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沙歐翔集。海灣之中的船並不多,只有神工集團的二十幾艘中型的海船——這點極易辨認,單從船上那獨特的煙囪便可知道。
劉公島上的一座望樓之上,李俊、阮氏兄弟等人望着前面廣場上整齊列隊的士兵。
“兄弟們,咱們即將遠征。我混江龍李俊在這兒可以明白地告訴你們,咱們這次的敵人可不是一般的敵人,他們是號稱滿萬不可敵的金人;咱們這次的航行也有未知的險惡,走得是咱們從未走過的航道。可是,我們不得不去冒這次險。”
場下鴉雀無聲,李俊頓一頓接着道:“咱們雖然常年飄在海上,可咱們的根還是在陸上,試問咱們哪一位沒有親人沒有妻子在大宋?金人狼子野心,南下侵宋之日便在眼下,咱們豈容這些韃子耀武揚威、欺凌咱們的親人妻子?因此,咱們要去掏了他們的老窩,讓他人無暇南顧。”
“掏了他們的老窩!掏了他們的老窩!”臺下哄聲應着。
“金人的戰力大家也都曾聽說,東家一再告誡我們,滿萬不可敵不是傳說,他們可是要比南洋那邊的土著,甚至是扶桑、高麗的軍隊要強上不知多少倍。因此咱們面對的是一場惡戰。當然,咱們也有優勢。據可靠消息,金人此次侵宋,是全軍出動,他們的後方幾乎不留軍隊。而大家還有先期在那邊修建碼頭的兄弟,加起來將近五千人,在局部兵力上咱們有優勢。更重要的是——看看你們的新裝備,看看你們的新武器,縱然那些女真韃子力可搏虎,他們能抵擋得住你們的輪番射擊?這次咱們要打到會寧府,讓韃子的皇帝也嚐嚐被宋人兵臨城下的滋味!”
“打到會寧府,活捉韃子皇帝!活捉韃子皇帝!”衆人應和着。
李俊稍等片刻,壓手示意衆人安靜下來,然後大聲令道:“出發,登船!”
……
河北東路,名叫小丘寨的村落。夕陽漸漸落下,忙完農活的老少簡單地吃了幾口乾糧,便匆匆來到村邊的麥場之上。早上時候,村裡的族長便敲鑼宣告,從大名府那邊過來了一個說書之人,今晚要爲大家免費說書解悶。這對於沒有半點娛樂活動的村民來說,吸引力是難以想像的。
夜幕降下,麥場之中明亮的油燈格外顯眼。
說書之人拿着快板,講述着驚險刺激的抗金故事。而臺下的村民,則時而爲宋朝武將的英勇不畏感嘆,時而爲金人的殘暴不仁憤怒,時而爲故事中那些村民的機智高興。
直到半夜時分,村民們才盡興而歸。
故事影射的局勢,村中一些出過門的人早已聽了出來。在回去的路上,他們有人便向族裡的老人通報着在外面聽說的消息,並不無擔憂地問道:聽說金人又要南下了,咱們村子會不會遭殃啊?
“你這沒心沒肺的混帳東西,這麼重要的消息怎麼不早說!咱們村不會不會遭殃?剛纔沒聽見麼,金人所過之處那是雞犬不留,要殺光、搶光、燒光的!誰知道這些外族韃子會不會從咱們這兒經過,還是要早做準備纔好,說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去去去,叫你二叔、三叔、五叔他們先不要睡了,到我家中商議一下對策!”身爲族長的老人點着柺杖叫道。
第二日,村中的青壯除了着手準備收糧之外,卻是到村中的偏僻宅第挖起了地道……
……
六月初五,突如其來的暴雨降在了金國上京會寧府。炎熱的氣息被大雨澆了下去,簡陋的皇宮之中,衆臣雲集。
距離會寧府幾十裡外的大金軍營,這段時間陸陸續續有女真戰士成羣結隊地向這兒集結。廣闊的校場之上,巨大的旌旗隨着戰馬的奔跑獵獵作響;一隊隊的女真騎兵不時地發出殺伐時的吶喊。
南下,所有人都知道又要南下了,財富、奴隸、美色正在前方等着他們。
……
而同一段時間裡,汴京的城門之處也是異常的忙碌。從四面八方趕到京城參加神工集團年會的各地商人陸續抵達京城。按照楊帆的要求,他們攜帶了大量的金銀財物,準備捐獻給朝庭。進城的馬車在衆多神工集團保鏢的押護下,緩緩駛入城內……
……
六月二十五日,金人對宋宣戰的國書送到了大宋君臣的面前。而可靠的消息顯示:金人兵分兩路,仍由宗望、宗翰統帥,以近乎三倍於首次攻宋的兵力,向太原、汴京方向壓來。
面對突變,朝堂方面一面派出使者向金人求和,一面急令各地之軍向京城馳援,但尚處於混亂之中的軍隊體系,行動極其緩慢,勤王的詔令發出之後,應者了了,只有海州的張叔夜聞訊帶了二千州兵開始向京城進發。
京城之中再次亂作一團。聽聞金人傾巢出動,太上皇趙佶故技重演,欲再赴江南。不過已失皇位的他,卻是受了極大的限制。便在他收拾行裝之時,趙桓一道命令,便將他困在了龍德宮,哪兒也去不了。
金人以倍於先前的兵力壓來,京中的一些官員、富商開始向南逃去。爲了穩定軍心,趙桓一道旨令將城門關閉,想出城,無論是誰皆需由中書省專門開具的路引,便連剛剛結束神工集團年會,還未來得及反鄉的外地商賈也不例外。
七月初,金人先鋒抵達宋金邊境,如去年一般,宋軍逃的逃、降的降,鮮有能與金人對峙者。
七月中旬,真正的大戰正式開始。金人西路軍與太原附近的宋軍精銳西軍展開激戰。西路軍完顏婁室、完顏希尹率三萬精銳騎兵先是擊敗种師中部,後又擊潰劉法等部,與接着趕到的宗翰大軍再次完成對太原的包圍。种師中、劉法戰死,餘部潰不成軍,太原成爲一座孤城。
稍後幾天,宗望大軍也強渡黃河,向着大名府而來。
七月十四,派去向金人求和的使臣回到京中,帶來了金人開出的條件。正是那極爲荒唐而無恥的條件,揭開了這個時空中著名“靖康之變”的歷史序幕。