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黃傑祖父這輩,因爲經營羊湯撈麪有了身家,便也在黃州城外夠得了田地,死後便也留下遺言,希望葬在自家的田間看顧後代子孫,所以黃老倌便也依言將黃傑的祖父母就葬在了城外田邊,這也是後來黃家就算沒落了下來,黃老倌每天趕着騾車營生也非要存錢贖回祖田的緣由。
如今黃傑得勢,既做了皇家的駙馬,又取了一個金枝玉葉的公主,又得了一位名滿天下的蘇門後嗣,且也還是一位郡主,加上黃傑自己又還掛着一個車騎將軍的殊榮,想來也該風光大搬,或爲先人找一塊風水寶地挪挪地方,誰知道這第一個反對的卻不是別人,正是黃老倌。
掃祭這日,黃老倌領着黃傑先去了義莊的墓園,指着園中圍繞着曾祖周圍的一圈墓碑道:“當年這些先公,都是隨你曾祖南下的鄉親,歿後皆不願歸鄉,只到這黃州山好水好,比起家鄉渭北,好似天堂一般,因此你曾祖便留下遺言,故後要與衆家先公爲伴。”
後來黃老倌又領着黃傑去了自家田間的祖父母墓前,指着墓前的幾十畝上好水田與黃傑道:“這些田地,都是你祖父祖母,靠着一碗一碗羊湯撈麪掙來,因此便發願去後邊要坐居於此,守着家田。”
最後,黃老倌指着遠處的回龍山道:“其實一早,你與母舅盤下回龍山做茶園時,你爹便也想好,若有一日時辰到了,便爲後人守着此山也就是了。如今知會你一聲,你記下就好!”
聽了交代,黃傑也是無言。只是突然想起,按照皇家的規制,自己如是百年之後,怕是要葬近趙家的皇陵,卻是不如自家老倌和祖父母、曾祖這般任性而居,竟也是小小的感到了一絲無奈。
祭祖之後,黃傑便對自己用了幾針,又服了幾副自己配的藥,便告病傷疾復發,賴在黃州不走了。雖然期間趙官家連着派了三批太醫前來爲黃傑診治,但在趙福金的配合之下,最終趙官家也只能無奈的許了黃傑在黃州養病,直到病好自後再回東京。
而與此同時,大宋收復燕雲之地的歷史進程,也並未因黃傑小小扇動了翅膀而有所變化。
靖康二年二月二十四,宋軍勝捷軍指揮使王稟率軍入燕京授城,自此遼國析津府所轄版圖就此歸於大宋。
二月二十八,童貫領三軍入燕京,並從金軍手中又接下了范陽、固安、永清三城,並涿、易二州所轄十二縣。
三月初一,趙官家傳旨天下,晉升童貫爲太師,並加封他爲徐國公。
三月十五,太子趙恆入燕京,持趙官家親筆御敕金冊,遵宋神宗遺照,若有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童貫爲廣陽郡王。
四月初一,趙官家再次明旨傳召,宣佈大赦天下,並減免河北諸路三年徭役,以及免去當年京畿十五路夏秋兩稅。
四月十五,童貫傳檄九邊,與金人在燕京城下訂下燕山之盟,約定此後宋金爲兄弟之國,互開邊榷,且大宋每年將與金國價值三十萬貫的銀銅(銅錢)和十萬匹絹帛作爲歲賜。兩國以原先遼國所屬的檀州、景州所轄長城爲界,並約定金軍一旦向東打下平州以及渝關(山海關)、向西打下豐州(今呼和浩特,此時耶律大石已攜蕭妃逃至此地)後,也會將這些地方移交給大宋。
五月初一,廣陽郡王童貫,班師回朝!
看着童貫班師回朝的邸報,黃傑仰望北方久久不言,腦海之中不由閃過了當初在奇夢中所見的童貫生平:童貫(1054-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20歲淨身入宮。北宋徽宗時期的“六賊”之一。據《宋史》載,童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
神宗時期,童貫進宮後,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作徒弟,跟隨李憲出入前線,打下軍事根基,但始終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哲宗後,徽宗即位,年近五十的童貫以其辦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薦,方纔得到徽宗趙佶的重用。徽宗曾令童貫監軍西擊夏國,合軍十萬取青唐。軍至湟川,因宮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貫回師。童貫因見戰機成熟,斷然決定不奉詔,繼續西進,果獲大勝,連復四州。童貫此舉深得徽宗賞識,破例被任命爲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不久,因功遷武康軍節度使,又因收復積石軍、洮州,再加檢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晉升爲校檢太尉(當時的武官最高職位),領樞密院(僅次於皇帝的軍事首長),開了宦官主持樞密院之先河。從此,童貫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轉戰於西北邊陲,與外族夏、遼、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貫以宣撫制置使率兵15萬,鎮壓方臘農民起義軍,作戰450餘日,殺起義軍7萬多人。童貫因功封太師。就此,童貫位極人臣,輝煌燦爛。當時,人稱蔡京爲“公相”,稱童貫爲“媼(ǎo)相”。
宣和七年(1125年),童貫因收復全燕之境,封廣陽郡王,統率大軍重鎮邊疆,駐紮大原。那時,金已滅遼,大舉興兵南侵。童貫見大勢已去,由大原遁歸汴梁,且不聽欽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隨徽宗南巡。於是,大學士陳東等上書劾蔡京、童貫等六人爲誤國六賊。童貫的主要罪名“結怨遼金,創開邊隙”。其實遼金之怨非童貫所結,邊隙亦非童貫所創。童貫握兵20年,在與夏、遼,金戰鬥中,有勝有負,但還算盡力,並無投敵誤國。北宋之亡,根本在於徽宗的不作爲而招致朝廷腐敗,經濟崩毀。童貫爲衆矢之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裡的官員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貫驕恣,上下結怨。徽宗禪位,欽宗登基,童貫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被一連三貶。7月貶吉陽軍(今海南崖縣)又詔數童貫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澄追而斬之。九月初七日,張澄押回童貫的人頭在汴京城頭高高掛起,觀者如堵,京城轟動。中國史上握兵時間最長、掌控軍權最大、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就此了結一生。
一年之後,中國史上巨型悲劇—“靖康之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