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登位

次日,程玉又一次將親信都聚集了起來,向他們宣佈這個消息:“昨天孔太傅已經答應擁立趙王監國,而我也答應他還政於朝廷。”

“什麼?”一聽這話,程玉手下的人都紛紛議論,難道這是真的?這裡的人大多是爲了攀龍附鳳的目的纔會在這亂世之中各覓真主,也大多都知道朝廷已經無可挽回。難道自己主公的目的真的只是做一個賢臣而已嗎?看他以前的所作所爲似乎又一點也不象。

在座的人大多智力比較高,都以懷疑的眼光看着程玉等待他下面的話,果然程玉繼續說:“我不過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員,管理一下自己地方上的事情也就夠了,至於國事,自然要由朝廷做主。”

這下大家才明白,還於朝廷的不過是國政而已,不過大家對此還是有一點疑慮,這話自然要由分量最重的徐庶問:“主公,雖然您願意歸還國政於朝廷,但恐怕以後行事就要遭到掣肘,而且萬一被人利用來和主公您作對,也是後患無窮啊。”

“這個問題我已經想過了,只要有大哥在一天,他自然不會爲難我,只要我不損害朝廷利益,他應該是處處都維持我的。至於以後,我有這樣一個想法,請衆位在身邊找一些可信的人來,經常陪陪趙王,教他一些治國爲君之道,另外趙王身邊的親隨也都儘量選一些忠誠可靠的,這樣讓奸臣無法接近趙王的身邊,自然就不會有人在趙王面前挑唆了。”

聽了這話,徐庶馬上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也隨口誇讚道:“主公的思慮果然縝密。”全然忘記了程玉衝動起來,那種讓人無可奈何的感覺。

不過他又追加了一句:“如果趙王以後不能親賢遠佞……”

“唉,那就是國之恨事。但我也一定不會學樂毅韓信了。”

這句話已經說的很露骨了,如果趙王以後不好控制的話,那他就只有想辦法解決掉這個後患。

會議的最後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至於其他人,程玉也不用去解釋什麼,他們對自己的態度還沒有明確呢,如果就讓他們知道這種秘密的事情,萬一泄露出去對自己的名聲可是巨大的損害。

沒有多久,在程玉的配合下,孔融已經聯合了大部分的人共同上了一份表章,以他們的名義請求趙王監理國政。說起來這次在許昌掠奪出來的人,還真有不少是反對曹操的,他們大多是聽說許昌要被攻破才躲起來故意沒有被曹操軍找到的,其中的正人君子在孔融的勸說之下答應可這個事情,至於那些只是和曹操不和的人,更是樂不得有機會自己擁立一個天子,說起來就算是要趙王稱帝,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贊同。

此時的趙王不過還是一個孩子,什麼事情不過是一騙就可以達到,因此趙王也準了他們的奏章。

終於在建安六年,春三月,“趙王劉赦傳檄天下,盡數曹操罪惡,在文武百官的支持和輔佐下,定都彭城,開始了監國的歷程。”任命孔融爲丞相,馬日磾爲太保,聘請閒居在家的鄭玄爲太傅,至於程玉,也因爲擁立有功被封爲大司馬,其他程玉派系的人和聯名擁立的都各有封賞。

不過消息一傳出去,外界的反應就各不相同了。曹操以徐州小朝廷爲叛逆,借聖旨的名義昭告天下,河北的袁氏兄弟對程玉的印象比對曹操還要惡劣,而荊州的劉表已經和程玉交過幾次手又把程玉作爲自己最大的敵人,都響應曹操的號召出兵討伐程玉。

作爲最堅定的盟友,江東的孫策上表支持,因而正好空下來的大將軍之位被轉授給了他,——其實是程玉知道孫策有個“大將軍情結”,演義裡他就是因爲曹操拒絕任命他爲大將軍才起兵反對曹操的,自己在他要求之前先滿足他自然可以給他留一個好印象。

至於馬騰、劉璋、張魯和一些其他小的勢力,則保持着緘默,都在觀望兩面的情況,程玉知道這些勢力裡面,應該是馬騰最容易被說動,因此親自寫了一封信,派遣心腹的人潛伏到西北去,希望可以和馬騰結盟,得到他這個實力派軍閥的支持。

第4節 副將第5節 離間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9節 貂嬋第1節 成就第5節 借兵第3節 脫殼第十五節第6節 改道第4節 大戰第1節 除患第4節 大捷第6節 逃敵第1節 刺殺第7節 老友第4節 將軍陣前亡第5節 戰果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10節 敗逃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7節 退兵第3節 分兵第2節 妙才第1節 擁立第2節 妙才第3節 鬥志第8節 逆襲第10節 求助第7節 分歧第10節 合兵第4節 轉變第8節 衝陣第9節 山口第2節 空城待吳軍第6節 拜山第4節 混戰第9節 受困第8節 迴心第9節 利益第3節 統領第3節 詐城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血詔第3節 說服第8節 條件第9節 折肱第5章 抉擇第9節 鳳雛第8節 希望第3節 大興三路兵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3節 壽辰第2節 撞車第5節 初戰第4節 奇襲第3節 退敵第3節 擇第1節 弱點第十六節第3節 敗兵相遇第3節 分兵第8節 逆襲第6節 人才第四節第4節 脫險第3節 分兵第8節 長子第9節 貂嬋第1節 子龍斷舊恩第5節 啓示第6節 改道第4節 探親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1節 誘敵第10節 內訌第3節 別離第5節 二劫第5節 聯軍第十二節第9節 內鬥第3節 敗兵相遇第5節 訪賢第5節 擾敵第5節 張燕第2節 還政第8節 逆襲第10節 聯姻第1節 受挫第1節 借勢收蠻兵第7節 堅持第1節 受挫第7節 郡守第7節 郡守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四節第4節 脫險第4節 審訊第3節 反擊第8節 請降第3節 疑兵陷甘寧
第4節 副將第5節 離間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9節 貂嬋第1節 成就第5節 借兵第3節 脫殼第十五節第6節 改道第4節 大戰第1節 除患第4節 大捷第6節 逃敵第1節 刺殺第7節 老友第4節 將軍陣前亡第5節 戰果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10節 敗逃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7節 退兵第3節 分兵第2節 妙才第1節 擁立第2節 妙才第3節 鬥志第8節 逆襲第10節 求助第7節 分歧第10節 合兵第4節 轉變第8節 衝陣第9節 山口第2節 空城待吳軍第6節 拜山第4節 混戰第9節 受困第8節 迴心第9節 利益第3節 統領第3節 詐城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血詔第3節 說服第8節 條件第9節 折肱第5章 抉擇第9節 鳳雛第8節 希望第3節 大興三路兵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3節 壽辰第2節 撞車第5節 初戰第4節 奇襲第3節 退敵第3節 擇第1節 弱點第十六節第3節 敗兵相遇第3節 分兵第8節 逆襲第6節 人才第四節第4節 脫險第3節 分兵第8節 長子第9節 貂嬋第1節 子龍斷舊恩第5節 啓示第6節 改道第4節 探親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1節 誘敵第10節 內訌第3節 別離第5節 二劫第5節 聯軍第十二節第9節 內鬥第3節 敗兵相遇第5節 訪賢第5節 擾敵第5節 張燕第2節 還政第8節 逆襲第10節 聯姻第1節 受挫第1節 借勢收蠻兵第7節 堅持第1節 受挫第7節 郡守第7節 郡守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四節第4節 脫險第4節 審訊第3節 反擊第8節 請降第3節 疑兵陷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