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

第二天天明的時候,約平旦末刻,天才剛剛矇矇亮,玄甲重騎就再次出發。

作爲一支騎兵部隊,玄甲重騎是沒有後勤輜重的。但一路上都是路過自己和曹操的地盤,在食物方面,倒是不需要擔心。

唯一的麻煩就在於因爲是重騎出動,沒有家當,士兵們的衣服會穿很多天,又是大旱天氣,酷熱難耐,還得加急訓練,中暑、衣服發臭、馬匹生病等等問題接踵而來。

好在青州醫療還算髮達,中暑這樣的問題別說在東漢,就算是在春秋戰國,也已經有了治療方法,於《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當中多有記載。

漢末兩大神醫,一個華佗,一個張仲景。華佗爲外科手術鼻祖,張仲景則是內科大家。不過華佗的內科水平也不差,治療陳登的寄生蟲病以及治療胃病、黃疸病、腫瘤摘除等等,都是在正史上早有記錄。

華佗雖雲遊四方,卻也將一身醫術傾囊相授,有多名親傳弟子在青州醫學院擔任高層,對付中暑這種病,幾乎是小事一件。只是麻煩的是這年代沒有什麼玻璃瓶裝藿香正氣水,所以每有中暑的,就得將攜帶的藥材臨時熬煮,還是很耽誤時間。

不過一路上磕磕碰碰,好歹也算是在五月下旬抵達了河南尹,正常來說,兩地相隔約一千二百里,且黃河兩岸又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交通發達,道路通暢,如果路途上沒有太大耽擱,頂多十五六天就能從青州抵達洛陽。

但現在卻走了將近一個月,從五月初走到了五月底。

之所以花了那麼多時間,除了在陽平和甄城耽誤了幾天功夫以外,主要原因也是因爲黃河兩岸現在並不太平。

現在曹操僅僅只是控制了東郡西南幾個縣,濮陽、白馬、燕縣等地,河對面就是袁紹佔據的區域,爲了防止河對面袁紹兵馬襲擾,陳暮不得不繞道陳留,從濟陰進入陳留郡,然後從陳留進入河南尹,繞了遠路。

進入河南尹之後,情況就好了太多。從酸棗南面的封丘進入了陽武,一路上都是熱火朝天的景象,夏粟收割的季節,農民在田裡幹活,不時有軍隊調動,成了現在整個河南尹的常態。

粟苗本來就耐旱,只需要少量的水就能渡過災情。河南之地今年之所以這樣,除了因爲很多河流已經曬到乾涸實在沒水了以外,還跟沒有提前做好應對有關係。

而司隸因爲緊鄰黃河,

水系繁多,陳暮早年在此地興修水利,引黃河之水四處通渠,雖不能說全面覆蓋,但情況也比河南等地好不少。

在陽武縣休息一晚,然後再次趕路,抵達了滎陽,最後過成皋,也就是虎牢關,到鞏縣的時候天色暗淡,再次休息一晚上,此時便正式出發,算算腳程,大抵能在午後就能到洛陽,一路上被操練得精疲力盡的玄甲重騎們終於看到了希望,不由得紛紛加快了步伐,快速趕路。

很快,纔剛剛到晌午,他們就抵達了洛陽東面,這裡是偃師縣與洛陽相接的地方,北面是洛水,過了洛水就是邙山。遠遠地已經能看到在起伏不定的丘陵盡頭,有一座浩大的城市,在官道遠處的亭舍下,打着傘蓋的車隊已經早早地在等着。

亭舍並不是一個涼亭,而是一個類似於驛站加基層派出所的機構。四四方方,有圍牆,裡面有院子,由於今年的天氣十分炎熱,過來迎接的人並不在外面,只是把馬車停在驛站門口,馬匹牽到亭舍內部的馬廄裡。

在外面望風的士兵遠遠地看到了玄甲重騎在慢慢過來,馬上向裡面通報。不一會兒,成羣結隊的士兵就牽着馬從亭舍裡走出來,訓練有素的各就各位,繫馬車的繫馬車,打旗幟的打旗幟。

這些是儀仗隊,專門用來陪伴天子或者天使出行,有時候迎接重要人物也會出現,但往往都是跟着天子或者被皇帝派出來的使者行動,戰鬥力怎麼樣先不說,但確實威風。

跟風餐露宿近一個月的玄甲重騎士兵比起來,儀仗隊一個個彪形大漢威武地騎在馬上,目光炯炯有神,形態威風凜凜,彷彿乞丐和富人一樣差距明顯。

陳暮對儀仗隊倒是不在意,花架子而已,玄甲重騎衆人這些年雖疏於訓練,但殺人如麻,屠戮一隊銀樣鑞槍頭的儀仗隊還是簡單。

他真正關注的是傘蓋和旗幟。

之前說過,傘蓋不僅是皇帝能用,高官也能用。只要是代替天子出使,就有使用的資格。不過傘蓋的形制與皇帝有區別,皇帝的是大傘蓋,官員的是小傘蓋,外形也不一樣,可以通過這一點,來觀察來的人是誰。

陳暮對這樣的禮節規章制式自然瞭如指掌,只看一眼遠處的傘蓋形狀,就知道最少是一位三公級別的人物在前面的亭舍下,不過想也知道,劉虞作爲天子,自然不可能親自過來迎接他。

馬隊緩緩抵達近前,陳暮離了約四五十步就翻身下馬,他差不多也猜到來人是誰,到了亭舍外,楊彪與幾名公卿從亭中屋舍裡走了出來,笑吟吟地看着他。

“師兄!”

“子歸!”

楊彪大笑着上前,二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其實陳暮跟楊彪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也就是老師楊賜去世的那一年經常往府上跑,因而相互熟悉。

不過自從天下崩壞之後,陳暮扶搖直上,青州與劉虞站在了同一邊,他的重要性對於朝廷來說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哪怕實際上關係沒有那麼親近,也一定要打出楊賜的這張牌。

“師兄多年未見,風采依舊呀。”

陳暮與楊彪放開手,上下打量,看到相比於當年從長安出來時頗爲頹廢萎靡的模樣,現在的楊彪倒是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想來也是那時劉辯的“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但現在劉虞上位後,穩定了這批老臣之心,因而重新振作。

“到底是比不得子歸啊。”

楊彪不自覺摸了摸鬢角的白髮,再看看陳暮,當年的少年郎彷彿在他臉上沒有留下任何歲月的痕跡,長髮用紫金冠束起,身披絲綢青衫,皮膚白皙似吹彈可破,說他是個二十上下的青年,亦是令人信服,絲毫看不出陳子歸原來已經縱橫天下十餘載,今年已三十一歲,已將開始步入中年。

陳暮笑道:“師兄就莫要和我互相吹捧了,如今天下未定,四海未安,還得師兄砥礪前行,多多治理朝政纔是。”

“來,子歸,爲你介紹一下。”

楊彪拉着他的手,向身後幾名公卿示意道:“這是宗正劉艾,城陽王之後。”

劉艾約四十餘歲,最早爲朝廷議郎,董卓之時,被董卓徵爲相國長史,滿朝公卿迴歸洛陽之後,原來的宗正劉虞被朝臣們推舉爲皇帝,滿朝上下所有宗室也就劉艾的資歷勉強夠,只能讓他擔任宗正。

陳暮微笑着與劉艾拱手行禮,城陽王一脈跟老大哥劉備一脈一樣,也是西漢的藩王系,不過老大哥那一脈,好歹還是漢景帝的後代,而城陽王一脈則是劉邦孫子劉章的子孫,血脈關係跟如今東漢劉秀這一脈差得更遠,所以當初推舉天子的時候,整個洛陽只能推舉劉秀後代的劉虞,沒法推舉西漢藩王系。

當然,差得再遠,和劉備一樣也跟皇位無緣。因爲劉秀屬於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如果還想繼續繼承東漢,身份至少要像劉虞一樣屬於劉秀子孫。以劉備的身份,包括劉焉、劉表等人在內,其實都沒有資格,除非他們重新開創一個新的朝代,不然的話上位合法性是個老大難題。

這也是將來劉備繼承漢室最大的阻礙。

“這是太僕趙岐。”

楊彪又指着一個鬍子頭髮都花白,體態瘦弱的小老頭介紹。

小老頭看着快九十了,可精神矍鑠,身子骨硬朗得很,歷史上這位可是和馬日磾一起出使袁術,跑了上千里路,身體當然棒。

對於這樣能活很久的老壽星,陳暮還是非常羨慕,亦是馬上行禮問好,十分禮貌。

當然,除了敬老以外,最重要的是這位屬於黨人中的老古董級別,名望很高,要想控制冀州那羣黨人,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着洛陽朝廷混,少不得這位重量級老黨人出面。

緊接着楊彪又介紹了大鴻臚陳紀,衛尉周忠,少府周奐,廷尉魯旭等,這次前來迎接的規格還是非常高,三公九卿到了七個,算是給足了陳暮面子。

陳暮笑着和老熟人陳紀打招呼,當年陳紀爲平原相,他的兒子陳羣以及幾名陳家子弟就在泰山學院讀書,雙方自然熟悉。

和同級別的官員相互打了見面,緊接着有人從後面鑽出來,向着陳暮恭恭敬敬道:“叔父!”

“哦?你是?”

陳暮詫異地上下打量着這人,只見此人約二十上下,體態修長,儀表堂堂,面容看着隱約間有些熟悉感,就是不知道是誰。

楊彪大笑道:“子歸,這是我兒楊修,我取字德祖,你忘了,他小時候常找你問經學。”

“哦吼。”

陳暮頓時樂道:“原來是阿修啊,經年未見,沒想到你居然已經長這麼大了。”

楊修恭敬道:“叔父,自從上次洛陽一別,已有九載未見。”

陳暮不自覺地想像楊修小時候那樣去摸他的腦袋,但忽然想起人家已經從十二三歲的孩子長到了二十二歲的大人,個子跟自己差不多,便收起了手,含蓄地點點頭:“好,不錯,以後當勉之,爲國家和社稷效力,大漢天下的未來,還得靠你們。”

他嘴裡這麼說,心裡卻是在感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晚輩居然也已經成年,開始走向這個社會,這種感覺,就彷彿上一世,90後們還是孩子的代名詞,一夜之間,連00後都開始爲人父母了一樣。

世界變得真快。

“師君!”

便在這個時候,又有一人出來,向着陳暮拱手。

只見此人同樣約二十上下,身高八尺,長相俊朗,器宇軒昂。

這下就不用猜了,陳紀在這裡,又是自己的學生,除了陳羣還能是誰?

當下陳暮微笑地說道:“陳羣,難得你還沒有忘記我這個師君。”

陳羣連忙道:“師君教誨羣猶記在心,莫不敢忘。”

“很好。”

陳暮輕點下頜,對於這個學生,他還是很滿意的,當年教的時候,也是領悟最快的弟子。

這些年來,師徒也常有書信,陳暮亦會寄一些書籍給他,讓他自行領悟觀看。

雖然不知道他學得怎麼樣,但光陳羣這個名字,想來也不會太差。

“子歸,走吧,天子在等你呢。”

楊彪見他與衆人寒暄過後,便示意可以出發了。

當下衆人再次啓程,儀仗隊和車隊浩浩蕩蕩在前方開路,後面如乞丐軍一樣的玄甲重騎跟着。

雖然前後對比反差明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儀仗隊看着威風,可徒有其表。玄甲重騎看着頹廢,但眼眸中的殺氣卻是藏不住的,高下自有判斷。

從洛水南岸往西又行了約一里地,就能看到一公里外的洛陽城牆,城外曾經被大火焚燒的舊址早就已經不在,人們在灰燼之中再一次建立起了新的家園,東市繁華不再,但亦有人煙,一棟棟新的房屋拔地而起,街道鱗次櫛比,就是鴻池邊的貨棧比原來小了很多。

一路行來,陳暮還是十分感慨。當年在鴻池邊上的貨棧追查侯栩蹤跡,又在南城朱雀門附近住了數年。曾經皇宮內外每一棟房屋,每一塊青石板,每一片瓦礫,都彷彿歷歷在目。如今卻只剩下一片舊日殘骸,以及石板間無人清理的野草。

過了洛水,穿過鴻池,就到了洛陽東市,這裡早就沒有了曾經人來人往的熱鬧。連當年東市的三分之一都不如,不過好在劉虞愛民如子,車隊路過的時候,沒有一個百姓眼中露出懼怕與敬畏,而是井然有序地讓開道路。

從東市出來,通過吊橋過了護城河,就正式進入了內城,還是那道耗門,熟悉的街道和太尉府,就映入了眼簾,馬車像是穿越了時光,記憶在這一瞬間開始模糊起來,陳暮再也分不清楚是真是假。

他隱約間彷彿回到了多年前還在擔任尚書令時的一個早上,他坐在馬車上,緩緩地進入了宮門,穿過朱雀門,進入了卻非殿,然後來到西宮向劉宏問早,最後去明光殿辦公。

不知何時,崇德殿的大門早就已經敞開。他走下了馬車,與諸多公卿們來到了殿外,恍惚中帶着一絲茫然的眼神逐漸變得清澈,恢復了自己的神智。

陳暮苦笑了一聲。

是啊。

劉宏這人,除了滔天大事以外,可從來都不會在崇德殿開早朝。

他收拾收拾心情,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後拾級而上。

崇德殿內很暗,只有廳堂被門外的陽光照到。

在內侍的引領下,陳暮一步步走了進去,低着頭,踩着小碎步,進入了廳中。

因爲從光明步入黑暗導致視力不適應,他什麼都看不清楚。

但他知道應該怎麼做,所有的流程,彷彿在內心深處早就演練了無數遍一樣,亦如同多年前那無數個劉宏睡懶覺的早晨。

“陛下!”

陳暮雙手放在額前,左右手交錯平舉,緩緩跪在地上,喊出了那句久違一般的聲音。

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五章 定策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二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請假條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二章 反間計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八十五章 炮!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六十三章 玄甲重騎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十章 儒生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
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五章 定策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二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請假條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二章 反間計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八十五章 炮!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六十三章 玄甲重騎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十章 儒生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