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置縣之議

梅鐵蕊說道:“鍾將軍此議雖善,卻也有欠缺的地方,普濟海匪極可再次入侵雍揚,即使擁有水營建制,還是無法保證普濟海匪沒有登陸的可能,雍揚不僅背腹防禦單薄,正面的針對普濟海匪的防禦也顯得單薄。”

鍾籍崛起於雍揚不過這幾年的事,也無家族背景,對他而言,廣置府縣,只是使他的延陵邑轄區會縮小許多,但是兵權被收回已成定局,在意轄區的大小,還不如極力謀求高位,見徐、梅兩人置縣的心意已決,自然曉得隨風轉舵,說道:“末將的想法的確淺薄了,若要兼顧兩面,末將以爲汾郡的置縣法可行。”稍稍一頓,去看徐汝愚與梅鐵蕊兩人臉色俱是古井無波,左右衆人卻因他的話一時喧譁起來。

鍾籍不爲所動的繼續說道:“末將在延陵之時,對汾郡所行的《置縣策》略有所聞,對照延陵之情形,也有所思,今日將粗鄙的見解呈於都尉,希望有所助益。”

“哦。”以徐汝愚的淡定,還是微有詫異,鍾籍既然如此說來,便真是對置縣策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而非順水推舟之言,徐汝愚屈指輕叩奏案,說道:“鍾統制,請直說。”

鍾籍說道:“延陵邑襟江濱海,乃是新設之邑,東西二百三十里,南北一百八十里,向東越過十數裡洋麪,有數處沙洲,其中以東布洲、壺豆洲成陸最早,地也最廣。東布洲,東西六十里,南北四十里,位於青埔東南、延陵西北,隔海相望不過六裡水域。壺豆洲,東西八十里,南北五十里,位於延陵東側偏南,隔海相望二十一里水域。東海患普濟匪事以來,這兩處沙洲上人跡漸絕,近年來已經荒蕪下來。以末將看來,在青埔與延陵之間近海處,設縣,轄東布洲;在壺豆洲上置縣,轄壺豆洲,此來,延陵、青埔縱深增加一半以上,遷民、墾荒、鹽場均不畏普濟海匪來擾,二則待日後普濟匪事完全平復,可以迅速開拓兩處沙洲,增廣雍揚的地域。”

徐汝愚問道:“那雍揚背腹置縣應如何進行?”

鍾籍說道:“末將在延陵居住日久,纔能有這點陋見,至於雍揚與龍遊之間如何置縣,末將答不上來。”

鍾籍所提議的兩處置縣之所,主要納入兩處無人的大沙洲,對世家的利益觸及不大,而在雍揚與龍遊之間的地域,是雍揚世家權勢的核心所在,鍾籍怎會輕易出言樹敵?

梅鐵蕊說道:“鍾將軍之言,發人思量。我雖不智,亦有所思。鍾將軍曾言,在小楊河以外設邑,以納龍遊的流民,並且窺防萬嶸之輩,在延陵加設兩縣,將東布、壺豆兩洲納入雍揚的治轄,以我的鄙見,撤邑置縣,縣分上中下三等,宿邑、雍揚、青埔歸爲大縣,延陵歸爲中縣,在雍揚西北設置小縣,以納龍遊的流民,在青埔與延陵之間,設小縣,以轄東布,在壺豆洲設小縣,以轄壺豆洲,而普濟匪事未靖,延陵、青埔以東的地域戰事隨時可能重起,可將延陵、青埔、以及新設兩縣納入一片,設戰區統轄境內軍事。”

梅鐵蕊此言貌似總結鍾籍的發言,卻爲雍揚定下府縣制的調子,並且在延陵、青埔、以及兩處沙洲設置戰區統轄境內的軍事,便是要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加強對那裡的控制,令鍾籍、龔豪不能再生異心。

雖說推行府縣制,但是僅在關鍵處,加設三處小縣,令在座的衆人無法反駁。

徐汝愚目光緩緩掃過衆人,說道:“諸公還有別的見解沒有。”話雖如此說着,目光卻停在鍾籍、龔豪兩人臉上。

鍾籍對能有此結果,已是相當滿意,看着龔豪也有相同的想法,兩人一同站前,說道:“末將以爲梅大人的見解於雍揚有所助益。”

徐汝愚說道:“既然諸公沒有別的見解,就採納梅公的建議,在雍揚西北,小楊河之外,擇址置縣,名爲廣陵;於青埔、延陵中間近海處,置縣,名爲海陵;於壺豆洲上置縣,名爲靜海。軍山歸制靜海治轄。”稍頓,見堂下鴉雀無聲,知道此議並未出乎他們的意料,繼續說道:“軍政各就其位,才能使得雍揚政局不爲他人所乘,撤去各家演武堂,昨日已成公議,今日再無議論的必要,雍揚都尉府登記在冊的各家演武堂所有私兵二萬四千餘人,一律徵調至廣陵、海陵、靜海三地,半數編入雍揚衛軍,半數屯田曬鹽以補錢稅。民衆願去三地者,補足一定的田畝、農具,教其耕作。廣陵置縣由江凌天領之,海陵、靜海置縣之事,由我親領,諸公有誰願與我同赴不毛之所。餘下諸公不領軍務且有意爲雍揚百民謀福利者,可暫入政事堂,共決雍揚政務。政事堂事務由梅鐵蕊、沈德潛、江幼黎決之,三人不決,諸公議之。此議暫行至年末,在這期間,諸公可以商議雍揚今後施行之政制,以待明年所用。”

聽徐汝愚說出這番話來,衆人心中稍安,徐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軍事上,雖說政事堂主議的三人都是鐵定擁護徐汝愚,但是更多的人卻是被擄奪去兵權的世家家主,相對在政事堂中擁有不弱於徐系的力量,若是雍揚政務、以及雍揚日後可施行的政制真能如徐汝愚所允諾的決於政事堂,無疑是在座諸位最樂得相見的結果。

一時堂下氣氛輕鬆下來,交頭相互議論,決定自己去向。

鍾籍最先站出說道:“末將願隨都尉前往海陵、靜海。”

龔豪說道:“末將駑鈍,患海匪入侵,常常不得安寢,願意攜家小返回雍揚安居,在政事堂中稍綿薄之力。”

許道覆知道許家若要再度崛起,只有靠積累軍功一途,心想:南城二千子弟軍勢力會被徐汝愚調去靜海,自己若說隨之去靜海,只怕惹人懷疑,說道:“江大人於廣陵置縣,道覆自以爲對廣陵的事務稍有所知,請都尉准許我隨之前往。”

徐汝愚點點頭說道:“軍政分置,需派人出知各縣,遵從政事堂的決議主持政務,各縣均需設令守之,道覆之才,出任廣陵令,想來日後政事堂的諸公不會有什麼異議。”

許道覆諤然驚立,幾乎不信自己所聽之言,環顧左右,俱是驚詫神色,撲地跪下,伏首埋在膝間,雙肩顫慄不止,長泣失聲的說道:“道覆永世銘記都尉的大義,永世犬馬追效。”

龔豪見徐汝愚如此良機也不除去許道覆,才確實徐汝愚不會記恨當年之事,心中不由後悔選擇進入政事堂中,心想自己留在青埔發揮更大,只是話已出口,再難收回,想到明年政制初定未必沒返回青埔的機會,心中悔意才稍褪。

徐汝愚走上前去,將許道覆扶起,引到他的座位前讓他坐下,說道:“許公並無爲禍雍揚的用意,我也責罰不了你。只是日後雍揚政事決於政事堂,許公行事需三思啊。”

徐汝愚攜幼黎返回梅園之時,季子衡已等候多時。

昨天入夜,魏禺率領五千水軍抵達雍揚,將封鎖雍揚的水道,將東林會藏於附近水道的十首蒙衝艦與五百將士俘獲,蕭逸之也在其列。今日凌晨,魏禺領着四千水軍與張仲道率領的後備營一同溯流而上,準備到宿邑附近的水域接受東林會換質的戰艦。

季子衡率領餘下的一千水營進駐雍揚港,此時來梅園參見徐汝愚。

季子衡見徐汝愚等人走來,臉上神情與往常一般無二,似乎未受昨日之事影響,走上前去,說道:“蕭逸之不願隨換質的船前去雍揚,想與你見上一面。”

“哦。”徐汝愚眉頭一挑,問道:“他若不去,蕭別離怎會甘心將戰艦交出?”

“他寫了一封讓魏禺帶去,他說以青鳳將軍的爲人,不至於留難於他。”

徐汝愚笑微微一笑,說道:“若是還能拿他換十艘戰艦,而蕭別離不生氣的話,我倒不會吝惜我的爲人。”

季子衡沒有笑,說道:“蕭逸之就在梅園,見不見他?”

徐汝愚說道:“怎會不見?”讓精衛去請蕭逸之,轉身對季子衡說道:“靜海水營成立之後,預備靜海軍山、雍揚、宿邑均需設置基港。魏禺隨我去靜海軍山,需你在雍揚訓練水軍。”

蕭逸之兩次與徐汝愚相見,前後差別太大,讓人難以置信。前次徐汝愚有求於他,這次卻被他拘爲人質,卻怨不得他人。蕭逸之在廳前站定,整了整衣飾,稍振頹唐之極的神色,舉步走入廳內。

徐汝愚笑道:“昨夜變故紛雜,無暇顧及逸之兄,怠慢之處,還望逸之兄見諒。”

萬嶸叛離之事,蕭逸之也有耳聞,見徐汝愚談笑如故,不由歎服他的淡定,說道:“經過昨日之事,逸之本無顏求見,只是東林會百年基業,讓我不得不厚顏來此。”

徐汝愚說道:“貴會準備南遷以避開中原腹地,尚有許多途徑可循,卻橫加干涉雍揚之政事,實爲不智。南平當然希望東南動盪不休,卻未必能如他們意。”

蕭逸之嘆道:“南平復闢,呼蘭北侵,亂世已經不遠,需要多少年才平復下來尚不得知,然而捲入其中的勢力卻是十有七八難逃玉石俱焚的結局。”

徐汝愚說道:“蕭兄能有如此清醒見識,實屬難得,只是東林會尚在你父執掌之下,你我還有什麼好談的?”

“家父固執,差點致禍雍揚,逸之深感不安,只是東林會因首俊而崛起,如此衰敗下去,讓人心痛。”

徐汝愚闇嘆一聲,說道:“暫借貴會百艘戰艦,也是無奈之舉,日後逸之若能執掌東林會,可來雍揚向我討還。”

徐汝愚如此允諾,東林會無論在何處立足,卻在雍揚保存着最後的生機。

蕭逸之說道:“清江欲尋精通水利之人,我當說服顧先生前去,以報汝愚今日之諾。”說罷,揖禮退去。

站在一旁的季子衡不由想到襄樊會今日的結局來,嘆道:“各取所需,焉能不會兩利啊?”

徐汝愚微微一怔,轉念想到他是指許景澄之事。

許景澄率領八百襄樊會子弟歸附祝家,出任新安邑都府。新安邑原屬清江府,在清江、崇義兩邑的北面,原被祝家當作與清江流寇勢力的緩衝區,只有邑城尚屬完整,境內卻無多少民衆。新安的財政只能依賴於祝家。許景澄與徐汝愚關係之惡劣,已是積途難返。祝家正是看透這點,才安心讓許景澄守在新安,阻止青焰軍的勢力繼續向北擴張。

青焰軍此時五城尚無暇盡數顧及過來,徐汝愚也將目光放在越郡之外,所以暫時不需去面對許景澄,但是新安終是青焰軍發展途進程中無法迴避的。

季子衡讓徐汝愚調到雍揚,自然無需去面對許景澄,但是青焰軍的其他襄樊會故人卻未必能像他迴避。

徐汝愚說道:“景澄之事尚不急迫,終會尋得妥善的法子。”如此說來,連自己也無法信服,徐汝愚不由苦笑,心中埋怨許景澄性子太傲。

普濟海匪小股入侵南閩北部、阻絕北部的路途已有三個多月,南閩已經進入深秋,闊如手掌的落葉從窗前飄過,落到場地的積水裡,緊緊貼在地面上。剛剛下過一陣雨,下雨時許伯英推窗看雨,失神望到現在。

宗政荀達一直統兵在外,宗政季望總是推託北部匪患仍巨,不讓許伯英、子陽秋等人辭行離去,求見宗政凝霜也被宗政季望拒絕。許伯英心中清楚:這都是宗政荀達安排好的。

第6章 大道澤生第13章 將離清江第3章 百夷王族第4章 婦人之仁第2章 大漠殘壘第12章 鄉土之士第5章 絕色佐酒第10章 櫻花緋雨第3章 景雲論戰第7章 狼行海上第13章 奇謀潰敵第5章 灞水濤遠第7章 天下大略第5章 圍壤夜戰第1章 脣槍舌劍第6章 天下勢第13章 奇謀潰敵第8章 一觸即發第1章 夜抵宣城第12章 施粥梳民第8章 夜議第1章 塢堡連營第2章 湖心小島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1章 齊川夜月第7章 相疑之勢第1章 齊川夜月第10章 小兒女態第2章 落霞望江第6章 危言聳聽第11章 襄州往事第13章 毓麟之禮第3章 重塑山河第2章 城下相知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10章 揮軍直入第1章 孤軍東進第6章 危言聳聽第9章 槃木拳術第12章 劫營初戰第7章 雨夜飭軍第2章 初至沂州第13章 燒石毀堤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章 宗政凝霜第4章 樓挑明月第5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御精奇術第11章 疑敵第7章 將侵江寧第2章 司習女史第1章 塢堡連營第8章 夜議第9章 槃木拳術第10章 無名小島第5章 名揚天下第6章 天下勢第2章 新豐野望第3章 雁潭路遠第12章 竹籃打水第11章 攻陷渝州第1章 河西奴兵第12章 一石三鳥第2章 溧水夜蹄第3章 襄樊會第6章 青楓道上第2章 拜營第13章 與寇並肩第4章 居延澤第3章 枋山議和第2章 舟行江上第3章 護田之爭第1章 惠山之戰第3章 青丘弱水第6章 晉陽山道第13章 驍衛營第5章 入主泉州第20章 無心之失第12章 重臨東門第13章 豬狗之徒第12章 百人奪城第12章 暗日之戰第4章 普濟報捷第7章 狼行海上楔子宛陵冬第5章 交易條件第4章 漳州奇襲第6章 天下勢第10章 無名小島第3章 江左形勝第2章 昭武九姓第9章 剛烈第10章 奔行於野第10章 潛影隨形第12章 雁門悲月第2章 故計重施第12章 一石三鳥第7章 寇襲第8章 荊南特使第2章 湖心小島
第6章 大道澤生第13章 將離清江第3章 百夷王族第4章 婦人之仁第2章 大漠殘壘第12章 鄉土之士第5章 絕色佐酒第10章 櫻花緋雨第3章 景雲論戰第7章 狼行海上第13章 奇謀潰敵第5章 灞水濤遠第7章 天下大略第5章 圍壤夜戰第1章 脣槍舌劍第6章 天下勢第13章 奇謀潰敵第8章 一觸即發第1章 夜抵宣城第12章 施粥梳民第8章 夜議第1章 塢堡連營第2章 湖心小島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1章 齊川夜月第7章 相疑之勢第1章 齊川夜月第10章 小兒女態第2章 落霞望江第6章 危言聳聽第11章 襄州往事第13章 毓麟之禮第3章 重塑山河第2章 城下相知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10章 揮軍直入第1章 孤軍東進第6章 危言聳聽第9章 槃木拳術第12章 劫營初戰第7章 雨夜飭軍第2章 初至沂州第13章 燒石毀堤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章 宗政凝霜第4章 樓挑明月第5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御精奇術第11章 疑敵第7章 將侵江寧第2章 司習女史第1章 塢堡連營第8章 夜議第9章 槃木拳術第10章 無名小島第5章 名揚天下第6章 天下勢第2章 新豐野望第3章 雁潭路遠第12章 竹籃打水第11章 攻陷渝州第1章 河西奴兵第12章 一石三鳥第2章 溧水夜蹄第3章 襄樊會第6章 青楓道上第2章 拜營第13章 與寇並肩第4章 居延澤第3章 枋山議和第2章 舟行江上第3章 護田之爭第1章 惠山之戰第3章 青丘弱水第6章 晉陽山道第13章 驍衛營第5章 入主泉州第20章 無心之失第12章 重臨東門第13章 豬狗之徒第12章 百人奪城第12章 暗日之戰第4章 普濟報捷第7章 狼行海上楔子宛陵冬第5章 交易條件第4章 漳州奇襲第6章 天下勢第10章 無名小島第3章 江左形勝第2章 昭武九姓第9章 剛烈第10章 奔行於野第10章 潛影隨形第12章 雁門悲月第2章 故計重施第12章 一石三鳥第7章 寇襲第8章 荊南特使第2章 湖心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