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

“二哥。”

陳暮來到城外軍營,找到關羽。

李世民能領一千玄甲兵擊敗王世充是因爲人家本身就實力強悍,征戰沙場多年,手刃的敵人不計其數,戰鬥力爆表。

自己什麼水平?

但凡有一點縛雞之力,那也不至於就只有點縛雞之力了。

帶一千玄甲重騎衝鋒陷陣?

不存在的。

當然得場外求助,找一個能斬殺文丑的高手。

目前整個洛陽唯一能夠斬殺文丑的人,也就只有關羽了。

因爲趙雲曾經與文丑交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此時趙雲年紀才29歲,還沒有達到戰鬥力巔峰,僅僅只能跟文丑打平而已,要想斬殺文丑,至少35歲以後。

所以不找二哥找誰?

此時關羽正在校場操練士卒,他坐在臺上,手握青龍偃月刀,目光炯炯有神地看着下方。

臺下約有三千士卒,這可比剛纔陳暮在校場召集玄甲重騎壯觀得多。

像是在做全校廣播體操一樣,上萬平方米的校場之上,無數士兵烏壓壓一片,排列成數個方陣,練習砍、刺、撩、劈等等武藝技巧。

各級軍官遊走期間,王丹管承張饒等列於臺前,若有士卒練習不規範,這些將領及軍官就會上去指正。

關羽帶了兩萬多大軍,分爲三個營盤,另外兩個營盤則有關平與管亥執掌,分爲前、中、後三營,每營之間皆有校場及柵欄圍牆,以圍剿殺入營內的敵人。

雖然顏良就在洹水對岸,且如今洹水進入枯水期,士兵徒步就可以過河。但洹水沿岸布有大量崗哨,一旦顏良有所動靜,關羽就會立即出戰。

因此整個營盤都極爲莊嚴肅穆,不管是每日訓練還是監視敵人動靜,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

關羽沙場征戰多年,

已有大將風範。

陳暮進營自然無人阻攔,到了近前聽到四弟呼喚,關羽扭過頭看到他正過來,詢問道:“四弟,你怎麼來了?”

“出了一些事情,袁紹派文丑繞過我們,南下直撲孫文臺,想必是打的逐個擊破的主意,孫文臺一敗,顏良文丑南北夾擊,我軍危在旦夕。”

陳暮走到他身邊沉聲說道。

“什麼?”

關羽大驚道:“那現在該如何是好?”

陳暮說道:“袁紹派去的乃是輕騎,現在去追,已經遲了。這是早上的消息,現在估計都已經快到了黎陽,我們必須做出應對。”

關羽站起身,將手中的青龍偃月刀一頓,眯起眼睛說道:“四弟,你有什麼主意。”

“爲今之計,只有以破止破!”

陳暮眼神中露出一絲寒芒,殺氣四溢:“袁紹想要逐個擊破,那我們也逐個擊破。此時文丑必然已經與孫文臺交戰,馬匹不擅長途奔襲,即便打敗了孫文臺,文丑也必須休整一日才能出發。我們即刻南下,埋伏在他必經之路上,等明日他回師之時,趁其不備,突然殺出,一舉將其擊潰!”

“善!”

關羽點點頭:“我即刻點齊將士,準備出戰。”

陳暮卻說道:“不行,要對付上萬騎兵,必須全軍傾巢而動方可。此地將士要防備顏良,不能輕動。”

關羽納悶道:“那我們該如何與文丑作戰?”

陳暮說道:“我們的一千玄甲重騎即可,重騎對輕騎有絕對優勢,只需要攔住文丑,一輪衝鋒,必然將其擊潰。”

“好,我現在就出發!”

關羽招來副將管承,對他說道:“我要南下截擊文丑,爾等駐守軍營,不管顏良如何挑釁,都不要出營與之一戰,明白了嗎?”

“唯!”

管承得令。

下達命令之後,關羽當即穿上戰甲,騎上爪黃飛電,與陳暮一同出了營寨。

等二人到內黃城北的時候,玄甲重騎早已經集結等候。

陳暮朗聲道:“出發!”

浩浩蕩蕩的鐵騎順着內黃南面的官道一路疾馳,夯土道路上發出轟鳴的雷霆聲音。

因爲士兵和馬匹都裝有重甲,所以不能全速前進,只能讓馬匹一路小跑,相當於人正常慢跑的速度,約兩刻鐘後,就抵達了離內黃七八里外的黃澤。

此時的黃澤佔地極大,波濤如海,由於黃澤上游的清水和蕩水水量減少,導致湖泊水位也在下降,露出大片的湖岸灘頭。

陳暮下令原地休整,讓士兵們卸下馬具,牽引着馬匹去湖邊飲水休息片刻,去一去身上的燥熱。

沒辦法,馬的耐力比人差得多,何況還是重騎兵。如果全速奔跑的話,估計一兩分鐘馬匹就得累趴。而小跑的話,僅僅半個小時就已經大汗淋漓,必須讓它們恢復體力。

關羽和陳暮也各自牽着爪黃飛電和紫影來湖邊飲水,趁着這個功夫,關羽詢問陳暮道:“四弟,自黎陽北上道路有數條,你覺得文丑會走哪裡?”

“羛(xi)陽鄉!”

陳暮毫不猶豫地答道。

“爲何?”

關羽納悶不已。

黎陽位於魏郡最南端,北面就是黃澤以及內黃,西北面是蕩陰,東北面便是繁陽。

各地之間,散落着大量的鄉亭,其中主要官道有三條,分別通向這些蕩陰、內黃以及繁陽,裡面有兩條道路都要經過清水。

關羽是知道文丑肯定會走官道,因爲當時的冀州平原並非是一片坦途,有大量的叢林、河流、田地以及凹凸不平的荒野,很多地方馬匹根本無法通行。

文丑如果走野外的話,別說上萬騎兵能不能從凹凸不平的荒野上穿過。即便能過,那些土地柔軟,高低不平的田地,以及複雜的矮坡、堤壩、叢林等地形,馬匹會很容易陷進去。

所以文丑沒得選。

但人傢俱體走哪一條,又如何斷定?

別看只有三條官道,可實際上各鄉亭之間是連通的,往西北蕩陰方向,過了清水之後,就到了榆柳鄉。

在榆柳鄉三岔路口轉個向,往東北方的王鄉去,就能往北進入去內黃的北面官道。甚至到王鄉再往東過一次清水,到羛陽鄉,還能往繁陽方向去。

河北畢竟是殷周以來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道路四通八達,各鄉亭之間除了官道連接以外,還有鄉道,如果真要走的話,道路實在太多。

不過總體來說,肯定也就是這三條官道。因爲別的鄉間小路太狹窄,不適合大隊人馬通行,主要道路,也只能在這三條裡選。

陳暮笑了笑道:“二哥要想想,黎陽離內黃有多遠。”

“多遠?一百二十里吧。”

關羽眯起了眼睛,他鎮守河內多年,自然也清楚周圍各個縣城之間的距離。

“馬匹和人一樣都要吃飯,人餓個一兩天都受不了,更何況馬。戰馬爲了保存體力,必然要進行休整。”

陳暮就說道:“文丑在黎陽休整一日,人吃飽飯,馬喂好糧草,再啓程北上,二哥覺得,他會在野外過夜,放任馬匹吃野草嗎?”

“嗯,有理。”

關羽點點頭:“我明白了。”

雖然青州騎兵大多爲張飛執掌,但關羽也行伍多年,這點道理還是明白,被陳暮一點就透,知道了爲什麼文丑必走羛陽鄉的原因。

騎兵如果從中間王鄉的道路一路過來,長途跋涉跑一百二十里投入戰場,人和馬一天不吃不喝,別說能不能形成戰鬥力,即便可以參與戰鬥,估計什麼事情也做不了。

因此文丑要是不蠢的話,一定是從黎陽過羛陽鄉往繁陽方向去,先抵達繁陽休整一日,等人和馬匹吃飽了飯,恢復體力之後,再開始投入戰鬥。

而且在野外也很難休息,文丑長途奔襲沒有帶任何輜重,戰馬飼養非常講究,爲了維持戰馬的體力,一般都是給馬喂混合型的草料,並不是純粹的乾草。通常是由細乾草,麥麩,米糠,大豆混合而成。

這種飼料也就是俗稱的精飼料,在沒有戰爭的時候,用野草、穀草等粗飼料餵養也可以。但戰爭時期,不僅不給馬喂精飼料,甚至在野外草地放養上萬匹馬,那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

最重要的是冀州不是蒙古大草原,沒有那麼多草場給上萬匹戰馬放養,冀州戰馬也不是蒙古的矮種馬,在草原上放牧跟在河北平原上放牧那是兩碼事。

所以綜合上述,爲了保證戰馬和士兵的體力,文丑必須要回繁陽休整一日,給馬匹和士兵吃足夠的糧草,才能夠繼續保持戰鬥。

而要去繁陽,並不需要經過清水,北上途經羛陽鄉,就能抵達繁陽縣城。

得到準確的答案之後,關羽也是百分百信任陳暮。

一行重騎兵,一路走走停停,終於在傍晚時分,抵達了羛陽鄉。

羛陽鄉其實離內黃非常近,內黃位於黃澤的正北面,背靠黃澤,羛陽鄉則在黃澤的東南面,黎陽的正北面,離黎陽大概有七十里,離內黃則是五十里。

此時鄉里零零散散還有三個村莊,原來繁陽內黃黎陽一帶自黃巾之亂後,就已經破敗了不少,後來呂布出逃,劫掠鄉里,導致附近鄉亭民生凋敝,更加殘破,就連爲數不多的百姓,也所剩無幾。

不過在呂布之後,魏郡這些年好歹安穩了下來。洛陽一直進攻的方向是北上鄴城,對於東面的黎陽、繁陽、內黃一帶寇略不多,且洛陽軍軍紀嚴明,從未劫掠過鄉里。

所以經過幾年發展,原來背井離鄉的百姓陸陸續續返鄉,羛陽鄉也漸漸恢復了一些生氣,只是相比於曾經,已經大不如前矣。

羛陽鄉北面就是清水,曠野之上田園鬱鬱蔥蔥,粟苗茁壯成長。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傍晚時分,大概晚上七點多鐘的樣子,村子家家戶戶早就關門準備睡覺,沒有人知道有大隊騎兵正在靠近。

早在離羛陽鄉約五里的時候,陳暮就下令士兵們下馬步行,牽着馬慢慢地靠近。不然的話,即便是重騎兵,五十里的路,也不可能從午時走到傍晚。

士兵們抵達清水河畔,將馬匹身上的重鎧全部卸下,原地休整。有些人去牽馬飲水,有些人則準備隨身乾糧。

不僅是人吃的乾糧,還有馬吃的乾糧。

正所謂馬無夜草不肥,騎兵出征,馬匹兩側都會帶一個大布袋,裡面會裝上菽,也就是大豆。正如之前所說,騎兵出征,爲了保證戰馬體力,是必須要帶精飼料的,這些就是爲戰馬準備。

馬匹喝過了水,在河畔吃了一些新鮮草料以及士兵們餵食大豆之後,天色就已經徹底黑了。所有的士兵都默默地牽好了繮繩,然後盤膝坐在地上開始吃乾糧。

沒有點燃篝火,也沒有任何照明。夏秋交集之時,天空明亮得像是白晝一樣,皎潔的月光灑下來,清水河畔無數黑影綽綽。

場間安靜無比,除了偶爾響起的馬匹響鼻聲以外,就只有晚風吹起粟苗的沙沙響聲。

一天一夜很快過去。

河畔離村莊還有數裡,大早林林散散的村民就出來于田間勞作,士兵們躺在河邊草甸上休息一夜,蚊蟲叮咬,煩不勝煩,每個人都沒有休息好。

但沒有辦法,如果今天早上再出發的話,時間上會趕不及。他們是重騎,速度跟輕騎沒法比,雖然人家要跑七十里,他們只需要跑五十里,但等他們早上出發到羛陽鄉的時候,人家估計早就快到繁陽了。

關羽和陳暮在河邊稍微洗漱了一下,早上士兵們吃過乾糧之後,在河灘低矮坡下列好陣,阿大阿二領着數名斥候往南而去,他們藏在了一處山坡之上,遠眺南面的官道偵查敵情。

然而很快一個上午過去,官道上依舊沒有任何動靜,阿大阿二那邊沒有回來報信,這邊官道上也沒有過來敵人,讓藏在矮坡下的陳暮和關羽十分奇怪。

“四弟,怎麼到現在都還沒有來?”

關羽納悶不已。

正所謂兵貴神速,他文丑如果擊敗了孫堅,就應該立即北上纔對,戰機稍縱即逝,萬一趁着一萬輕騎不在的時候,關羽率領大軍進攻顏良,把顏良擊敗了怎麼辦?

陳暮也皺起眉頭,搖搖頭道:“我也不知,戰機時時刻刻在變化,也許孫文臺那邊守住了文丑的進攻......但我覺得不太現實。”

文丑南下是出其不意的事情,孫堅意料不到,陳暮這邊也沒有預料到,更何況以孫堅的爲人,必然是要時刻進攻黎陽,以有心算無心,文丑不可能會打不敗孫堅。

倒不是看不起孫堅,主要也是孫堅這人過於剛猛,喜歡率領大軍衝鋒陷陣,他包圍黎陽之後,每日都在猛攻黎陽,半月以來,天天都有戰報轉達到陳暮這邊。文丑只需要等到孫堅進攻黎陽的時候,趁機偷襲即可。

難道孫堅反而把文丑擊敗了?

要真是這樣,那未免也太天方夜譚了一點。

陳暮無法做出判斷。

到了晌午,敵人蹤跡還是沒有出現,陳暮和關羽雖然疑惑,但也不得不耐心等待。

又等了快一個時辰,阿大阿二站在山坡上,遠遠地眺望。

他們看到了一副讓他們無比驚訝的場景。

在遠處寬闊的官道上,無數騎兵緩緩前行,他們驅趕着輜重馬車,拉着大量的物資,正在以接近步行的方式往前移動。

原來,敵人根本就沒有疾馳前行,而是斬獲的戰利品太多,乾脆是以步行軍的速度往繁陽而去!

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端午節請假條第三章 得兗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對蒼穹(新年快樂)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七十章 等人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四十章 鳴金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請假條第五章 賄賂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七十一章 開會端午節請假條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設想的道路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四十章 奇襲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
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端午節請假條第三章 得兗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對蒼穹(新年快樂)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七十章 等人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四十章 鳴金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請假條第五章 賄賂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七十一章 開會端午節請假條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設想的道路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四十章 奇襲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