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

萊州灣緊鄰着渤海灣。

不過這並不代表從萊州灣港口前往渤海就很近。

兩地相隔有二百多公里,走沿岸海邊過去,差不多要走五百多漢裡。

但有一點大家可能不知道,那就是漢朝的船隻建造水平就已經很發達,大型船隻層出不窮。

這些船隻不僅能載很多人,而且時速也不慢,比如普通走舸、露橈在長江上的航行速度已經能夠達到每小時20公里以上。

只是這種速度一般是小型快船,且必須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若是逆風,速度會很慢,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爲漢朝的船隻有櫓、舵、槳,還沒有出現車輪槳。

所謂的車輪槳就是唐宋時期的車船,像自行車一樣靠人力踩動進行推進,這樣能大大增加了船隻航行時的行進速度。

因此漢朝時期的大型船隻航行速度一般在3-6節(1節等於1.85公里),也就是每小時5-11公里左右。

且6節已經是超級大順風的時候,按照記載,平時無風狀態下,船隻速度也就比一般人走路稍微快那麼一點點,平均每小時4-5公里是正常速度。

而到了宋朝,船隻航行速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時速在4-8節,超級大順風的情況下甚至能達到10-12節左右。

這種速度在當時已經是世界頂尖水平,航海能力大幅度提升。

而劉備則是目前整個東漢唯一擁有車輪船的諸侯,這意味着青州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宋代的水平。

這得益於青州鼓勵創新,諸多實踐和發明創造。

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本身就可以移植到船上,至於船體如何重新設計,構造樣式如何重新改進,自然是通過多年一步步摸索而來。

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船依舊不具備遠洋能力,即便是來往朝鮮、日本多次,甚至已經北上到了庫頁島,那也是因爲陳暮提供了近距離航線,走的是沿岸近海。

遠洋的風險實在太大,哪怕是去一趟倭國,都得從朝鮮半島走最近的海路,從釜山港口航行到對馬島,再從對馬島進入博多灣才能輕鬆抵達,如果直接從青州出發去倭國,翻船的可能性極高。

因此實際上青州船業只是領先於整個漢代,而不是說有多厲害。

但即便如此,也已經很了不起。

至少在當時除了羅馬帝國以外的其它地方,大部分處於原始部落的情況下,可謂是領先了不知道多少個時代。

由於青州和幽州之間海運貿易發達,公孫瓚會將北方的牛羊通過位於泉州(天津)的港口運往青州,青州則是把酒、糧食、鹽運往幽州,互相交易。

兩地來往頻繁,水手們早就熟門熟路。

近海再加上順風,八艘青州大船,以約每小時6-7節的速度,浩浩蕩蕩北上,前往渤海灣,開啓了拯救大兵公孫瓚的計劃。

日夜航行的話,即便速度再慢,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也能抵達滹沱河出海口。

也許有人會說,八艘船是不是少了點?

但除了八艘大船以外,還有二十艘中等船隻隨行,按照現代海軍規制來看,相當於有八艘大型巡洋艦,二十艘中等驅逐艦,以及船側系五十多艘先登、走舸、露橈等小船,可以當成小型護衛艦。

青州大船雖然比不得後來東吳時期能載三千人以上的巨型樓船,但每艘也能裝一千多人,再加上二十艘中等船隻和五十多艘小船,大概能裝兩萬多人,基本夠用。

海上的風遠比陸地上的風要劇烈得多,不到海邊不知道海風有多猛,

狂風呼嘯,吹得雲帆與船上的旗幟獵獵作響,晃晃悠悠一路徐行。

不過近海有個好處,那就是同樣的風速,在遠海可能會激起好幾米浪花,而在近海則不會。

海浪的高度和風速以及海水深度有關,風速一樣的情況下,近海的只會出現浪急的情況,而不會出現浪高打翻船隻的情況。再加上又是半順風,航線又很熟稔,船隻鉚足了勁一路向北。

一天一夜的疾行,船隻反而是後發先至,抵達了滹沱河出海口。

畢竟船是不需要休息的,水手三班倒,日夜航行,有固定航線的情況下,道路也比陸路更加通暢。

這個時候,公孫瓚依舊還在滹沱河渡口處,此地離出海口約有三十餘里,軍情司的密探從陸路向他告知劉備會從海上過來接他的消息,結果探子騎馬的速度還比不上這邊坐船的劉備。

遠遠地抵達滹沱河出海口之後,所有的船隻在遠離近海岸邊處放下了船錨,沒有港口的情況下,貿然靠岸,要不觸礁,要不擱淺,不會有第三個結果。

緊接着大船兩側懸掛的四艘小船,以及中等船隻左右懸掛的船隻紛紛放下。

像先登、走舸、露橈之類的小船屬於小型運兵船,每次能運送三四十名士兵。而艨艟和鬥艦則算是中型船隻,每次都能運兵數百人,樓船則是大型船隻,每次能運兵兩三千人。

因爲走舸、露橈等小船體型不大,也就比後世的普通衝鋒舟大一倍左右,因此可以懸掛在大船左右兩側或者系在船隻身後拖拽。

歷史上火燒赤壁的時候,周瑜就是把數百艘走舸、露橈等小船系在數十艘艨艟、鬥艦之後,船上放置了大量的薪草膏油,用紅色的布進行僞裝,靠近了曹操的連環船,把曹操的水軍燒了個乾乾淨淨。

由此可見,大船懸掛以及拖拽小船在古代就已經非常普遍。

護船司的士兵以及劉備陳暮坐小船靠岸。

早春的海風呼呼作響,海面上波浪翻滾,岸邊礁石林立,大船靠近過來,全都要沉沒在此地。

陳暮四下查看,發現這裡林木茂密,草木瘋漲,特別是河岸兩側蓬蒿野草無數,點點頭道:“不錯,這裡是個好地方。”

劉備納悶道:“此地草木過於旺盛,行軍打仗殊爲不利,即便是想做伏兵,遠處大船也藏不住,若是接應公孫瓚,恐被人瞧見,是個什麼好地方?”

陳暮招了招手,示意護船司的士兵們把一箱箱的燃燒瓶搬上岸,補充了一句:“放火的好地方。”

劉備:“......”

四弟還是那麼愛放火。

小船飄蕩,送下來幾匹馬,這些馬經過專業訓練,在船艙中會被蒙上眼睛,能夠適應大船顛簸。

斥候騎上馬匹,快速往西而去。

陳暮則安排伏兵,等到公孫瓚的兵馬抵達之後,如果後有追兵,則燃燒瓶招呼,絕對夠袁紹喝一壺的。

滹沱河渡口處,公孫瓚原地結營,他煩躁不安地看着河對岸,這段時間,他砍伐樹木,製造大量木筏,嘗試半夜渡河強攻,皆被擊敗。

現在的情況是前面渡口有攔截的顏良部,後有袁紹的追兵,西面河間國的王門已經叛變,且漳水與滹沱河在渤海交匯而形成新的河流,他走河間國的話,反而要連續渡過兩條河流,形勢對他更加不好。

唯一的出路是東面,可惜東面是大海,他已經到了上天入地都逃不出的絕境了。

他這個主帥無能爲力,士兵們自然也是士氣低落。

整個軍營中瀰漫着一股哀怨之氣。

“將軍,探子來報,袁紹大軍於昨日已經抵達章武,先鋒大將鞠義,最快今日,就能到此地了。”

田豫來到河岸邊,臉色沉重地告訴了公孫瓚一個壞消息。

公孫瓚如果現在手裡有根菸,肯定是滿懷惆悵地望向遠方,眼神之中充滿落寞。

袁紹在一個極爲關鍵的時刻忽然襲擊了他,明明坐擁大軍,卻連還手之力都沒有,心裡怎麼一個憋屈了得?

但誰讓天時地利不在他這邊?

剛好因爲僱傭費過多,解散了北方胡騎,又恰好南方戰事,孫堅曹操有危險,劉備南下救援,導致袁紹抓住了一個最好的時機。

如果不是在這個時候,按照常理來說,不說坐擁北方十萬胡騎,四五萬還是有,絕對能與袁紹一戰。

可惜啊.......

“哼!”

沉默許久,公孫瓚冷哼一聲道:“袁紹想要我的命,我也絕不會留在這裡坐而等死。我料袁紹初到,軍心未必會穩,國讓,你守住營寨,我領騎兵,衝一衝他的前軍。”

田豫想了想,固守營盤已經是下策,如果主動出擊,或許還真有奇蹟發生,反正死馬當活馬醫,他也是立即說道:“好,一切聽從將軍安排。”

當下,公孫瓚立即回營,召來部將安排任務。然後營寨大門打開,騎兵盡出,鐵蹄裹挾着風雷之勢,向着南面而去。

此時此刻,鞠義先鋒大軍確實已經離他不遠。

章武到滹沱河渡口處約有七十餘里,他們昨日抵達章武,今日早晨出發,應該是傍晚時分到此處。

不過鞠義沒有魯莽,而是在滹沱河渡口處南面約二十里處的一片平原地區準備結營,等明日袁紹中軍後軍抵達再說。

畢竟一日行軍五十里,軍士們具已疲憊,再加上袁紹的中軍後軍前後尚未抵達,輜重車輛依舊在後方,沒有必要這個時候去和公孫瓚硬碰硬。

此地是爲章武北面的一處鄉亭,後世是河北滄州青縣東面的曠野,有滹沱河一條支流,地勢平坦,原本是相當富饒的一片土地。

只是這些年來,渤海戰亂不休。先是黃巾之亂,後又是張純張舉丘力居叛亂,然後是袁紹劉備公孫瓚三方爭鬥不休,使得渤海郡一片民生凋敝,土地荒蕪,百姓要麼遭殃於兵災,要麼背井離鄉,逃離別處。

因此這處鄉亭除了少數殘存的百姓以外,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荒廢。這些百姓數量稀少,見到有兵馬過來,都是條件反射地逃入了附近荒山之中,在這亂世,最受傷害的,也是他們。

鞠義對這些百姓沒什麼興趣,抵達此地之後,一邊派出斥候去偵查北面公孫瓚部的動靜,一邊原地安營紮寨,利用原本已經破敗的村莊當作臨時營地。

這個時候天色還只是下午晡時末刻,因爲章武到滹沱河渡口處是七十餘里,原本要走一天,而他們只走了五十里,自然不用那麼多時間。

士兵們開始砍伐樹木,臨時製造營地。鞠義的先鋒軍有兩萬多人,普通的鄉亭村莊即便有些房屋,哪裡能住得下那麼多人?

因此房屋只是軍官將領們住的地方,士兵還是得搭建帳篷。

臨時營地簡單得多,砍伐木頭製作成簡易柵欄即可,甚至都沒有太多防禦設施。一根根削減的木頭插在地上,臨時做個擋板而已。

這還是鞠義謹慎,如果換一個將領,更簡單點就乾脆原地安置帳篷,連柵欄都懶得做。

其實鞠義並不認爲公孫瓚敢來攻擊他。

袁紹大軍就在身後,五萬多人浩浩蕩蕩,再加上北面有顏良部,西面還有王門部,三面包夾,公孫瓚如果聰明一點,就應該乾脆拋棄部衆,自己坐船偷渡過河,逃回幽州。

不過該謹慎一點還是得謹慎,除了柵欄以外,鞠義還命令他的先登死士今晚警戒,先登死士的組成由八百死士加一千弓弩手組成,以悍不畏死著稱。

有先登死士作爲警衛防禦,鞠義還是非常放心。認爲哪怕公孫瓚調集大軍今晚夜襲,也絕不可能給他造成什麼太大傷害。

但萬事總會出人意料。

公孫瓚確實沒有晚上偷襲他,而是選擇下午白天。

這個時候鞠義纔剛剛抵達不久,正在命令士兵砍伐樹木,製造臨時營地。

整個平原上一處忙碌,士兵們根本沒有有效組織起來,有人在搭建帳篷,有人在砍伐樹木,有人在製作柵欄,所有人都分散在野外,沒有陣型,也沒有大規模軍團。

而就在此時,整個大地忽然輕聲顫抖起來。離北面更近,正在山林中砍伐樹木的士兵們首先感覺到了不對勁,一個個立於原地,向遠處眺望。

地面的抖動幅度越來越大,然後在地平線上,已經能夠看到滾滾塵土飛揚,無數黑點不斷冒頭,向着這邊衝來。

“敵襲!”

“敵襲!”

“敵襲!”

尖銳的吶喊聲不斷傳播。

靠近北面的山林是最近的木材來源,離營地約有三裡地。

砍伐樹木的士兵第一個喊,然後不斷接力,中間運送木材的士兵也開始喊,最後傳回了營寨。

在短暫的不知所措之後,最先反應過來的是各級軍官,呼喊着讓士兵們放下手裡的東西,撒丫子就開始往營地方向跑。

鞠義這個時候正在命人打掃一處房屋,此處營地是圍繞着一座村莊修建,軍官們住在中央的房屋當中,士兵們則繞着村莊外圍坡地居住,有些許幅度。

聽到外面傳來聲音,鞠義大驚失色,甚至都來不及戴上頭盔,連忙跑出屋子,遠遠地看到北面塵煙滾滾,知道大事不好,立即招呼先登死士。

先登死士作爲鞠義親衛軍,並不需要去做製造營寨的體力活,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三千預備役,一直留守營地,嚴正以待。

此時敵襲,一千八百先登軍再加上三千預備役,在鞠義以及各級軍官的帶領下,紛紛衝到了營地外圍坡上準備。

他們這邊纔剛準備好,公孫瓚的五千騎兵就已經出現在了他們的視野裡,捲動着風雷之勢涌來。

從發現敵人,再到敵軍抵達,短短不過數分鐘的時間而已。

也就是鞠義的統率能力在漢末各大將領中屬於很高級別,跟高順徐榮等人一樣,屬於大將之才,才能夠在這幾分鐘內反應過來,若是一般將領,軍隊早就亂成一團,敵人不戰自勝。

“殺!”

公孫瓚看到敵人居然根本沒有陣型,大喜過望,一聲令下,命令最前面的一千騎兵向着敵人營地發起進攻。

因爲此時此刻,所有士兵都在往營地集結,殺過去,正好可以打散他們建制。

而之所以先命令一千騎兵進攻,是爲了試探。

葛亭之戰,公孫瓚已經吃過一次虧,引以爲傲的三千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到現在還沒有重新組建起來,讓他不得不開始學聰明許多,學會試探性進攻。

但鞠義已經在坡地上埋伏,騎兵纔剛過來,強弩手立即射箭。

密集箭雨紛紛襲來,公孫瓚前排騎兵不斷倒下。

頃刻間就損失了數百人。

眼見敵人早有準備,公孫瓚沉着應對,呼喝一聲,騎兵大隊分成左右兩邊,繞道而行。

看到這一幕,鞠義咬緊牙關,狠狠地錘了一下草地。

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因爲此地處於平原地區,地形對於騎兵的加成極大,弓弩手不可能去追着騎兵射箭,所以他們只能埋伏在一處突襲。

然而平原區域四面八方都是一片平坦,在這個方向撞得頭破血流,那就換一個方向。

騎兵們乾淨利落地繞開他們的設伏點,從左右兩側分頭包抄過去。

鞠義不敢動。

一動他們的陣型就會被打亂,因此只能讓先登死士以及三千士兵結陣自守。

可他們不動,那遠處正在集結的士兵就遭了殃。

騎兵們還未靠近,就開始舉起手中的長弓射箭,數波箭雨之後,士兵們哪裡還有集結的想法,紛紛作鳥獸散,原本已經聚集起來的七八千人,頃刻間土崩瓦解。

而接下來,就到了騎兵表演的時候。

曠野上銜尾追擊,或是騎射,或是追砍,從高空俯瞰,就能看到整個平原上,散落着無數如螞蟻一樣的黑點,抱頭鼠竄,慌不擇路。

在他們的身後,馬匹奔騰,塵煙滾滾,不時起躍,就能伴隨着一顆顆人頭落地。

鞠義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在這種地形,拿騎兵一點辦法都沒有。

附近有一條小河,很多士兵們都往河裡或者森林裡跑。

可兩條腿,又如何比得上四條腿?

大量的士兵還沒有靠近,就已經被騎兵斬殺,整個戰場成爲了一片屠宰場,短短一兩刻鐘的時間,就有數千士兵死於騎兵的屠刀之下。

公孫瓚騎着白馬,在數十護衛的簇擁下,來到了離鞠義那邊約五六十丈開外的一處丘陵小土坡上,俯瞰整個戰場。

最引入注意的,是遠處坡上那面“鞠”字大旗。

數年前,自己的白馬義從,就是倒在此人手裡,現在,正是報仇的好時機!

公孫瓚面目冷笑。

鞠義這些年自從擊敗公孫瓚之後,日漸驕縱,歷史上早就被袁紹殺了。

但此時袁紹還沒有完全擊敗公孫瓚和劉備,還有用得到他的地方,因此一直忍耐,裝作禮賢下士的模樣。

今日一戰,公孫瓚勢必要取他的性命。哪怕鞠義現在面對公孫瓚的衝擊能夠保住一條命,但這麼大的損失,估計不死也得脫層皮。

不過這些事情雙方自然不清楚,公孫瓚的目光早就移往他處,他在等待自己麾下的騎兵將鞠義部衆屠戮一空,然後再集中兵力,將固守在坡上的鞠義幹掉,狠狠地出一口惡氣。

屠殺已經到了白熱化,鞠義部隊已經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傷亡。再過一個時辰,除了少數跑入河流以及森林裡的士兵能存活下來以外,恐怕剩餘士兵十不存一。

但就在公孫瓚志得意滿,認爲今日大勝而歸的時候,遠方的大地上,忽然同樣傳來地動山搖的聲音,狼煙滾滾,整個地面,都在震動。

袁紹的騎兵部隊,居然在這個時候支援過來了!

《三國之謀伐》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搜小說小說網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搜小說!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大家收藏:()三國之謀伐搜小說更新速度最快。

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請假條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請假條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請假條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嗎?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
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請假條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請假條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請假條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嗎?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