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

第467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

一月下旬,臨近二月仲春,莽莽起伏的泰山從原來的翠褐鑲嵌,蒼黃交疊,到如今已是羣山碧玉,層林盡染。

隊伍緩緩自南由北而來,遠遠地已經看到了那座地平線上矗立的浩大城市。

曹操左右四下張望,臨淄城附近除了莽莽泰山以外,東面是廣袤的膠萊平原區,田野阡陌,桑林美竹,池塘裡的魚翻着浪花,一眼望去千里盛世。

農夫在田間耕作,稚嫩的兒童在鄉野玩耍,村莊繁衍生息。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像是春天的花朵,迎着朝陽盛放。

只是讓曹操覺得有些奇怪的是,來往百姓倒是多,唯獨見不到六歲以上的兒童以及三十歲以下的青壯。

青壯好理解,畢竟是打仗嘛,現在全國各地都缺青壯,可孩童呢?

難道青州連六歲以上的兒童都徵兵?

懷揣着這樣的疑惑,曹操轉頭對陳暮說道:“子歸啊,爲何我見黃口小兒不少,卻見不到幾個垂髫?”

黃口小兒是指十歲以下的孩子,垂髫則是指四五歲到八九歲,因爲到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是不用束髮的,所以會垂下去,耷拉在頭上。

陳暮笑着解釋道:“青州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所有六歲以上適齡兒童,都可以去書院讀書,由官府補貼贍養。”

“還有此事?”

曹操震驚不已,隨行的郭嘉也露出驚訝的表情。

陳暮說道:“其實現在這個工作還是很難做,很多百姓不想讓孩子去讀書,青州適齡兒童不少,但進入學校讀書者十不足一。”

“十不足一嗎?每年也得花很多錢吧。”

曹操和郭嘉都是無語,哪怕十分之一,也很離譜了。

因爲這年頭只有世家和寒門纔讀得起書,甚至很多有錢的豪強都不一定能夠學習。比如一些寒門祖上闊過,留下幾十上百卷竹簡書籍,這些都價值千金,卻沒有人會賣。

像劉備這樣的落魄貴族,家裡已經跟貧民沒什麼區別,如果不是恰好盧植回涿縣開學授課,又有族叔接濟他,也許大名鼎鼎的昭烈帝都有可能是個文盲。

現在兗州徐州局勢暫時平息,曹操和呂布打了個半斤八兩兩敗俱傷,趁着兩人都在舔舐傷口的時候,曹操就以探視戲志才的名義來青州。

以前只聽說過青州富庶,但到底有多富庶他卻不知道,如今眼見爲實,直到現在才親眼看到了青州到底富庶到了什麼程度。

居然能夠實行義務教育,讓孩子免費讀書。

一時間曹操只覺得荒謬。

如果把這些錢全都用來做軍費,也許袁紹根本堅持不了這麼久,早就被劉備擊敗了。

陳暮也沒有隱瞞,笑呵呵地介紹道:“花不了多少錢,整個青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有幾人?且也不會長時間供養。”

“花不了多少錢.”

曹操更加無語。

或許一兩個花不了多少錢,但那麼多適齡兒童去讀書,家裡丁口就會少很多勞動力,生產力減少,還得負擔,林林總總算下來,對於一塊根據地的損失會極大。

旁邊的郭嘉忍不住說道:“讓孩子讀書或者對於以後會有用,可眼下大漢到處都在打仗,難道還有比平定天下更重要的事?”

“呵呵。”

陳暮笑了起來:“奉孝,你知道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看它將來能否長久屹立於這廣闊天地之間的根本是什麼嗎?”

郭嘉沉吟道:“如秦王掃六國,孝武世宗皇帝徵匈奴,擁有一支強悍之軍,則爲立國之本。”

“錯了。”

陳暮搖搖頭:“大錯特錯。”

“哦?”

郭嘉納悶問道:“連擁有一支強軍都不算國家昌盛嗎?”

“當然不算。”

陳暮微微一笑:“若是這樣的話,大秦何在?前漢又何在?”

郭嘉皺起眉頭,稍稍思索道:“錢,國家有錢,才能安定天下,才能縱橫寰宇。”

“又錯了。”

陳暮擡眼望向遠方:“當年齊國煮海鹽以富甲天下,臨淄城經商致富之人多如牛毛,比之秦楚趙燕韓魏有錢不知多少,可最後呢?”

“額”

郭嘉想了半天,沒有想到除了軍隊和錢以外,還有什麼是衡量國家強盛的根本,於是不服氣問道:“那子歸兄不如說說什麼纔是立國之本。”

陳暮指着遠處的泰山學宮說道:“少年!”

“少年?”

郭嘉與曹操對視一眼,不明就裡。

陳暮騎在馬上,遠眺泰山方向連綿數十里的龐大學宮,淡淡地說道:“不錯,正是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若一個國家的少年,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那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

“如果一個國家的少年們都能夠讀書識字,都能夠有個安穩成長的環境,那麼這個國家每一代都會強盛不衰。因爲少年們會長大,會成爲棟樑之才,會成爲這個國家的基石。”

“他們長大之後,有些人會成爲軍人,組建起一支強軍。有些人會成爲商人,爲國家帶來財富。有些人會成爲智謀之士,帶領這個國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來。”

“可一切的前提是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讓他們讀書習字,讓他們明白世間的道理。軍人要學會打仗,商人要學會經商,官員要學會爲官,就連田間耕作的農夫,也要學會如何精耕細作,才能讓糧食產量提升。”

“若我們不去培養,讓少年們如野草一般生長,那麼將來在渴求人才時,便好像是在從蓬蒿野蕪中尋求一顆粟苗般艱難。而若是我們對他們大力培育,那將來尋求人才,就遍地是稻香,處處是麥穗。”

遍地是稻香,處處是麥穗?

曹操跟郭嘉若有所思,仔細一想,竟覺得陳暮之言,似是至理名言般令人深省。

因爲他說得沒錯,這世上的人才少,不就是因爲知識被壟斷了嗎?

如果人人都能讀書,在龐大的基數下,人才也會成倍的提升,到那個時候,國家豈不是很快就能昌盛起來?

看着他們二人思索的模樣,陳暮也是淡然一笑。

目前青州不算新得的琅琊國和東海國,總人口已經接近五百萬的大關,而6-10歲的適齡兒童在13%左右,差不多80萬。

但就像後世很多農村家庭不願意讓孩子去讀書一樣,漢代同樣也有很多人不想讓孩子去讀書。

因爲古人從四五歲起就已經算是家庭的半個勞動力,挖野草砍豬草下河摸魚蝦上樹掏鳥蛋,都能爲家庭帶來一些糧食,提供生產力。

甚至很多愚昧的百姓認爲讀書無用,使得80萬之中只有真正讀書的孩子只有七八萬不到。

不過就算是這樣也不錯了,以往整個大漢纔多少人可以讀書?

而爲了讓這些孩子能讀書,各縣都開設學校,光泰山學宮畢業之後,進入學校做老師的畢業生就不下兩三千人。

因爲有在小學教授經驗且無不良記錄之人在升遷之中會擇優考慮。

之前說過,青州以德治,“品德”在檔案中極爲重要,若是品德高尚者,入仕爲官也多以優選。

所以全國各地慕名進入泰山學宮,在這裡畢業之後一時間找不到合適地方的讀書人就會選擇去教書,一來工作保證,二來刷點“品德”,一舉兩得。

當然。

現在能這麼做,是因爲人口少,符合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才更容易推廣德治。

畢竟就那麼點人,稍微做點不道德的事情,很快就能傳出去。

若是像後世那樣十幾億人口,德治反而不方便推廣,一是比較容易弄虛作假,不方便管理。二是人口基數太大,難以統一管理。

特殊時期就得用特殊政策嘛。

不過說是義務教育,實際也只是讓孩子認識字而已。

青州只會負擔這些兒童三到四年的義務教育,等到10歲以後,如果還想讀書,就得交學費。

跟後世新時代全國義務教育上億兒童九年免費入學比起來,肯定是沒法比。

但在東漢末年,這已經是個很誇張的比例,因爲這意味着文盲數量將會極具減少。

古代封建王朝向來都喜歡搞愚民政策,卻不知道,人類文明幾千年,正是需要知識分子,才能推動起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

哪怕是歐洲文藝復興,雖然是一小撮精英份子帶頭,但也是他們努力開啓了民智,打敗了封建,破碎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錮,才最終造就了歐洲那數百年來的璀璨文明。

與歷史的大變革相比,陳暮現在做的,僅僅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而已,包括他的夢想,也僅僅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開啓工業革命的第一道門。

但在他死後數百年間,讓華夏文明開始徹底走向輝煌,向整個世界邁開腳步的過程,那就得交給子孫後代。

而在這之前,教育,便是國家強盛的基石,是未來百年之大計。

即便現在到處都在打仗,也不能忽視教育。

也是幸好青州如今霸佔了天下食鹽市場,利用食鹽賺得盆滿鉢滿,再加上生產力提升,糧食足夠,這才能負擔得起每年需要花費數億的教育資金,不然根本承受不住那麼大的花銷。

陳暮領着曹操來到了臨淄城外,城外的春風亭中,劉備早已經等候,聽說曹操要來,他特意從前線趕來,因爲有水泥路,二百多公里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到了。

“哈哈哈哈,玄德!”

曹操看到劉備,翻身下馬,大笑着上前道:“自上次濮陽一別,我們也有數年未見了吧。”

二人上次見面還是劉備從回去打王芬,借道兗州的時候。

劉備也是高興地道:“孟德兄,聽聞兄要來青州,備早就翹首以望了,快快快,裡面請!”

衆人紛紛下馬,跟着劉備往城裡去。

到了城門口,就看到原本狹窄的城門竟然已經被拆掉,兩側的城牆也少了一小截,開闊出了一條寬五六丈的大馬路出來。

馬路上來往行人無數,進進出出,一眼望不到頭,即便已經是那麼大的一條道路,還是讓人覺得擁擠。

曹操知道劉備不會害他,所以這次過來沒帶什麼護衛,可怎麼說也有那麼個三四十人,再加上劉備的扈從,總人數近百,融入進人羣之中,彷彿一滴水納入了大海,濺不出一點浪花。

“我曾觀史書,蘇秦曾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那時我還不信,可今日一見,卻發現蘇秦之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呀。”

見到這一幕,曹操不由發出了一聲感嘆。

周圍人山人海,有趕着進城的,有城門口附近擺攤做生意的,有逛街的,還有各類公差衙役維持秩序的,看着人多,但卻不顯雜亂,令人嘖嘖稱奇。

由於太過嘈雜,劉備沒有太聽清楚曹操說什麼,只聽到了蘇秦的話,還以爲曹操是問有多少人,便笑着說道:“史書言當時臨淄有戶七萬,丁口二三十餘萬,如今我臨淄已經比之當時多了倍餘,有十五萬戶,四十餘萬丁口。”

怎麼啥都往外說啊?

陳暮很想戳一戳老大哥,老大哥什麼都好,就是人得意之後,反而變得很老實,不會說謊騙人,再加上爲人又仗義,偏偏曹操又說個厚臉皮的,若是趁着這個機會哭窮訴苦,又找他接濟,那就挺噁心人的。

還好曹操也沒太聽清楚劉備說了什麼,沒辦法,人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後世見識過春節期間去火車站汽車站的人就會有感受,人山人海,往前走兩步都得靠擠,完全聽不清旁邊人說話。

曹操沒太注意劉備的話,他眼睛裡只有一片豔羨,什麼時候自己麾下的城池能有這樣繁榮昌盛的光景?

而就一行人緩緩挪動,往州牧府去的時候,周圍忽然一片騷亂,有人開始大喊大叫起來。

“劉使君回來了,大家快看,是劉使君。”

“真的是劉使君,聽聞使君今歲就去了渤海,怎麼現在就回來了,快,小二,把那筐雞蛋取來。”

“使君,這是自家釀的酒,快拿一罈子,千萬不要客氣。”

“使君,這是我家的綢子。”

“使君.”

劉備走在街頭,像是進了超市似的,周圍商戶百姓見到他,紛紛拿出自家商品要送人。

沒辦法,在德治的社會,品德高尚和有威望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目前青州現在公認的四大有德之人,一是德高望重的鄭玄,二是品德高尚的王烈,三是仁義滿天下的劉備,四是爲父殺人,孝感天子的陳暮。

這其中鄭玄和王烈人家本來就是青州最著名的大儒,廣受鄉人尊敬,被青州人愛戴倒也正常。

而劉備和陳暮兩個外鄉人能得到如此尊重,自然是因爲他們本來就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他們的治理所致。

陳暮不用多說,當年離開臨淄前往洛陽擔任尚書令,闔城百姓相送,就是因爲他將青州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人人都能吃飯,人人都能穿暖。

事實上他只做了官員的本分事情,就讓百姓們牢記多年,可見古時候百姓的淳樸。

而劉備則是他自己的作風,畢竟也沒聽說過誰家州牧府跟菜市場一樣,可以任由百姓進出,讓百姓在自己家裡和自己吃飯的。單憑這一點,就讓青州百姓覺得欽佩。

也因爲這個原因,導致青州官場十分清廉。

雖然主要因爲青州高薪養廉,官員俸祿極高,沒必要貪污。但次一個原因,就是因爲劉備家實在是太好進去了,任何百姓都可以跑到他家裡去告狀。

如果你在某地爲官,幹了貪贓枉法、魚肉鄉里的事情,不說青州有紀檢部門隨時會暗訪調查,單說百姓去州牧府上訪,就沒人能受得了。

因此哪怕很多豪強再想賄賂官員,想通過以往官商勾結的手段繼續兼併百姓的土地,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

劉備走在大街上,瞬間變成了所有人的明星,百姓蜂擁而來,將他團團圍住,簇擁起來。

眼見周圍的人越來越多,他連忙以手護面,大聲喊:“四弟!”

劉備大意了,往常時候爲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他都是坐馬車,結果這次爲了接曹操,想着故交多年未見,一時興奮,忘了這事,因此急急大喊陳暮,希望他想個辦法。

哪知道他喊了幾聲都沒回應,再四處一看,就看到陳暮用面紗遮臉,已經在往人羣外擠,一邊擠還一邊喊:“劉使君在裡面,大家快上啊。”

說話間幾個閃轉騰挪間就已經消失不見了蹤跡,劉備人都傻了,這就是四弟常說的那句死道友不死貧道嗎?

這賣兄長也賣得太快了吧。

而就在他這一愣神的功夫, 旁邊的曹操他們也被百姓擠走,上百人的隊伍,竟然在臨淄街道上活生生被擠散了,簡直是讓人聞所未聞。

劉備無可奈何,只能原地不斷謝各位百姓好意,周圍雖有護衛保護,可架不住百姓熱情,紛紛上來要送東西。

初春北風尚冷,現場一時間反倒呈現出一片火熱,驅散了早春的嚴寒。

爲了防止踩踏和意外,劉備不得已讓護衛一個一個地接收了家家戶戶給的禮物,沿途又是各種道謝,隊伍才能繼續往前走。

可當劉備招架不住百姓的熱情,被迫身上掛滿了禮物的時候。

不遠處的曹操,卻是越看越羨慕。

這便是《論語》中:“溫、良、恭、儉、讓以得知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境界嗎?

如此受百姓愛戴,劉玄德的名望,還真是令人豔羨。

此般名聲。

自己,又何時能擁有呢?

(本章完)

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五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章 定策第四十章 表功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五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四十章 奇襲請假條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七章 定徐州(2)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請假條。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
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五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章 定策第四十章 表功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五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四十章 奇襲請假條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七章 定徐州(2)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請假條。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