再此時介入兩面的戰爭,甚至可能拋出什麼比較誘人的條件希望能說服自己出兵襲擊劉備軍的後方。

這種看法自然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可是曹操卻發現自己最器重的幾個人都沒有說過一點話,曹操料想這幾個人定然是有些與衆不同的看法,於是主動出言詢問:“文和,公達,二位先生一言不發,莫非是心中別有想法?”

賈詡卻是微微一笑說:“下官才疏學淺,看不透奉孝此來有何深意,不敢隨意胡言,怕猜的不準反而貽笑大方,無妨等奉孝到來以後便知分曉。”

荀攸司馬懿聞言,都是兩目如炬望向賈詡,似乎想從他的臉上看出點什麼東西來。而曹操也爲這句話臉色陰晴不定了半天,顯然衆人都是覺得賈詡不可能沒有什麼想法,眼下之言都是推脫,可是賈詡的臉上卻是絲毫不動,彷彿他剛纔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心話。

被他這麼一打岔,曹操雖然知道問題還沒有研究清楚也沒有興致再問,乾脆一拂袖徑直從後堂離去,只是冷冷的拋下一句話:“那就等奉孝來時再說吧。”暴怒之中猶然沒有喪失對郭嘉的尊敬。

不只荀攸司馬懿,在座的所有人都以一種懷疑的眼光望着賈詡,但是大家最後都沒有說什麼,各自離去,望着衆人的背影,賈詡嘴角露出一絲苦笑,也徑直離去,回自己的府上去了。

夜晚,曹操還在書房氣悶的看着兵書,門外有人報司馬懿求見,曹操命他進來,半晌,簾籠一挑,司馬懿高大的身形走了進來,沒有打擾曹操,只是躬身在曹操的案邊等候。

曹操頭也沒有擡,就直接問司馬懿:“仲達心中覺得奉孝此來目的何在呢?”

司馬懿對這個問題早就想了個差不多,恭恭敬敬的回答:“在下對此沒有非常大的把握,不過我想郭先生此來的目的決不是遊說大王不要出兵這麼簡單,恐怕還應有更大的目的,說不定是來遊說大王……”半晌還是沒有說出投降二字。

曹操嘆了一口氣說:“其實不用你說,我想也該是如此,可是爲何文和他,難道他有了其他什麼想法嗎?”

司馬懿壓低了聲音說:“主公,有句話不是臣子應當講的,但是如今的形勢下,卻又不得不說,恐怕賈先生已經有了異心。”

曹操猛地一擡頭,死死的盯住司馬懿,半晌又彷彿氣勢突然間瀉盡,嘆了一口氣說:“文和呀文和,難道你與我也……你又要我怎樣對你呢?”

最後雖然不知曹操究竟決定要怎樣對待賈詡,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幾天後,曹操又一次會集羣臣的時候,卻沒有通知賈詡。

當然這次大家討論的問題已經不是郭嘉來意,而是商討是否應該同意劉備軍夾擊程玉的提議。蜀軍的使者廖立還是比郭嘉先一步趕到了長安。

雖然廖立並非光明正大的使者,可是他在蜀軍中的官位畢竟還是很高,而且他的建議也確實事關重大,於是馬上就有人報給了曹操。

曹操倒也不是很急見廖立,同樣他也需要知道蜀軍使者的目的,不過這個都快成了過場,廖立的目的現在就連城中那些腦袋裡都是肌肉的莽漢也知道,現在問題就是見不見怎麼見。

縱然曹操早已經將荀彧之類忠於漢室高於曹操之類的人排除在了這種會議之外,又剛剛開除了神情詭異態度曖昧的賈詡,可是大家還是很難達成統一意見,畢竟這件事情的干係太過重大。

所以吵來吵去,最後佔據上風的觀點還是先見過徐州使者郭嘉以後再做決斷。曹操對此並不是非常排斥,他甚至還有些期待,不知道郭嘉這個昔日的知己能夠帶給他什麼樣的驚喜。

等待的日子也是無聊,曹操乾脆給自己找點樂子,派自己身邊的主簿楊修接待宴請廖立自己躲在旁邊偷偷品評人物,希望能從對廖立的觀察中瞭解一下蜀軍現在的狀況。

說來廖立也不愧是荊襄人物之首,起碼再外表上來說,已經比龐統更能勝任“鳳雛”這個稱號,身高七尺有餘,面白如玉,三綹鬍鬚雖然不是很長,卻修的整整齊齊,一雙眼睛精芒四射,其中包含着精幹卻也包含幾分傲氣。

悄悄躲在暗處的曹操爲廖立相了一陣面,確實像是個人物的樣子,這個劉備也不簡單,從一無所有開始,也不知使用了什麼樣的魔法,竟將這些出色人物聚攏在了身邊,如果沒有程玉在的話,此人絕對應該是一個可敬或者說可怕的對手。

兩邊的衆人不過是寒暄了一陣,就開始了脣槍舌劍,當然這個也是曹操安排的,他讓楊修試一下廖立的斤兩,在真正談判的時候也能夠儘可能的熟悉對手,佔據上風。

其實楊修本身也很樂於進行這樣的事情,廖立作爲荊襄名士,早就是聲名在外,出於文人相輕的良好傳統,楊修也要爲難他一下,但是現在既然已經驚動了曹操,楊修更是不敢太小視這件事情,乾脆約上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上陣,畢竟要是被一個外人搶盡了風頭想來主公也不會十分滿意。

結果饒是這樣,楊修還是驚出一身冷汗,這個廖立熟讀各家典籍,連兵書戰策,醫卜星象都廣有涉獵,無論楊修等人提出哪一個方面的東西來廖立都可以對答如流,楊修越來越緊張卻也越來越佩服,漸漸由考教變成了請教,言語之中越來越恭敬,半晌纔想起曹操正在暗中偷窺,自己這一下子豈不是丟盡了他的顏面。但是一想主公向來愛才如命,見到如此有才華的人想必一定會待若上賓,於是也就安下心來繼續與廖立進行學術交流。

他卻不知道,一邊的曹操早就寡然索味的離開了。雖說沒有驚若天人,可是在開始的時候曹操還是對廖立很讚賞的,可是越聽他說話,越感覺此人因循守舊,雖然言語之中毫無破綻卻也沒有一絲新意,而更令曹操感覺此人沒有大用的原因是廖立言語之中隱隱然那種自大的感覺,彷彿天地之間再沒有比他更高的人,這種類型的人,就算真有大才,也未必就能成就大事。

比較起來,在曹操的心中,更是盼望着可以再見到郭嘉,所有自己的朋友裡就數這個小兄弟與自己最投緣,他那如洞岸觀火的冷靜和敏銳的判斷力曾經是自己縱橫中原的法寶,如果不是遇到程玉的話,也許現在兩個人已經在一起建立了不世的功業,只是不知道這次奉孝回到這裡,要對自己說些什麼,在他的心中,究竟是自己重要一點,還是程玉重要一點呢?

好在郭嘉沒過多長時間就到達了長安,要不是一路奔波讓郭嘉又偶染風寒的話,他早就可以到達長安,可是路上的張遼等人生怕郭嘉脆弱的身體再出什麼問題,本是強烈反對他繼續前進的,在郭嘉的堅決要求下,最後還是以氈車將他一路送到長安。

曹操本是打定了主意,堅持不出去主動迎接郭嘉,可是聽說郭嘉又染上了疾病,習慣性的讓他擔心不已,最後還是忍不住親自出來接見郭嘉。

縱然郭嘉是使者的身份,縱然他現在身染疾病,但是現在的兩漢本是對立的政權,他作爲使者還是不好驅車到曹操近前,於是尚有百步之遙,郭嘉就在身邊隨從的攙扶下離車而行。

曹操一時心軟親自出來迎接郭嘉已經覺得不妥,彷彿自己在氣勢上已經弱了一節,本就打定主意要冷顏面對郭嘉,可是一見郭嘉拖着病體距離自己越來越進,鼻子不由一酸,又想起了當年郭嘉在自己手下之時,爲自己抱病奔波,助自己縱橫天下的情景來,心腸不由又軟了下來,腳下不自主的迎上,到了近前,口中低低的喚了一聲:“奉孝。……”言語之中竟然有些哽咽,不知說些什麼爲好,伸出手來就想牽住郭嘉雙臂。

哪知郭嘉甩脫了身邊攙扶他的人,一躬到地,有意無意的避開了曹操的親暱舉動:“漢臣郭嘉拜見曹司空。”稱呼也是趙王立國以前曹操的官位而不是曹操現在名義上的丞相。

曹操聞言,臉色上一變,對郭嘉此舉雖說覺得有些情有可原的地方,但還是難掩心中的火氣,於是言語之中也變得冷淡起來了:“郭先生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可到館驛先行休息一下。”

第8節 重任第7節 分歧第2節 冤情第1節 勝利第3節 十字路口第10節 先兆第八節第2節 進退第1節 失敗第9節 竹槓第10節 奇兵第4節 逆江戰劉備第7節 任命第7節 撤退第9節 山口第2節 魏延第4節 運氣第3節 劫營(2)第5節 家常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4節 變第1節 騎戰第十五節第7節 退兵第10節 路線第五節第6節 險地第5節 名將第8節 衝陣第2節 錦盒第6節 生天第1節 弱點第10節 縱虎第3節 比武(2)第3節 反擊契子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8節 嚮導第6節 俘虜第4節 兩雄交兵第3節 鬥志第2節 煉丹原料第7節 抉擇第2節 外篇第6節 區別第5節 破城(2)第1節 敵營第十二節第7節 溫侯第7節 遊擊第3節 水手第7節 結拜第7節 平叛第十三節第三節第7節 波動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5節 陡遇強敵第8節 逆襲第2節 外篇第1節 決戰的序曲第10節 擔憂第1節 叛亂第5節 狂歡第2節 亂戰第3節 借兵第1節 許攸第9節 鳳雛第九節清明第3節 破陣第5節 處罰第4節 單于第8節 條件第9節 頹唐第3節 擇第10節 維谷第5節 混亂第3節 神醫第6章 內應第9節 避禍第7節 遇襲第3節 密謀第9章 集結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7節 分歧第2節 說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10節 施恩第2節 降卒第2節 擺陣第4節 內亂第3節 壽辰第3節 老將顯神威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2節 妙才第10節 敗逃第4節 示弱襲宛城尾聲第2節 談和
第8節 重任第7節 分歧第2節 冤情第1節 勝利第3節 十字路口第10節 先兆第八節第2節 進退第1節 失敗第9節 竹槓第10節 奇兵第4節 逆江戰劉備第7節 任命第7節 撤退第9節 山口第2節 魏延第4節 運氣第3節 劫營(2)第5節 家常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4節 變第1節 騎戰第十五節第7節 退兵第10節 路線第五節第6節 險地第5節 名將第8節 衝陣第2節 錦盒第6節 生天第1節 弱點第10節 縱虎第3節 比武(2)第3節 反擊契子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8節 嚮導第6節 俘虜第4節 兩雄交兵第3節 鬥志第2節 煉丹原料第7節 抉擇第2節 外篇第6節 區別第5節 破城(2)第1節 敵營第十二節第7節 溫侯第7節 遊擊第3節 水手第7節 結拜第7節 平叛第十三節第三節第7節 波動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5節 陡遇強敵第8節 逆襲第2節 外篇第1節 決戰的序曲第10節 擔憂第1節 叛亂第5節 狂歡第2節 亂戰第3節 借兵第1節 許攸第9節 鳳雛第九節清明第3節 破陣第5節 處罰第4節 單于第8節 條件第9節 頹唐第3節 擇第10節 維谷第5節 混亂第3節 神醫第6章 內應第9節 避禍第7節 遇襲第3節 密謀第9章 集結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7節 分歧第2節 說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10節 施恩第2節 降卒第2節 擺陣第4節 內亂第3節 壽辰第3節 老將顯神威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2節 妙才第10節 敗逃第4節 示弱襲宛城尾聲第2節 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