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夜議

徐汝愚運功完畢丹息出竅,禁不住長嘯起來,半盞茶時間才漸漸停歇。這才發現細粉似的塵粒不停落下,身上已是薄薄一層,牀前地上也是如此,還有幾片碎瓦礫置於其中。徐汝愚知道這些都是被自己的嘯聲從屋頂震動下來的,擡頭看帳頂,兩片紅瓦蕩在帳頂,心中不由好笑:練功差點砸到自己,傳出去也能娛人不少。

徐汝愚正要起身走動,門外傳來碎步走動聲,擡頭望向門口,一個肩披雪白紗巾的中年美婦走進屋來,俏目滿是關切之情,先前的翠衫婢女緊隨其後,臉上卻有驚惶之色。

徐汝愚認出是乾孃陳氏肖玉如,心中猶豫要不要相認,肖玉如搶先問道:“你可是我兒更俗?”

徐汝愚再也不抑激動,翻身跪在牀前:“更俗見過乾孃。”抱住肖玉如雙膝,放聲大泣。

肖玉如輕輕撫慰徐汝愚的散發,聲音哽咽的說道:“我與你乾爹剛見到你時,還不敢相信。現在聽你練功完吞吐罡息所髮長嘯,方敢確認;你乾爹二十八歲那年驚神訣初成時也是發出這樣的嘯聲。”稍頓,又說道:“若讓你乾爹知道,他還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麼樣子。”說罷,也止不住淚水簌簌下落,只覺一切都是在夢中一般讓人喜極而泣。

徐行來東海主持剿匪事宜,尚在襁褓之中的徐汝愚就是由肖玉如一手帶大,兩人情同母子。

徐汝愚細細將當年離開宛陵之後的遭遇說給肖玉如聽,肖玉如聽了一陣,就心酸難忍,禁不住又流下淚來,待聽到最後,一方一角繡有梅朵的絹巾已是溼成一團。

這時門口傳來沙沙響動,兩人擡頭看見陳昂三人不知何時站在門口,陳昂右手抓住門框,一時激動,不覺用上丹息,抓得門框沙沙作響。

陳昂聲音激亢,掩不住顫抖,只是不停說着:“好,好。”卻再也說不出別的一句話來。

還是陳預稍稍鎮定,進屋扶起徐汝愚,輕聲怪道:“更俗啊,這些年也不知送個信來,難爲你乾爹乾孃每年都去掃祭那座空墳。”

徐汝愚心中十分愧疚,卻不知說何是好,怔怔望着陳昂,眼中淚跡未乾,又涌一陣酸意。

肖玉如破啼而笑,說道:“子預,我們娘倆剛剛收住眼淚,你就不要再逗人哭了。”

陳昂在旁應道:“不理其他,今日能見我乾兒,已是老天待我不薄了。”

徐汝愚也不知陳昂何時進來,又重頭將五年來往事重說一遍。陳昂恨不能多聽幾次,也不說自己已聽得多大半。肖玉如第二次聽來,還是難免雙眼盈淚,一雙俏目紅腫得厲害;陳預、方肅兩人在一旁聽得也是唏噓不已。

聽到最後,陳昂長吁一聲,說道:“吳儲雖然惡名彰顯,終歸救你性命。你體內丹息因爲有他相助達到虛然自行的境界,悉數破損的經脈也因此得以慢慢恢復。想我每次去江津,總是不屑祭拜他,算是對他不住。”

徐汝愚將吳儲所負仇恨之事道出,說道:“義父他十多年來爲仇恨矇蔽,難以消解纔多造殺伐,他臨終時幡然悔悟,不惜自剄謝罪。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他,我總要認他的。四年來,我一直不願回到乾爹身邊來,就是不願去面對父親慘死於灞陽城下這個現實。常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我一點也不願去報這個仇。心中只是想:亂世都是離亂人,數百年來天下征伐就不曾有過休止,若說仇恨,這世上只剩仇恨了。”

陳昂長嘆一口氣,說道:“你父親若是在天有靈,也會要你如此。你若要忘記就忘記吧,乾爹我是不會說你什麼的。”

徐汝愚說道:“謝謝乾爹能夠明白更俗,希望乾爹不要向外人透露更俗的身份,我只待東海危機過去就會離開,日後追隨幼黎花舫行走天下。”

陳昂欲言又止,擡頭喟然半晌,緩緩點頭應允下來。

陳預在旁說道:“宛陵中人多有知道你乳名‘更俗’,你不妨還是用‘徐汝愚’這個名字,對外可以宣稱你是大哥新收的義子。”

當時世風,父子之綱尤重於君臣,若是伊翰文不死,徐汝愚不思報父仇,天下不解其心的人終要唾罵不屑他。,陳預想出這個折中的方法,一來掩去徐汝愚乃徐行之子這個身份,一來不至於使徐汝愚與陳昂一家日後相處有生分的地方。

陳昂也覺得這樣甚好,忙吩咐方肅道:“這事雲清虛定瞞他不住,你速去信說明一切,讓他不要再宣揚出去。也不要讓其他師兄弟知道。”又振聲向陳預說道:“子預,今日擺宴:一爲汝愚慶功,一爲我新收乾兒。以後大家就喚他汝愚吧。”對肖玉如說道:“玉如,快去吩咐下,讓在議政廳等候肖爺子他們也進來見見汝愚。”對翠衫女婢說道:“翠兒,你快伺候汝愚少爺梳洗,呆會兒領他來內堂。”說罷,轉身向徐汝愚柔聲說道:“我們先出去,呆會介紹幾位叔伯與你認識。”

徐汝愚心中感激點頭應允,目送陳昂衆人出門。翠兒一俟衆人出去,方啓口吐言:“汝愚少爺,你剛剛怪嘯可真嚇人。”

徐汝愚料不到她一開口便說這話,擺頭微笑,說道:“你叫翠兒,是吧?”見她點頭應是,接着說道:“你以後叫我小愚吧,我在幼黎花舫也是作小廝的。”

翠兒輕言:“小愚小廝。”話一脫口,便覺失言,一張玉琢粉面生滿紅暈,偷偷從銅鏡中窺望徐汝愚,見他無甚反應,砰砰亂跳的心方稍稍平定,一心幫他梳理散發,心中只覺汝愚少爺生得十分好看,這麼一想,芳心又砰砰亂跳起來,霞生雙頰,面若桃花。

徐汝愚在銅鏡中看得翠兒這般,想及古詩中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只覺身後這個少女也是十分美麗,只是他不解少女情懷,看翠兒粉面一陣紅過一陣,心中存有幾分訝然,卻不便啓齒相詢。想起那夜與幼黎、珏兒胡鬧情形,幼黎也是這般模樣,一時竟想癡了。

十餘支如臂巨燭輝照內堂光亮如晝,兩排十餘張矮几上肉餚如墳,酒水滿池,銀箸銀壺,映射紅光,滿屋綿毯繡氈之上光暈流動,煞是好看。

徐汝愚隨翠兒進入內堂,見向來節儉的乾爹也如此鋪張,其他世家之奢靡可想而知又是何等的駭人聽聞,心中沒由來一陣不痛快。早已等候的衆人齊齊望來。徐汝愚見只剩下陳昂對面的矮几不曾有人,心想:莫不會讓我坐主座吧?一時惶恐,站在門口忘了進去。

陳昂朗聲說道:“汝愚,今日你是主賓,莫要推辭,快來坐下,衆人還等你舉箸開宴呢。”

徐汝愚也不推辭,向衆人頷首行禮,進屋坐下。翠兒跟隨他身後也不離開,站在一旁伺酒。

陳昂爲他一一介紹在座衆人,都是留守宛陵將領與宛陵的高門閥主。陳昂舉杯說道:“汝愚,你建此奇功,拯東海於危厄,使我東海六百萬子民不致立陷水火,這杯酒我代東海六百萬子民敬你。”徐汝愚慌忙舉杯相迎,一口泯盡。

衆人本來對徐汝愚就心存敬意,欣賞之情溢於言表,他是陳昂新收乾兒,衆人更是善頌善禱,紛紛向徐汝愚舉杯表意。自此杯來盞往,觴箸交錯,一場盛宴就此開始。

宴畢,衆人移座議政廳,徐汝愚準備迴避,陳昂一把執住他手,說道:“汝愚,你今日起就是宛陵都尉府的狼牙校尉,在我中軍帳前聽令。”

徐汝愚見衆人都無驚詫的看着他,知道這授職一事乃是宴前議定的。在此危難之際,也不容自己退避,單膝跪地欣然領命,說道:“汝愚謹領都尉令。”

徐汝愚在未座坐下,聆聽方肅陳述軍情:“雍揚各城城禁已消,雍白密盟之事確鑿無疑。梅家出動全部延陵鎮營軍二萬人,衛軍四萬人屯駐於雍揚東北青浦邑,其中騎兵七千,這支大軍由梅鐵萼親自率領,雍揚各邑防務由在雍揚養傷的梅鐵蕊主持。雍揚水營也已經逼近泰如海域,與我平邑水營試探性的接觸過數次。雍揚陸路先行的一萬營軍已逼近泰如東南安平邑,城外村鎮悉數遭其佔領,至今未攻城。”

“許伯當奪得新姿、仲邑兩座空城,現將兵力集中於毗陵東南的仲邑,約有三萬,步騎各半;新姿留駐步卒約一萬餘人。不再有什麼動作。”

“雍揚內線密報,三家盟約,誰家出力所獲城池便由哪家佔有,並約定各自主攻方向:青州伊家攻我宛陵,許伯當攻毗陵,雍揚梅家攻泰如。”

方肅面色肅然,面容不見有什麼變幻,只是單純的陳述軍情,絲毫不加評議,以免影響衆人判斷。

徐汝愚邊聽邊在心中默默計算:加上青州七萬精兵,三家聯軍計有十七萬軍壓境,雙方投入兵力幾有三十萬,這怕是天下近十年來最大一次軍事行動,無論哪方贏得這場戰爭,天下微妙的均衡格局勢必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歷史也將走向近百年來最模糊不清的階段。

其實軍情早已以簡報的形式送到在座各位手中,會前重複陳述乃是明確今日議題。衆人一待方肅介紹完畢,紛紛交頭互換見解。陳昂鎮定自若的坐在帥位上,看着兩側衆人小聲商議。見徐汝愚危坐未席,隨手翻看身前几案上軍情簡報,緊鎖眉頭不言不語,心想:汝愚荒廢了數年光陰,對行營軍務定是生疏了,我定要把他帶在身邊好好教導他。

徐汝愚心想:若是我來指揮雍揚的六萬精兵,該是如何?重兵契入泰如與毗陵之間,奪取泰如西側的益陽城,駐兵窺防許伯當,然後大軍直指泰如城,將泰如大軍逼下海,經海航撤到平邑或平邑南側的和田,那樣幾乎不用費多大氣力就可控制泰如大半地界。然後大軍屯在泰如或和田,與宛陵軍對峙,以觀其餘兩處戰場形勢變化。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佳作戰方略了。

梅鐵萼將雍揚軍悉數壓在泰如東南安平邑,定然是想將泰如東側入海途徑封死,以期在泰如城下,與以席家爲首的泰如三萬衛軍決一死戰。泰如以步卒爲主的衛軍勢必不敢冒然從陸路後撤,幾可料定,雙方在泰如城下會有一番苦戰。梅鐵萼採取這種戰略一方面是避開白石軍,預防許伯當反噬;一方面怕是他野心太盛,想進一步獨得平邑。只是這樣正好落入許伯當算計之中,待雍揚軍在泰如城傷亡慘重之時,再由普濟海匪阻擊雍揚水營,即使梅家困守雍揚,也不過守着一座死城。普濟海匪能獲得什麼,難道許伯當也把青州伊家算計進去了,最終是由普濟海匪佔雍揚大江水道,而許伯當佔宛陵淮水澤湖水道?是誰在背後謀略這一切?自已到現在還不能想透一切,那佈局之人手段真是高明得讓人害怕啊。

徐汝愚正在猶豫要不要心中擔憂道出,大廳已悄然無聲。徐汝愚擡首正看見陳昂擺手讓衆人安靜下來,心想:我所擔擾的終沒有實事佐證,即使擔擾爲大家認同,現在也無佳法解之,若是泰如將大軍撤入毗陵境內,莫說泰如席家不會如此行事,在座的衆人也難以理解。難道將宛陵六千騎兵盡數派往益陽,替梅鐵萼監視許伯當嗎?

徐汝愚想到這裡,不由苦笑不已。這時次席有人長身離席站到中庭之上,徐汝愚見是宛陵東城統制張季道,忙端坐摒息,聽他有何見解。

第4章 樓挑明月第5章 星空飄香第4章 普濟報捷楔子宛陵冬第13章 與寇並肩第16章 布疑第8章 酒樓說戰第1章 江寧疊煙第7章 隔水望喧第13章 普濟出兵第16章 背腹之患第3章 十二寇盟第9章 尉潦有訊第7章 天下大略第1章 幼黎花舫第9章 入局第9章 家國天下第6章 朧月弓第11章 絕壁行遲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2章 依依冰河第7章 將侵江寧第6章 江寧特使第3章 生機第4章 漢水桃源第1章 惠山之戰第10章 洞察先機楔子宛陵冬第7章 天下大略楔子宛陵冬第7章 商南馬市第2章 初至沂州第9章 又臨津水第9章 槃木拳術第11章 撫州會戰第5章 夜遁第8章 嶺道荊棘第6章 青楓道上第10章 與子同袍第13章 燒營第2章 流民壅途第4章 普濟報捷第4章 賜名青焰第2章 始亂之責第7章 釜底抽薪第8章 玄機瞳第10章 傾蓋如故第8章 溧水新城第4章 刺伊第13章 毓麟之禮第7章 商南馬市第7章 甕外之鱉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4章 江津渡第11章 惡戰將至第2章 大事不妙第4章 配田決議第8章 荊南特使第7章 世家之子第10章 虎吞閩中第6章 危言聳聽第7章 商南馬市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義安戰事第4章 居延澤完結公告第11章 千里雄奇第9章 迷霧重重第6章 荒城崛起第11章 及笄之禮第21章 天下共仇第6章 建安堡(上)第2章 新豐野望第8章 荊南特使第1章 宗政凝霜第8章 奪舟驅寇第1章 夜抵宣城第3章 枋山議和第1章 塢堡連營第5章 碧海雷嘯第8章 靜湖映雪第2章 初至沂州第3章 台山四寨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章 夜抵宣城第10章 傾蓋如故第2章 大漠殘壘第1章 渡江問策第6章 青楓道上第16章 布疑第4章 鳳陵酒話第3章 雁潭路遠第8章 論衡天下第8章 論衡天下第3章 步雲術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5章 入主泉州第2章 舟行江上第10章 序戰第5章 名揚天下
第4章 樓挑明月第5章 星空飄香第4章 普濟報捷楔子宛陵冬第13章 與寇並肩第16章 布疑第8章 酒樓說戰第1章 江寧疊煙第7章 隔水望喧第13章 普濟出兵第16章 背腹之患第3章 十二寇盟第9章 尉潦有訊第7章 天下大略第1章 幼黎花舫第9章 入局第9章 家國天下第6章 朧月弓第11章 絕壁行遲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2章 依依冰河第7章 將侵江寧第6章 江寧特使第3章 生機第4章 漢水桃源第1章 惠山之戰第10章 洞察先機楔子宛陵冬第7章 天下大略楔子宛陵冬第7章 商南馬市第2章 初至沂州第9章 又臨津水第9章 槃木拳術第11章 撫州會戰第5章 夜遁第8章 嶺道荊棘第6章 青楓道上第10章 與子同袍第13章 燒營第2章 流民壅途第4章 普濟報捷第4章 賜名青焰第2章 始亂之責第7章 釜底抽薪第8章 玄機瞳第10章 傾蓋如故第8章 溧水新城第4章 刺伊第13章 毓麟之禮第7章 商南馬市第7章 甕外之鱉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4章 江津渡第11章 惡戰將至第2章 大事不妙第4章 配田決議第8章 荊南特使第7章 世家之子第10章 虎吞閩中第6章 危言聳聽第7章 商南馬市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義安戰事第4章 居延澤完結公告第11章 千里雄奇第9章 迷霧重重第6章 荒城崛起第11章 及笄之禮第21章 天下共仇第6章 建安堡(上)第2章 新豐野望第8章 荊南特使第1章 宗政凝霜第8章 奪舟驅寇第1章 夜抵宣城第3章 枋山議和第1章 塢堡連營第5章 碧海雷嘯第8章 靜湖映雪第2章 初至沂州第3章 台山四寨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章 夜抵宣城第10章 傾蓋如故第2章 大漠殘壘第1章 渡江問策第6章 青楓道上第16章 布疑第4章 鳳陵酒話第3章 雁潭路遠第8章 論衡天下第8章 論衡天下第3章 步雲術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5章 入主泉州第2章 舟行江上第10章 序戰第5章 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