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

一隻幽藍色羽毛的信鴿在天空中飛翔,撲棱棱的扇着翅膀向高處,再張開自己的雙臂滑翔,有時也在空中環繞一圈彷彿是在判定方向。

它是空中的精靈,晝夜飛翔,身上的每一快肌肉,每一片羽毛都是爲了飛翔而生,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象,它穿越了田野,飛躍了高牆,在進入平原之後,這裡便是它的主場。

它熟悉這片土地,熟悉腳下的每一片風光,在空中飛翔,在空中咕咕的高唱;眼前是一座繁榮的城市,高大的城牆,也是它歸宿的地方。

信鴿撲棱棱的落在鴿舍上,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腳下的小竹筒已經被拆下,三才不敢私自拆封,一路向趙禎所在的勤政殿跑去。

等了這麼多天,終於從彭七那裡獲得消息的,但誰知居然是以信鴿傳遞的消息,自從遼朝的快馬前來北京城通報使團來訪之後,官家便住在了勤政殿之中,往來於樞密院之間。

彭七的消息自然至關重要,一路來到勤政殿之中,三才伸手推門,便瞧見官家躺在搖椅上假寐,看了看天光,已經過了尚午,官家總是習慣在用過午膳後小睡一會。

眼下軍情如火,三才不敢不報,小心的開口道:“官家,中京道軍情,彭七飛鴿傳來的。”

趙禎猛然睜開眼睛,眼下中京道戰事如火如荼,而遼人又在這個時候派來了使團,而且還是張儉作爲使者,其中的意義不言自明。

趙禎這幾日不是關心中京道的戰事,而是在思索如何才能從這次遼人議和的事情上獲得更大的利益,談判是有技巧的,但在趙禎看來再高的談判技巧也比不上強大的實力。

對於中京道的局勢趙禎通過快馬的奏報瞭解還算詳細,眼前的奏疏足足堆得有一丈高,密密麻麻的擺在一起,三才看着都覺得頭疼,五個翰林學士不斷的正理奏疏中的有用的信息,把它們寫在紙條上遞給一旁的內侍。

而內飾們則是把這些信息總結在一起並由樞密院的官員彙總到沙盤上,這就顯得一目瞭然了,趙禎打開手中的竹筒,彭七奏疏上的內容並非是有關張儉的,而是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攻打大定府。

雖然這是一開始便定下的最終目標,但經過張儉的一番鬧騰之後彭七還能堅持攻打大定府,這就是他自己的判斷了!趙禎有些欣慰,這憨貨跟了自己這麼多年,總算是知道了靈活變通,不過他不知道的是,自己未來的女婿蘇軾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儉還沒到,大宋就不知道遼朝提出議和之事,乃遼朝的快馬飛騎不過是向鴻臚寺通報張儉南下面聖,卻沒說具體是何事,即便是大宋知曉遼朝的意圖,也完全可以當作不知道罷了。

當年澶淵之盟的舊事並不遙遠,趙禎知曉宋遼兩國休兵之後的結局,大宋喪失了一次徹底消滅遼朝的天賜良機,而自己不能犯下如此錯誤。

趙禎在紙條上寫下以打促和,以戰促談,八個字後便交給了三才道:“派飛騎急報彭七!”

到了中京道的戰場上,信鴿便成爲了單向通信的渠道,信鴿飛的再遠都能找到家,但卻不能自己尋找目標,這是最爲難辦的事情,所以可以用信鴿從前線傳回消息,卻不能從後方向前線傳遞消息。

狄青來了,他是樞密使,不會去管政治上的事情,但對趙禎的以打促和,以戰促談依舊大爲誇讚,這時候最頂不住的乃是遼人,大宋的進攻越猛烈,遼人所開出的價碼便越高。

狄青手持竹杖在地圖上指:“如今我大宋之兵東西可爲二路,東有武烈,武衛,千牛衛三軍以至歸化城,渝州城,在大定府以東駐軍,城防由十六衛接手,而西面的則是彭七所率領的上四軍,以及楊懷玉的背嵬軍踏白軍。”

狄青稍稍停頓,躬身對趙禎道:“臣以爲背嵬踏白二軍可爲四周之遊騎阻擋遼人馳援,使大定府成爲一座孤城,上四軍以及東線的三軍東西夾擊,城破矣!”

趙禎點了點頭,在大定府的北面還有不少的州府,以十萬鐵騎作爲屏障阻擋遼人增援確實是必要的,而且騎兵本就不善於攻城,讓他們去也沒有作用。

何況東線的三軍之中也有騎兵可供差遣,上四軍的騎兵亦不在少數。

“狄樞密所言甚是,便依你之言用兵,此次定要拿下大定府,否則朕絕不罷休!”

“若是張儉入京議和我大宋卻在攻伐中京大定府,此事宣揚出去有損我大宋之國威,有損陛下之顏面。”

范仲淹在這時開口,難免讓狄青面色難看,這是戰場上的較量,若是顧及左右,那還如何取勝?但他沒想到范仲淹接下來的話:“既然遼人派出一國之相前來何談,那臣身爲平章事自然當相待,還請陛下以國禮款待張儉,但卻避而不見,臣與之周旋便可!”

趙禎的眼睛都快瞪出來了,沒想到這謙謙君子般的范仲淹也有如此老謀深算的一面,但想想也是,眼下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見張儉,待大宋拿下大定府之後再做商議。

連大定府都丟了,遼人還拿什麼來統治中京道?那些餘下的州府即便是和遼人不給也將會在大宋的強壓面前易主。

想要和大宋掰手腕,就不必須擁有強大的力量,否則一切的話語都是和蒼白無力的,何談?當然可以,大宋乃是華夏正朔,自然尊崇法禮,但你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來。

大軍在中京道狠心肆虐,難道就能在中京道停下了不成?要知道越過中京道的武安州便是遼朝上京道的降聖州!

遼朝派遣張儉前來不是來和大宋議和中京道的戰事,而是和大宋議和避免滅國之災!

接下來的事情狄青留下作爲軍事上的顧問,而大宋的一幫參知政事以及身爲計相的包拯和蔡伯俙這樣的重臣都來參與討論,如何從張儉的身上獲得最大的好處,如何瓜分這塊大肉餅。

當然美曰其名:“勤政殿議事。”

勤政殿中的大宋君臣是吃定了張儉,磨刀霍霍的準備,就等張儉前來,而此時的張儉一隻腳剛剛踏入北京城便覺得渾身冰涼…………

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曲女城大火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滅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親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宋之衙役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未來誰可知?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天竺人的反撲第十九章太子的反擊!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
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曲女城大火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滅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親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宋之衙役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未來誰可知?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天竺人的反撲第十九章太子的反擊!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