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

田豐看到不僅衆位太守、將軍都因此高興不已,而且主公劉範還是其中最爲高興的,心中無奈不已。於是他決心要給這羣頭腦發熱的人們潑一盆冷水。

田豐冷冷地說道:“主公以及諸位不必如此興奮。你們都只看到了人口迅速增加的有利的一面。誠然,人口增加了,那我西涼就能開墾出更多的良田,能生產更多的糧食,能養育更多的牲畜,能賺取更多的賦稅,能冶煉出更多的鋼鐵,能創造出更多的商機,能組建起更多的軍隊。看起來,人口增加是百利而無一害。”

劉範和賈詡都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心情瞬間凝重了起來;而其他的文武還沉浸在西涼自身的強大上,無法自拔。特別是新來的管寧和邴原,他們雖然在京師時就聽說涼州十分富強,但還沒想到涼州竟然能夠如此富強。一個貧瘠之地、虎狼之地、不毛之地的人口,竟然能與處於中原地區的兗州相提並論了!這讓他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到。如今,他們是越來越覺得當初決心投靠劉範是個絕好的選擇。

“但是!”田豐還是一臉的冰冷,冰冷得像一塊寒冰似的。他話鋒一轉,語氣、語調都加重了幾分,說道:“人口增加,也有極大的弊端。主公以及諸位想過沒有?我涼州本來就是一個貧瘠的地方,只有區區兩個大型產糧區:河西走廊和寧夏平原。而且這兩個地區的作物成熟制是一年一熟制,也就是說,一年只能收穫一次糧食,糧食產量比屬於兩熟制的山東的低得多。所以現在擁有三百萬人口,對於涼州來說已經是極限了。或許涼州拼盡全力,還能包容個七八十萬人。但從錦衣衛帶回來的情報上看,準備進入涼州的流民人口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人之間。這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啊!我們涼州即使是儲存的糧食再多,那也供養不了這麼多人口。但幾百萬流民沒有糧食吃,他們要是鬧起來,屆時涼州必定要重新陷入動亂之中。”

田豐說完這一句話,底下的太守和將軍們的心情紛紛從天堂跌入谷底。劉範更是如此,他也知道涼州的弊端太過明顯,他也曾憂慮過流民太多的問題。現在聽田豐這麼說,心中的憂慮更增添了幾分。

劉範說道:“元皓說的對。涼州雖然面積廣闊,但適合耕耘的地方實在是太少。按照現在的能力,涼州不可能接納得了四五百萬人口。要知道,四五百萬人口相當於一個兗州,涼州纔剛剛做得到自給自足,但要涼州一口吃下一整個兗州,這是不可能的。”

劉範發聲支持田豐後,基本定下議事的基調。劉範又說道:“但我們又不可能不接納這些流民。我從一開始就承諾接納天下流民,如果突然不準流民進入涼州,必定會引起天下人包括進入涼州的新來移民對我們的誤解,此爲失信於民;而且如此龐大的流民,對於我們的發展非同小可,如果不接納他們,那就白白浪費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應該着眼於該如何接納這一大批流民,而不是着眼於該不該接納他們。這是無可爭議的。”

聽了劉範的話,帳下的文武英傑們,不僅是文官,武官也積極地開動腦筋,準備爲主公獻計獻策。劉範扭頭看了看田豐、賈詡和劉誕等三人,他們都想站出來,但劉範用眼神制止了他們。

趙雲第一個站了出來。對劉範一拱手,說道:“主公,以末將愚見,主公可以借擴軍的機會減少一部分人口壓力。”

劉範點點頭,說道:“子龍能有這樣的認識,我很高興,這證明你已經有了將才,你還需努力,爭取成爲帥才。”

趙雲聽了劉範的誇讚,不禁臉上的神情變得愉悅,他說道:“諾!末將必不負主公厚望!”

劉範點點頭,說道:“子龍的計策是個方法,但擴軍最多也只能擴充幾十萬。這個數字對於四五百萬人口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還有人心中有計策嗎?”

“稟主公,屬下有計!”劉範的話剛剛脫口而出,底下的金城太守董扶就跨出一步,踩在剛剛趙雲站着的位置。

劉範心想,董扶是老爹劉焉的屬下,曾經在前世和趙匙將比涼州更大的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應該能提出不錯的建議。於是劉範說道:“茂安有何高見?我洗耳恭聽。”茂安,就是董扶的表字。

董扶說道:“稟主公,屬下認爲,流民中多有青壯年男子,如若放任他們遊蕩於市井,事必有變。在屬下看來,不如收納那些青壯年男子爲各個郡縣的衙役,也就是主公常說的警察。讓他們擔任警察,不僅可以加強對郡縣的治安管理力度,還可以減輕他們對涼州的衝擊。”

劉範說道:“這倒是個可行的辦法,你們這些太守可以在各自的郡試着開展看看。但各郡各縣並不能招收太多的警察,不然又會加重財政支出的負擔。這也只能解決一時,並不能長久。”董扶只好退下。

“稟主公,屬下認爲,主公可以放寬流民從事手工業的條件,鼓勵流民自主創富。”說這話的人便是劉範的工業從事,馬鈞。隨着西涼的手工業蓬勃發展,劉範只得順應時代發展,設立了這個職位來管理全涼州的手工業發展。另一個新的職位則是商業從事,由糜竺的弟弟糜芳出任。

劉範微微搖搖頭,無奈地說道:“就算流民參與手工業,也會大量消耗糧食。也是一時之計罷了。”

看到劉範的老部下們連連失敗,新人管寧意動了,他不顧老一輩們好奇的眼光,毅然站了出來。管寧說道:“稟主公,屬下聽聞,羌地以及羌地之西尚且有廣闊的土地,不如就把流民安置與羌地以及羌地之西。”

青海怎麼可能?劉範心想。劉範搖搖頭,說道:“羌地和羌地以西不可能。根矩初來乍到,想必還是不知道我羌地三郡的實際情況。還請岳父爲他解釋一下。”

“諾!”羌地三郡太守馬騰站了出來,他面對着管寧,並沒有因爲他是劉範的岳父而對管寧倨傲,而是和顏悅色地說道:“根矩可能不知道,羌地雖然盛產牛羊,但羌地極其苦寒,不能產出糧食。而流民都是來自中原地區,不會飼養牛羊。如果把他們遷到羌地,那他們還需要之前幾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放牧,這期間必定要耗費衆多的糧食。而且羌地歷來被看做是蠻夷之地,如果流民們知道他們要被送去羌地,那他們多半會對主公心生怨恨,認爲主公是苛待輕視他們,這對主公的名聲十分不利。而且羌地出產的牛羊雖多,但能夠養育的人口至多不過幾十萬人。不可能完全接納四五百萬人口。”

管寧聽完馬騰的話,方纔恍然大悟,說道:“謝大人指教,小生懂了。”

馬騰說道:“根矩初來乍到,資歷雖然淺,但爲主公出力的熱情卻是有的,這很值得繼續發揚。”

“諾!”管寧說道。說着,兩人都退下了。

看到管寧雖然說錯了,卻仍然大放異彩;又聽出了馬騰言語中的弦外之音,所以邴原也不甘心再沉寂下去,一心想要在主公和同僚們面前露一手,以期讓劉範和同僚們都迅速記住自己。於是一向訥言的邴原大膽地站了出來,說道:“稟主公,屬下認爲,主公不妨在涼州推行屯田制,只分給流民一小塊土地,但也有利於精耕細作,如此,涼州便有可能承載幾百萬人。”

許多太守和將軍,一聽邴原的話,紛紛恍然大悟。不錯,漢武帝都曾經在涼州實行過軍屯,那現在土地緊張,爲什麼不能再實行一次呢?如果實行了屯田制,那涼州就完全有可能承載幾百萬新增人口。但只有劉範、田豐、賈詡、劉誕知道,邴原的計策看似完美無缺,但其實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安定太守趙匙首先站出來,說道:“稟主公,屬下認爲,幼安之計大有可爲!屬下請主公在安定郡先試行屯田,如果屯田可行,再推廣到全涼州。”幼安,就是邴原的表字。

還有幾個太守也紛紛站出來,支持邴原的計策。看到這麼多顯官支持他,邴原不禁有些飄飄然。劉範給劉誕一個眼神,劉誕便出來,說道:“衆位大人,此計不可行。現在願意接納流民的州郡,不只是涼州,還有幷州。但流民大多選擇來涼州,而不是去更近的幷州,除了幷州牧董卓魚肉百姓、我主恩澤百姓之外,還因爲我主承諾給流民更多的土地的使用權。假如實行屯田制,不僅流民只得小塊土地的耕種權,還要負擔不亞於幷州的重稅。那麼流民大多會認爲長途跋涉來涼州無利可圖,而轉道去幷州。如此一來,我涼州就徹底失去這個擴充人口的機會了。”

劉範嘆了口氣,說道:“不錯。流民如此繁多,我們千萬不能讓那董賊白白佔了便宜。這幾百萬流民我勢在必得,你們再想想吧。肯定還有方法。”

連續五個較爲中肯的計策,都基本被劉範否決,這讓底下的文武們都不知如何是好。劉範也是無奈,實在是他們所提出的計策最多隻能緩解而已,並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危機,並把這個危機化爲最大的機遇,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且他們五人所提出的計策,都與他們各自的切身利益所決定。例如趙雲提議擴軍,他一個當將軍的,自然而然最愛的就是擴軍了,哪個將軍不是希望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就在議事堂上竊竊私語,卻無一人出來獻計時,涼州左軍師兼涼州兵曹從事——賈詡站了出來。劉範眼睛一下就亮了。

第八章 張角來襲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處視察第六十二章 又收二將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兵問題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六百二十六章 親探虛實第二百九十一章 朝廷軍力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三百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九十七章 父子夜謀第六百六十三章 姐弟再見第七百二十八章 王越史阿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量價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二百九十五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九十三章 比賽結束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騎射戰術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七百二十章 募兵改制第五百七十一章 臨幸南門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一百八十七章 雛鷹起飛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六百四十六章 包圍漸成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先殺羌氐第五百六十一章 四面楚歌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六百七十三章 絕望逃亡第三百零九章 劉範論策第五百四十七章 南鄭陷落第七百一十三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處視察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九十六章 兄妹齷齪第四百六十八章 拉攏文良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六百六十章 以何相見第五百四十二章 朝議計策第二百六十七章 休戰條件第五百一十二章 偶見火油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謀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三百四十章 牛馬數量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三百零七章 人質交接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五十七章 昭姬評詩第七百九十六章 史阿成擒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八百三十九章 戰後繳獲第七十九章 各自備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七百九十五章 單獨行刺第一百零七章 必爭之地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無戰第七十九章 各自備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儲被俘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照不宣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二百零六章 本初猖獗第七十八章 大戰將起第八百一十三章 屯田之弊第二百五十二章 誓師大會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
第八章 張角來襲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處視察第六十二章 又收二將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兵問題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六百二十六章 親探虛實第二百九十一章 朝廷軍力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三百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九十七章 父子夜謀第六百六十三章 姐弟再見第七百二十八章 王越史阿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量價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二百九十五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九十三章 比賽結束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騎射戰術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七百二十章 募兵改制第五百七十一章 臨幸南門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一百八十七章 雛鷹起飛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六百四十六章 包圍漸成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先殺羌氐第五百六十一章 四面楚歌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六百七十三章 絕望逃亡第三百零九章 劉範論策第五百四十七章 南鄭陷落第七百一十三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處視察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九十六章 兄妹齷齪第四百六十八章 拉攏文良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六百六十章 以何相見第五百四十二章 朝議計策第二百六十七章 休戰條件第五百一十二章 偶見火油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謀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三百四十章 牛馬數量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三百零七章 人質交接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五十七章 昭姬評詩第七百九十六章 史阿成擒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八百三十九章 戰後繳獲第七十九章 各自備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七百九十五章 單獨行刺第一百零七章 必爭之地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無戰第七十九章 各自備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儲被俘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照不宣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二百零六章 本初猖獗第七十八章 大戰將起第八百一十三章 屯田之弊第二百五十二章 誓師大會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