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6)

韋傑緩緩地擡起頭:“我認爲,把板子都打到180師身上是不公正的……”

彭德懷頓時面色鐵青,破口道:“那板子該打到誰身上?都是你的責任!你這個軍長怎麼當的?命令你撤退時,你們就照轉電報,爲什麼不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好?像你這樣的指揮員就該殺頭!我槍斃……”

彭德懷的吼聲震得松林微微搖動,全場靜得連松針落地的聲音都能聽得見,軍長們一個個把腦袋往下縮……

鄧華、洪學智見氣氛緊張,只好找陳賡打圓場。陳賡剛剛帶病入朝參加了3兵團的總結。他資格老,彭德懷不會向他發火。

陳賡果然站了出來:“老總啊,該吃飯了,肚子都餓了。”

彭德懷冷冷地看着陳賡,停了好一會兒才說:“好,吃飯!”說完卻站在原地不動,衆將領誰也不敢先走,還是陳賡笑眯眯地拉着彭德懷:“吃飯去,吃飯去……”

彭德懷終於被陳賡拉走了,將領們這才走向食堂。

事後,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第5次戰役指揮機構層次多,是指揮亂了套的結果。因爲前4次戰役都是志願軍司令部直接指揮到軍,一個梯隊一個梯隊進攻和撤退都由志願軍司令部指揮。而第5次戰役時,有了兵團這一級機構,志願軍司令部沒有直接指揮到軍。志願軍司令部下令,各兵團自己組織進行進攻和撤退。

這是血的經驗教訓!

26彭德懷沒有槍斃任何人,他明白錯誤也有自己的一份。他是不能原諒別人過失,更是不能原諒自己過失的人。直到多年後,彭德懷被迫在獄中翻來覆去地寫自傳,還不忘反思自己一生中的4次軍事失利,第5次戰役就列爲其中之一。

第5次戰役的經驗教訓,在空寺洞如實地進行了總結。人們可以從1951年6月志願軍總部發出來的指示看出:

一、必須承認損失是非常重大的,我軍建軍以來少有的,我們很慚愧,要以悲痛的心情總結經驗,從各方面想辦法挽救此次損失。

二、造成此次損失的原因,是上上下下許多錯誤和各種因素湊合在一起造成的。倘若我們一方面搞得好,損失完全可以避免,至低限度可以減少,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1、初戰部隊對敵人不夠熟悉,對朝鮮戰場與中國戰場、對美帝與對國民黨軍隊認識不夠深刻,因此,在指揮上與通信聯絡有很大缺點;2、從領導方面來說,對部隊不大熟悉,因此在戰役結束時,部隊收縮未像過去那樣認真部署,以防敵人追擊、截擊。尤其五次戰役勝利結束後,領導上有些輕敵;另外補給問題上存在很大弱點,不能及時按需要補給。……

同志們,一切互相埋怨情緒都是有利於敵人的,把埋怨轉爲仇視敵人才是力量。我們要振奮精神,在受挫時多檢查自己的缺點,打勝仗多注意客觀原因。這樣檢查才能得到正確結論,從而團結內部,戰勝敵人,粉碎敵人正面進攻和側後夾擊的陰謀,只要敵人敢於送死,我們就堅決消滅它。

這個結論,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但是,後來被許多人遺忘了。

60軍就180師報告了《關於180師受損的初步檢討》。這份檢討是以電報的形式上報的:

彭鄧韓王王劉:

現將180師經過與軍黨委尚未開會當時的措施及初步檢討簡報如下:由於本兵團在昭陽江北岸約4000傷員,奉兵團令,各部隊在原地不動,阻擊敵,掩護傷員安全轉移,並要求180師在江南爭取遲緩敵人4天,經過22、23、24(日)三天的戰鬥,沿洪(川)華(川)公路前進之敵已進至春川北(漢)江邊,另一路進至江村裡(春川西),對該師形成包圍,渡口將被切斷,處於背水作戰的不利姿態(決定該師撤至江北佈防)。24日接該師報告,西面之友鄰63軍1個師已於23日晚後撤。24日由加平方向進犯之敵已渡江進至城隍堂,該師當晚即行渡江,25日拂曉師主力大部移至北陪山、雞冠山、獨柯洞、明月裡及上芳洞地區,即令該師二梯隊先行北移。當日城隍堂之敵向雞冠山攻擊,我540團1個連將敵擊退,而江村裡之敵則由南向雞冠山進犯,與偵察連戰鬥數小時,雞冠山被敵人佔領。一路由春川北進之敵,被539團擊退,軍決定該師繼續北移,以蒙德山、賀德山、退洞裡以北高地爲第一線陣地。17時,537團之古城裡以南643高地被敵突破,另一路在坦克掩護下於西上裡渡江北犯,城隍堂之敵向華嶽裡方向前進,軍決定該師移至芳確屯、590.2高地及新岱一線阻擊敵人,並令536團在梧口南里以北以西高地構築工事,確實控制陣地,掩護180師北移。由於該師運動道路狹隘,翻山越嶺,加之部隊自己擡300餘名傷員,而軍發給該師之電又未譯出(因師正要出發),至該師當晚未到達指定地區。26日538團移至蒙德山一線。540團至北培山,539團2營及536團1個連在梧口南里與敵發生激戰,另有539團2營一部在馬坪裡與敵接觸,該師以爲與友鄰部隊發生誤會,直至14時發現華嶽裡方向之敵已進至間村,已對該師形成包圍(539團2營與536團之一個連大部傷亡,536團5個連至今下落不明)。17時接到該師被圍之電報,師決定於當晚向西北方向突圍,軍同意其部署,並令181師向正面之敵反擊(當時不知該團2個營失去聯絡),並令181師由華川附近地區出發,向灘甘裡方向反擊接援180師,除發電報外,並派幹部前往傳達命令。181師於21時30分接到命令,師與團之電線中斷,至24時先頭部隊出發,加之翻山越嶺,拂曉前後僅進至鎮南里、論味裡、華川一線,因而接援計劃即行破產。

180師於當晚6時開始突圍,27日拂曉前後移至鷹峰山以南地區(鷹峰山已被敵控制),部隊傷亡很大,又沒有飯吃,掉隊者甚多。因吃野菜中毒也不少,至此約有1000餘人。當時組織幹部攻擊,7時鷹峰被我佔領。師決定向史倉裡方向繼續突圍,以戰士班長組成約3個連,因錯走至灘甘裡方向至中途而返至永球峴,即向西方向突圍,突破3個陣地後,最後一個陣地(128.6高地)已無力攻下,至此則分散突圍,利用空隙往史倉裡方向突圍。規定到伊川、鐵原地區集結(該師原駐地)。當日17時30分該師與軍聯絡一次,由於敵繼續向華川進攻,179師、181師各有1個團參加戰鬥,179師距史倉裡比181師稍近,翻山較多,故令179師向史倉裡方向攻擊,而該師於拂曉到達下實乃里1個營,其餘均未按時到達。第二個接援計劃又破產。從此與180師電臺失去聯絡,該方向亦無槍聲,史倉裡以南之敵繼續向史倉裡進犯,因而改變以完成阻擊任務爲主,如發現史倉裡以南、東南、西南地區有槍聲,則以全力反擊接援180師。另派3個幹部化裝深入敵後尋找該師。至今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含機關)、539團團長(含機關)538團參謀長等已先後歸隊,加上零散人員及該師二梯隊540團2營共約2000餘人。全師損失近8000人,其中傷亡約2000人,其餘大部掉隊失散。在突圍中山炮、82迫擊炮已全部炸燬,密件密本已全部焚燒,只留1份報話機密話,必要時亦予焚燒。我們已派員到各交通要道收容各師流散人員、馬匹、車輛。另該師於渡江後白天堅守、夜間突圍部隊作戰表現了英勇頑強,並斃傷敵1000餘名,造成180師的潰散原因事前沒有料到。

(一)敵人乘我糧彈未補、正在調整、工事尚未構築前實行大舉反攻,我們開始認爲敵之進攻是局部的達到以攻爲守,又由於兵團傷員多,力求遲滯敵人前進,爭取時間,便於傷員轉運,形成被動的不利作戰。

(二)指揮上由於對敵情不瞭解,反映情況不及時,指揮亦不及時,形成落後於情況發展的一步,特別是兩次接援計劃流產,致使180師孤軍奮鬥無援。

(三)通信聯絡不順暢,誤事很大,不能及時瞭解部隊位置及敵情,一般的都要在第二天12時後才能收到各師昨晚之行動報告,下達命令亦不及時,往往不能貫徹。

(四)與友鄰隨時之相互配合不夠,友鄰後撤,側翼暴露,使敵人長驅直入。

(五)供應不及時,致使糧盡彈絕,由於我們對敵情分析判斷錯誤,指揮不及時,兩次接援計劃未實現,糧彈補充不及時,致使遭受覆滅,造成黨的嚴重損失,請求黨給我們應得紀律制裁。

韋袁這是一份沒有人爲“加工”的報告。

這是一份客觀公正的報告。

但180師在後來不斷升級的檢查檢討中,與這份報告完全兩樣了,以至於後來人們說:180師是政治動搖、右傾逃跑、丟掉部隊不管……

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2)第二部 太原(5/6)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3)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二部 太原(20)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2)第六章 劍指豫北(1)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7)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2)第二章 烏雲密佈(3)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4:好勝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3)第三章 力挽狂瀾(1)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3)第四章 突出重圍(2)開卷語第六部 大潛伏(5、6)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2)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7)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4)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4)第十八章 怪事:投降只舉一隻手(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4)第二十章 基谷山 ? 牡丹峰(2)第三節 保衛首都領空——羅元發擔任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第三章 力挽狂瀾(3)第五章 豫皖劍韻(4)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1)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1)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六部 大潛伏(7)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6)第二章 烏雲密佈(1)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4)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9)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1)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4)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3)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2)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8)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4、5)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1)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7)第十三章 王家店的槍聲(1)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5)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1)第二節 賀炳炎讓江東生見識打仗本領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2/1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7/8)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22)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 九 章 羊山集(5)第 七 章 戰士,在戰火中永生(2)第十五章 襄樊役(6、7)第四章 突出重圍(1)第五章 豫皖劍韻(4)第二章 利劍出鞘----蘭封劍雲(4、5)第十軍首任軍長杜義德(2)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7/8)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5)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6)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2/1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5)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9)第六章 劍指豫北(4)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4、5)第十一章 血路?淮河險夷(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 九 章 羊山集(5)第二部 太原(24)第二部 太原(4)第二節 賀炳炎讓江東生見識打仗本領第十九章 西南人心(3)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一節 保衛中央蘇區——羅元髮指揮一個團接替兩個師的陣地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21)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5)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1)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3)第一節 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一個旅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9)第二章 烏雲密佈(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6)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2)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2)第二部 太原(12)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4、5)第二部 太原(20)第 十 章 血路?汝河險情(1)
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2)第二部 太原(5/6)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3)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二部 太原(20)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2)第六章 劍指豫北(1)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7)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2)第二章 烏雲密佈(3)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4:好勝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3)第三章 力挽狂瀾(1)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3)第四章 突出重圍(2)開卷語第六部 大潛伏(5、6)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2)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7)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4)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4)第十八章 怪事:投降只舉一隻手(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4)第二十章 基谷山 ? 牡丹峰(2)第三節 保衛首都領空——羅元發擔任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第三章 力挽狂瀾(3)第五章 豫皖劍韻(4)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1)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1)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六部 大潛伏(7)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6)第二章 烏雲密佈(1)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4)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9)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1)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4)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3)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2)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8)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4、5)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1)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7)第十三章 王家店的槍聲(1)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5)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1)第二節 賀炳炎讓江東生見識打仗本領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2/1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7/8)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22)第 八 章 六營集風波(1)第 九 章 羊山集(5)第 七 章 戰士,在戰火中永生(2)第十五章 襄樊役(6、7)第四章 突出重圍(1)第五章 豫皖劍韻(4)第二章 利劍出鞘----蘭封劍雲(4、5)第十軍首任軍長杜義德(2)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7/8)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5)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6)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2/1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5)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9)第六章 劍指豫北(4)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4、5)第十一章 血路?淮河險夷(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 九 章 羊山集(5)第二部 太原(24)第二部 太原(4)第二節 賀炳炎讓江東生見識打仗本領第十九章 西南人心(3)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7)第一節 保衛中央蘇區——羅元髮指揮一個團接替兩個師的陣地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21)第六章 劍指豫北(3)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5)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1)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3)第一節 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一個旅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9)第二章 烏雲密佈(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6)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2)第二十一章 將軍洞 ? 星裡湖(2)第二部 太原(12)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4、5)第二部 太原(20)第 十 章 血路?汝河險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