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

一口薄棺材,如果不在意材料、外觀,隨便削些木材,用釘子釘起來就行。

甚至釘子都不用,由於秦漢時期民間鐵料缺乏,所以木匠自有一套辦法,利用卯榫結構,設置巧妙機關,將木材器物組裝即可。

阿大阿二兄弟的祖上幾代都是木匠,雖然參了軍,但手藝活還是沒落下,很快砍了幾顆大樹,造了口棺材。

棺材很輕,也沒有塗漆,並非專業工具打造,所以看着外形極爲粗糙,但陳暮無所謂,只要是口棺材,能代表它的意義就行。

打造好之後,大隊繼續前行,沿途一路上,到處都是抓捕百姓的曹操士兵。

騎兵捲起塵煙滾滾,不需要派人去通報,早有斥候告訴了曹操。

沭水河畔,曹操大軍安營紮寨,他們建造了大量浮橋,過河之後,幾番攻城,都沒有攻破。

因此曹操思慮再三,最終選擇了震懾陶謙的計劃,抓捕百姓,於城前斬殺。

只是萬幸的是,這個計劃還未開始,陳暮就已經快馬抵達。

曹操得知消息後,帶着曹仁曹洪程昱陳宮及親衛數百,輕騎趕來迎接。

夏風吹拂,遠方田園粟苗成熟,迎風飄蕩,卻無人收割。

官道上無數百姓被押着,如溪流一般匯聚向曹營,再過兩日,他們就要被送到郯縣城下砍頭。

小山坡上,曹操的長袍在風中獵獵作響,狹長的眼眸眯起來,俯瞰曠野,只見遠方騎兵浩浩蕩蕩,排山倒海般涌來,似乎有驚天的氣勢。

一個“陳”字大旗豎着,最前面的那一匹快馬如一團紫雲般衝刺在最前頭,世間彷彿有了一團幻影,勢如閃電。

看到那奔騰如地龍翻身的鐵騎大軍,曹操的眼中不由露出一絲豔羨。

當年西涼鐵騎名震天下,就連公孫瓚的幽州騎兵都遜色幾分,正面對抗中只能以量取勝,唯有劉備和陳暮的親衛玄甲重騎能夠與西涼軍分庭抗禮。

這一千騎兵人數不雖然多,但人鎧馬具全副武裝的戰力,可堪比一萬步兵,在戰爭中能起到極大的作用。

什麼時候,自己也能有這樣一支鐵騎?

曹操在心中恍惚出神。

過了片刻,玄甲重騎已經抵達山下,曹操下了坡,看到最前面的陳暮,催促着絕影上前,笑呵呵地揚聲道:“子歸!你來遲了。”

其實曹操嘴上笑嘻嘻,心裡MMP,眼看自己屠縣震懾陶謙的計劃即將完成,沒想到着陳子歸來得這麼快。

陳暮卻板着一張司馬臉,等到近前,忽然放聲大哭:“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曹操:“???”

曹仁:“???”

曹洪:“???”

程昱:“???”

陳宮:“???”

“額......”

曹操有些摸不着頭腦,

左右看看,見程昱陳宮等人也是一頭霧水,滿臉疑惑。

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狀況。

等陳暮表演了一會兒,曹操才遲疑許久,不解問道:“子歸,你這是在哭甚?”

莫非是太想自己了?

自己跟陳子歸交情有這麼好嗎?

曹操心裡嘀咕。

哪料到陳暮嚎啕道:“孟德兄,我是爲你哭呀。我知你命不久矣,因而悲慟萬分,哀傷落淚。”

咚。

黃忠催促着馬越衆而出,他雙手上舉,竟是硬生生以自己的力量扛着兩三百斤的棺材騎在馬上,重重地往地上一丟,發出沉悶的聲音。

曹操的臉色頓時變了,曹仁曹洪等人瞬間也是豎眉瞪眼,程昱和陳宮則是略微疑惑,不明白這鬧的是哪一齣。

現場氣氛緊張起來,兩邊的士兵,都悄無聲息地將自己的武器牢牢握在手裡。

七月流火,烈日炎炎。

衆人鴉雀無聲,誰都沒有說話,唯有馬匹原地踏了一下蹄,或是打了個響鼻,打破這絲沉寂。

許是感覺到空氣裡的躁意,過了許久,曹操才深深呼了幾口氣,臉色平靜下來,緩緩說道:“子歸,這是何意?

陳暮搖搖頭:“孟德兄還不明白嗎?我是在勸你當及時懸崖勒馬,不要在死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簡單來說,別作死了。

曹仁大怒道:“陳子歸,你是在咒我從兄死?”

陳暮一臉無辜道:“子孝,我一片好心,你怎麼能這麼說我。”

“呵。”

曹仁冷笑起來:“一片好心?那這口棺材又是何意?”

陳暮淡淡地道:“自然是等孟德兄去世之後,用來裝殮屍體。你們看,這棺材還是滑蓋的,屆時還能推拉以瞻仰孟德兄遺容。”

“你!”

曹仁曹洪當時候就把刀抽了出來。

蹭蹭蹭。

黃忠阿大阿二張龍趙虎以及身後大量騎士同時抽出武器。

曹操是聽說陳暮來了,特意來迎接他的,所以沒有帶多少人,只有數百人,真打起來,肯定佔不到便宜。

更何況他的親衛有不少都沒有騎馬,戰將不過五六人,如何比得上人家千名戰將級的騎兵?

因而見陳暮的人面色不善,曹操也心中打鼓,可礙於顏面,一時間竟沒有服軟。

雙方僵持,劍拔弩張,似乎隨時會打起來。

正在這個時候,遠處官道上,一匹關中黑色小毛驢踩着輕快的步子,蹦蹦跳跳地跑過來。

驢上有一白衣儒生,年約二十上下,長得劍眉星目,儀表堂堂,側坐在驢上,腰中彆着個酒葫蘆,在小毛驢蹄子噠噠噠的聲音中,慢慢地來到衆人面前。

“明公!”

郭嘉跳下小毛驢,先向曹操行了一禮。

曹操見到他,臉色緩和下來,點點頭:“嗯。”

“光祿大夫!”

郭嘉又面向陳暮行了一禮。

陳暮眼珠子轉了轉,饒有興趣地看着他,也回了一禮:“先生好。”

“看來光祿大夫是知道了?”

郭嘉反問。

“倒是還不知道先生身份。”

“在下郭嘉郭奉孝。”

“潁川郭氏?”

“不過是破落的支族而已。”

“先生說笑了。”

陳暮笑道:“郭氏精通小杜律,以法學傳家,自先祖弘後,數世皆傳法律,子孫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將者二十餘人,侍御史、正、監、平者甚衆,乃高門大族也。”

郭嘉連連謙虛道:“過譽了,郭氏再是如何,又如何比得上光祿大夫祖上曲逆侯奇謀定江山,先助高祖得天下,又除呂氏之患,開創大漢數百年基業?”

“呵呵。”

陳暮笑而不語。

郭嘉便問道:“只是嘉有一事不明。”

“先生請說。”

“光祿大夫是如何得知嘉的存在?”

聽到這個問題,陳暮沉吟道:“孟德兄麾下謀士,我素有所知。戲賢戲志才,潁川人也,擅以陽謀立世,極少陰詭之道。程昱程仲德,東郡人也,擅長兵陣戰事,狠辣有餘,仁德不足。陳宮陳公臺,東武陽人也,雖有智計百出,卻不諳人心。孟德兄也是才高出衆,可那封書信深諳人心之道,若是出自孟德兄及幾位大才手筆,我是不信的。所以我大膽猜測,孟德兄必然新得了一位極善於把控人心的謀士,我雖不知道此人是誰,但在信中詐一詐孟德兄,還是很簡單。”

“原來如此。”

郭嘉表面不動聲色,暗地裡卻是驚濤駭浪。

陳暮如數家珍,將曹操麾下幾位謀士的性格特點說得明明白白,像是他們肚子裡的蛔蟲一樣,這份瞭解程度,確實讓他感覺到心驚膽戰。

“哼。”

程昱冷哼一聲道:“我早聽聞青州軍情司無孔不入,今日倒是見識了,你早就調查過我們。”

陳暮擺擺手笑着說道:“諸位皆是各州郡有名的名士,得知諸位大名之後,差人去各郡縣找鄉人隨意問問,倒也問得清楚,毋須特意去調查。”

幾個人都翻起了白眼,底褲都快查出來了,還說不是特意?

“明公。”

郭嘉岔開話題,對曹操說道:“光祿大夫乃是大客,爲何一直在此,不迎進營中?”

曹操眉宇間閃爍過一絲殺意:“是啊子歸,不如隨我進營?”

“算了吧。”

陳暮嗤笑道:“我這人比較怕死,所以出門都最少得帶着一千騎兵走,怕進了你的營寨,我就出不來了。”

“哦?”

曹操試探道:“子歸莫非真要在此與我相殘?”

“相殘?”

郭嘉故作不知地道:“光祿大夫,這是?”

陳暮指着地上的棺材笑呵呵地道:“來給孟德兄送一份禮而已。”

郭嘉一臉疑惑:“光祿大夫緣何如此呀?”

“先生不知道?”

“不知道。”

“看來先生也是位裝糊塗的高手呀。”

“嘉不明白光祿大夫在說什麼。”

“哦?”

陳暮調侃道:“以先生之才,難道猜不出來嗎?”

“哎呀。”

郭嘉忽然一拍腦門:“是份大禮呀。”

“?”

曹軍衆人一個個都不知所措。

陳宮程昱面面相覷。

曹操人都傻了。

給自己送棺材,也是大禮?

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送鍾咒人死這一說。

因爲漢朝並沒有鐘錶,所以也沒有送終這樣的含義。

而且古時候送終,都是兒子,或者入室弟子,纔有資格去送終。

像養老送終這個成語表達,大多就是表達子女的孝順。

因此說起來,陳暮要是真給曹操送個鍾,都不知道該說是在罵曹操,還是在罵自己是曹操的兒子。

但棺材自古就有,給人送棺材的意義是什麼自然不用多說。

所以曹操很生氣,只是礙於和陳暮的距離太近,敵人較多,一直沒有發作而已。

結果郭嘉現在卻說這棺材是份大禮,怎麼能不讓他心中疑惑?

然而陳暮卻哈哈大笑了起來:“先生真是位妙人,一點就透,我的一片好心,先生應當可以理解了吧。”

郭嘉又拱手道:“多謝光祿大夫明言,只是嘉還有一事不明。”

“請說。”

“可否借一步說話?”

“當然。”

陳暮點點頭,伸出手:“請。”

二人便騎着馬,騎着小毛驢,沿着官道往不遠處的小山坡上走去。

兩邊的士兵都看着他們,衆人舉目眺望,就看到二人說說笑笑,彷彿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時間竟似乎十分投緣。

“光祿大夫起於微末,聞達於諸侯,自黃巾起,縱橫天下,所向睥睨,真乃不負大丈夫之志。”

“哪裡哪裡,我雖然年長奉孝幾歲,可今日見奉孝,才知曉人中龍鳳是何意。”

“光祿大夫之才,嘉不及萬一也。”

“呵呵,這裡就咱們兩人,奉孝若是有意,稱我表字即可。”

“那便恕嘉無禮了,子歸兄。”

郭嘉一路奉承,嘴上說着,眼睛卻細細地在觀察陳暮的表情。

作爲一名出色的心理學大師,不僅言語能力極爲優秀,而且還會察言觀色的本事,通過一些微小的細節,就能摸清楚一個人的性格脾氣。

比如郭嘉曾經在袁紹身邊待過,見識過袁紹偏執、好面子、過於自負、生性多疑、猶豫不決等等性格,後來在官渡之戰前夕,果斷分析出了十勝十敗的理論,爲曹操增添信心。

陳暮熟知郭嘉的一生,自然很清楚他的本事,就一直保持着笑眯眯的表情,對郭嘉說道:“奉孝,你看了我那麼久,看出了些什麼嗎?”

郭嘉被識破,倒也不覺得尷尬,說道:“子歸兄有些不高興。”

“哦?”

陳暮故作不解道:“我明明笑得很開心嘛。”

郭嘉認真道:“嘉曾經觀人笑,發現如果一個人真誠地微笑,眉毛會稍稍傾斜,兩??(zhuo)稍稍提起緊縮,而假笑則不會。”

??就是人的兩面顴骨,人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很難掩飾。真笑的話,顴骨會不自覺地縮起來,而假笑,也就是所謂的皮笑肉不笑,因爲難以主動控制顴骨,所以有人心觀察的話,還是能夠看得出來。

陳暮感嘆道:“你這人倒確實是天縱奇才也,不僅智謀卓越,還善於把控人心。曹孟德有你,確實是如虎添翼呀。”

郭嘉謙虛道:“比不得子歸兄,扶劉玄德於微末,起關張於草莽,自方爲能臣之所極也。”

“呵呵。”

陳暮笑了笑說道:“我知道你的疑問是什麼,我可以告訴你,青州現在有一樣東西,叫做印刷。不知你可曾聽聞書本,又可曾聽聞當年《討董記》一夜名傳天下?”

“原來如此。”

郭嘉這才知道原因,搖搖頭道:“若是如此,曹公確實不能屠戮百姓。”

“當年《討董記》一書,能給曹孟德冠以君子之稱,它日一篇《屠城記》,亦可讓他的惡名傳遍天下。”

陳暮說道:“雖然大部分百姓不識字,可天下豪強世家成羣,麾下田奴徒附無數,若他們知道曹操的殘暴,難道就不會擔心自己被殺,不擔心自己的田地奴僕被掠,一旦在士人中流傳,曹孟德可有人心歸附焉?”

郭嘉一時沉默。

陳暮又道:“如今洛陽伯安公爲天下共主,伯安公素來仁愛百姓,我兄劉玄德亦是以民爲本。若他們知道曹操屠縣,必然動怒。洛陽一道詔書,青州一紙討伐,再有孫堅爲盟友,曹孟德這是自尋死路呀。”

“我明白了。”

郭嘉點點頭,認真地對陳暮拱手一禮道:“多謝子歸兄相告,曹公險些鑄成大錯矣。”

古代屠城,雖然被冠以殘暴、嗜血、兇惡等等象徵。

但要考慮到信息傳播速度。

在口口相傳的年代,曹操屠了徐州,除了讓徐州附近的百姓知道以外,關中、河北、江東、川蜀等地,甚至可能要幾年乃至十幾年後才知道這事。

像曹操屠鄴城的時候,也不過是讓冀州動盪,信息只能通過遷徙的百姓去傳播,可古代百姓遷徙,哪有那麼簡單。

除了衣冠南渡,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大多數百姓,都不想離開家鄉。哪怕他們聽說了敵人可能會屠殺他們,可他們大部分人還是會心存僥倖。

所以別看曹操屠城屠的厲害,殺了徐州幾十萬百姓,可影響力也只能在徐州附近傳播,根本不可能傳得太遠。

但現在不同。

一旦曹操敢幹,那麼陳暮就會立即傳信去青州。劉備又會給洛陽上書,劉虞對百姓極爲仁愛,他若是知道,必然震怒。

到時候再讓鄭玄蔡邕以及孔融這些名聞天下的大儒再寫一篇《屠城記》, 曹操的名聲肯定會臭到家。

如此一來,影響力就不止是在徐州,整個天下在幾個月內,都會知道這件事情。

而且曹操還會受到劉虞的責問,像陶謙現在一樣,被朝廷公認罷免州牧,拿去洛陽問罪。

若是賴在位置上,同樣跟現在的陶謙一樣,要受到青州、豫州一起攻打。

那時曹操就只有一條路,學袁術陶謙袁紹劉焉等人一樣,公然反對洛陽朝廷,也就是所謂的造反。

畢竟現在也不是歷史上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劉虞也不是漢獻帝,他是有一定自主權力的。像洛陽的兵馬劉虞就能調動,甚至他的聖旨詔書對劉備孫堅這樣忠於朝廷的人還能起作用。

因此簡單來說,目前的曹操郭嘉程昱陳宮等人,還完全沒搞明白現在的狀況。

他們還以爲做了壞事,會由於沒有傳播渠道而不被發現。卻不知道,青州已經有了印刷術,只要他們敢幹,劉備就敢馬上揭發,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這就是掌握輿論的優勢!

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請假條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九章 陌上桑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五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七十章 出兵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十章 天子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端午節請假條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四章 推諉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
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請假條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九章 陌上桑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五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七十章 出兵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十章 天子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端午節請假條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四章 推諉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