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太上趙佶

至宋隆興五年十月爲止,金軍通過三次大規模的南征,已經拿下了大宋半壁江山。河北、河東、山東、河南俱淪入金人之手。大宋只剩下川陝、兩浙、荊湖、江淮等地區。趙官家被逼得退無可退,要是再想撤,恐怕就只能入閩地,或者往海上跑了。

不過,趙桓在這個時候也確實表現出了勇氣,拒絕羣臣建議他將行在遷走的建議,下詔給駐防江淮地區的折可求和趙點,首先表明行在不會遷走,天子也不會撤退的態度。繼而要求他們奮力作戰,阻擋金軍過長江,並許下了前所未有的重賞。折可求和趙點二人自引軍南下,拱衛行在以後,雙雙建節,爲二品大員。再往上,就是武臣最高階次,正二品的太尉。

但皇帝和宰相都認爲,這恐怕還不足以激勵前線帶兵大將,許下了少保少師的“三孤”之位,並允諾國公之爵。甚至有大臣提出,從前神宗皇帝爲了激勵天下臣民恢復故土,曾許下一個諾言,復燕雲者封王。後來,童貫奪回了燕雲諸州,被封爲廣陽郡王。雖然事後得知,他不過是從女真人手裡贖買了幾座空城回來湊數,騙得王爵,但大宋確實開了這個先例。

既然異姓大臣可以封王,值此國難當頭,社稷危如累卵之際,何不把這至高的榮耀祭出來?誰能擊退金軍,保行在平安,封王!

但是這個建議,贊同者寥寥。羣臣普遍認爲,這個口子不能開,童貫雖然封了王,但後來也被剝奪了王爵,甚至砍掉了腦袋。大亂之世,廣許封王,一旦開了這個頭,敗壞朝綱不說。現在武臣地位拔高,前線統兵作戰都靠他們,如果以軍功作爲封王的條件,最有可能獲此殊榮的就是他們,武臣要是封了王,讓文官們臉往哪放?這對文官也不公平!

趙桓對這事本來就持否定態度,再加上羣臣這麼一反對,也就明確表態,異姓大臣最高爵位,仍以國公爲限。

兀朮大軍南下,很快攻破毫州、宿州兩地,打算以直線進兵的方勢直逼揚州,而後渡江攻打鎮江府。好在,趙桓南遷之後,折彥質等人就着手謀劃行在的防務。折仲古提出,將來萬一事變,中原淪亡,那麼行在最後的底線,就應該是“禦敵於江北”。因此除了在長江中打造戰船,興建水師之外,又於江北善加布置。

此時,折家軍佈防在和州真州,趙點佈防於揚州,俱是江北重鎮,三面拱衛鎮江府。中原大亂,成千上萬的難民涌向南方,要去追隨天子。長江上各個渡口人滿爲患,一些寡廉鮮恥的敗類也充當金軍細作混雜其間,四處打探宋軍虛實。

當兀朮得知太上少帝俱在鎮江行在,並誓言不退之後,大喜過望,催動三軍,分作數路,向宋軍江北防線發動了攻擊!

原本繁榮安寧的鎮江府已陷入恐懼當中,在江南的暖風中安逸過活的百姓們沒有料到,戰火這麼快就燒到了眼前。猜測、謠言、伴隨着恐慌,彷彿瘟疫一般在鎮江府傳播。雖然天子有明詔,不會撤退,但也無法消除百姓的擔憂。時下,城裡已有不少人民衆拖家帶口往他處而去,投奔親友,逼得御營司軍隊不得不限制出入。

皇宮,垂拱殿。

這天子處理日常事務,接見大臣的地方,如今已是人頭攢動。朝中各省各司的官員匯聚一堂。不是他們不務正業,而是因爲金軍再一次打到了中樞所在,他們根本沒有正事可作。齊集垂拱殿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響應部分宰執大臣的號召,前來面君進諫,勸官家撤離鎮江!

天子乃國家之元首,萬民之領袖,不能以身涉險!只要皇帝在,朝廷在,軍民百姓就有希望,就有盼頭。要是爲逞一時意義,坐守鎮江府,萬一讓女真人打過長江來,連皇帝帶百官一鍋端了,天下怎麼辦?

殿中,耿南仲,黃潛善等大臣領頭伏地跪拜,堅決陳情。折彥質、許翰、秦檜、何灌、姚古等人站在一旁,個個面露憂色。

而天子趙桓高居於上,也是眉頭緊鎖,坐立不安。滿朝文武,十之六七都堅決請求出走,剩下的都不表態,讓他好生爲難。

“陛下!金賊已至江北,爲江山社稷計,爲黎民百姓計,懇請陛下離開鎮江!”耿南仲再三叩首,滿面陳痛。

他一吆喝,後頭的官員們也都同聲發喊:“懇請陛下離開鎮江!”

趙桓搖了搖頭,閉上眼睛道:“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連東京故都也淪於賊手,朕已經退了一次,還能退到哪裡?退到哪裡又纔是頭?再往南,後頭可就是汪洋大海了。”

“官家!只要天子無恙,朝廷健全,普天之下的軍民百姓,便不失去鬥志!總有恢復的一天!”黃潛善這話,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不裡在這兒跟金軍死拼啊,明顯就拼不過人家,不逃還能怎地?不管如何,先保住命再說!

“黃相之言極是!官家,金軍劫掠中原,兵威正盛,江北折可求趙點等人恐難抵擋!萬請天子暫離行在,以避其禍!待金軍退去,再還不遲!”

正當衆臣苦苦相勸時,折彥質突然瞧見樞密院一位都承旨踏入殿中,一看這情形,似乎失了方寸,立在殿門口不知所措。他悄然離開位置過去,問道:“何事?”

那樞密都承旨看到他,不由得攥緊手中的物件,猶豫道:“樞相,金軍破了滁州真州,兵分兩路,一路攻揚州,一路攻和州,企圖從這兩處渡江,令尊已集兵於和州堅守,是否立即報上?”

折仲古心頭大驚,揚州有瓜洲渡,和州有白橋渡,都是可供大軍通過的大型渡口!若失此兩地,擋在金軍和行在之間的,便只剩一條長江了!

只是在這種場合,他身爲西府首腦,萬不能亂了陣腳。當即藏匿了那份軍報,並嚴厲告誡下屬,不可張揚此事。

“另外,東京留守張所攜韓世忠,率軍過江,已抵行在。另外留守司將岳飛,率部抵達,並向樞密院報備。”

折彥質點點頭,摒退了下屬,不動聲色地回到班內。當時那殿上百官,都急着勸諫皇帝落跑,也沒誰去注意他。只有何灌悄聲問道:“何事?”折彥質輕輕搖搖頭,示意他別問,何灌會意,不再多言。

“卿等體國恤君之心,朕深知。然折趙禦敵江北,兼有長江天塹,金賊欲過大江也非易事。此時若走,恐失軍民之心!”注意趙桓這句話,他不是說我作爲大宋的皇帝,誓守此處,激勵軍民,決不後退!而是說,現在還沒到落跑的時候,我要是走了,軍民百姓會失望的。畢竟前不久,朕才親自下詔,言之鑿鑿地說不會後退一步。

耿南仲不愧是趙桓作太子時的舊人,以首叩地,嘭嘭作響,痛哭失聲道:“臣等不畏死!但畏國家無主!求官家暫且隱忍,避北夷鋒芒!而後,詔西軍入援,再圖恢復!”

折彥質何灌等人同時色變!情況再緊急,你也不能這麼說!陝西現在的是什麼情況,誰也不知道,搞不好正打得火熱,怎能入援?

只是這麼多大臣都勸退,他們幾個也不好出頭去反駁,否則就跟大多數朝臣站到了對立面。

趙桓心中委實拿不定主意,心中不勝其煩,揮手道:“此事容後再議,當務之急,是勉勵將士奮勇作戰,阻金賊於江北!罷了,都退吧!”

羣臣哪裡肯依,拋開忠君愛國不說,他們的妻兒老小都在鎮江行在,要是不撤退,大家一起完蛋!因此那垂拱殿上哀聲四起,都求皇帝放棄行在。

趙桓一拍御案,拂袖而去!留下滿殿大臣,痛聲疾呼!

折彥質見時機已到,來到參知政事趙鼎面前,將他請到一旁,小聲道:“江北有軍報至,情況不容樂觀,可速往面君。”

趙鼎猛然側首,盯着折彥質片刻,顫聲問道:“到何處了?”

“已破真滁二州,正攻和揚。”折彥低聲道。

趙鼎大驚失色!那離鎮江府,豈非一江之隔?何灌也湊上前來:“休要驚慌,御營司在江南尚有三萬兵,江中亦有水師,金軍想渡軍絕非易事!”

“嗯,東京留守張所亦引殘軍渡江,他本人業已入城,此事尚有轉機,可速速面君奏對!”折彥質補充道。

趙鼎代理宰相,爲政府之首腦,略一思索,當機立斷道:“我等同去見天子,勸諫就在鎮江督戰!務必阻敵於江北,再遣使者入陝,詔西軍入援!若何?”

折彥質與何灌對視一眼,莫說西軍現在可能自身難保,就是無事,這陝西江南相隔萬里之遙,等他們來救,要到幾時?現在只有兩條路,要麼擋住金軍,不使其過江。要麼就真如殿中大臣所請一般,護着官家,逃吧!一直逃到金軍放棄追擊爲止!但這樣作的後果極其嚴重,那就不止是中原淪陷這麼簡單,南方都有可能不保!到那時,試問普天之下,還有哪裡何以立足?讓天子去四川麼?

折彥質將這一層言明,趙鼎切齒道:“且不理這事,先顧眼前!走!”

他腳剛一動,冷不防旁邊竄出一個人來,一把扯住他衣袖,厲聲道:“局勢頹敗至此!你等還要作甚!”

幾人駭了一跳,定睛一看,卻是耿南仲。趙鼎一面往回扯,一面道:“正因危急存亡之際,我等纔要……”

耿南仲扯住衣袖不放,不等他說完,一口截斷:“滿朝文武都勸退,你等身爲宰執卻一言不發!我還不知道你等心思?就想將官家留在鎮江險惡之地,以全你等名聲!”

趙鼎大怒!吼道:“總強似你一味逃跑!”

耿南仲不依不饒,就是扯住他不鬆手。何灌勃然色變,上前一把掀起他手,護了趙鼎就走!他是什麼人?當年擁立新君的功臣!一直受到趙桓信任!

耿南仲整個臉都垮下來,見趙鼎等人出了殿,急忙找到副相黃潛善道:“事急!趙鼎等人必去面君勸留,我等萬不可使其得逞!可願擔風險,與我闖宮面聖?”

黃潛善面色一凜,遲疑片刻後,朗聲道:“事關國體,何計風險?拼卻頭上烏紗不要,也當保天子平安!”

“好!再找數位重臣,隨我走!”

卻說趙桓離了垂拱殿,憂心如焚地往後宮走,那左右內侍小跑着跟在後頭,大氣也不敢喘一下。結果沒走到幾十步,突然看到官家半邊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駭得內侍們一擁而上,將皇帝扶起。

趙桓患有一種喚作“風疾”的病,發病時手腳麻痹,站立不穩。原來在東京時便曾發作過,但並不常見。卻因到了江南,或許水土不服,此時又崩發了。內侍們將皇帝搶入寢宮,亂成一團,急召御醫來診治。

那趙鼎折彥質等人一路追來,卻見肉侍宮娥們來來往往,慌慌張張,折彥質上前扯住一個問道:“何事驚慌?”

“官家風疾發作!”內侍顫抖着回答道。

三個在場重臣不禁駭然!這個節骨眼上,可出不得這種事!還指望着天子效仿真宗澶淵故事,督戰鎮江呢!

“天子舊疾發作,如之奈何?報是不報?”何灌向趙鼎問道。

趙鼎一時也沒了主意,這時候去闖宮見駕,顯然不合時宜!便向折彥質道:“樞相以爲如何?”

折仲古願意冒風險來闖宮見駕,但現在天子病發,就另當別論了。思之再三,正要說話,卻見御醫自宮裡出來,三人上前攔住,詢問天子病情。

“官家憂慮過度,以致疾發,下官已開安神通絡之方,服下之後,當無大礙。”那御醫回答道。

待御醫走後,三人正商量要不要使人通報,卻聽何灌忽然道:“太上。”

趙折二臣同時擡頭望去,果見太上皇引三五內侍正往天子寢宮來。自趙桓南巡之後,再加上即位多年,自認根基穩固。而趙佶也一反當初剛退位時在江淮地區的所作所爲,不過問政事,醉心於書法丹青之中。趙桓但放鬆了對太上皇趙佶的嚴格控制,只是他仍舊不能離開皇宮一步。

“臣等拜見太上皇。”三位重臣躬身施禮。

趙佶看了一眼,其中何灌是他的舊臣,其餘兩個都是兒子新擢。因他不過問政事,遂什麼話也不說,徑入皇帝寢宮而去。

時趙桓臥於御塌之上,一名內侍正替他按摩手腳,見太上皇到,便告知了趙桓。一聽父親到了,趙桓強行起身,目視趙佶問道:“太上何以至此?”

“無他,皇帝久不來見,老父思兒心切,特來看看。”趙桔答道。

趙桓哪裡肯信這話?他還沒忘記當年太上皇在江淮地區不願還朝,讓他寢食難安的往事。而且,宣和末年,父親把皇位禪讓給了他,同時也將一個爛攤子交到了他手上。這些年,不知累他多少。

“國事如此,朕分身乏術,還請太上和太后諒解。”這倫理綱常,雖強調君臣,亦重視父子。即便在公你是君,但在私,你還是人子。

“皇帝這是……”趙佶這才發現,兒子似乎不太對頭。

趙桓強打精神:“哦,小疾發作,並不妨事。”

“皇帝雖爲國之君主,然有羣臣輔佐,不必事事親爲,要保重身體纔是。”太上皇似乎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趙桓盯着父親看了半晌,似乎想從對方臉上看出他是真不知,還是假裝的。良久,才沉聲道:“金軍已兵臨江北。”

趙佶聞言一怔,似乎沒聽清楚,疑惑道:“什麼?”

趙桓嘆了口氣:“金軍已克中原,兵臨江北。”

“這,這怎會,那豈非……”趙佶震驚,語無倫次。

趙桓見他如此模樣,心中暗道,若不是太上在位時驕奢無度,好大喜功,哪裡會有今日之局面?當初國勢一日不如一日,你爲了奔逃,匆匆將大位禪讓給朕。如今,朕總不能將擔子撂給未成年的太子吧?

心中越想越氣,遂生硬道:“局勢混亂,城中宮中都忙於應付,請太上還宮。”

趙佶緩緩起身,似乎被這事駭得失了神,喃喃道:“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如今反覆唸叨數次,才往宮外而去。

趙桓盯着他的背影,神情愈發凝重,卻見太上皇走出沒幾步,突然回道:“宮外何灌等臣似乎有事面君。”語畢,徑直而出。

至宮外,三臣見禮,趙佶也不知是怎麼想的,對三位當朝重臣道:“國難當頭,諸卿當努力奮發,輔佐皇帝共體時艱。”

這三個也覺得他這話說得有些突然,但還是躬身道:“臣等謹記。”

“皇帝患有風疾,如今復發,需要休養。你等若去奏事,最好不要太久,容皇帝歇息。”趙佶說道。

三位重臣面面相覷,不得不再次躬身應道:“是。”

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135章 苦果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610章 馬擴歸來第755章 要命的烽火臺第443章 狼煙再起第八百五十八章第478章 炮彈橫飛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150章 入夥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200章 嚴肅點 拜堂呢第738章 兩相相爭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284章 種家軍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197章 傻了吧第79章 逼宮第四百一十二章第753章 太行奇兵第146章 升官第八百六十八章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139章 競爭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675章 徐郡王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712章 凱旋而歸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426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第624章 文武爭權第824章 也別惹我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709章 雙方罷兵第523章 戰機閃現第707章 兀朮第148章 罷相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71章 整編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76章 死戰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593章 徐太尉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八百三十五章第八百四十六章第616章 進攻第144章 小小縣城 固若金湯第487章 權臣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七百八十八章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八百四十章第712章 凱旋而歸第八百六十七章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814章 服不服第326章 亮招第107章 怪事第714章 對宋求和第3章 千王之王第七百四十二章第126章 闖宮第717章 包藏禍心第129章 秘密抓捕第359章 研討戰術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148章 罷相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330章 兵臨鄜州第654章 拒絕議和第704章 絕望的金軍第823章 別來惹我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101章 問婚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四百一十一章第792章 攤牌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319章 震天雷第827章 天倫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508章 我來助剿
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135章 苦果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610章 馬擴歸來第755章 要命的烽火臺第443章 狼煙再起第八百五十八章第478章 炮彈橫飛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150章 入夥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200章 嚴肅點 拜堂呢第738章 兩相相爭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284章 種家軍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197章 傻了吧第79章 逼宮第四百一十二章第753章 太行奇兵第146章 升官第八百六十八章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139章 競爭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675章 徐郡王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712章 凱旋而歸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426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第624章 文武爭權第824章 也別惹我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709章 雙方罷兵第523章 戰機閃現第707章 兀朮第148章 罷相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71章 整編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76章 死戰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593章 徐太尉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八百三十五章第八百四十六章第616章 進攻第144章 小小縣城 固若金湯第487章 權臣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七百八十八章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八百四十章第712章 凱旋而歸第八百六十七章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814章 服不服第326章 亮招第107章 怪事第714章 對宋求和第3章 千王之王第七百四十二章第126章 闖宮第717章 包藏禍心第129章 秘密抓捕第359章 研討戰術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148章 罷相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330章 兵臨鄜州第654章 拒絕議和第704章 絕望的金軍第823章 別來惹我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101章 問婚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四百一十一章第792章 攤牌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319章 震天雷第827章 天倫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508章 我來助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