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嶺道荊棘

溯江水而上,進入位於荊北北部的彭蠡湖,然而沿餘水、章水等水系也可以進入荊郡腹地。

江寧水營在蕪州集結,戰艦如雲停在江上,帆檣蔽日。

江寧以西,低矮的丘陵斷續不絕,過歷陽,在彭澤府的東部,地勢陡然險峻起來,荊山橫亙千里,從江水之涯拔起千仞,迤邐南去,一直延伸到臨川府的腹地,山脈餘勢直與橫亙在南寧北部的騎田嶺相接。在荊南臨川府的東部,與清江行轅之間又隔着巍峨的懷玉山。

武陵山、懷玉山、庾城嶺、騎田嶺四座巨大的山系從東南西北四方會於大餘。大餘雖是四山所會,然而地貌卻不獨屬於一山,以致山陵相疊,澗壑相接,地表支離破碎,千萬年來,風雨蝕之,使得陵崩谷填,雖然無數奇峰兀立,但是山與山之間,卻多是狹長的石土相填的壩子,也有四山流水匯聚的山陵相圍的大湖。

數裡、十數裡的平壩相接,在四山相會之所,在大餘境內形成曲折數百里的庚城嶺道。

庾城嶺道北與清江、餘水相接,南面又與南寧境內的溱水相通,是南寧與荊越相接的最重要的陸路通道。

臨川府境內山巒擁塞,林密壑深,略無平地。

餘水源出大餘北部的山地,曲折流經懷玉山西麓的山澗谷壑,過臨川邑時,穿過荊山中段的深峽,曲折向北,匯入彭蠡湖。

清江則通過懷玉山之間的孔道與荊南臨川府相接。

兩百餘年來,三苗族人逐漸控制包括萌渚嶺、騎田嶺、庾城嶺在內的寬及數千裡的險峻山地。三苗爲了抵抗來自中州世家的迫害,封鎖住騎田嶺、萌渚嶺、庾城嶺與荊郡相接的道路,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庾城嶺道。

兩百餘年來,世人差不多要忘卻這條曾經商埠店鋪相接、行旅車馬不絕的重要陸路通道。

昭武帝徵南寧,在灕湘同源之地始安邑修靈渠,使灕水、湘水相通,使南寧與南平相接;又在大餘徵十萬夷人,闢庾城嶺道。

昭武帝兵出兩路,挺進南寧腹地,夾擊樂安,滅大越國,立南寧郡。

爲了加強對南寧的控制,舊朝陸續在騎田嶺中開避了幾條嶺道,然而重要性都及不上靈渠與庾城嶺道。

曹散分開沒膝的雜草,垂頭凝視,承載數百年沉重歲月的古道只剩下碎石遺蹟,偶爾能看見整塊的長條麻石,麻石暗褐,似乎還沉積着數百年前的血跡。

宜觀遠、越世衡、狄復擡眼望着遠處秀立的羣峰,數以十萬計的三苗族人,正從深山密林中往此處聚集。

宜觀遠朗聲說道:“爲兵戈故,昭武帝開庾城嶺道,百夷、大越逢其難,百萬衆橫頸屠刀之下,慘絕人寰。重開庾城嶺道,需刻碑誌舊事,立於道旁,以鑑來者。”

越世衡說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南寧絕道於中州之外久矣,重開庾城嶺道,使南寧復歸中州,當屬百年盛事,世衡能逢其事,幸甚。”

江寧重開庾城嶺道,置嶺道六縣,以大餘府轄之,將有二十餘萬苗人從庾城嶺、騎田嶺的深谷大壑裡移居此地。三苗據地雖廣,然而都是崇山峻嶺,生存惟艱,此次將二十餘萬族移居大餘,將從嶺道獲利供養,將極大的緩解生存壓力。

南閩之戰的後期,狄復得苗王劉觀武堂授令,率領五百秘營將士密附江寧,參與之後的靖海、歷陽、越郡諸戰。此番狄復受命率領秘營將士返*地,編六營衛戍軍,鎮守大餘。

此時已是清江衛戍校尉將軍的狄復甲刀相隨,鱗甲之外,穿着褐色的短襟布衫。狄復年過四旬,臉上多風霜色,目光堅毅而銳利。

曹散直起身子,說道:“苗夷生活惟艱,乃是嶺道堵絕,山中之貨產不能出山,亦不易得山外之鹽糧。庾城嶺道相接清江與南寧,待平荊郡,商旅不絕,沿道商埠相接,大餘便成了聚寶之地了。”

宜觀遠說道:“舊朝嶺道雖然繁盛,但是內廷視苗夷爲異蕃,生存猶難。今日皆爲中州之民,共享天下之養,重開嶺道,使南北貨物相通,三苗居其功,當共享其利。”

狄復微微一笑,越世衡也深有感觸。

越裴雪、劉觀武堂率南寧、三苗歸江寧之時,衆人心裡惴惴不安,待江寧令制下來,得知南寧行轅與大餘府委任的官佐將領都出自南寧與三苗,江寧沒有急於將觸手伸到南寧去,衆人懸着的心才安定下來。

南寧有深山峻嶺與中州相隔,天下零亂,羣雄並爭,北方又有遊牧之民侵略,南寧完全可以封關塞道,絕於中州之外,待天下初定,再擇人而附。

ωwш● тт kán● C○

中州傳史數千載,南寧向來被視爲邊疆蠻荒之地,不能列入中州正朔,道路塞絕其一也,與南寧世家勢力不能攘助皇朝定鼎中原,也有極大的關係。

中州制霸,歷來是以北統南,羣雄在河水兩岸爭勝,佔據絕對優勢之後,再挾威南下,常常能傳檄而定天下。

徐汝愚崛起清江,百戰不殆,然而南寧衆人對他定鼎中原並非都有十足的信心。

越斐雪以一郡之尊而附孺子,惹來族中諸多爭議,越世衡心裡也有不解,惟越斐雪力排衆議,成就此事。江寧沒有急於將勢力滲透到南寧去,族中也就不會冒出太多的反對聲音。

越世衡猶記得赴江寧之前父親所說的話:“徐行師出天機雪秋門下,然而所學卻是傳承陳規、傅鏤塵。陳規曾爲靜湖大宗,然而靜湖傳到嵇思勰,已走入岐道,並沒有繼承陳規之爝火。傅鏤塵爲修武道,棄出家門;其兄傅濤遠奪元氏天下,傅鏤塵冷眼旁觀;谷石達滅傅氏宗族,傅鏤塵遁世不出,何故?傅鏤塵對這塵世有着旁人窺不透的絕望,故而遁入道中。傅鏤塵卻爲一孺子而重歸塵世,我原先也看不透其中的緣故,卻到此時才明白,徐汝愚能否得天下,尚且不能定論,但是對天下能革故鼎新者,惟徐汝愚一人。”

絕大多數人眼裡看不到道統之爭。

不論呼蘭佔據中州,還是元容復辟登極,對於南寧而言,都是大害,徐汝愚橫空出世,實是給予南甯越氏一個最佳的選擇。

徐汝愚平定普濟海匪,使得中州之外的海域水靖浪平。徐汝愚爲了不使世家與平民爭地,使得置縣策能夠順利施行,在靜海、甘棠、泉州大力發展海航,使得世家大族的視線集中到海商之利上去。

雍揚憑藉東北海域的海航之利,十年成爲天下第一邑,而東南及西南的海航之利數倍於此,怎能不讓世家趨之若鶩?

南寧久在中州之外,造船之術落後雍揚、泉州甚多,所造海船不能經大海風浪,又無強大的水師護航,自然不能分享海航之利。

百夷歸附徐汝愚,數年間走出瀕臨滅亡的危險境地,在武陵山下獲得可供生存的土地。爲了在武陵山下獲得可供生存的土地,百夷曾灑下數十萬族人的血淚,卻不能競功。三苗歸附越氏,境遇稍好,但是百年來也衰敗不堪。三苗夾於南寧與江寧之間,面對一條更寬廣的道路,無疑會做出新的選擇。

種種原因促使南寧在天下形勢還未明朗之前做出選擇。

越世衡正失神間,宜觀遠說道:“泉州水師十二哨水營共四千將士將四月底集結完畢,赴海陽、江門,隨水營赴南寧將有千餘船師工匠,與南寧共建船塢以造大船,諸多事宜,還要世衡多多勞心。”

江門位於樂安府西南的江海之隅,實是樂安府的門戶;海陽濱海,潮陽府南面的門戶,江寧將從泉州調動四千水營分駐兩地,修築船塢海港,以彰示江寧對南寧的統治。

南閩衛戍軍將裁併一萬兵力,再抽調五千兵力填入泉州水營,從此南閩將成爲江寧真正的腹地。

越世衡回過神來,說道:“分內之事,理所當然。大人日前從鎮寧遞來信函,要求南寧從南詔購馬運往江寧。南詔所出的馬種體形矮小不善奔馳,遠不及漠北良驥,用於耕種,飼養所費多於耕牛,惟有山道運輸略有作用。世衡略有不解,我軍與南平爭勝,可憑船艦,守江淮,又是一馬平川,添購不能上戰場的馬匹將用來何處?”

宜觀遠微微一笑,說道:“用處甚多,庾城嶺道雖與溱水、清江相接,但是嶺道之內還需要馬匹轉輸貨物。南詔所出之馬,雖然行速不快,耐力卻好,也能負重,可用於庚城嶺道。”稍稍一頓,又說道,“汝愚的意思應不在這裡,江寧雖無決議,但是年前汝愚曾有提及組建馬步軍之事。”

“馬步軍?”

宜觀遠笑道:“是啊,馬步軍,行軍之時乘馬,遇敵則下馬列陣而戰。”

狄覆在一旁說道:“末將在演武堂也曾聽大人提及馬步軍之事。強弓硬弩普及戰場,戰騎在戰場上的衝鋒頗受限制,騎兵的優勢體現在快速機動上,這也是其他兵種無法比擬的戰略優勢,大人決心組建馬步軍,不寄望於狹小的戰場上衝鋒克敵,而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廣闊的迂迴空間。”

江寧爲培養知軍事的將領不遺餘力,也不將苗夷拒之門外,這點尤能得人心。

越世衡忖道:這也是旁人及不上的氣度。

宜觀遠繼續解釋道:“良驥可爲戰騎,所費奢糜,江寧轉經烏湖從百濟購得良驥的數量實在有限,寄望於改良馬種,數年內不能競功。想要建立一支可與呼蘭鐵騎抗衡的騎師,異常困難。養馬比養牛費錢糧,平民百姓自然不願爲,然而江寧在邊地遍置軍屯,購置的馬匹可由軍屯供養。江寧軍屯之制,邊地守軍,五成人馬衛戍,五成人馬耕種,軍屯所養的馬匹,平日驅之耕作,戰時則爲腳力。”

越世衡說道:“大人所慮甚是周全……”

去年八月之末,在江寧組建議政堂之時,越世衡藉着往賀徐汝愚新生子沐麟之禮的機會,代表南寧世家前往江寧覲見徐汝愚。

那時江寧剛剛結束歷陽戰事,始有稱霸東南的跡象,短短數月間,樊族歸附,江寧統一越郡。

樑寶與袖兒大婚之時,越斐雪攜越世衡往賀,越世衡還覺得屈了身份。讓越斐雪遣去江寧之初,心裡猶覺得父親操之過急。然而留在江寧的時間越是長久,越是覺得徐汝愚乃是數百年來罕見的雄才偉志之人。

南寧歸附之事,若無越世衡的極力支持,也不會這麼順利。

此番宜觀遠將隨越世衡前往樂安主持改制之事。除了暫不昭告天下外,南寧將逐步的依循江寧的政制改制,組建行轅行營院與都事院分掌軍政,在南寧世家軍隊的基礎上組建衛戍軍,更好的從西面牽制南平的兵力。

庚城嶺道未通,從江寧往樂安,可從東南的海域繞行近萬里的海路;也可以走青楓峽,穿越武陵山進入南閩,從庾城嶺的南麓義安繞道,也有四五千裡的陸路。

從江寧出發,溯清江而上,進入大餘,過庾城嶺道,進入溱水,行經安遠、韶州、湞陽、青岐諸邑,可入樂安,全程不過兩千餘里。其中有一半路程順水而下,行速可比奔馬。從江寧至樂安,一路上輕舟快馬,走完全程不需十日。

宜觀遠、越世衡在還沒有城池官舍的大餘府治所庚城留了兩日,便率領近隨屬員沿着荊棘密佈的庚城嶺舊道南下。

彌昧生率領一隊水營先行抵達江門,在宜觀遠抵達樂安的次日,彌昧生攜着宜聽雪從百里外的江門趕往樂安相見。彌昧生與宜聽雪成婚之後,就接替洛山陽出領泉州水營,成爲樑寶在南閩的副手。南寧歸附,南閩政局日益穩定,衛戍軍減裁在即,而北面的局勢日益緊張,江寧已有傳聞,會將樑寶調歸江寧,由彌昧生接任南閩行轅總管之職。

第6章 大道澤生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4章 龍巖世家第4章 樓挑明月第6章 泉州水營第2章 昭武九姓第11章 惡戰將至第7章 烏湖南歸第5章 圍堰填海第8章 蔡氏少年第11章 君愛佳人第8章 論衡天下第11章 改經換脈第6章 營中觀軍第8章 甘棠爭奪第6章 開門揖盜第8章 義安戰事第5章 失於迷途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絕色佐酒第11章 蘭陵鄉野第5章 樊族歸附第12章 得隴望蜀第9章 剛烈第9章 麗陽門外第2章 拜營第10章 揮軍直入第9章 大漳溪第6章 不期之會第11章 攻陷渝州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9章 紙上談兵第6章 泉州水營第2章 落霞望江第2章 昭武九姓第9章 歷陽戰事第3章 護田之爭第11章 前奏第13章 意外之喜第三章第3章 十二寇盟第9章 襄樊會衆第12章 百人奪城第13章 意外之喜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8章 喋血城頭第7章 御精奇術第11章 云溪映雪第9章 入局第1章 雁門關內第2章 司習女史第8章 驚鴻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2章 築城藏嬌第8章 其人之道山河論戰上作者oliver98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2章 宜家宜室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1章 夜抵宣城第8章 東牆之女第2章 昭武九姓第4章 尉潦潛出第3章 無利不戰第2章 拜營第16章 背腹之患第16章 布疑第12章 竹籃打水完結公告第9章 又臨津水第11章 云溪映雪第6章 廣陵對峙第2章 大漠殘壘第1章 宗政凝霜第4章 龍巖世家第3章 玄冥之境第8章 玉案嶺第12章 樂清軍議第4章 天下四方第2章 血濺碧泉第12章 暗日之戰第13章 體悟之術第6章 危言聳聽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9章 老祖殯天第1章 勤王密詔第8章 荊南特使第12章 樂清軍議第6章 青楓道上第6章 分割天下第7章 隔水望喧第13章 驍衛營第1章 齊川夜月第4章 故人相逢第10章 櫻花緋雨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奪舟驅寇第3章 護田之爭第15章 哀兵
第6章 大道澤生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4章 龍巖世家第4章 樓挑明月第6章 泉州水營第2章 昭武九姓第11章 惡戰將至第7章 烏湖南歸第5章 圍堰填海第8章 蔡氏少年第11章 君愛佳人第8章 論衡天下第11章 改經換脈第6章 營中觀軍第8章 甘棠爭奪第6章 開門揖盜第8章 義安戰事第5章 失於迷途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絕色佐酒第11章 蘭陵鄉野第5章 樊族歸附第12章 得隴望蜀第9章 剛烈第9章 麗陽門外第2章 拜營第10章 揮軍直入第9章 大漳溪第6章 不期之會第11章 攻陷渝州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9章 紙上談兵第6章 泉州水營第2章 落霞望江第2章 昭武九姓第9章 歷陽戰事第3章 護田之爭第11章 前奏第13章 意外之喜第三章第3章 十二寇盟第9章 襄樊會衆第12章 百人奪城第13章 意外之喜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8章 喋血城頭第7章 御精奇術第11章 云溪映雪第9章 入局第1章 雁門關內第2章 司習女史第8章 驚鴻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2章 築城藏嬌第8章 其人之道山河論戰上作者oliver98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2章 宜家宜室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1章 夜抵宣城第8章 東牆之女第2章 昭武九姓第4章 尉潦潛出第3章 無利不戰第2章 拜營第16章 背腹之患第16章 布疑第12章 竹籃打水完結公告第9章 又臨津水第11章 云溪映雪第6章 廣陵對峙第2章 大漠殘壘第1章 宗政凝霜第4章 龍巖世家第3章 玄冥之境第8章 玉案嶺第12章 樂清軍議第4章 天下四方第2章 血濺碧泉第12章 暗日之戰第13章 體悟之術第6章 危言聳聽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9章 老祖殯天第1章 勤王密詔第8章 荊南特使第12章 樂清軍議第6章 青楓道上第6章 分割天下第7章 隔水望喧第13章 驍衛營第1章 齊川夜月第4章 故人相逢第10章 櫻花緋雨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奪舟驅寇第3章 護田之爭第15章 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