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

bookmark

消息,自然不能偏聽偏信,西夏的百姓又不是傻子,這商賈的話還不知有多少水分,但他們可以從面相老實的夥計身上打聽更多的消息。

不過夥計的回答讓他們驚呆了:“俺家沒什麼田地,只有五畝水田五畝旱地,家中的兄弟多,爹孃把這五畝水田看的比命都重要,不過俺有一把子力氣,膽子又大,便隨着顧掌櫃到處奔走,大同府,洪州,鹽州俺都去過,賺的也是不少,顧掌櫃照顧俺,每月給了五貫的月錢嘞!”

嚇!五貫錢,這在西夏已經是一家人數月的用度,若是稍稍緊一些,能撐的上半年!

這小夥計居然一個月便有這麼多,衆人驚疑不定的瞧着他,甚至有人在一旁啐道:“呸!就你這慫貨還能一月有五貫錢的進項,莫不是這位掌櫃的瘋了?!哈哈……”

顧掌櫃急急的擺手解釋,但一旁不屑的笑聲便愈發的多了起來,他們認定這是顧掌櫃和這夥計在誆騙衆人,小夥計急的滿臉漲紅,一個勁的揮手道:“你們愛信不信,反正俺就是一個月五貫的工錢,窮包真是惱人的緊!”

隨着他的話音剛落,大車的後面跳出一個漢子,擡手就是一巴掌道:“你說誰是窮包?!我黨項人也曾豪氣過!”

這話一下便挑起了党項百姓的豪氣,是嘞!党項人也曾經豪氣過,也不想想當年賣羊毛時,党項人從大宋商賈的口袋裡賺了多少錢……怕是一日的進項便嚇得你站不起來!

但隨即圍觀的党項百姓發現,原來這漢子穿得和那夥計一樣的衣服,但說的話卻是帶着党項口音的漢話,這一點令衆人好奇,很快他們便知曉這漢子雖是党項人,卻是已經入了大宋的党項人。

“俺家原是蝦摸寨附近的獵戶,蝦摸寨投宋之後,俺家便也跟着去了,附近的山間部都遷走了,後來便聽說宋人佔下了韋州的靜塞軍司。”

他的話一點沒錯,一下勾起了党項百姓的同情,有人開口道:“那你在大宋過的可還好?”

原本越說越陰鬱的漢子在聽到這話後稍稍舒了口氣道:“過的不錯嘞!沒想到大宋朝廷分了俺家五畝地,兩塊水田有兩畝左右,剩下的三畝是旱地,又說能開荒得地,俺這力氣夠用,便又開了五畝地,整整十畝,一年下來夠吃夠用,這不聽說顧掌櫃行商西夏,俺便跟來了。”

人羣中有人問到:“你一月多少月錢?”

那漢子不好意思的伸出三根手指道:“三貫錢,俺啥也不會,不像三兒會說話吆喝買賣,只有一把子傻力氣,每月只能得三貫錢。”

人羣再次嘈雜起來:“當真能得三貫錢?!”

那漢子提高聲音道:“那是!否則俺纔不出來嘞!這是爲了給孩兒上書院準備的,待我孩兒明年三歲,便可上私塾,俺再多掙幾年,待孩兒八歲便可進書院以後還靠着他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嘞!”

“盡胡說!你家的孩子是党項人的血脈,如何讀書,就算讀書還能入朝爲官不可?”

那漢子一聽這話頗爲不滿的大喝道:“俺家孩兒怎生了?!入了大宋就是漢民,和宋人一樣啥都有,宋人的孩兒能讀書,能科舉,俺家的孩兒也能讀書,也能科舉!”

身高七尺的漢子一旦發怒,模樣確實駭人,一手壓攥這那人的衣領壓得那說話的人喘不過氣來,嘴中不斷的罵着党項語,而那漢子也毫不客氣以党項話回敬,帶着一股濃濃的蕃部口音。

這下圍觀的百姓都相信,這漢子絕對是党項人,單單是這口音便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的,非党項山民莫屬。

既然這樣,許多人對大宋的態度大大改觀,若是自己家能入大宋,那可否也能過的這麼好,十畝地已經很多了,一畝地產量兩石左右,即便年景不好也不會差太多,除非遇到大災,十畝地算下來就是二十石糧食,一石糧食能賣四百錢,二十石就是八千錢,八貫錢!

細算之下收穫驚人,有人問到:“你家一季收多少糧食?”

那漢子瞥了一眼,他還沒從剛剛的羞辱中走出來,甕聲甕氣的說道:“與你何干?反正一家六口餓不死!”

人羣中有老人埋怨道:“你這漢子本是我等同族,這眼看着興慶府就要成大宋的了,我等也要內遷,作爲一脈血親你也該說說,何必與那渾人計較?!”

尊老是無論哪個種族都有的良好美德,那漢子撓了撓頭道:“一年兩季稻米,再加上小麥,空閒的時候種上點木棉,蔬瓜桑麻之類的,一年也能有個七八十貫錢。俺也說不清,木棉貴一點,桑麻賤一點,寒瓜在夏天買的好,冬天種不了……”

一年七八十貫!?這讓許多黨項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而看看眼前這個漢子,他跟隨商賈出來行商,每月三貫的苦力錢,這一年下來還不得有一百來貫錢!

經過大宋的羊毛戰爭,西夏的經濟基本上已經被摧毀,物價不穩,供應不足等等已經成爲西夏的常態,而他們使用流通的錢幣也是大宋的通寶,原因無他,皇宋通寶能從大宋買來東西……

顧掌櫃繼續在吆喝買賣,而三兒和那漢子也開始忙活起來,圍在周圍的人羣沒有散開,而是聞着各式各樣的問題,三兒和那漢子不勝其擾,只能開口嚷嚷道:“這些勞什子問我幹甚!要問就去問朝廷去!俺只知道俺在大宋活的好……”

他的一句話點醒了衆人,但隨即開始迷茫起來,問朝廷?問哪個朝廷,是西夏朝廷,還是大宋朝廷……

衆人不斷傳遞這種消息,開始還有人不相信,但隨着說的人越來越多,起初不相信的人便開始相信了,何況那漢子說的基本上是真話,又是原本的党項山民,即便謠言止於智者,但也要是謠言才行,對於真話沒人會去阻止。

很快整個興慶府便開始動盪起來,不少的文臣急急的向皇宮進發,他們的府衙大門已經被百姓所包圍,只能從後門出衙,百姓在遇到有關切身利益的時候,往往會變得難以控制,尤其是在他們看來入宋已經成爲大勢所趨的時候。

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一百九十三章西京洛陽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兩千三百一十一章斷裂的“圓環”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農奴的作用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七百八十三章勝邪?敗邪!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兩千三百九十章沒有救援,也不會有救援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劍氣衝牛斗,橫掃西北狼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上京城的早膳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來自遠方的消息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五十九章寇老西回來了!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
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一百九十三章西京洛陽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兩千三百一十一章斷裂的“圓環”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農奴的作用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七百八十三章勝邪?敗邪!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兩千三百九十章沒有救援,也不會有救援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劍氣衝牛斗,橫掃西北狼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上京城的早膳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來自遠方的消息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五十九章寇老西回來了!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